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马玲薯地膜种植技术马玲薯种植技术是一种采用地膜覆盖的栽培方法,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这种技术在马铃薯栽培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下面将详细介绍其种植过程和优势。
一、地膜的选择与铺设1. 地膜的选择:选择透明、白色或银灰色的地膜,以提高土壤温度和光照条件。
2. 地膜尺寸:一般选择宽度为1-1.2米,厚度为0.008-0.01毫米的地膜。
3. 地膜铺设:在土地整平后,将地膜铺在地面上,并用石块或铺膜机固定在土壤上,确保地膜平整、紧贴地面。
二、种薯处理与移栽1. 种薯处理:选用无病虫害的优质种薯,并进行杀菌处理,可采用烟熏、草酸或福美棒等方法。
2. 种薯切块:将种薯切成20-30g的块茎,并在切口处涂抹杀菌剂。
3. 地膜穿孔:针对不同马铃薯品种,根据植株的辐射范围,可以通过不同密度的地膜穿孔来适应生长。
三、施肥与管理1. 底肥施用:种植前需在地膜下施入底肥,一般使用腐熟有机肥1.5-2.0万kg/ha,再加入磷、钾肥。
2. 生长期管理:马铃薯生长期间,需要及时浇水,并定期除草、中耕松土,促进根系的发达和营养吸收。
3. 施肥注意事项:在马铃薯苗期,适量追施氮肥,以提高根系发育,促进植株的快速生长。
四、病虫害防治1. 病害防治:定期巡视,并发现病害时及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等。
2. 除草处理:定期除草,防止杂草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3. 天敌利用:可引入天敌,如捕食性昆虫、有益微生物等,控制害虫的繁殖。
五、收获与保存1. 收获时机:一般在马铃薯地上部枯萎后2-3周开始收获,此时马铃薯地下部分的营养已经转移到块茎中,块茎质量较好。
2. 储存条件:收获后,将马铃薯放置在通风、遮阳、湿度适宜的地方存放,尽量避免潮湿和高温。
马玲薯地膜种植技术的优势:1. 提高产量: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土壤温度,缩短马铃薯生育期,从而提高产量。
2. 保持水分:地膜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 抑制杂草生长:地膜的遮挡作用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减少除草工作量。
旱地秸秆带状覆盖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农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成为了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旱地秸秆带状覆盖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就是一种运用生态农业原理和先进技术,通过覆盖秸秆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栽培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该技术的原理、作用和具体操作步骤,希望能为农民朋友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技术原理旱地秸秆带状覆盖马铃薯技术是一种利用秸秆覆盖作物地膜的栽培方法。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土壤环境:通过秸秆的覆盖,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的渗透和蒸发,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湿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能,这些都为马铃薯的生长和发育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2.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秸秆的分解过程会释放出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肥性能,为马铃薯的养分吸收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抑制杂草生长:秸秆的覆盖可以有效地抑制杂草的生长,减少杂草对马铃薯的竞争,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
4.保护水土资源:通过秸秆的覆盖,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性。
二、技术作用1.提高产量:通过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抑制杂草生长,可以显著地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一般可提高10%以上。
2.改善品质:由于土壤环境的改善和农药的减少,可以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增加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化学残留。
3.节约成本:通过秸秆覆盖,可以减少土地的耕作频次,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生产成本。
4.保护生态环境:通过保护水土资源,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化学物质的排放,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三、操作步骤旱地秸秆带状覆盖马铃薯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合适的秸秆:在进行覆盖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秸秆,应选择粗壮、干燥的秸秆,最好是农作物的秸秆,如小麦秸秆、水稻秸秆等,不建议使用稻草、芦苇等杂草的秸秆。
