导线测量常用计算公式
- 格式:docx
- 大小:37.01 KB
- 文档页数:3
一.坐标计算以下为基本计算公式:直线上计算公式:已知该条直线的方位角à,已知直线的起点或终点的坐标,顺线路方向时,计算点的里程知道,直线的起点或终点的里程知道,可推算出计算点与直线的起点的直线距离d,(即计算点的里程减去起点的里程,逆线路方向时,为直线终点的里程减去计算点的里程),计算坐标增量:∆x=d×cosà∆y=d×cosà计算点的坐标为,直线的起点或终点坐标加上坐标增量,式中方位角à从直线起点算时,为已知即给定的方位角,而从终点算时,à为该段直线的起始方位角加上180度。
à+180à起点计算点终点第一种曲线为两段直线中加一圆曲线,指仅存在圆曲线,如下第1点。
1.圆曲线上计算点相对于ZY或YZ 点的弦长和偏角D=2 RSinδδ=90×L/(πR)δ---------圆曲线偏角D ---------弦长L --------为弧长α=α(zy)+δα------------为计算点的方位角,此α为顺着线路方向计算时。
α=α(yz)-δα------------为计算点的方位角,此α为逆着线路方向计算时。
α(zy)、α(yz)---------为圆曲线的起始方位角。
一般为已知。
计算点相对与直圆点或圆直点的坐标增量:△x=D*COSα△y=D*SINα坐标增量计算完毕后,要算某一点的坐标,用直圆点或圆直点的坐标加上计算点与直圆点或圆直点的坐标增量,即为计算点的坐标。
缓和曲线同理。
第二种曲线为两段直线中始端加一缓和曲线,末端加一缓和曲线,两段缓和曲线中加一圆曲线,如下第2点。
2.缓和曲线上计算点相对于HY或YH点的弦长和偏角δ=L²/6RL0X1=L-(L^5/40R²L0²)Y1=L³/6RL0D=√(X1²+Y1²)α=α(hy)+δα------------为计算点的方位角,此α为顺着线路方向计算时。
导线测量计算公式示例导线测量是地理测量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用于测量地球表面的几何形状和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的位置。
在导线测量中,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导线测量中常用的计算公式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导线测量中的计算方法。
1. 测量距离的计算公式。
在导线测量中,测量地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常用的计算公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另一种是利用坐标差计算。
首先是利用三角函数计算距离的公式,假设已知两点之间的水平角和垂直角,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S = α R。
其中,S表示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α表示两点之间的水平角,R表示两点之间的弧长。
这个公式是利用了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定理,通过已知的水平角和弧长计算出水平距离。
另一种计算距离的方法是利用坐标差计算,假设已知两点的坐标差ΔX和ΔY,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L = √(ΔX^2 + ΔY^2)。
其中,L表示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ΔX和ΔY分别表示两点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坐标差。
这个公式是利用了勾股定理,通过已知的坐标差计算出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2. 测量高程的计算公式。
在导线测量中,测量地面上点的高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计算公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水准线测量,另一种是利用三角测量。
首先是利用水准线测量高程的公式,假设已知点的高程和水准线上的点的高程,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目标点的高程:H = h + Δh。
其中,H表示目标点的高程,h表示已知点的高程,Δh表示已知点和目标点之间的高程差。
这个公式是利用了水准线的原理,通过已知点的高程和高程差计算出目标点的高程。
另一种计算高程的方法是利用三角测量,假设已知点和目标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角,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目标点的高程:H = h + ΔH。
其中,H表示目标点的高程,h表示已知点的高程,ΔH表示已知点和目标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测绘导线的计算公式测绘导线是指在地面上标示出的用于测量和绘制地图的线路,通常用于测绘地形、建筑物、道路等。
