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 格式:doc
- 大小:238.00 KB
- 文档页数:12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A.BF3B.H2O C.SiCl4D.PCl57.等物质的量的主族金属A、B、C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氢气的体积依次为V A、V B、V C,已知V B=2V C,V A=V B+V C,则在C的生成物中,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A.+1 B.+2 C.+3 D.+48.已知Q与R的摩尔质量之比为9:22。
在反应X + 2Y = 2Q + R中,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B,则参与反应的Y和生成物Q的质量比为A.46:9 B.32:9 C.23:9 D.16:9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D.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非金属原子10.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A.K+、Na+、SO42—、S2O32—B.NH4+、Mg2+、SO42—、Cl—C.Na+、K+、HCO3—、Cl—D.K+、Na+、AlO2—、NO3—11.关于电解NaCl水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电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B.若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KI试液,溶液呈棕色C.若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D.电解一段时间后,将全部电解液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12.右图是温度和压强对X + Y 2Z 反应影响的示意图。
图中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Z的体积分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X、Y、Z均为气态C.X和Y中只有一种是气态,Z为气态D.上述反应的逆反应的△H>013.已知充分燃烧a g 乙炔气体时生成1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2C2H2(g) + 5O2(g) == 4CO2(g) + 2H2O(l);△H = -4b KJ/molB.C2H2(g) + 5/2O2(g) == 2CO2(g) + H2O(l);△H = 2b KJ/molC.2C2H2(g) + 5O2(g) == 4CO2(g) + 2H2O(l);△H = -2b KJ/molD.2C2H2(g) + 5O2(g) == 4CO2(g) + 2H2O(l);△H = b KJ/mol26.已知A、B、C、D为气体,E、F为固体,G是氯化钙,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如下图所示:⑴D的化学式(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E的化学式(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
2005年高考理综全国1卷试题及答案60965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24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在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C 12 O 16 Na 23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A.BF3B.H2O C.SiCl4 D.PCl57.等物质的量的主族金属A、B、C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氢气的体积依次为V A、V B、V C,已知V B=2V C,且V A=V B+V C,则在C的生成物中,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A.+1 B.+2 C.+3 D.+48.已知Q与R的摩尔质量之比为9:22,在反应X+2Y=2Q+R中,当1.6g 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 R,则参与反应的Y和生成物Q的质量之比为()A.46 : 9 B.32 : 9 C.23 : 9 D.16 : 9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D.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非金属原子10.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A.K+、Na+、SO42—、S2O32—B.NH4+、Mg2+、SO42—、Cl—C.Na+、K+、HCO3—、Cl—D.K+、Na+、AlO2—、NO3—11.关于电解NaCl水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电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B.若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KI溶液,溶液呈棕色C.若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D.电解一段时间后,将全部电解液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12.右图是温度和压强对X+Y 2Z反应影响的示意图。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物理部分试题(北京卷)14.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B .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C .任何条件下,热量都不会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D .任何热机都不可能使燃料释放的热量完全转化为机械能 15.在下列各组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波动性的是A .光的折射现象、色散现象B .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C .光的衍射现象、偏振现象D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电效应现象16.为纪念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
对于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E=mc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E =mc 2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质量成正比 B .根据ΔE =Δmc 2可计算核反应的能量C .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一个氘核时释放能量,表明此过程出现了质量亏损D .E =mc 2中的E 是发生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17.一列简谐机械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波源的平衡位置坐标为x =0。
