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英译本赏析
- 格式:pptx
- 大小:185.67 KB
- 文档页数:20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一、引言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史影响非同凡响。
它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各种语言。
自19世纪以来,已经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一个是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 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个是1978年在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
同时,他们在文学翻译都有各自的得失。
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作为源语语言文学和译语语言文学的中间人,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对源语读者语言、风格、文化信息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译者会考虑如何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
他们应该跟源语的想法一样:比如,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意思翻译出来,如何把场景描述生动,如何让人物形象更有魅力,如何体现写作风格,以及如何传达原文化等等。
这本身就是一个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就算是相同的文章,不同的译者的译文也不尽相同。
为了说明这点,笔者将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引用一些例子,并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解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否则翻译将是空中楼阁。
大多数翻译错误都是由译者的误解造成的。
没有正确的理解,译者传达的就不是原文的意思。
其实任何对原意的改动都是对原著的不忠诚。
抛弃了原有观点的翻译,已经不是那个翻译了。
对汉语的理解包括对词意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背景知识的理解。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个社会的一切特点诸如等级制度,伦理道德等都渗透在字里行间。
汉语与英语是两种差距很大的语言,很多习惯说法不好懂,这也增加了翻译的困难。
《红楼梦英文版(杨宪益译)——精品》《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其魅力无穷,影响深远。
杨宪益先生将其译为英文,使得这部经典之作得以跨越国界,让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领略其风采。
今天,我们就来品味这部英文版的《红楼梦》,感受杨宪益先生如何将这部精品之作呈现给世界。
一、忠实原著,传达精髓杨宪益先生在翻译《红楼梦》时,始终坚持忠实原著的原则。
他深入研究原著,力求在英文版中传达出作品的精髓。
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景描绘等方面,杨宪益先生都力求做到与原著相符,让读者在阅读英文版时,能够感受到原著的魅力。
二、语言优美,韵味悠长在翻译过程中,杨宪益先生注重语言的优美和韵味。
他运用丰富的词汇、灵活的句式,将原著中的诗词、对话、描写等元素巧妙地转化为英文,使得英文版《红楼梦》既保留了原著的韵味,又具有英文的美感。
三、文化交融,展现东方魅力《红楼梦》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杨宪益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他巧妙地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英文表达,使得英文版《红楼梦》成为一部展现东方魅力的佳作。
例如,在处理人物称呼、节日习俗等方面,杨宪益先生都力求做到既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又能展现中国文化特色。
四、深入浅出,易懂易读为了让更多外国读者能够读懂《红楼梦》,杨宪益先生在翻译时注重深入浅出,力求让英文版《红楼梦》易懂易读。
他在注释、附录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使得英文版《红楼梦》成为一部既具有学术价值,又适合大众阅读的精品之作。
杨宪益先生翻译的英文版《红楼梦》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它不仅让外国读者领略到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让我们共同品味这部精品,感受杨宪益先生为传播中华文化所做的贡献。
五、细腻的情感描绘,触动人心在《红楼梦英文版(杨宪益译)》中,杨宪益先生对人物情感的描绘尤为细腻。
他精准地捕捉到了原著中角色的喜怒哀乐,将这些复杂的情感以流畅的英文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称谓语和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为清朝小说名家曹雪芹,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在清代末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萌芽,社会形态不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曹雪芹就出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且幼年生活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极尽繁华。
好景不长,家道衰败,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在他以后的人生里许多的体会都出自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
《红楼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描写,塑造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经典人物,通过这部作品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及其腐败,歌颂了当时社会的一群具有“异类”思想的青年男女。
如此经典的名著,势必会源远流长,广泛传阅。
其英语读本中,最著名的译本有两版,一个是霍克斯译本,是由英国出版的,另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是1978年出版的。
两种译本各有特色。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称谓语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不是一成不变,是千变万化的。
《红楼梦》的称谓语极具特色,融合了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三种特点。
