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红”字的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674.39 KB
- 文档页数:2
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谈《红楼梦》的翻译摘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两个《红楼梦》的完整英译本先后在北京、伦敦出版,译者分别是中国的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戴乃迭和英国的霍克斯先生。
杨氏夫妇在翻译当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而霍氏则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
无论是《红楼梦》这三个字的翻译,还是对“红”字的处理,以及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词语的翻译,均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异化的翻译方法更有利于传播源语文化,而用归化的翻译方法翻译的译文则更容易被目的语的读者所接受。
事实上,归化和异化并存于每一篇译文当中,没有绝对的归化和异化。
所以我们应以客观,辨证的态度对待归化和异化,不应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策略归化异化1 总论《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一本百科全书,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把这一鸿篇巨制由汉语翻译为英语,对每一个译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两个《红楼梦》的完整英译本先后在北京、伦敦出版,译者分别是中国的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戴乃迭和英国的霍克斯先生。
两个版本的英译本风格迥异,一出版即成为翻译研究者的研究对象。
杨氏夫妇在翻译当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其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而霍氏则主要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以使其译文更具有可读性。
所以,杨氏的译文更忠实于原文,但稍显晦涩;霍氏的译文更优美,流畅,但行文当中难免存在着误译和漏译。
2 异化与归化异化(foreignization) 和归化(domestication)是处理源语文化信息的两种翻译策略。
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导向的,而归化则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 即“前者的重心在原文和原文作者,而后者则更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1]。
归化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2]。
而异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3]。
3 异化与归化在《红楼梦》翻译中的体现3.1 异化、归化与书名的翻译如何把《红楼梦》这三个字翻译成英语,杨宪益和霍克斯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浅谈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中文摘要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的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
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有关颜色的表达词语有很多,然而同一颜色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有相同,也有不同,其相异之处主要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
因此,在英汉互译时,我们要尽量避免直接根据字面意思去翻译,而要从与其相关的背景知识去理解更深一层的含义。
我们要善于比较英汉常用的颜色词的词义与其内涵,力求在翻译过程中少犯错误,尽可能地减少误译。
本文旨在对英汉常用颜色词的意义进行比较,进一步找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而在进行颜色词的翻译时必须考虑文化因素,以达到交际目的。
关键词:英语;汉语;颜色词;翻译;文化因素AbstractIn the human language, the unique charm which the color words expressions and displays, makes the one hold in high esteem. Th e same color has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ontexts, which is decided by the cultural element.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into English or English into Chinese, we should take the context into consideration rather than translate it literally so that we could make less mistakes. We should compare the word meaning and connotation of color word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make every effort to avoid the mistake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reduce mistranslating. The paper tries to compare so me color words in their usage, and further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hile translating color words, we must consider the cultural element so that we could achieve the goal of communication.Key words: English;Chinese;color terms;translation;culture factor引言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
浅谈《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策略——以杨宪益、戴乃迭的全译本为例摘要:本文主要从翻译策略角度出发,讨论《红楼梦》中的成语翻译。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直译、意译、套译、加注法和增译法在《红楼梦》成语翻译中的运用;第二部分主要对成语翻译的策略进行总结,从而使我们在以后的成语翻译中更好的传达原文信息。
关键词:成语翻译、翻译策略一、成语使人们长期沿袭使用的、结构基本固定的短语或短句。
