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流动与凝固
- 格式:docx
- 大小:28.20 KB
- 文档页数:2
艺术中的流动性以及对美学意义的影响【摘要】艺术中的流动性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它带来了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影响着观众的审美体验。
流动性挑战了传统美学标准,展现出不同的美学意义。
通过流动性,艺术表现形式得以丰富,美学意义也可以得到更多可能性的展现。
流动性在艺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断推动着艺术的创新和进步。
了解和探讨艺术中的流动性以及其对美学意义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艺术的本质和发展轨迹,进而促进艺术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艺术、流动性、美学意义、多样性、观众审美体验、创新、传统美学标准、表现形式、可能性、艺术发展。
1. 引言1.1 艺术的流动性概念在艺术领域中,流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概念。
艺术的流动性可以被理解为作品中的元素、主题或形式之间的变化、交织和转移。
这种流动性使得艺术作品具有多样性,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观念和情感。
艺术家通过灵活地运用各种元素和技巧,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作品,从而实现作品的流动性。
在当代艺术中,流动性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许多艺术家借助技术和传媒的发展,尝试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创作出融合了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的作品。
这种跨界的流动性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挑战了传统的美学标准,打破了艺术表达的界限。
艺术的流动性为观众呈现了更多元化、丰富化的审美体验,同时也鼓励了艺术创新和实践。
通过对流动性的深入探讨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艺术的流动性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也为观众带来了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思考。
1.2 美学意义的重要性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与审美的学科,是对艺术作品和审美经验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的学科。
在艺术领域中,美学意义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美学意义涵盖了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艺术家创作的意图以及观众的审美体验,它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的基础。
美学意义在艺术中扮演着指导和评价的角色。
凝固美与流动美之比较凝固美与流动美是对艺术作品的两种观赏角度的描述。
凝固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静态美,即一幅画面或雕塑等作品所呈现出的美感,而流动美则是指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动态美感,即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表达等。
凝固美强调作品的静态表现力。
一幅静态的画作通常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来表现出独特的美感。
这些元素在画面上凝固成为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雕塑等立体作品则通过形体、质感等方面来表现凝固美,使人们对作品的形态感到惊叹。
凝固美重视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强调作品的稳定性和永恒性,具有一定的静谧、沉静的特点。
流动美注重作品的动态表现力。
流动美强调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变化和运动,以及因此所带来的情感和表达。
一首优美的音乐中,旋律的起伏、音符之间的跳跃等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流动,给人以动感和表达力。
而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则更加重视人的身体表现和情感表达,通过身体的动作、表情等来展现作品中的流动美。
流动美强调作品的活力、变化和生命力,具有一定的动感和激动人心的特点。
凝固美和流动美并非是对立的两种美感,而是相辅相成的。
一幅优秀的画作不仅仅是色彩、线条的堆积,而是在这些元素的组合与运用中,呈现出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
同样,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也需要有一定的结构和稳定性,才能将情感和表达更好地传达给听众。
凝固美和流动美的结合可以使作品更加完整与丰满,也更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凝固美与流动美的比重有所不同。
在绘画和雕塑等静态艺术形式中,凝固美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流动美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体现在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中。
而音乐、舞蹈等动态艺术形式则更加强调流动美,因为它们的本质就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流动来展现情感和表达。
凝固美与流动美是艺术作品美感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凝固美注重作品的静态表现力,强调形式和结构,而流动美注重作品的动态表现力,强调变化和运动。