小说中的称谓语不仅体现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更能精彩的表现出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性。
因此可以看出,话语语用理论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称谓的使用礼貌与否由话语的语用距离远近决定。
而语用距离是可变的,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
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例子: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forgotyou,dearGranny.杨译:IquiteforgotourOldAncestress.杨氏夫妇把王熙凤口中的“老祖宗”翻译成——OldAncestress,充分体现了贾母在贾府中至高无上,极受尊崇的大家长身份及地位。
文学翻译视角下的《红楼梦》赏析本文从文学视角赏析了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英文译本,对其译本中语言的运用,诗词、歌曲和酒令的翻译及文化倾向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通过解析,提出作者的观点:译文不仅必须具有与原创作品一样的文学功能,而且要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充分领略原文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文学翻译的内在要求,因此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还要尽可能彻底地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
标签:文学翻译;艺术意境;审美意义;美学价值《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
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享有崇高的地位。
它对于研究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这部著作现在已经有各种文字的译本。
就《红楼梦》的英文译本来看,现在主流的译本有共有7种,本文笔者就霍克斯对于《红楼梦》的第二十八回的翻译,管窥蠡测,略探其翻译风格。
一、译者简介及《红楼梦》英译概况大卫?霍克斯是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ArthurWaley)的学生,1948年至1951年曾在北京大学做过研究工作。
1955年以论文《楚辞的年代及作者考》获得博士学位。
曾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教授。
霍克斯在进行《红楼梦》的英译翻译的时候把《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分为五卷。
第一卷出版于1973年,名为“黄金时代”,共二十六回;第二卷名为“海棠社”,包括了从二十七回到五十三回;第三卷是从五十四回到八十回,名为“预兆”;标题为“泪债”的第四卷包括十八回。
最后的二十二回构成了霍译本的第五卷,标题为“梦醒了”。
二、赏析霍克斯的翻译(下简称霍译本)1、霍译本中语言的运用在语言运用这个层面上,古今中外的译家们都提出过各自的见解,如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鲁迅先生的“兼顾两面”论,钱钟书先生的“化境”,以及英国学者泰特勒的三原则和美国学者奈达博士的“对等”原则。
Introduction《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红楼梦》中,一个关键的事件是贾宝玉和黛玉的“钗黛判词”,即贾宝玉写了一份判断黛玉是否有罪的文件来定她的罪名。
在《红楼梦》中,这个事件对当时女性权利问题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以及贾宝玉和黛玉之间双方的情感。
本文将分析“钗黛判词”中作者使用的英语翻译本,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Analysis“钗黛判词”的两种英译本,分别是:The first is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by David Hawkes, which reads as follows: “The court document, written by a scribe at the request of Bao Yu, statedthat ‘all these things should be returned to her and she should not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an y of them.’ It further declared that ‘whatever damage may have been done by her, it should not be held against her but rather be attributed to her own misfortune.’The second is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by Gao E, which reads as follows: “The judgments rendered by Bao Yu and penned by a scribe declared ‘that whatever of hers had been taken away should be returned to her; that whatever losses shehad suffered should not be counted against her, but regarded as a misfortune.’从这两种英译本看,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上。
霍克斯版《红楼梦》英译本解析Huxley's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a faithful and accurate rendi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Written in a style that is both accessible and poetic, the translation is able to capture the nuances of the original story and its characters.Huxley's translation is highly praised for its accuracy, as it closely follows the original text. He uses the same sentence structure and word choice as the original, making it easy to compare the two versions. He also adds in explanatory notes and annotations to help readers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xt.The translation is also praised for its poetic style, which captures the beauty of the original Chinese language. Huxley's translation is able to convey the atmosphere and emotion of the original story, as well as its themes and characters. He also adds in cultural references t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e context of the story. Overall, Huxley's translation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how to accurately and faithfully translate a classic Chinese novel. His poetic style and attention to detail make the translation both accessible and enjoyable to read.。
