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5))
- 格式:doc
- 大小:123.50 KB
- 文档页数:7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题(有参考答案)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1. 2011•贵港市统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 南宋 刘克庄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 2011•南宁二中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 2011•桂林中学期中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都是四川的三个地名。
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后,蔡氏兄弟还在锦江。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除外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4. 2011•甘肃华亭一中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贵港市统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①�V�: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甘肃华亭一中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 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南宁二中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桂林中学期中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种树郭橐驼传》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尔植,督尔获,早()而绪,早织而(),字而幼孩,遂而鸡()。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以劳吏者,且不得(),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也。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偻蕃孳莳耗拳勖缫缕豚飧饔暇怠嘻戒(二)情境默写1.【2024·福建·二模】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自己种树的诀窍不是让树木活得长、长得快,而是“(),()”,其观点对育人治国颇具启示意义。
2.【2024·浙江嘉兴·二模】《种树郭橐驼传》中,“()”揭示了郭橐驼种树的经验,“()”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官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授平江府观察推官。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秩满,当为学官,避桧,调静江府察推而归。
燧未第时,梦神人示以文书,记其一联云:“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青,松柏不改。
”已而果符前事。
未几,丁忧。
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
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
淳熙二年,累迁至国子司业兼权起居舍人,进起居郎。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上曰:“忠言也。
”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
上皆嘉纳。
出知严州。
产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
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
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岁旱。
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产,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
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
”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
事多施行。
庆典霈泽。
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
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注]①主文:主持考试。
②镪: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托付。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诗复习题(有答案)人教版新课标2012届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复习古诗2章古代诗歌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欧阳修洛阳正值芳菲节,�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1)上片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从下片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首联寄遇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道难》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蜀道难》李白·唐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欲度愁攀援。
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参历井仰()息,以手抚()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嚱凫巅栈猱扪胁膺巉豗砯嵬吮嗟(二)情境默写1.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来描述蜀地与秦塞的连接,其诗曰:(),()。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拟人、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是:(),()。
3.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4.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两句诗,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两句的句子是“(),()”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7.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8.李白《蜀道难》中“(),()”两句,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极言蜀道来之不易。
9.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诗复习题(含答案)人教版新课标2012届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复习古诗2章古代诗歌鉴赏(二)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①王安石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②。
注①此词作于王安石所推新法遭到废除,落职出京卜居金陵半山时。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文言文阅读复习题(有答案)人教版新课标2012届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复习古诗1章文言文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
幼时,语未正已知文字。
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
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
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未及识,或谓可一往见。
岩叟笑曰:“是所谓呈身御史也。
”卒不见。
哲宗即位,用刘挚荐,为监察御史。
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在从谏用贤,不可以小利失民心。
江西盐害民,诏遣使者往视。
岩叟言:“一方病矣,必待使还而后改为,恐有不及被德泽而死者。
愿亟罢之。
”又极陈时事,以为“不绝害本,百姓无由乐生;不屏群邪,太平终是难致”。
迁侍御史。
两省正言久阙,岩叟上疏曰:“国朝仿近古之制,谏臣才至六员,方之先王,已为至少。
今复虚而不除,臣所未谕。
岂以为治道已清,而无事于言邪?人材难称,不若虚其位邪?二者,皆非臣所望于今日也。
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正人进,则小人自消矣。
” 质孤、胜如二堡,夏以为形胜膏腴之地,力争之。
延帅欲以二堡与夏,苏辙主其议,奏曰:“近边奏稍频,西人意在得二堡。
今盛夏犹如此,入秋可虞,不若早定议。
”意在与之也。
岩叟曰:“形势之地,岂可轻弃,不知既与,还不更求否?”议遂止。
元�v六年,拜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
入谢,太皇太后曰:“知卿才望,不次超用。
”岩叟又再拜谢,进曰:“太后听政以来,纳谏从善,务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静。
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
”复少进而西,奏哲宗曰:“陛下今日圣学,当深辨邪正。
正人在朝,则朝廷安,邪人一进,便有不安之象。
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蔽蒙,不觉养成祸胎尔。
”两宫深然之。
宰相刘挚为御史郑雍所击,岩叟连上疏论救。
挚去位,御史遂指为党,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郑州。
明年,徙河阳,数月卒,年五十一。
(选自《宋史•王岩叟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有不及被德泽而死者被:蒙受 B.臣所未谕谕:明白 C.苏辙主其议主:主持 D.不次超用不次:不依寻常次序,即破格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王岩叟敢谏”的一组是( ) ①是所谓呈身御史也②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③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④两省正言久阙⑤力争之⑥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岩叟年幼时就聪明过人,科举考试连连取胜,刚做官两个月就辞官回家奉养父母。
2012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五个一(2012山东卷)(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
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
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
是以世称其忠平。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
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
臣蒙陛下、贵人【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
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
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
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
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
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
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
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
”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
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
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
不幸早卒,朕甚伤之。
贤者子孙,宜加优异。
封兴子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
”庆卒,子琴嗣。
万全卒,子桂嗣。
[Z§X§(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1.(2011•滨州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解析:本题选材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本题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
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答案: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
2.(2011•济南一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风□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
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②原:原野。
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答案: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
1. (2011·滨州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选材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本题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
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答案: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
2.(2011·济南一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风□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
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②原:原野。
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
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
“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
3.(2011·省实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
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
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
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
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答案:(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
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4.(2011·济南统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①□陶弼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
②行(hánɡ):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
“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
“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
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
“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
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第一句要抓住“烟”字。
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
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
“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答案:(1)“沉”字好。
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
“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
(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
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
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5.(2011·省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舒亶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注】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催”之急更见“留”之切,所以答题时可从与“留”的对比中去分析其表达效果。
(2)从情与景的关系上去分析,一是要写出词作表达的感情,二是要写出这一感情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出来的,要突出其“思致”。
答案: (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
(大意对即可)(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
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
(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
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
(大意对即可) 6.(2011·青岛质检)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