二者的比较可以增进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也可以丰富我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于是,开启了世人对建筑和音乐之间关系的重构和解析。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首先,音乐是建筑,是从音乐的形式美来理解,是指音乐各要素间的组合关系,例如和声就是通过建立探讨音与音之间的垂直关系而给人立体的空间感受;其次,音乐是流动的,是指音乐的内容,音乐因为节奏、旋律的规律性作用于人的耳膜,通过人的心理感受,调起人们在生活中类似的情感反应,产生共鸣,故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而情感是人的生命存在最动人的价值体现,正是这种情感效应,使得音乐突破时间和空间局限,成为“流动的建筑”,击穿人的心灵,建构人的灵魂。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钢筋、水泥、瓷砖……这些构成建筑的元素都是固态的、冰冷的,如何在凝固中塑求蔓延将是一个建筑区别其他的标志,即建筑的人文精神。
而这种人文精神却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所能具有的,它将深入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如同音乐一样,通过其表象、功能、结构等向四维的空间拓展。
而缺乏人文精神的建筑,我们只能说它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水泥盒子,它留给人们的只是对生活激情的流失和心灵的日益沙漠化。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宏观上讲,就是从宜人的建筑空间尺度和尊重人的差异性需求出发,既考虑建筑的属性、体量、高度,又考虑建筑物与社区配套和周遭的关系(包括交通及建筑物之间的和谐联系),还要考虑当地的阳光、风向、湿度、植被等;微观来说,建筑形体的大小错落和高低起伏、布局、疏密呼应和虚实有致;线条的刚直柔和;色彩的冷暖浓淡;质感的粗糙细腻;景观的春夏秋冬等方面都是建筑精神的构成因子。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不仅是对建筑品质的诉求,更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地产构建中,谁能用创造音乐的心得来创造建筑,谁就拥有了建筑的生命及创造美好生活的能量。
[骏景·新盛世]“音乐生活社区”,用结构音乐的形式来构造建筑[骏景·新盛世]以音乐形式的严谨和创造音乐的匠心,创“南中国首席音乐生活社区”,其建筑风格轻巧简约,色彩素淡纯净,讲求光影浓淡效果,层次活泼而不失大气;用音乐的手笔,以和谐的尺度、明确的几何形体、简洁线条勾勒出现代感极强的轮廓,使外立面简洁而畅达;而建筑整体格调新颖质朴,并创新地设置系列社区音乐硬件,及致力营造音乐氛围的人文社区。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暮茜子心悦读 2016-06-26 03:42Piano Concerto No. 23 in A Major K. 488: II. Adagio Simon Tedeschi -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3 K. 488建筑是通过建筑物的形体、结构、空间、色彩、质地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建成供人们居住和活动的场地的一种造型艺术。
音乐是通过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方面有组织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声音艺术。
音乐与建筑均按照各自的规律和审美要求,创造出既适应人类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又符合审美需要,既有可用性又有艺术性,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时间流动与空间造型的艺术。
一、音乐是流动的建筑19世纪中期,音乐理论作曲家姆尼兹·豪普德曼在他的名作《和声与节拍的本性》里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道出了艺术家对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理解。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是说音乐虽然在时间流动中不停地演奏着,但它的内部却有着严谨的结构和形式美。
结构和织体按照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的规律流淌。
音乐与建筑两者都运用数比律。
音乐和建筑的和谐都来源于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研究发现,各种不同音阶的高度、长度、力度都是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构成的,后来他把这种发现推广到建筑上,认为建筑的和谐也与数比有关。
毕达哥拉斯以及后来的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建筑家都认为,如果建筑物的长度、宽度、体积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就能在视觉上产生类似于音乐的节奏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以古希腊建筑三种格式的石柱的美为例,具体说明了由于台基、柱身和檐部的体积、长短以及间距的比例不同,而形成庄重、秀美、富丽等风格区别,这就仿佛乐曲中的歌颂、抒情曲和多声部的合唱一样。
这正说明了音乐与建筑都具有一种数比美。
建筑是一种以形式为主的造型艺术,它能激起同听音乐相近的情感反应。
动与静在艺术表达中如何体现?一、动与静的艺术形象——动态造型与静态姿态在艺术创作中,动与静的体现往往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表达。
动态造型和静态姿态是两种极端的表现方式,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表达效果。
1. 动态造型动态造型是通过形体的动感和姿态的变化来表达艺术作品中的动与活力。
艺术家通过捕捉瞬间的变化和体现物体的运动状态,使观者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和感官上的共鸣。