读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译不完的《红楼梦》。
据胡文彬先生《红楼梦在国外》一书附录《(红楼梦)外文译本一览表》介绍,《红楼梦》摘译本有7种文字,17种版本;节译本12种文字,26种版本;全译本9种文字,19种版本。
总共17种文字,62种版本。
这还只是1991年前的统计,近十几年来新增加的《红楼梦》译本尚未包括在内,但仅此即可看出《红楼梦》不朽的魅力所在。
由于《红楼梦》向来有中华古典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翻译工作者们乐此不疲地重译这部不朽之作,对于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了直接推动作用。
至于英译本,据统计,共有三个零星章节译本,三个节译本,一个前56回译本和两个全译本。
这两个全译本,大家都比较熟悉。
一个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的分译合成本(ne Story of the Stone)(霍克斯译前八十回,闵福德译剩余部分,以下简称霍译本);另一个是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合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简称杨译本)。
前56回本由英国驻澳门副领事H.Bencraft Joly译成,书名为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以下简称Joly译本)。
因手头有这三个译本,时常品读比较,倒也发现一些趣味。
其中关于“乌龟”和“忘八”的翻译涉及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其翻译颇见功力。
三个译本各有章法,足可借鉴。
不敢独享,愿列出一二,与大家一起赏析。
一、《红楼梦》三个英译本中一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比较分析。
在《红楼梦》第28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薛蟠道:“我可要说了:女儿悲——”说了半日,不见说底下的。
冯紫英笑道:“悲什么?快说来。
”薛蟠登时急的眼睛铃铛一般,瞪了半日,才说道:“女儿悲——”又咳嗽了两声,说道:“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
”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红楼梦》判词英译文赏析《红楼梦》判词英译文赏析判词,又称金陵判词,共十四首,暗含了《红楼梦》中十五位重要女性角色的命运,具有统领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大多数判词本身就是一首谜语,人物性格特点及命运都隐藏在字里行间。
再者判词是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在节奏、句式和修辞方面表现了音美、形美和意美。
本文将对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红楼梦》中的判词进行对比赏析。
例1、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判词)杨译: She sees through the transience of spring,Dark Buddhist robes replace her garments fine;Pity this child of a wealthy noble house,Who know sleeps alone by the dimly lit old shrine.霍译: When you see thro ugh the spring scene’s transient state,A nun’s black habit shall replace your own.Alas, that daughter of so great a house,By Buddha’s altar lamp should sleep alone.解析:1)判词中,“三春”指的是惜春的三个姐姐:元春、迎春、探春。
惜春目睹三位姐姐悲惨的命运,心如死灰,转向佛祖以寻求安慰。
在给定的语境中,译文读者能够较为容易地判断出隐含的意思,所以不论是杨译的“she sees through the transience of spring”还是霍译的“the spring scene’s transient state”都没有对“三春”进行明确解析,而是保留了原文的修辞。
2)“独卧青灯古佛旁”,最后一句宛如一幅画面浮现眼前,妙龄少女,心如死寂,敲打着木鱼。
从翻译补偿视角分析《红楼梦》英译本摘要:从翻译补偿的角度,对《红楼梦》霍克斯英译本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了人名、颜色词、典故等通过各种补偿手段或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传达了原文信息。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补偿霍克斯一.引言众所周知,语言文化差异会导致翻译损失。
何为翻译损失?翻译损失是指翻译过程中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审美形式及其功能的丧失。
因此,翻译补偿是减少损失,尽可能完整再现原文的必要手段。
《红楼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语言和创作艺术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巅峰。
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不仅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而且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翻译补偿界定翻译补偿目前尚缺少翻译学科中其他范畴的统一和广泛认可的定义。
很多西方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分别在不同层面给出定义。