当波源质点处于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时,介质中平衡位置坐标x =2m 的质点所处位置及运动情况是 A .在其平衡位置下方且向上运动 B ..在其平衡位置下方且向下运动 C .在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上运动 D .在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18.正弦交流电源与电阻R 、交流电压表按图1所示的方式连接,R =100Ω,交流表的示数是10V 。
图2是交变电源输出电压u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则1A .通过R 的电流i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i R = 2 cos100πt (A)B .通过R 的电流i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i R = 2 cos50πt (A)C .R 两端的电压u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u R =5 2 cos100πt (V)D .R 两端的电压u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u R =5 2 cos50πt (V)19.一人看到闪电12.3s 后又听到雷声。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I卷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Cu 64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A 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 核糖体不同C 转运RNA不同D 信使RNA不同2.在光照下,供给玉米离体叶片少量的14CO2,随着光合作用时间的延续,在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C3化合物和C4化合物中,14C含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A BC D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
检测这种碱基序列改变必须使用的酶是A解旋酶 B DNA连接酶 C 限制性内切酶 D RNA聚合酶4.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I和提取液Ⅱ。
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
结果是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B 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C 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D 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 种群增长量最大C 种群数量最大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A SiCl4B H2OC BF3D PCl57.等物质的量的主族金属A、B、C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氢气的体积依次为V A、V B、V C,已知V B=2V C,且V A=V B+V C,则在C的生成物中,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A+3 B +2 C +1 D +48.已知Q与R的摩尔质量之比为9︰22,在反应X+2Y=2Q+R中,当1.6g X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g R,则参与反应的Y和生成物Q的质量比为A23︰9 B 32︰9 C 46︰9 D 16︰9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B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D 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非金属原子10.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A Na+K+HCO3-Cl-B NH4+Mg2+SO42-Cl-C K+Na+SO42-S2O32-D K+Na+AlO2-NO3-11.关于电解NaCl水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B 若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KI溶液,溶液呈棕色C 电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D 电解一段时间后,将全部电解液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12.右图是温度和压强对X+Y2Z反应影响的示意图。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数学(理工农医类)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 卷 1至2页,第II 卷3至9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1.答第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设全集U =R ,集合M ={x | x >1,P ={x | x 2>1},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M =P (B )P ÜM (C )M ÜP ( D )U M P =∅ ð (2)“m =21”是“直线(m +2)x +3my +1=0与直线(m -2)x +(m +2)y -3=0相互垂直”的 (A )充分必要条件 (B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C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若||1,||2,a b c a b ===+,且c a ⊥ ,则向量a 与b 的夹角为(A )30° (B )60° (C )120° (D )150°(4)从原点向圆 x 2+y 2-12y +27=0作两条切线,则该圆夹在两条切线间的劣弧长为 (A )π (B )2π (C )4π (D )6π (5)对任意的锐角α,β,下列不等关系中正确的是 (A )sin(α+β)>sin α+sin β (B )sin(α+β)>cos α+cos β (C )cos(α+β)<sinα+sinβ (D )cos(α+β)<cosα+cosβ(6)在正四面体P -ABC 中,D ,E ,F 分别是AB ,BC ,CA 的中点,下面四个结论中不成立...的是 (A )BC //平面PDF (B )DF ⊥平面P A E (C )平面PDF ⊥平面ABC (D )平面P AE ⊥平面 ABC(7)北京《财富》全球论坛期间,某高校有14名志愿者参加接待工作.