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寒蝉凄切》课程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7
《雨霖铃》教案(7篇)《雨霖铃》教案1学习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尝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纵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进展有确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把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留,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心情;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动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注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消沉,楚地的天空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哀痛。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略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或许我的小船停靠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四、全词内容概括这首词描写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苦痛心情。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悲凉之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共鸣感;(2)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意思,体会诗歌的情感;(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典故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2)教师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悲凉之情。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修辞等;(2)学生分享自己欣赏诗歌的心得体会。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2)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诗歌;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3. 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关于离别、悲凉主题的诗词,进行比较和欣赏;2. 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尝试表达自己的离别之情。
柳永《⾬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柳永《⾬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 作为⼀位杰出的⽼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教师的语⾔表达能⼒。
那么⼤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是⼩编为⼤家收集的柳永《⾬霖铃》说课稿,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柳永《⾬霖铃》说课稿1 ⼤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是《⾬霖铃》,现在我从以下⼋个环节来说说这⾸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
这是⼀⾸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叹为观⽌。
这⾸词,具有较⾼的鉴赏价值。
有助于提⾼学⽣古典诗词的鉴赏能⼒。
⼆、学情分析 作为⾼⼀年级的学⽣,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上,他们的思维能⼒和审美能⼒还有待提⾼,所以教师要引导学⽣进⼊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的鉴赏能⼒。
三、学习⽬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带到⼀种悲凉的氛围之中。
我设计的导⼊语: ⼈⽣⽆常,聚散不定,我们的⽣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反复诵读课⽂,然后听配乐⽰范朗诵,再让学⽣尝试配乐朗读。
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的朗读兴趣。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意境,分析诗人的情感。
(3)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通过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
(2)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诗人心境变化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2)讲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 古典诗词鉴赏:(1)教师介绍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生运用方法,自主鉴赏其他古典诗词。
6.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音乐,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并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寒蝉凄切》的鉴赏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提高,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是否有变化。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对彼此在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的意见。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的教案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人教版高一语文柳永词两首教案提纲【柳永词】《雨霖铃》教案提纲一、教材解读《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选读的一篇。
这篇词以"别时容易见时难"为主旨,表达了词人与朋友别离时的离愁别恨之情。
该词语言清丽脱俗,流露出一股清新脱俗、别有韵味的自然之美。
二、教学目标本课之学习目标1.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和寓意,掌握其内涵。
2.掌握表达离愁别恨的词汇和句型,运用自如。
3.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谈谈分手是怎样的感觉。
然后播放周杰伦《简单爱》的音乐,并询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歌和这首《雨霖铃》有何相似之处?2.学习(1)先由教师讲解柳永生平和主要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雨霖铃》的背景。
(2)阅读词文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文中的内容,强化阅读理解。
(3)逐句逐句地解读词文,解释柳永的用词和表达方式,理解词中的寓意。
(4)分析词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领悟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3.练习(1)学生分组交流词文的理解和感悟,然后在班内展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讨论。
(2)选择某一词句,讲解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并让学生仿写该词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总结与拓展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几道综合性的思考题,并进行汇报。
此后颁布作业:以《雨霖铃》为主题的写作。
【柳永词】《离情别绪·金陵怀古》教案提纲一、教材解读《离情别绪·金陵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选读的一篇柳永词。
该篇文以"别时容易见时难"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在离开金陵后想念故乡和亲友的感情。
语言优美、朴素自然,气氛清新。
二、教学目标本课之学习目标1. 理解《离情别绪·金陵怀古》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习词句的含义及常用修辞手法。
3. 意识到文学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欢乐颂·钢琴版》的音乐,让学生首先静观片段,感受乐曲的节奏与情感。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别之苦的描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象。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诗人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和韵脚,预测诗歌的主题。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僻词语的含义。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4 诗歌解析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5 应用拓展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和借鉴。
第四章: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雨霖铃(寒蝉凄切)》。
选取一首类似的诗歌,分析其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学习的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
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改进措施。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课堂参与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通过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6.2 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诗歌默写和解析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学生提交的个人作业,如短文写作,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雨霖铃》语文课程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霖铃》的背景及作者。