测绘导线的计算公式是测绘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测绘人员准确地计算出导线的长度、角度和坐标,从而保证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绘导线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导线长度的计算、导线角度的计算和导线坐标的计算三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方面的计算公式。
一、导线长度的计算公式。
导线长度的计算是测绘导线中最基本的计算之一,它通常采用三角测量法或者全站仪测量法来进行。
在三角测量法中,导线长度的计算公式为:L = √(ΔX^2 + ΔY^2 + ΔZ^2)。
其中,L表示导线长度,ΔX、ΔY、ΔZ分别表示导线起点和终点的X、Y、Z坐标的差值。
在全站仪测量法中,导线长度的计算公式为:L = √(ΔX^2 + ΔY^2 + ΔZ^2)。
其中,L表示导线长度,ΔX、ΔY、ΔZ分别表示导线起点和终点的X、Y、Z坐标的差值。
二、导线角度的计算公式。
导线角度的计算是测绘导线中另一个重要的计算之一,它可以帮助测绘人员确定导线的走向和方向。
在测绘中,通常采用方位角和方向角来表示导线的角度。
方位角是指导线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方向角是指导线与前一导线之间的夹角。
在计算方位角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α = arctan(ΔY/ΔX)。
其中,α表示方位角,ΔX、ΔY分别表示导线起点和终点的X、Y坐标的差值。
在计算方向角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β = arctan(ΔY/ΔX)。
其中,β表示方向角,ΔX、ΔY分别表示导线起点和终点的X、Y坐标的差值。
三、导线坐标的计算公式。
导线坐标的计算是测绘导线中最复杂的计算之一,它涉及到大量的三角函数和数学知识。
在测绘中,通常采用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来表示导线的坐标。
在直角坐标系中,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导线的坐标:X = X0 + L cos(α)。
Y = Y0 + L sin(α)。
其中,X、Y表示导线终点的X、Y坐标,X0、Y0表示导线起点的X、Y坐标,L表示导线长度,α表示导线的方位角。
一、方位角的计算公式二、平曲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三、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四、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五、竖曲线上点的高程计算公式六、超高计算公式七、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八、标准差计算公式九、坐标中线测量与计算十、全站仪的使用方法和坐标测量步骤一、 方位角的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x 1:QD 的X 坐标 y 1:QD 的Y 坐标 x 2:ZD 的X 坐标 y 2:ZD 的Y 坐标 S :QD ~ZD 的距离 α:QD ~ZD 的方位角2. 计算公式:()()212212y y x x S -+-=1)当y 2- y 1>0,x 2- x 1>0时:1212x x y y arctg--=α 2)当y 2- y 1<0,x 2- x 1>0时:1212360x x y y arctg --+︒=α 3)当x 2- x 1<0时:1212180x x y y arctg--+︒=α 二、 平曲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α1:QD ~JD 的方位角 α2:JD ~ZD 的方位角β:JD 处的偏角2. 计算公式:β=α2-α1(负值为左偏、正值为右偏)三、 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U :JD 的X 坐标 V :JD 的Y 坐标 A :方位角(ZH ~JD )T :曲线的切线长,2322402224R L L D tg R L R T ss s -+⎪⎪⎭⎫ ⎝⎛+=D :JD 偏角,左偏为-、右偏为+2. 计算公式:直缓(直圆)点的国家坐标:X ′=U+T cos(A+180°)Y ′=V+Tsin(A+180°)缓直(圆直)点的国家坐标:X ″=U+T cos(A+D)Y ″=V+Tsin(A+D)四、 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P :所求点的桩号B :所求边桩~中桩距离,左-、右+ M :左偏-1,右偏+1C :JD 桩号 D :JD 偏角 L s :缓和曲线长 A :方位角(ZH ~JD ) U :JD 的X 坐标 V :JD 的Y 坐标T :曲线的切线长,2322402224R L L D tg R L R T ss s -+⎪⎪⎭⎫ ⎝⎛+=I=C-T :直缓桩号 J=I+L :缓圆桩号s L DRJ H -+=180π:圆缓桩号K=H+L :缓直桩号2. 