若每天排早、中、晚三班,每班4人,每人每天最多值一班,则开幕式当天不同的排班种数为(A )124414128C C C (B )124414128C A A(C )12441412833C C C A (D )12443141283C C C A (8)函数f (x(A )在[0,),(,]22πππ上递增,在33[,),(,2]22ππππ上递减 (B )在3[0,),[,)22πππ上递增,在3(,],(,2]22ππππ上递减 (C )在3(,],(,2]22ππππ上递增,在3[0,),[,)22πππ上递减 (D )在33[,),(,2]22ππππ上递增,在[0,),(,]22πππ上递减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物理部分佚名【期刊名称】《数理天地:高中版》【年(卷),期】2005(000)008【摘要】1.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力目. (B)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C)任何条件下,热量都不会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D)任何热机都不可能使燃料释放的热量完全转化为机械能. 2.在下列各组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波动性的是() (A)光的折射现象、色散现象. (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 (C)光的衍射现象、偏振现象. (D)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电效应现象. 3.为纪念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对于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E一mc“,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E一、“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质量成正比. (B)根据乙E一山儿。
2可以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C)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结合成氖核时,释放出核能,表明此过程中出现了质量亏损. (D)E一moZ中的E是发生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4一列简谐机械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1所10 示,波源的平衡位置坐标口为x一0.当波源质点处于_川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时,介质中平衡位置坐〕,/c In 图1 《数理天地》高中...【总页数】3页(P)【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4【相关文献】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2.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生物部分3.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北京卷4.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生物部分5.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5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5.以下关于分子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间既存在引力也存在斥力B .液体难于被压缩表明液体中分子力总是引力C .气体分子这间总没有分子力的作用D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间不存在引力16.一个氘核(H 21)与一个氚核(H 31)发生聚变,产生一个中子和一个新核,并出现质量亏损。
聚变过程中 ( )A .吸收能量,生成的新核是He 42 B .放出能量,生成的新核是He 42C .吸收能量,生成的新核是He 32D .放出能量,生成的新核是He 3217.有关红、蓝两束单色光,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空气中的波长蓝红λλ<B .在水中的光速蓝红v v <C .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n 红>n 蓝D .蓝光光子的能量大于红光光子的能量18.一电池外电路断开时的路端电压为3V ,接上8Ω的负载电阻后路端电压降为2.4V ,则可以判定电池的电动势E 和内电阻r 为( )A .E=2.4V ,r=1ΩB .E=3V ,r=2ΩC .E=2.4V, r=2ΩD .E=3V, r=1Ω19.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波速为60m/s ,在t=0时波的图像如图所示,则( )A .此波频率为40Hz ,此时质元b 的速度为零B .此波频率为40Hz ,此时质元b 的速度向着y 轴负方向C .此波频率为20Hz ,此时质元a 的速度向着y 轴正方向D .此波频率为20Hz ,此时质元a 的速度为零20.如图,一个盛水的容器底部有一小孔。
静止时用手指堵住小孔不让它漏水,假设容器在下述几种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动,且忽略空气阻力,则( )A .容器自由下落时,小孔向下漏水B .将容器竖直向上抛出,容器向上运动时,小孔向下漏水;容器向下运动时,小孔不向下漏水C .将容器水平抛出,容器在运动中小孔向下漏水D .将容器斜向上抛出,容器在运动中小孔不向下漏水21.一个边长为6cm 的正方形金属线框置于匀强磁场中,线框平面与磁场垂直,电阻为0.36Ω。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24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在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C 12 O 16 Na 23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A.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核糖体不同C.转运RNA不同D.信使RNA不同2.在光照下,供给玉米离体叶片少量的14CO2,随着光合作用时间的延续,在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C3化合物和C4化合物中,14C含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
检测这种碱基序列改变必须使用的酶是()A.解旋酶B.DNA连接酶C.限制性内切酶D.RNA聚合酶4.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Ⅰ和提取液Ⅱ。
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裴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