成语结构紧密、意义精辟,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特殊成分,也是该语言修辞手段和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精华,运用了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折射出东方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我国与英美国家文化差异甚大,要将孕育于中国文化背景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而又不产生冲突并非易事,因而也可以说成语是最难翻译的语言现象之一。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在成语翻译上处理的十分妥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探讨:二,翻译策略直译法:直译法是译本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含义比较明确,寓意并不太深,英译后不会引起文化冲突的成语,一般用直译法。
它用词简练,意思明了,保留了原文的表达方式,能最大限度的在译文中再现成语中的形象和修辞色彩。
例如:1.宝玉听见,正中心怀,便让他两个去了。
As this was what Baoyu had hoped for, he let them go.(第78回)2. 只因薛蟠天性是“得陇望蜀”的,如今得娶了金桂,又见金桂的丫鬟宝蟾,有三分姿色,举止轻浮可爱,便时常要茶要水的故意撩逗她。
Now Xue Pan was a living example of the saying, “To cover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ong.”…在第一个例子中,“正中心怀”指正好投合自己的心意,杨将其翻译为“this was what… had hoped for”,保留了原文的表达方式;在第二个例子中,“得陇望蜀”指得到了陇还想得到蜀,译文中将其译为“To cover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ong”,也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再现了原文的意思,简单明了。
翻译的定义1.翻译的定义1980年,我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英汉翻译教程》一书的绪论中,从语言学的角度为翻译下了这样的定义:“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冯庆华先生在《实用翻译教程》一书中则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双重角度界定了翻译的本质:“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2. 翻译的标准我国比较系统全面论述翻译标准的是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日:?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三条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实践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一百多年来,中国译界虽然对它的褒贬一直未断,特别是对其中的“雅”字多有异议,因而试图提出一些新的说法,如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刘重德提出“信达切”的标准,许渊冲提出“信达优”的标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说法能够替代“信达雅”,为大家所接受。
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化境”说。
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红楼梦》中颜色词的翻译作者:浩莹来源:《语言文字学》2015年第05期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许多颜色词,这些颜色词的英译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但是对于其译法的总结却相对较少。
本文将从杨宪益英译版《红楼梦》出发,总结其中颜色词的英译技巧。
关键词:颜色词《红楼梦》翻译一、《红楼梦》颜色词的分类由此可见,本文中《红楼梦》颜色词的分类有三种:基本颜色词,实物颜色词,文化负载颜色词。
接下来一章将具体讨论其翻译方法。
二、《红楼梦》中颜色词的翻译(一)基本颜色词因为文化的共通性,中西方文化中对于基本颜色词基本都采取七分法。
如在第三十六回,宝钗发现了袭人给宝玉绣的肚兜,说是“白绫红里”,“红莲绿叶”。
杨宪益的译文为“A white silk stomacher lined with red,” “The lotus flowers were pink, the lives green.” (V.I, 523)采用直译将“红”、“白”、“绿”译为英文对应词或者同色系词。
而杨宪益的译文把《红楼梦》这个书名,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很好地保留了汉语原文的特色以及韵味。
(二)实物颜色词实物颜色词是用具有某种色彩属性的实物来表示相类似的颜色,,在汉语中其构成方式通常为“实物名称+色(颜色词的标记)”。
那么在翻译时,这种中文格式的保留与否就值得译者思考了。
如“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皮褂”。
译为“ She was also wearing a peach-red flowered jacket,a turquoise cape …”桃红色很明显是由桃子的颜色延伸出来的,而西方国家也有桃子,所以杨宪益的译文尽管保留了汉语的颜色词构成方法,也可以起到应有的交际效果。
石青色也就是青石色。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色在中国是蓝色和绿色的统称。
石青色在文中还有多处,如“石青貂裘排穗褂” 译为“a fringed bluish-grey sable coat.”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的,或是石青的才压的住颜色。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
随着外语研究及翻译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红楼梦》各种版本的语言翻译、文化翻译、译本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红楼梦》翻译研究做了大体回顾,从语用学、修辞学、文化等方面对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目前《红楼梦》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红楼梦》翻译研究可能的领域与途径。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语用学修辞学文化《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
海外的《红楼梦》译本有摘译、节译、全译三种形式。
虽然《红楼梦》已有多种语言的全译本,但是从目前国内的翻译研究来看,却只涉及到三种语言的版本。
英译本的研究最多,占所有研究的90%以上,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版本的研究虽有涉及,但都总计不过十余篇。