土豆种植覆膜种植技术
土豆覆膜种植技术是一种在土豆种植过程中,将地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的种植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促进土豆的生长和发育。
1. 土壤准备:首先需要对土地进行整平和翻松,确保土质松软,同时去除杂草和病虫害,为土豆的生长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2. 种植时间与方式:春季地膜土豆的种植时间宜在2月底到3月初。
播种时,可以采用2行的方式,小行距40厘米,大行距120厘米,深15~20厘米。
在有机肥上覆土3厘米后摆放芽块,确保芽苗朝上,株距25~30厘米。
然后覆土封住播种沟,垄高25厘米。
每667平方米的株数应达到5000株。
3. 覆膜技术:先种后覆膜的方法是:整地→开沟→施肥农药→播种→做床→喷除草剂→覆膜→引苗及管理。
而先覆膜后种的方法则是在土地上铺设塑料薄膜,使其紧贴地面,并将薄膜固定好,确保不被风吹走。
4. 增产与提高品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马铃薯种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马铃薯生长发育、土壤保温、保湿保肥,还有助于疏松土壤和抑制杂草生长,为马铃薯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了马铃薯产量的提高,平均增产可以达到20-70%,并且使得大薯率增加25%左右。
此外,覆膜种植还可以减少土豆与土壤的接触,降低土豆的损伤和污染,进一步提高土豆的品质。
总之,土豆覆膜种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能保证土豆的品质,是现代农业中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
马铃薯早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马铃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栽培技术一直受到广大农民和专家的关注。
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收益,不断改进马铃薯的栽培技术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马铃薯早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马铃薯早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指在播种马铃薯前,将地面铺上透明或黑色的地膜,利用地膜覆盖来改变土壤温度、湿度和通气性等土壤理化性质,从而提高马铃薯的生长环境,并最终达到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
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地膜的覆盖可以增加土壤温度,尤其是在早春时节,可以提前使土壤温暖,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地膜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湿度,提供足够的水分供应,有助于马铃薯的正常生长。
地膜还可以防止降雨造成的土壤侵蚀,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
地膜可以增加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提高马铃薯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产量。
地膜覆盖还可以阻挡光照,抑制杂草的生长,减少杂草对马铃薯的竞争,为马铃薯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生长环境。
马铃薯早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地膜覆盖会增加马铃薯根系的氧气供应不足,容易引起根系缺氧,影响生长和发育。
地膜会导致温度过高,影响马铃薯的生长。
地膜覆盖会增加水分的蒸发速度,如果管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土壤干旱。
地膜的成本较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要解决这些问题,农民和科研人员可以合理选择地膜种类和覆盖时间,以及均匀排水、适时通风等措施。
马铃薯早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也需要农民和科研人员在实践中充分掌握技术要点,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和挑战,以实现该技术的良好效果。
通过合理应用马铃薯早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马铃薯东农303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摘要介绍马铃薯东农303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施足基肥、土壤处理和覆膜、切块和催芽、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东农303;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近年来,随着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为了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土地粮食作物复种指数,为稳定和维护粮食安全而趋于重视旱粮生产发展。
