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的比喻论证
- 格式:ppt
- 大小:374.00 KB
- 文档页数:14
《劝学》中的比喻论证比较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予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曾经整天思考,却比不上片刻的学习;我曾经踮起脚尖眺望,却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到的广阔。
”这句话用“登高”比喻学习能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知识。
2.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
”这句话用“木受绳”和“金就砺”比喻人需要接受教育才能成为有才能的人。
3.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句话的意思是:“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还要寒冷。
”这句话用“冰”比喻经过学习磨练的人,比原来的状态更加高明。
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但知识是无限的。
”这句话用“涯”比喻生命有限,但知识无限,人们应该不断学习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
以上是《劝学》中的一些比喻论证的例子,这些比喻论证使得荀子在论述学习的意义和方法时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妙喻连连魅力无穷——谈《劝学》的比喻论证作为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劝学》一文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全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层出不穷,辞采斐然,使所讲述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一、常物入喻,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本文设喻,几乎都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水寒冷而成冰,车轮的制造以及刀剑的磨砺等事例为喻加以论述,浅显易懂,说理明白,谁还愿意停止学习呢?结论自然是“学不可以已”。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当然令人心悦诚服。
二、连续设喻,一泻千里,启迪思考。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比喻和排比的结合,形成连续设喻(修辞上叫博喻),使表达的内容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促人思考;在形式上,又显得优美和谐,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如第2段作者连用了五个比喻,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而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有特异之处,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而已。
博喻的运用,使得论述汪洋恣肆,气势磅礴。
三、对比设喻,态度鲜明,说理透辟。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和对比的结合。
如第三段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两相对比,振聋发聩。
作者又通过“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并非学习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
就如同“雕刻一下就停止,即使是腐朽的木料也不能折断;坚持雕刻不间断,即使是金属与石块也能雕刻成功”。
比喻论证方法及举例子
以下是一些使用比喻论证方法的例子:
1. 《劝学》中的比喻论证:“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一段话用了多个比喻来论证学习要积累、坚持和用心的道理。
2. 《六国论》中的比喻论证:“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这里用了“抱薪救火”的比喻来论证赂秦的危害。
3. 《鱼我所欲也》中的比喻论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里用了“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来论证“舍生取义”的道理。
这些例子都使用了比喻论证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劝学蟹比喻论证
《劝学》是高中语文的必修内容,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对文中的比喻论证理解不够透彻,有的同学甚至把它们理解成举例论证。
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地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论证呢?比喻论证,指的是在论述过程中,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一种论证方法。
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二者之间需要符合“类相异,理相同”的原则。
也就是说,二者必须不属于同类,才能作比喻,必须事理相同,方能进行推理论证。
以文章的第二段为例,作者先用“青”“冰”的比喻,来说明后天的影响完全可以改变事物自身原来的性质,并且能够使其有所发展。
通过这样的论证方法,《劝学》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阐述得清清楚楚,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寓议于喻的典型──浅析《劝学》中的比喻寓议于喻的典型──浅析《劝学》中的比喻高中语文第二册《劝学》一文,节选自古代思想家荀况的名著《劝学篇》。
选文以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
三段选文总共只有二百九十一个字,却用了二十个比喻,反复地、逐层深入地阐述了学习的重大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对读者起到了劝勉、鼓励其努力学习的重要作用。
选文开头,在突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之后,紧接着用了“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从科学道理和自然现象两个方面论证了人通过学习之后,必定是后可以胜前、今可以胜昔。
这完全符合新事物(学习后的人)胜过旧事物(不学习的人)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这个道理,今天也仍然是正确的。
因为学习实在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学问与修养,而学习过程本身就是由旧变新的过程。
“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就利”三个比喻从事物经过加工、磨炼、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性质这一特点来说明人们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可以改变人的才质和习性,自然得出人经过磨炼,不断地、广泛地学习,并且天天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论、行动,就会使自己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这些比喻浅显易懂,说理明白,寓议于喻,议论在体,谁还愿意停止学习呢?结论自然是“学不可以已”。
为了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强调了“思不如学”这个观点。
虽“终日而思”,但不学习,必定是闭门空想,会有什么收获呢?“登高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几个比喻说明了学习的重要。
“跂而望”是利用提起脚跟增加高度看得远一点,但太有限了;于是“登高”,爬上更高的地方,境界就大不一样了。
站在高处,见到的较“跂而望”就广泛多了;站在高处,再把手臂举起来,手臂没有增长,但很远的人都能看得见。
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增大,但听的人却听得很明白、清晰。
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习见的,十分普通,但其寓义却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通过学习接受前人知识,增长才干。
劝学中比喻论证的句子荀子在《劝学》中,主要通过比喻论证来阐述他对“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见解,体现在文中的三个分论中。