主要有成蕾的《“潇湘馆”里的“潇湘妃子”――〈红楼梦〉两个法译本中建筑专名的语义层级分析及其翻译策略选择》(《译林(学术版)》2011年第3期);郭玉梅的《〈红楼梦〉法译本传统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5月)、《从〈红楼梦〉法译本看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法语学习》2011年第3 期);森中美树的《简述日译〈红楼梦〉之难点――以平冈龙城〈国译红楼梦〉为例》(《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3辑);苏德昌的《从红楼梦的日译看“そんな”的感叹词性用法》(《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年第3期);史华慈与姚军玲的《〈红楼梦〉德译书名推敲》(《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6辑)等。
一、《红楼梦》翻译研究现状评述(一)《红楼梦》翻译研究总体概述在进行《红楼梦》翻译研究的内容前,有必要从数量和质量上对其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宏观概述,为下面研究内容的归纳和分析提供相关数据。
笔者通过CNKI中国知网,输入“红楼梦”及“译”两个关键字,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选择“题名”检索条件,进行模糊检索,得到以下数据。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在人类社会中,称谓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语言文化系统。
它是人类终年累月形成的规则和长期约定俗成的习惯相辅相成的产物,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属关系和情感好恶等。
语言内外所要表达的许多信息,通过称谓语,我们可以有更深层的理解。
正因为如此,称谓语的翻译问题在翻译实践中有值得探讨的必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是一部描写了中国封建时代末期的社会风俗画似的小说。
在这部描写封建社会贵族世家的鸿篇巨著中,大小人物达数百个之多。
人物之间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称谓语丰富多彩,使用规则也极其繁杂,其人际称谓语的翻译正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锋,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下文将借助《红楼梦》两大经典译本(杨宪益译和霍克斯译)的实例,对称谓语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比研究其中一些称谓语的翻译方法。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系中都有自已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语的数量和指称范围各有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重名份,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汉语中称谓系统严密,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英语称谓词体系简单,分类粗疏,数量贫乏,语义含混,如英语中的一个“cousin”涵盖了汉语中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两者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必然给英汉翻译带来不少困惑。
但尊重文化传统,遵循表达习惯,是英汉称谓语互译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们举例分析:(一)1、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他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
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叫王熙风。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第三回)杨译:Though Tai-yu had never met her, she knew from her mother that ChiaLien, the son of her first uncle Chia Sheh had married the niece of Lady Wang ,her second uncle’s wife. She had been educated like a boy and given the school-room name Hsi-feng. Tai-yu lost no time in greeting her with a smile as “cousin”.霍译:She remembered having heard her mother say that her elder uncle, Uncle she ,had a son called Jia Lian who was married to the niece of her uncle Zheng’s wife, Lady Wang. She had been brought up from earliest childhood just like a boy, and had acquired in the Schoolroom the somewhat boyish-name of Wang Xi-Feng. Dai-yu accordingly smiled and curtseyed, greeting her by her correct name as she did so.2、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红楼梦》中双关语的翻译技巧研究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其作者曹雪芹在小说语言运思上擅用双关之笔进行隐射。
《红楼梦》中的双关语大致分为四类,人名双关、地名双关、对话中的双关以及诗词中的双关。
本文在跨文化的视角下,选取杨宪益、戴乃迭所译《红楼梦》版本,分析其中四类双关语所采用的翻译技巧。
双关语是文化的积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文化的特征,其文化涵义在译文中的准确传达有益于外国读者理解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
关键词:双关语;翻译技巧;《红楼梦》一、双关语的分类1.1 人名中的双关《红楼梦》人物命名丰富多彩且预设人物命运于其中。
读者以名观人,可以预测人物的生活际遇。
在人名中的双关里,曹雪芹主要采用两种命名方法。
一种是谐音双关,另一种是组字式双关。
谐音双关是使用发音相近的词语来创造双关。
譬如,“娇杏”寓意“侥幸”,暗示娇杏一生命运两济。
组字式双关是对人名组合排列从而发现作者隐藏其中的情感。
譬如,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位金钗的名字首字相连可以发现其谐音“原应叹息”,暗含作者对其悲惨命运的哀叹。
1.2地名中的双关《红楼梦》中的地名有些是虚拟的,不存在于现实之中。
作者创作的地名多带有双关,揭示小说人物的命运以及当时的社会状态。
在《红楼梦》地名的双关中,曹雪芹仅用谐音双关法去命名。
譬如,林黛玉在大观园的居住地名为潇湘馆,“潇湘”亦是“消香”,暗示了林黛玉香消玉殒的悲惨结局。
此外,潇湘二字亦有典故,昔日娥皇女英因舜死而洒泪成湘妃竹,后又投水自尽,所以潇湘亦有情已成空,无可奈何之意,此地名也暗合黛玉泪尽而逝的结局。
1.3诗词中的双关《红楼梦》中的诗词并不只是用来装点的浮面累赘,其中也藏有双关,暗示人物命运的结局。
诗词如同谜底,隐射未来的天机,简短的尺幅之中笼罩着命盘推演的色彩。
在诗词中,曹雪芹共用了三种方式创造双关。
第一种是将人物姓名嵌入诗词中,李纨判词中的“桃李春风结子完”,“李完”谐音“李纨”,整句以大自然之现象预示李纨青春丧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