马铃薯是旱粮中的主要作物之一,它是粮食、蔬菜、饲料兼用的高产作物,由于块茎含有较多的淀粉(8%~29%)、丰富的维生素(7~21 mg/100 g)和赖氨酸等营养物质,被认为是世界上十大营养食品之一、“21世纪的健康食品”,尤其是VC含量丰富[1-2]。
通过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一般可增产20%左右,且可提早上市,从而调节淡季蔬菜供应市场。
东农303是早熟高产马铃薯品种,栽培适应性广,株型直立,分枝数中等,株高45 cm左右,茎绿色,生长势强;叶浅绿色,茸毛少,复叶较大,叶缘平展,侧小叶4对;休眠期短,耐贮藏。
极早熟,生育日数55~60 d;植株感晚疫病,块茎抗环腐病,高抗花叶病,轻感卷叶病毒病,耐束顶病,耐涝性强;蒸食品质优;含干物质20.5%、淀粉13.1%~14.0%、还原糖0.41%、VC 14.2 mg/100 g、粗蛋白质2.52%。
淀粉质量好,适于鲜食和食品加工[3-5]。
一般产量达22.5~30.0 t/hm2,高的可达37.5 t/hm2。
现总结马铃薯东农303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1 选地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肥厚、肥力较高、质地疏松、前茬为禾谷类作物的地块,忌重茬、迎茬。
因地制宜进行等高耕作与种植。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进行耕翻碎土耙耥平整,早春顶凌耙耱保墒。
2 施足基肥马铃薯对肥料三要素的需要以K最多,N次之,P较少;N、P、K的比例为5∶2∶9。
因地膜覆盖后生育期间不易追肥,故应当在整地时把有机肥和化学肥料一次性施入土壤,并在种植前结合施基肥进行深翻。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摘要: 从地块选择、精心整地、品种选择、种薯处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重施底肥、覆盖地膜、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期指导马铃薯大面积地膜覆盖栽培。
关键词 :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 : s5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135-01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栽培方式。
根据泰兴市溪桥镇近几年的种植经验,马铃薯地膜栽培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新举措,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地块选择地膜覆盖栽培增加了有效积温,使马铃薯的根系发达,需肥需水增多。
故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应选择前茬未种植过茄科作物(如番茄、烟草、辣椒等)、土层深厚、结构疏松、富含有机质且排灌良好的地块。
2精心整地马铃薯的根系大多分布在30~40cm深的土层中,而且块茎是在土中生长,这就要求有深厚、疏松、湿润的耕作层。
种马铃薯的田地应深耕25~30cm,前作收后应及时翻犁,播种时应达到土碎、地净、墒平。
3品种选择选择不同优良品种是马铃薯能否获得高产、稳产、优质的关键。
在泰兴市选择品种以东农303、荷兰15等为主。
4种薯处理为保证播种质量,在播种前必须精选种薯,薯块应选择健全无病虫害、薯型好、薯皮柔嫩、光滑、大小适中、薯肉较紧实、品种特征明显的薯块作种。
切块前可准备2把切刀,用75%酒精或0.5%高锰酸钾溶液轮换消毒使用,或可用蘸75%酒精的花团对刀口进行消毒。
切块时,要把薯肉都切到芽块上,不能仅把芽眼附近的薯肉带上,而把其余薯肉留下,更不能把芽块挖成小片或小锥体。
每个芽块最好切成50g,最小不小于30g,保持有1~2个芽眼。
5适时播种马铃薯的播期对增产有很大的影响,在安排播期的时候,应考虑播种后低温对种薯及出土幼苗的影响,播种后温度过低,种薯出土幼苗容易受冻,故确定播期很关键,应选择土温稳定在7~9℃时播种。
冬闲田栽培马铃薯方式―地膜覆盖冬闲田栽培马铃薯,如果采用地膜覆盖的栽培方式:可以使马铃薯提早上市,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一、土壤选择应选择在土质疏松、通透性好、排水方便的微酸性轻沙土壤上栽培。
黏性土壤土质黏重,通气不良爽水性差,不利于薯块的发育,不宜种植马铃薯。
利用收割后的晚稻田种植春马铃薯,一定要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台田和二岸田。
马铃薯忌连作,前茬作物应避免选择茄科、亚麻以及其他块根、块茎作物。
二、深耕炕地马铃薯生长需要15~18厘米的耕作深度和疏松的土壤。
深耕可使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有利根系的发育生长和薯块的膨大。
深耕一般要达30厘米。
土壤翻耕后,应充分炕地,降低土壤的含水量,增加土壤透气性,使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趋于合理,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提高土温,满足种薯发育需要的氧气和温度,促进早发芽。
三、整地作畦整地的主要目的应有利于根系的快速生长和幼苗的出土,因此要精细整地,使土壤颗粒大小合适,避免大土块。
马铃薯幼根的穿透力较弱,精细整地有助于其生长发育,同时缩短出苗时间,使土传病害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的种薯腐烂减少到最低程度。
长江流域冬季雨水较多,为有利于排水、降低土壤湿度和提高土壤温度,应采用高畦栽培。
作畦宽1.6米、畦高0.25米、畦沟宽0.4米为宜,畦面略呈龟背形,畦沟排水流畅。
四、施足基肥马铃薯是高产作物,但只有充分满足养分需求时才能获得高产。
长江流域春马铃薯的早熟栽培,其生长期短(60~70天),尤要注意施足基肥。
建议每1/15公顷施农家肥1500千克或发酵饼肥75千克,硫酸钾复合肥50千克,钙镁磷钾肥50千克。
基肥方法是在畦面按马铃薯播种的密度开穴,穴深10~12厘米,然后将肥料施入穴内。
五、播种时期长江流域春马铃薯适宜播种时期的确定应考虑到出苗时已断晚霜,以免出苗时遭受晚霜冻害。