计算公式: 1)当P<I 时中桩坐标:X m =U+(C-P)cos(A+180°) Y m =V+(C-P)sin(A+180°)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90°) Y b =Y m +Bsin(A+90°)2)当I<P<J 时()s230RL I P MA O π-︒+= ()()2390R I P I P G ---=中桩坐标:X m =U+Tcos(A+180°)+GcosO Y m =V+Tsin(A+180°)+GsinO()s290RL I P W π-︒=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W+90°) Y b =Y m +Bsin(A+MW+90°)3)当J<P<H 时()()R J P L M A R J P R L M A O s s πππ-+︒+=⎪⎭⎫⎝⎛-︒+︒+=909090 ()RJ P R G π-︒=90sin2中桩坐标:()O G R L M A R L L A T U X s ss m cos 30cos 90180cos 23+⎪⎭⎫ ⎝⎛︒+⎪⎪⎭⎫ ⎝⎛-+︒++=π ()O G R L M A R L L A T V Y s ss m sin 30sin 90180sin 23+⎪⎭⎫ ⎝⎛︒+⎪⎪⎭⎫ ⎝⎛-+︒++=π ()RJ P W π-︒=90边桩坐标:X b =X m +Bcos(O+MW+90°)Y b =Y m +Bsin(O+MW+90°)4)当H<P<K 时()sRL K P MMD A O π230180-︒-︒++= ()2390R P K P K G ---=中桩坐标:X m =U+Tcos(A+MD)+GcosO Y m =V+Tsin(A+MD)+GsinO()s290RL K P W π-︒=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D-MW+90°) Y b =Y m +Bsin(A+MD-MW+90°)5)当P>K 时中桩坐标:X m =U+(T+P-K)cos(A+MD) Y m =V+(T+P-K)sin(A+MD) 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D+90°) Y b =Y m +Bsin(A+MD+90°)注:计算公式中距离、长度、桩号单位:“米”;角度测量单位:“度”;若要以“弧度”为角度测量单位,请将公式中带°的数字换算为弧度。
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均值计算公式全站仪导线测量是土木工程和测量领域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它能够高效准确地测量出地面点的水平和垂直位置,是现代工程测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全站仪导线测量的平均值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一组测量数据的平均值的公式。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测量数据,减小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均值计算公式的具体内容及其应用方法。
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均值计算公式的一般形式为:平均值 = (数据1 + 数据2 + ... + 数据n)/ n其中,数据1、数据2等表示一组测量数据中的每个数据,n表示测量数据的个数。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一次全站仪导线测量,得到一组测量数据。
这可以通过在目标点上放置全站仪,通过观测目标点的水平角、垂直角和斜距来获取。
接下来,我们将得到的测量数据依次代入上述平均值计算公式中相应的位置进行计算,得到平均值。
例如,如果我们有5个测量数据,我们将它们依次代入公式中,相加后再除以5,得到最终的平均值。
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均值计算公式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土木工程中,它可以用来计算测量点的平均高程,从而帮助工程师更好地控制工程高程,确保工程质量。
在建筑工程中,它可以用来计算建筑物的平均水平和垂直位置,保证建筑物的准确度和美观度。
在道路工程中,它可以用来计算道路的坡度和曲率,确保道路的通行安全。
此外,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均值计算公式还可以用于数据质量的评估。
通过计算一组测量数据的平均值,我们可以对数据的稳定性和精确性进行评估。
如果测量数据的平均值接近预期值,并且各个数据之间的差异较小,则说明数据质量较好,测量结果较可靠;相反,如果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与预期值有较大差异,并且各个数据之间的差异较大,则可能存在测量误差或系统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修正。