哈维(keith harvey)把翻译界补偿界定为“compensation is a technique which involves making up for the loss of a source text effect by recreating a similar effect in the target text through means that are specific to the target language and/or text”(补偿是通过使用目的语和/或其文本特有的手段,在目的语文本中再造一种类似的效果,以便对源于文本效果的损失进行弥补的一种技巧)(harvey,1998:37)纽马克(newmark)的定义是:“this is said to occur when loss of meaning, sound effect,metaphor or pragmatic effect in one part of a sentence is compensated in another part, or in a contiguous sentence.”三.翻译补偿在《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体现(一)霍克斯在处理《红楼梦》中繁多人名时,通过形象的意译手法或减译传神地翻译出了人名,而且把原文名字中所具有的诗情画意也表达出来了。
《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的翻译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邦索尔(David Hawkes)的英译本备受关注。
邦索尔的英译本于1973年首次出版,被公认为英语世界中最重要的《红楼梦》翻译之一。
他的翻译以其精准的语言和对原著细致入微的理解而闻名。
他深入研究了清代文化背景,尤其是对于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礼仪的理解,使得他的译本更加准确地传达了原著的意境和情感。
邦索尔的译本在语言上力求保留原著的美感和艺术性。
他的译文流畅自然,用词丰富多样,同时又不失忠实于原著的风格和特色。
他对于《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进行了精准的翻译,使得读者能够欣赏到原著中丰富的诗意和文化内涵。
邦索尔的翻译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他通过对人物的言谈举止、性格特点的准确把握,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他在翻译中运用了一定的注释和解释,提供了对于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然而,邦索尔的翻译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他在对原著中的一些隐晦之处进行解释时,可能会对读者的理解带来一
定的影响。
此外,他的翻译在一些细节上可能有所偏差,与其他翻译版本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邦索尔的英译本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入了解《红楼梦》的方式。
他的翻译准确而精细,注重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
然而,读者在阅读时也需要保持对不同版本的开放态度,以便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共约170首。
不同译本采用了不同的体裁翻译,一些英译本采用自由体进行翻译。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例1、冯紫英唱曲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精灵;——你是个神仙也不灵。
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你!杨译:You can bill and you can coo,Be an imp of mischief too,But a fairy? No, not you,As my word you doubt.Ask around and you’ll find outI love you. yes, I do!霍译:You’re so exciting,And so inviting;You’re my Mary Contrary;You’re a crazy, mad thing.Yo u’re my goddess, but oh! You’re deaf to my praying:Why won’t you listen to what I am saying?If you don’t believe me, make a small investigation:You will soon find out the true depth of my admiration.解析:1)对于这段唱曲,两位译者的译文不论是风格还是遣词造句上差别较大。
原文小调活泼俏皮,霍译不免有些沉闷臃肿。
此外,investigation、admiration这类大字眼用在民间小调上似乎并不适合。
反观杨译,弃“形”求“神”,整个译文节奏轻快,押韵得当,朗朗上口。
2)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刁钻古怪鬼精灵”的处理,霍译其中的“刁钻古怪鬼精灵”被霍克斯译成了“Mary Contrary”,“Mary Contrary”来自英国的一首儿歌,所谓contrary, 指她颇难相处,难按常规捉摸,在这一点上,接近原文的“刁钻古怪鬼精灵”。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由于其深刻的社会观察、丰富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结构,这本小说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热爱和推崇。
在英语世界中,有很多不同的翻译版本,本文将对比并分析其中的几个版本。
在早期的翻译中,最有名的是杨宪益先生的翻译版本,他在1931年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杨宪益的翻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没有用英文直接翻译小说的原名“红楼梦”,而是给出了一个新的名字,这可能导致读者对小说的认知产生混淆。
其次,他对一些细节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导致了一些翻译不准确或不恰当的地方。
后来,高鼎先生在1981年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高鼎的翻译更加准确和流畅,对于一些细节和文化背景的解读也更加全面。
他对于船仔、螃蟹等特色词汇给出了合适的解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鼎将小说的名字翻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强调了其中石头的重要象征意义,和小说中道出的“石头有性情”之说相一致。
这个翻译版本的问世,为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红楼梦》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此外,还有一些较新的翻译出现,如董斯扬的版本"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和陈荑华的版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等。
这些版本在语言流畅度和准确性上都有所提高,对于一些细节的解读也更加细致入微。
同时,由于翻译技术和工具的进步,这些版本还恢复了原文最初被删减或修改的部分,使读者更贴近原著。
总体而言,英译本中各个版本都有其独到之处和值得欣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