根据多年的气象资料,适宜播种期为12月中、下旬。
六、播种密度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春马铃薯早熟栽培应适当增加播种密度,按行距33厘米、株距40匣米在畦面上开穴,穴深10~12厘米,每畦5行,每1/15公顷播种5500穴,用种量150~200千克。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摘要详细介绍了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包括合理轮作、深耕整地、施足底肥、选用良种、播前催芽、起垄覆膜、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脱毒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马铃薯是青海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高产稳产、生育期短、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粮菜兼用、用途广泛等特点,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解决青海省马铃薯生产中长期存在的低温、干旱、无霜期短等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1合理轮作
选择适宜的前茬和地块能经济利用土壤肥力和土地,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特别是防治土壤或病残体传播的病虫害。
青海省轮作年限以3~5a最好。
5a轮作方式为马铃薯-麦类-豆类-油菜-麦类,或马铃薯-麦类-豆类(或油菜)-麦类-麦类;3a轮作方式为马铃薯-麦类-豆类(或油菜)-麦类,或马铃薯-麦类-豆类-麦类。
2深耕整地
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气性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为马铃薯的根系生长和薯块膨大创造良好的条件。
马铃薯的须根穿透力较差,在块茎播种后出苗前,根系在土壤中发育越好,幼苗出土后植株生长势越强,产量越高。
因此,深耕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的基础。
耕深一般要求18~20cm,严格做到土地平整细碎。
3施足底肥
地膜覆盖后,地温增高,有机质分解能力增强,前期能使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提高,马铃薯生长快,养分消耗多。
所以地膜覆盖必须增施有机肥,防止作物后期缺肥和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马铃薯生长后期脱肥早衰。
地膜覆盖的基肥施用量要比一般田块增加30%~50%。
根据马铃薯的需肥规律,按产量指标30t/hm2为基础计算,应施优质农家肥60~75m3/hm2、氮素150kg/hm2、磷素60kg/hm2、钾素330kg/hm2。
施肥后充分耕翻,均匀混合。
追肥采取随灌水追施化肥和叶面喷施的方式,以保证马铃薯生长中后期对养分的需求。
4选用良种
良种是增产的内因,覆膜是高产的关键。
覆膜要与良种相结合,良种要与脱毒品种相结合,才能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选用良种要以早熟脱毒马铃薯为主,如夏菠蒂、费乌瑞它、大西洋、脱毒175等早熟品种,适当搭配一些当地优良当家品种。
播前要精选种薯和催芽处理,以利于幼芽提早发育,减轻环腐病、晚疫病等病的为害。
5播前催芽
播前催芽可使马铃薯幼芽发根快,出苗早,有利于苗齐、苗全、苗壮和植株早发育,从而早结薯,以利于高产,催芽播种的马铃薯比不催芽的可增产10%以上。
催芽要求播种的整薯或切块上芽长0.5~1.0cm为宜,催芽过程中对种薯要经常翻动,使之发芽均匀粗壮。
6起垄覆膜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采取宽垄双行密植,一般以垄宽60~80cm、垄高20~25cm、垄距15~20cm为宜。
要求垄面平整细致。
铺膜时要求将膜拉紧、铺平、盖严,使薄膜紧贴土壤表面,这样才能达到土壤最佳增温效果。
7适时播种
我县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初播种。
播种量因种薯大小而定,一般1 500~1 875kg/hm2左右。
在垄上种植时按行距25~30cm、株距20~25cm种植,株数保持在6.00~6.75万株/hm2,播深18~20cm。
8田间管理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最重要的是放苗。
出苗期要随时检查,及时放苗,以免幼苗接触地膜烧伤或烫死;并对缺苗穴孔及时补种和移栽,确保苗全苗齐。
马铃薯苗期和谢花后期要进行后期灌水,灌水量不宜超过垄高的1/2(半水沟),使土壤保持疏松而潮润的状态,以利于薯块膨大生长。
现蕾至开花期进行蹲苗,不宜灌水。
9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
防治早疫病和晚疫病,可用25%的甲霜灵1.5kg/hm2喷雾,每隔7d喷1次;也可用种薯重量0.1%~0.2%的敌克松加草木灰拌种。
(2)虫害防治。
对地上害虫,用50%的敌敌畏乳油500倍液,或40%乐果乳剂1 000~2 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2 000倍液喷雾,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对地下害虫,可采用深翻灭茬、施用腐熟粪肥、铲除田间杂草、合理轮作倒茬等农业防治措施,或采取毒饵诱杀。
10收获与贮藏
当植株达到生理成熟期即可收获。
生理成熟期的标志是大部分茎叶由绿转黄,达到枯萎,块茎停止膨大易与植株脱离。
早熟品种在正常年份可以达到生理成熟,中、晚熟品种直到霜期茎叶仍保持绿色,可在茎叶被霜打后收获。
贮藏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
贮藏前要清扫和消毒薯窖,入窖时要严格剔除病、伤和虫咬的块茎,防止入窖后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