动态造型能够给人以活力和生气,使观者的目光不断流转,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静态姿态相比之下,静态姿态更注重物体的稳定和静止状态。
通过使形象呈现稳定的姿势和静谧的表情,可以给人一种安静和平和的感受。
静态姿态能够让观者沉静下来,产生对作品的思考和思索,从而感受到艺术家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二、动与静的时间感——动感流动与时光凝固除了形象的塑造,动与静在艺术表达中还与时间感密切相关。
动感流动和时光凝固是艺术作品中常见的表达手法,它们通过对时间的处理来体现动与静的对比。
1. 动感流动动感流动通过线条的延伸和形象的模糊处理,表达出物体在运动中的动感和流动性。
艺术家通过线条的运用和颜色的渲染,模糊了物体的形态,使其具有蓄势待发的感觉,给观者一种时间上的动态和连续感。
动感流动可以使作品更具动态感和生命力,激发观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2. 时光凝固与之相反,时光凝固则追求时间的静止和凝固感。
艺术家通过对静态场景的描绘和对物体的细腻表现,将时间凝固在一瞬间,给人一种静态和安宁的感觉。
时光凝固使作品具有冷静和沉思的氛围,让观者有时间停驻、思考的机会。
三、动与静的情感体验——跌宕起伏与平和宁静除了对形象和时间的处理,动与静还可以通过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体验来体现。
1. 跌宕起伏通过对动感和紧张感的表现,艺术家可以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和情绪波动。
通过丰富的线条和明暗的对比来表达作品中的动态变化,使观者体验到一种激烈和剧烈的情感变化。
跌宕起伏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戏剧性,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乐每个⼈都离不开建筑,建筑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
它们为我们遮风挡⾬,为我们的⽣产、⽣活、⼯作和学习提供活动场所。
狭义的建筑指的是建筑物和构筑物,或者就是指房屋,⼴义的建筑还包括⼟⽊⼯程等。
作为⼀门艺术,建筑⼜与其他艺术⽐如⾳乐发⽣联系。
有⼈说,建筑是凝固的⾳乐,这不仅是因为聆听⾳乐时的感觉和欣赏建筑物时的感觉极其相似,还因为建筑和⾳乐存在不少相通之处。
在古希腊神话中,相传⾳乐之神俄⽿甫斯有⼀把七弦琴,他的琴声可以感动鸟兽,可以使⽊⽯按照⾳乐的节奏和旋律在⼴场上组成各种建筑物。
曲终,节奏和旋律就凝固在这些建筑物上,化为⽐例和韵律。
受此启发,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谢林在其《艺术哲学》⼀书中提出了那句描述⾳乐与建筑关系的⾄理名⾔:“建筑是凝固的⾳乐。
”到了19世纪,德国⾳乐理论家和作曲家霍普德曼⼜补充道:“⾳乐是流动的建筑。
”这两种说法得到许多⾳乐家、诗⼈、哲学家以及建筑师的认同。
意⼤利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阿尔贝蒂在论述美的本质时,谈到数的美与和谐,他认为⾳乐的和谐是由数造成的,这些数与构成建筑美的数是相同的。
⽂艺复兴时期的⼈们认为⾳乐优于建筑学,因此给予建筑学⼀个与⾳乐的⽐率同样确切的和谐⽐率是建筑师的追求⽬标。
⽽中国建筑理论家和建筑师、现代中国建筑的奠基⼈梁思成先⽣则认为,建筑的节奏、韵律、构成形式和感受等⽅⾯都与⾳乐有相似之处。
他曾经指出:“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论在⽔平⽅向上或垂直⽅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
我们若是把它分析分析,就可以看到建筑的节奏、韵律有时候和⾳乐很相像。
”建筑作为艺术,既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地⽅,也有与其他艺术相通之处。
建筑的节奏、韵律与⾳乐的节奏、韵律有相似之处,建筑与⾳乐都是创造性的艺术、抽象性的艺术。
建筑的构图与⾳乐的曲式构成、乐句和乐段的结合形式上存在相似性,建筑的⽐例与⾳乐的节奏以及各种不同⾳阶的⾼度、长度、⼒度的⽐例关系也有着内在的联系。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两种异质艺术的同构关系研究(三)作者:孙月内容提要:“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与“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两句话分别出自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和音乐家霍普特曼,有着极为丰富的学理内涵。
文章将以命题的溯源及相关澄清为研究起点,20世纪“异质同构说”为理论切入点,从美学特性与哲学本质的不同层面进一步阐述这两种艺术之间的交互影响与彼此建构,以典型艺术作品为例论证音乐与建筑之间的艺术转译问题,并结合21世纪当代的美学与艺术学的学科关系与归属及其未来发展思考有关艺术转译对跨界创新理论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音乐;建筑;异质同构;艺术转译;美学;艺术学;跨界创新理论作者简介:孙月(1982 ~ ),女,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上海 200031)。
刊载于《音乐艺术》2019年第4期,第118~131页*全文连载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两种异质艺术的同构关系研究(一)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两种异质艺术的同构关系研究(二)(续)三、音乐与建筑的艺术转译转译(translation),又称翻译,原为语言学与生物学方面的专用术语,也指不同语言、形式与媒介之间的转换。
艺术转译(translation between arts),在本文中主要指音乐和建筑之间异质而同构的转换,包括结构思维、风格型态、时空交叠、喻示象征,等等。
音乐史上,有没有受到建筑的启发而创作的音乐作品呢?将建筑形态转化为音乐创作的例子尽管并不如音乐转化为建筑的例子那样多见,但仍是有的,从古典音乐到现代音乐,从西方到东方,几乎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论题。
(一)舒曼交响曲与科隆大教堂德国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n,1812~1856)的《♭E大调第三交响曲》(又称“莱茵”)就是一部典型的深受建筑作品启发和影响而创作的交响乐。
它不同于通常的四乐章结构交响曲而由五个乐章构成。