分论点一:学习的重大意义在于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蓼蓝”“水”这类客观事物在变化过程中可以发展提高成为“青”和“冰”,以此来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直木”“弯木”“金”等客观事物通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发展状况,成为“车轮”“直木”,可以变得“锋利”,以此来比喻人如果能常常“博学”且“反省”,就可以达到“智明”且“行无过”。
分论点二: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弥补不足,达到想要的结果。
如果要“博见”,你可以“跂而望”;如果要想“见者远”,还可以“登高而招;如果想有“闻者彰”,可以“顺风而呼”。
古人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技术和方法,但为了弥补自身不能“博见”“见远”“闻彰”的劣势或短处,他们善于借自然界之物,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
如果要“致千里”,可“假舆马”;如果想“绝江河”,可“假舟楫”。
车马、船只的发明就是帮助人们解决可以更快到达千里之外,旱鸭子也可渡江的问题。
人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借物,在学习的这条道路上就可以越走越远、越攀越高,终会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君子。
分论点三:学习的方法在于积累且持之以恒,学习的态度要足够专一。
在论述这个分论点时,还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让自己的论证思维更严谨。
“积土成山可兴风风雨,积水成渊可生蛟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组四个比喻,前后正反对比,以日常之物、日常之理来喻学习,让复杂的道理简单化、鲜明化,学习没有捷径,唯有积累。
日积月累是一件苦事,千里马尚不可一跃至十步,况人人并非均是千里马,那就应学驽马一步一步,终有到达千里之外的时候。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除了雄鹰还有蜗牛,我们皆无那可展千里的翅膀,也只能且只有学蜗牛一步一步的往上爬。
有了积累和坚持,还要有一种专心为一的态度,不可学螃蟹,纵然手脚多,也没有藏身之地,倒应学学蚯蚓,没有手脚,没有筋骨,却能在泥土中游刃有余。
劝学中连设五个比喻展开论证的句子1. 《劝学》第一段中5个比喻,分别说明什么道理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
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
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
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
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2. 劝学开篇提出论点,后用5个比喻形象地阐明了设么绅士说,不能停止学习。
靛蓝是从蓼蓝提取,但它是比靛蓝的颜色更绿;冰伪造的水凝胶,但它是比水更冷。
木材直线拉直的墨绳,加热使其弯曲轮,它可以弯曲的指南针,即使干燥时,它会不直了,这是因为手册,以使它弯曲成这样。
木材量的墨线直金属工具砂轮研磨尖锐。
君子广泛的学习和日常检查他们的知情智慧的行动不犯错误。
我不得不整天思考的问题,但不如学习时刻收获,我蹑手蹑脚与俯瞰,但不如登上高广阔。
劝学第二段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阐述观点并打动读者。
在劝学的文章中,采用比喻来论证观点,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说服力。
下面,我将用比喻来论证劝学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有时候,这些问题就像是一座高山,挡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
当我们想要攀登这座高山时,我们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
然而,如果我们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就好像是拥有了攀登这座高山的工具和技巧,我们就能够轻松地攀登到山顶。
学习就像是攀登高山的工具和技巧。
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够了解世界的奥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学习也需要坚持和毅力。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只有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决心,才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学习也需要勇气和毅力。
学习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学习可以让我们突破自己的局限,超越自己的舒适区。
当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时,我们就能够打开更多的大门,获得更多的机会。
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学习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多的选择。
学习还可以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学习可以让我们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极限。
当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时,我们就能够不断发现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学习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学习就像是攀登高山的工具和技巧。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打开更多的大门,获得更多的机会。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不断成长和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自己的未来铺就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就像攀登高山一样,学习是我们攀登人生高峰的必备工具和技巧。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劝学》的论证方法本文一开头就提出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接着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三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在论述的过程中,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一段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对学习的重要意义,本文不是从理论到理论地论述的,而是运用了五个比喻,具体生动地阐明了学习的意义。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事物是在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启示人们:只要不倦地努力学习,就能获得知识,后来者居上。
“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三个比喻,说明事物是可以改造的,并且只有经过改造才能变得更有用。
这三个比喻,说明人可以通过学习来改造自己的本性。
五个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并使自己的本性得到改造。
在形象设喻进行说理的基础上,最后得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结论,调强广泛地学习,经常检查省察自己,是增长才干、改造本性的先决条件,再次强调了学习的意义。
第二段从善于“假物”(善于利用客观条件进行学习)来论述学习的作用,并以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对学习的作用作了深刻的阐述。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这个对比说明了向客观事物学习的重要性。
“輮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輮而望”喻不假物;“登高”喻假物。
假物与不假物,效果截然不同。
形象的设喻,鲜明的对比,深刻地阐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来学习的重要作用。
接着又连用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人的本性并没有差异(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但如有所假(高、风、舆马、舟楫)就能收到“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样好的效果。
通过上面几个具体而浅显的比喻,最后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肯定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作用。
第三段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