综上所述,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均值计算公式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高测量精度,确保工程质量。
全站仪使用及工程测量导线常用计算公式全站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和记录地面上点的位置和高程的仪器。
它主要由一个测距仪和一个测角仪组成,并配备了一个显示屏和一个内置计算机来处理测量数据。
全站仪的使用步骤如下:1.设置基准点:首先需要设置一个基准点,它是测量的起点。
可以使用现有的标志物作为基准点,或者在需要的地方设置一个临时基准点。
2.设置全站仪:将全站仪放在所需的位置上,并通过调整三脚架上的水平器保持水平。
3.镜头对准目标点:通过抬起或下压全站仪的前部来控制水平的位置,以将测量点对准在十字线的中心。
4.测量距离和角度:按下触发器按钮,全站仪将同时测量距离和水平角度,并将结果记录在内部存储器中。
5.移动到下一个点:移动全站仪到下一个测量点,并重复步骤3和4,直到测量完成。
常用的工程测量导线计算公式如下:1.距离计算公式:对于任意两点A和B之间的水平距离d,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d=√((Δx)²+(Δy)²)其中Δx和Δy是两个点之间在水平面上的坐标差。
2.垂直距离计算公式:对于两点A和B之间的垂直距离h,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h=(Δh₁+Δh₂)/2其中Δh₁和Δh₂是两个点之间的高程差。
3.倾斜距离计算公式:对于倾斜导线,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倾斜距离L:L=√((Δx)²+(Δy)²+(Δz)²)其中Δx、Δy和Δz分别是两个点之间的坐标差。
4.水平角度计算公式:对于水平角度α,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α = arctan(Δy / Δx)其中Δx和Δy是两个点之间的坐标差。
这些公式都是基于平面几何原理和三角函数的,可以在计算机或计算器上轻松进行计算。
在实际测量中,可以使用全站仪来自动测量角度和距离,并通过内置计算机计算出所需的结果。
总之,全站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程测量仪器,可以用于测量和记录地面上点的位置和高程。
在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时,需要熟悉基本的操作步骤,并灵活应用工程测量导线的计算公式来计算所需的距离和角度。
1、导线内业计算基本原理(1)坐标的正算x B=x A+Δx AB Δx AB=S AB cosαABy B=y A+Δy AB Δy AB=S AB sinαAB(2)坐标的反算tanαAB=Δy AB/Δx AB=(y B- y A)/(x A-x B)S AB =(3)坐标方位角的传递根据坐标方位角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得到如下计算公式:当水平角为左角时,α前=α后+β左-180O当算出的角度为负值时,加360O转换为正角。
当水平角为右角时,α前=α后-β右+180O当算出的角度为负值时,加360O转换为正角。
6.2普通导线测量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磁波测距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导线测量的方法来建立平面控制网得到迅速推广。
导线的布设形式有下述几种:1.闭合导线闭合导线是从一个已知点出发,最后仍回到这个已知点。
如图6-2所示,由已知控制点1出发,经过2、3、4、5、6点最后仍闭合到1点,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
2.附合导线敷设在两个已知点之间的导线,称为附合导线。
如图6-5所示,由已知点B 和已知方向αAB 出发,经过导线点1、2、3、4点最后附合到已经点C 和已知方向αCD 。
图6-5 附合导线 图6-6 支导线3.支导线支导线也称自由导线,它是由一个已知点出发,既不回到原出发点又不附合到另外已知点上。
如果测量发生粗差,这种导线无法检核。
因此,布设时一般不得超过二条边(图6-6)。
6.2.1导线测量外业工作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踏勘选点、角度测量、边长测量以及导线连接测量。
其工作内容如下:1.踏勘选点踏勘选点之前,应先到有关部门收集原有地形图、高一级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以及这些已知点的位置详图。
然后按坐标把已知点展绘在原有的地形图上,在图上规划导线的布设方案。
最后带上所规划的导线网图,到实地选定各点点位并建立标志。
现场选点应注意如下事项:(1)相邻导线点间应互相通视,以便测角和测边(如果采用钢尺量距,地势应较为平坦)。