结果是()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B .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C .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D .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量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 .种群增长量最大C .种群数量最大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 .BF 3 B .H 2O C .SiCl 4 D .PCl 5 7.等物质的量的主族金属A 、B 、C 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氢气的体积依次为V A 、V B 、V C ,已知V B =2V C ,且V A =V B +V C ,则在C 的生成物中,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 )A .+1B .+2C .+3D .+4 8.已知Q 与R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9:22,在反应X+2Y=2Q+R 中,当1.6g X 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g R ,则参与反应的Y 和生成物Q 的质量之比为( )A .46 : 9B .32 : 9C .23 : 9D .16 : 9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B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 .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D .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非金属原子10.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A .K +、Na +、SO 42—、S 2O 32—B .NH 4+、Mg 2+、SO 42—、Cl —C .Na +、K +、HCO 3—、Cl— D .K +、Na +、AlO 2—、NO 3— 11.关于电解NaCl 水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电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B .若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KI 溶液,溶液呈棕色C .若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D .电解一段时间后,将全部电解液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 12.右图是温度和压强对X+Y 2Z 反应影响的示意图。
绝密★启用前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6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Ⅰ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一质量为m 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度大小为g 31,g 为重力加速度。
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为A .mg 31B .m g 2C .mgD .mg 34 15.已知+π介子、-π介子都是由一个夸克(夸克u 或夸克d )和一个反夸克(反夸克u 或反夸克d )组成的,它们的带电量如下表所示,表中e 为元电荷。
+π -π u d u d 带电量 e + e - e 32+ e 31- e 32- e 3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π由u 和d 组成 B .+π由d 和u 组成 C .-π由u 和d 组成 D .-π由d 和u 组成 16.把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视为圆周。
由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之比可求得A .火星和地球的质量之比B .火星和太阳的质量之比C .火星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之比D .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速度之比17.图示为一直角棱镜的横截面,︒=∠︒=∠60,90abc bac 。
一平行细光束从O 点沿垂直于bc面的方向射入棱镜。
已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2=n ,若不考虑原入射光在bc 面上的反射光,则有光线A .从ab 面射出B .从ac 面射出 ab c o。
2005年高考理综(北京卷)2005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北京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 共 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 21题每题 6分共 126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 1 C — 12 O — 15 Na — 23 Al — 27 Cl —35.5 Fe — 56 1.关于有氧呼吸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 .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 B .与无氧呼吸的全过程不完全相同C .释放出的能量较多D .产物为二氧化碳、酒精或乳酸2.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 的疾病是 () A .过敏性鼻炎 B .血友病 C .艾滋病 D .系统性红斑狼疮3.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 .小麦种子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B .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生长 C .根瘤菌能给豆科植物提供氮素养料 D .植物叶片中的镁元素可以转移到顶芽 4.在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有 2个氢键,胞嘧啶与鸟嘌呤之间有 3个氢键。
现有四种 DNA 样品, 根据样品中碱基的百分含量判断最有可能来自嗜热菌 (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是 () A .含胸腺嘧啶 32%的样品 B .含腺嘌呤 17%的样品C .含腺嘌呤 30%的样品D .含胞嘧啶 15%的样品5.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 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
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 ①实验组②对照组③黑暗中培养④在光下培养⑤生长良好⑥生长不良A .②③⑤ B .①③⑥C .①④⑤D .②④⑥6.近期,北京大学的两位教授率先发现人体心肺血管中存在微量硫化氢,它对调节心血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目要求的一项。