第四乐章在♭e小调上,庄严而神圣,通过以长号为中心的圆号与木管的叠合音色吹出的音响恰似教堂管风琴的声音,是舒曼对莱茵河畔科隆大教堂宏伟建筑的一种音响构建。
动与静在美术设计中有何不同应用?一、动与静的概念解析动与静,在美术设计中常常用来描述作品所传达的视觉效果。
动指的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活力、生命力以及变化的感觉;而静则强调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平静、安详、沉静的氛围。
动与静在美术设计中有着不同的应用方式,下面我们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二、动态应用在美术设计中的特点及表现形式1. 运用线条与形状来表达动感通过运用线条和形状的变化、扭曲、拉伸等手法,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动态效果。
例如,在绘画作品中,可以运用流线型线条来表现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进一步强调作品的动感。
2. 色彩的变化与渐变色彩在美术设计中是表现力极强的元素之一。
通过对色彩的变化和渐变,可以创造出动态的效果。
例如,使用渐变色彩来表现光线的变化,或者通过色彩的对比来展现物体的运动轨迹。
3. 构图的布局和节奏感构图的布局和节奏感直接影响作品的动态感。
运用多样的构图方式,如对角线构图、弧线构图等,可以使作品呈现出动感十足的效果。
同时,通过节奏感的处理,可以强调作品的节奏和速度感。
三、静态应用在美术设计中的特点及表现形式1. 对称与均衡的构图静态的美感常常来源于对称与均衡的构图。
通过对称的布局和平衡的比例,可以给人以安定、舒适和安详的感觉。
例如,在设计室内环境时,运用对称的布局可以创造出稳定静谧的氛围。
2. 清晰简洁的线条和形状静态的美感常常通过线条和形状的清晰简洁来表现。
简单而明确的线条和形状可以传达出整洁、整齐和沉静的感觉。
例如,在平面设计中,使用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可以传达出整体的平静和和谐感。
3. 静默的色彩和光影效果静态美感往往通过静默的色彩和光影效果来表现。
柔和而自然的色彩,以及光影的温和变化,可以营造出宁静平和的氛围。
例如,在风景画中,运用柔和的色调和精细的光影处理可以创造出安详的景致。
四、动与静的综合应用在美术设计中,动与静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的。
通过动与静的综合应用,可以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建筑创意设计:凝固的艺术之美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不仅是我们生活的物质空间,更是人类精神的载体,是凝固的艺术之美。
建筑创意设计,则是在传统建筑理念的基础上,融入创新思维和独特审美,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和灵魂。
本文将围绕“建筑创意设计:凝固的艺术之美”这一主题,探讨建筑创意设计的理念、实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筑创意设计的理念建筑创意设计的核心理念在于创新与审美。
创新是建筑创意设计的灵魂,它要求设计师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探索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
审美则是建筑创意设计的核心,它要求设计师关注建筑的外观、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力求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作品。
具体而言,建筑创意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环保: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设计已成为建筑创意设计的重要方向。
设计师应关注建筑材料的环保性、能源消耗的降低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力求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人文关怀:建筑创意设计应关注人文关怀,体现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注。
设计师应将人文精神融入建筑设计之中,通过建筑的形式、空间、材料等方面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3.科技融合: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创意设计应注重与科技的融合。
设计师应关注新型建筑材料、绿色能源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打造具有科技感的未来建筑。
二、建筑创意设计的实践建筑创意设计的实践案例不胜枚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空中花园”摩天大楼的设计。
该设计以“空中花园”为主题,将自然元素引入高层建筑之中,打造了一个空中绿色生态社区。
具体而言,该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生态:设计师利用空中花园、垂直绿化等技术手段,将自然元素引入高层建筑之中,实现了建筑的生态化。
同时,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空间创新:设计师通过对空间的巧妙利用和创新设计,实现了空间的高效利用和舒适度提升。
例如,通过立体分层设计,增加了住宅空间的使用率;通过空中花园的引入,打造了优美的居住环境。
艺术中的流动与凝固
张佳悦陆晓莹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
好的基础。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它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渗透并融
合了科学和人文精神,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纵向伸展。
音乐与绘画是姐妹艺术。
音乐通过声音在时间延续中表现情感,不同的曲调、节奏、旋律及
和声组成的乐章,像是一条情感的波浪线。
而绘画则以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形
体创造形象。
绘画中的线条是审美情感的升华,虽静犹动,好似音乐中的旋律线,流动着无