导线测量2c值计算公式导线测量是测量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 2c 值的计算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在实际操作中,准确计算 2c 值对于提高测量精度、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先来说说啥是 2c 值。
简单来讲,2c 值就是视准轴误差的两倍。
在测量过程中,由于仪器的制造、调整等原因,望远镜的视准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个偏差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我们得通过计算 2c 值来进行修正。
那 2c 值到底咋算呢?其实公式很简单:2c = 盘左读数 - (盘右读数± 180°)。
这里要注意一下,盘右读数加上或者减去 180°,要根据具体的仪器和测量方法来确定。
我给您讲讲我之前在一次实际测量中的经历吧。
那次我们去测量一个新开发的小区的地形,任务挺艰巨的。
到了现场,我和同事们架好仪器,就开始认真测量。
我负责读取数据,当进行到一个关键测点时,我按照流程进行了盘左和盘右的观测。
盘左读数还算顺利,可到了盘右,我不知咋的,心里突然有点紧张,手都有点抖了。
等把数据都记录下来,开始计算 2c 值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好像算错了。
当时那叫一个着急啊,脑门都冒汗了。
我赶紧重新核对数据,重新计算,才发现是自己在计算的时候把符号搞混了。
这可给我敲了个警钟,让我深刻认识到在测量工作中,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结果的偏差。
再回到2c 值的计算公式,这里面的每个数据都得精确读取和记录。
比如说盘左读数和盘右读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得注意仪器的校准和保养,确保仪器本身的精度。
而且测量环境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比如大风天气、温度变化大等,都可能导致仪器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 2c 值的准确性。
另外,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觉得这个公式有点复杂,不好理解。
但只要多实践、多操作,慢慢地就能熟练掌握了。
千万不要害怕出错,出错是成长的机会。
就像我那次在小区测量中的小失误,虽然当时很紧张,但事后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在之后的测量工作中更加谨慎和细心。
导线测量常用计算公式
导线测量是土木工程或电气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用于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土地边界以及计算地形的变化等。
在导线测量中,有很多常用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工程师或测量师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计算。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导线测量计算公式:
1.距离计算公式:
-垂直平距(垂距):D=SQRT((ΔN)^2+(ΔE)^2)
-水平平距:H=SQRT((ΔN)^2+(ΔE)^2+(ΔH)^2)
-斜距:L=SQRT((ΔN)^2+(ΔE)^2+(ΔH)^2)
- 仰角:A = arctan(ΔH / H)
-前视高差:h1=H1-H0
-反视高差:h2=H0-H2
2.坐标计算公式:
- 相对平差量:ΔX = (ΔN * cosα) + (ΔE * sinα)
- 相对平差量:ΔY = (ΔN * sinα) - (ΔE * cosα)
-新坐标X=X0+∑(ΔX)
-新坐标Y=Y0+∑(ΔY)
3.角度计算公式:
- 方位角:I = arctan((ΔE2 - ΔE1) / (ΔN2 - ΔN1))
-转角:θ=I2-I1
-内角和:∑θ=∑(Ii)
-外角和:∑θ=n*180°-∑(Ii)
4.高程计算公式:
-平均高程:H=(H0+H1+H2)/3
-高程改正:ΔHi=Hi-H
-净高差:Nh=h1+ΔH
5.线性状况计算公式:
-输沙率:Q=W/(T*B)
其中,Q为输沙率,W为沙子的质量,T为时间,B为河道截面积。
6.面积计算公式:
-梯形法计算面积:A={0.5*(a+b)*h}
- 辛普森法计算面积:A = {h / 3 * (y0 + 4y1 + 2y2 + 4y3 + ... + yn)}
7.建筑斜率计算公式:
-百分比斜率:P=(ΔH/L)*100
- 度数斜率:s = tan^-1(ΔH / L)
这些计算公式是导线测量中常用的工具,可以帮助工程师或测量师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地计算测量结果。
需要根据具体的测量需求和情况选择合
适的公式进行计算,并注意测量文档中的单位和精度要求,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