选出符合题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S 321.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A 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B 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C 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D 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
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2.下列能鉴别野牛草是否为C4植物的简便方法是A 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观察气孔大小B 制作叶横切临时装片,观察叶脉结构C 分离、测定叶片中各种色素的含量D 用碘液测定叶片中淀粉的含量3AC 内膜、外膜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D 内膜表面积大,导致蛋白质含量高4.在育种研究中,给普通小麦授以玉米的花粉,出现甲、乙两种受精类型的胚珠;甲胚珠双受精;乙胚珠卵受精、极核未受精。
两种胚珠中的受精卵在发育初期的分裂中,玉米染色体全部丢失。
下列不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是A 甲胚珠发育成无生活力的种子B 乙胚珠发育为无胚乳的种子C 甲胚珠中的胚经组织培养,可获得小麦单倍体D 乙胚珠中的胚经组织培养,可获得小麦单倍体5.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甚至有不想再跑的念头,但是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却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A 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B 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C 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有氧呼吸D 声音→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6.高压电机、复印机工作时会产生臭氧,该气体有强氧化性。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臭氧和氧气是氧的同素异形体B 臭氧可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C 臭氧的存在对人体有益无害D 臭氧是很好的消毒剂和脱色剂7.在一定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可逆反应2X(g)2Y(g)+Z(g)中,生成物Z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 )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有以下图示,正确的是A B C D8.右表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下列有关R、W、X、Array Y、Z五种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常压下五种元素的单质中Z单质的沸点最高B Y、Z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都与R原子的相同C W的氢化物沸点比X的氢化物的沸点高D 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W元素的非金属性强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含有相同氧原子数的SO2和CO的质量相等B 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与氨水中的c(OH-) 相等C 乙酸分子与甲酸甲酯分子中的共价健数相等D 等温等压下,3mol C2H2(g)和1mol C6H6(g)的密度相等10.将足量稀盐酸加到下列固体混合物中,只能发生一种反应的是A Mg、AlCl3、NaAlO2B KNO3、NaCl、CH3COONaC NaClO、Na2SO3、BaCl2D Ba(NO3)2、FeSO4、NH4HCO311.下列有关pH变化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 随着温度的升高,碳酸钠溶液的pH减小B 随着温度的升高,纯水的pH增大C 新氯水制经光照一段时间后,pH减小D 氢氧化钠溶液久置于空气中,pH增大12.下列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 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浓硫酸,后注入蒸馏水B 为测定硫酸铜晶体的结晶水含量,称样时,先称取一定量的晶体,后放入坩埚C 为检验酸性溶液中的Cl-和SO42-,先加硝酸银溶液,滤去沉淀后硝酸钡溶液D 在制取干燥纯净的氯气时,先使氯气通过水(或饱和食盐水),后通过浓硫酸13.可用于鉴别以下三种化合物的一组试剂是乙酰水杨酸丁香酚肉桂酸①银氨溶液 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③氯化铁溶液 ④氢氧化钠溶液A ②与③B ③与④C ①与④D ①与②14.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B 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C 任何条件下,热量都不会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D 任何热机都不可能使燃料释放的热量完全转化为机械能15.在下列各组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波动性的是A 光的折射现象、色散现象B 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C 光的衍射现象、偏振现象D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电效应现象16.为纪念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
对于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E 2=mc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E 2=mc 2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质量成正比B 根据△E 2=△mc 2可以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C 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结合成氘核时,释放出核能,表明此过程中出现了质量亏损D E =mc 2中的E 是发生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17.一列简谐机械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波源的平衡位置坐标为x =0。