2. 掌握诗词的基本构成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介《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及作者。
2. 分析《雨霖铃》的诗词结构。
3. 解读《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关注《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分析诗词的结构,讲解诗句的含义。
3. 欣赏《雨霖铃》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雨霖铃》背景及作者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诗词结构和艺术特色的掌握程度。
3. 观察学生在文学鉴赏过程中的表现,总结教学效果。
第二章:诗词解析一、教学目标1. 分析《雨霖铃》的诗意和诗境。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解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析《雨霖铃》的诗意。
2. 解读《雨霖铃》的诗境。
3. 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解读诗句的含义。
2. 分析诗意的表现手法,讲解诗境的营造。
3. 欣赏诗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解读。
2. 评估学生对诗境分析和意象把握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文学鉴赏过程中的表现,总结教学效果。
第三章:诗词创作背景介绍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2. 理解作者创作《雨霖铃》的动机和心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介《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2. 分析作者创作《雨霖铃》的动机和心情。
3. 解读《雨霖铃》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关注《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讲解作者的心情。
3. 欣赏《雨霖铃》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雨霖铃》创作背景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作者动机和心情的掌握程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抒发,理解友谊的珍贵。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古代文化常识。
2. 诗歌的意象分析、节奏和韵律欣赏。
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价值观引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传递。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
3. 采用情感共鸣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霖铃》的古琴曲,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氛围。
(2)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2)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结构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所抒发的离别之情。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
5. 价值观引导:(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友谊的珍贵和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沟通能力。
6. 小结作业:(2)布置作业:背诵诗歌,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2. 反思教学方法,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 考虑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堂评价:1.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成果进行评价。
学科语文年级/册高一年级必修四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竟”“执”及“伤”的为动用法3、把握虚实结合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领悟诗歌的情感。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文本细读,重点关注诗歌意象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离别之情,陶冶审美情趣。
2、提升文学素养,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掌握并学会运用“离别”相关的古典诗歌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掌握《雨霖铃·寒蝉凄切》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重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体味本词虚实结合手法和离别意象的运用,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并调动所学诗歌理解分析,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学生大多数十五六岁的学生,在生活经验体验层面缺乏对离别的深刻体验,古诗文积累储备量有限,所以在诗歌感情上的把握有一定难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互动导入教师引导: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北宋大词人柳永的一首有关离别的词作。
提到“离别”,同学们有没有过相关的经历呢?学生回答:讲述离别经历时突出“时间”“地点”“人物”。
教师明确:如果让我们来为同学的离别经历配上一条唯美的朋友圈文案,你会怎么写呢?分享两条网红文案:“我没有送你,但你脚下的路是我的目光铺成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同学们觉得这样的文案美不美呢?想不想学会用这样精彩的文字来装点表达自己的感情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来学习《雨霖铃》吧!知识讲解(一)诵读课文1、齐读:正音,标出不理解之处。
2、明确感情基调:哀婉缠绵。
3、教师范读。
4、补充朗读技巧:关于停顿、拖音技巧。
(二)整体感知自由朗读:完成以下问题。
1、请概括本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提示:时间、地点、事件)2、这首送别词围绕“伤离别”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提示:按照时间线索)3、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离愁别绪的句子。
《雨霖铃·寒蝉凄切》课程提纲
杨娜娜
一、诵读诗词
《雨霖铃》
柳永(宋)
寒蝉凄,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讲述词牌名来历、作者简介及个别词义
《雨霖铃》: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细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
《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
”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由来。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
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凤栖梧》等。
个别词义:
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骤雨:急猛的阵雨。
④都门:国都之门。
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⑥无绪:没有情绪。
⑦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⑧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⑨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⑩暮霭:傍晚的云雾。
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⑫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⑬今宵:今夜。
⑭经年:年复一年。
⑮纵:即使。
风情:情意。
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情:一作“流”。
⑯更:一作“待”。
三、白话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
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四、作品鉴赏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前三句通过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
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
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
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
……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
”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上片正面话别,到此结束;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
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
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词人描绘这清丽小帧,主要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就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帐触而已。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
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柳永充分利用《雨霖铃》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