数美妙的音符,这使得艺术家将音乐与绘画沟通起来,用无形的声音“勾画”出形象,用有形
的形象“创造”出音响。
其实,音乐与绘画都是客观与现实的表现,它们相互映衬,心领神会,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心里总是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
”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意思可以用图画代表,许多让学生难以想
象的事物可以从图画中再现。
世界名曲《蓝色多瑙河》描写了春天到了,阳关照耀下美丽的多瑙河的景象:春天来了,大
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人们欢歌跳跃,风儿吹动树梢……在欣赏时,我鼓励学生用图画把自己感受到的音乐形象描绘出来,同学们很喜欢这种形式,积极地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将美妙
的音符流动变成了流动的线条(旋律线)和绚丽的色彩。
艺术是相通的,一幅幅五彩缤纷,
大胆创造的画从学生的手中随着音乐流淌出来,音乐中的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融为一体,同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范围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音乐与绘画这两种艺术所使用的物质材料虽然不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但这两种艺术之间
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人的大脑之中,人们在感受中引起思
维想象。
优秀的绘画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画的色彩、线条、结构中感受到音乐的音律
和节奏,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一副美丽的画,而这幅画是一副
用音符当色彩、旋律做线条所绘出的只能用听觉去观看的心灵之画。
它们使学生达到情感上
的认识,学生在感受、体验、探讨的过程中扩展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
术修养。
当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师生共享的艺术品时,双方的关系平等,教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艺术作品的美、去探寻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
在三年级欣赏《森林与小鸟》时,我配上乐曲,有鸟在歌唱、有鸟的拍翅声、有小鸟展翅欲
飞的声音,使学生进入情境中,刺激学生去“想”。
通过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步入童话世界,
去感受葱郁的树林、鸟蝶飞舞的环境,使学生留恋、向往,唤起美好的记忆。
通过音乐的刺激,同学们画的鸟千姿百态,原来几个胆小的同学也能大胆地表现。
我发现让学生一边听音
乐一边作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又如鉴赏《红旗颂》,乐曲是以红旗为主题,描绘了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情景。
同样,它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的旋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红
旗的指引下英勇顽强,奋发向上的革命气概,热烈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那时,听新闻广播,看新闻纪录片,常常能听到这首乐曲,抒情的旋律,伴随着党和国家领导
人稳健的步伐,走进人民大会堂,抒发了人民当家作主,对红旗对革命走向胜利的无比喜悦
之情。
在激昂的音乐中,面对红旗,每个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都会满怀豪情,仰望红旗,心
潮澎湃。
油画《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于1953 年完成的著名油画,描绘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的一刻,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将油画《开国大典》贯穿于《红旗颂》乐曲中,以“红旗颂”为主题展开,用祖国开国大典升
起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历史回眸”方式导入,学生在心情万分激动地同时“走入”音乐的殿堂,从而体会作者对红旗的无限深情,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爱。
通过对国旗及与国旗有关的音乐作
品的结构、形式、情绪、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
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熏陶,从而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
人格,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从而受益终生。
体会
红旗是团结的象征、力量的象征、胜利的象征。
音乐是流动的时间艺术,绘画是凝固的空间艺术,但它们有着共同的性质———最终归于人
的大脑之中,使人们在感受中引起思维想象。
利用音乐与绘画彼此互补的客观规律,互相以对
方为手段和背景来辅助教学,通过综合、有趣、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音画作品进行
意象性欣赏,在两种审美意象的转换中,激活学生的艺术联想与想象,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审
美修养和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开发和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艺术综合技能、拓宽艺术视野与审美
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一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