当波源质点处于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时,介质中平衡位置坐标x =2m 的质点所处位置及运动情况是A 在其平衡位置下方且向上运动B 在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C 在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上运动D 在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18.正弦交变电源与电阻R 、交流电压表按照下左图所示的方式连接,R =10Ω交流电压表的示数是10V 。
下右图是交变电源输出电压u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则A 通过R 的电流i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100cos 2A t i R π=B 通过R 的电流i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50cos 2A t i R π=C R 两端的电压u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100cos 25V t u R π=D R 两端的电压u R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是)(50cos 25V t u R π= 19.一人看到闪电12.3s 后又听到雷声。
已知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30m/s -340m/s ,光速为3×108m/s ,于是他用12.3除以3很快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到他的距离为4.1km 。
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判断A 这种估算方法是错误的,不可采用B 这种估算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与观察者间的距离C 这种估算方法没有考虑光的传播时间,结果误差很大D 即使声速增大2倍以上,本题的估算结果依然正确20.已知地球质量大约是月球质量的81倍,地球半径大约是月球半径的4倍。
不考虑地球、月球自转的影响,由以上数据可推算出A 地球的平均密度与月球的平均密度之比约为9︰8B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与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之比约为9︰4C 靠近地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的周期与靠近月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的周期之比约为8︰9D 靠近地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线速度与靠近月球表面沿圆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线速度之比约为81︰421.现将电池组、滑线变阻器、带铁芯的线圈A、线圈B、电流计及开关如下图连接。
在开关闭合、线圈A放在线圈B中的情况下,某同学发现当他将滑线变阻器的滑动端P向左加速滑动时,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
由此可以推断A 线圈A向上移动或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P向右加速滑动,都能引起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B 线圈A中铁芯向上拔出或断开开关,都能引起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C 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P匀速向左或匀速向右滑动,都能使电流计指针静止在中央D 因为线圈A、线圈B的绕线方向未知,故无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74分)本卷共10小题,共174分。
22.(18分)“黑盒子”表面有a、b、c三个接线柱,盒内总共有两个电学元件,每两个接线柱之间只可能连接一个元件。
为了探明盒内元件的种类及连接方式,某位同学用多用电表进行了如下探测:第一步:用电压挡,对任意两接线柱正、反向测量,指针幸免不发生偏转;第二步:用电阻×100Ω挡,对任意两个接线柱正、反向测量,指针偏转情况如下图所示。
(1)第一步测量结果表明盒内。
(2)下左图示出了上图[1]和[2]中欧姆表指针所处的位置,其对应的阻值是Ω;下右图示出了上图[3]中欧姆表指钟所处的位置,其对应的阻值是Ω.(3)请在下左图的接线柱间,用电路图符号画出盒内的元件及连接情况。
(4)一个小灯泡与3V电池组的连接情况如上右图所示。
如果把图中e、f两端用导线直接相连,小灯泡可正常发光。
欲将e、f两端分别与黑盒子上的两个接线柱相连,使小灯泡仍可发光。
那么,e端应连接到接线柱,f端应连接到接线柱。
23.(16分)AB是竖直平面内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在下端B与水平直轨道相切,如图所示。
一小球自A点起由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
已知圆轨道半径为R,小球的质量为m,不计各处摩擦。
求(1)小球运动到B点时的动能;(2)小球下滑到距水平轨道的高度为1/2R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3)小球经过圆弧轨道的B点和水平轨道的C点时,所受轨道支持力N B、N C各是多大?24.(18分)真空中存在空间范围足够大的、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
在电场中,若将一个质量为m、带正电的小球由静止释放,运动中小球的速度与竖直方向夹角为37°(取sin37°=0.6,cos37°=0.8)。
现将该小球从电场中某点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上抛出。
求运动过程中(1)小球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及方向;(2)小球从抛出点至最高点的电势能变化量;(3)小球的最小动量的大小及方向。
25.(20分)右图是导轨式电磁炮实验装置示意图。
两根平行长直金属导轨沿水平方向固定,其间安放金属滑块(即实验用弹丸)。
滑块可沿导轨无摩擦滑行,且始终与导轨保持良好接触。
电源提供的强大电流从一根导轨流入,经过滑块,再从另一导轨流回电源。
滑块被导轨中的电流形成的磁场推动而发射。
在发射过程中,该磁场在滑块所在位置始终可以简化为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其强度与电流的关系为B=kl,比例常量k=2.5×10-6T/A。
已知两导轨内侧间距l=1.5cm,滑块的质量m=30g,滑块沿导轨滑行5cm后获得的发射速度v=3.0km/s(此过程视为匀加速运动)。
(1)求发射过程中电源提供的电流强度;(2)若电源输出的能量有4%转换为滑块的动能,则发射过程中电源的输出功率和输出电压各是多大;(3)若此滑块射出后随即以速度v沿水平方向击中放在水平面上的砂箱,它嵌入砂箱的深度为s’。
设砂箱质量为M,滑块质量为m,不计砂箱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
求滑块对砂箱平均冲击力的表达式。
26.(14分)有机物A(C6H8O4)为食品包装纸的常用防腐剂。
A可以使溴水褪色。
A难溶于水,但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反应,得到B(C4H4O4)和甲醇。
通常状况下B 为无色晶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1)A可以发生的反应有(选填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