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9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北粟南稻的格局。
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着地域差别。
【温馨提示】你能找出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特点吗?提示:(1)从形成时间看: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从经济构成看: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从地域范围看: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相互融合。
►应用提升1.《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
中国人最早食“六谷”、饲“六畜”的时代是(B)A.原始社会末期B.西周时期C.战国时期D.明朝时期解析:原始社会有六畜,农作物是北粟南稻,到西周时才有六谷,故同时具备最早食“六谷”饲“六畜”的时代是西周,C、D两项错误。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人们主要使用骨制、木制、石制农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铁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4.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特点: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温馨提示】精耕细作的含义是什么?提示: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应用提升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B)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B.农具与技术的改进C.郡县制的普遍建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
前一句出自《淮南子》,“耒”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时间: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
2.表现。
(1)农业。
①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②双季稻扩种,引进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
③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变化。
(2)手工业。
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
①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活跃。
②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兴起工商业市镇。
(4)赋役制度。
①明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
②清前期推行“摊丁入亩”,放松人身控制。
3.影响。
(1)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2)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之一。
(3)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应用提升1.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因为(C)①三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②国外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③棉花的广泛种植④丝织业的发达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明清时期,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推动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二、资本主义萌芽1.时间:明中叶以后。
2.含义: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在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
3.特征: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进行商品生产和出现自由劳动力。
4.表现。
(1)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形成劳动力市场。
(2)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出现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的民营手工工场。
5.结果: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
【温馨提示】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在哪一部门?它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提示:丝织业部门;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出现在个别地区、部门,呈现微弱、稀疏、发展水平低的特点。
►应用提升2.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
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测评岳麓版必修2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测评岳麓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测评岳麓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C。
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D。
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解析两幅壁画都使用牛耕,故A项错误;壁画是在嘉峪关地区发现的,说明在该地区出现了犁耕技术,故B项正确;犁耕技术与均田制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仅凭两幅壁画不足以证明魏晋时期没有出现曲辕犁,D项错误.答案B2。
《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甽(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
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 D。
耕地面积增加,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了对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与水利灌溉无关,故C项错误;对于土地的处理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1.铸铜。
(1)时期: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
(2)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2.冶铁炼钢。
(1)发展。
①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从块炼铁到生铁,是冶铁技术史上的巨大飞跃。
②春秋开始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2)影响。
①应用于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促使冶金燃料不断更新。
a.煤:始于汉代;北宋时用煤冶铁普遍。
b.焦炭:始于南宋末期;明朝时流行开来。
►应用提升1.如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
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C)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二、衣被天下1.丝织业。
(1)上古时代,人们学会养蚕缫丝。
(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称号。
(4)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2.棉纺织业。
(1)技术革新:元代黄道婆推广“捍、弹、纺、织之具”,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2)中心: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3)棉布在明代后期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应用提升2.“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对比两句诗,说明(B)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丝织品主要用于出口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使用解析:“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是指下层纺织者为织好一件供统治者享用的上等丝衣而辛劳不已,但自己却只能穿着粗布衣服;而“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是描写统治者歌舞后不断更换新衣裳,根本不会考虑到下层纺织者为此而付出多少辛勤劳动。
这说明丝织品一般供上层社会消费,平民百姓无法享受。
三、从烧陶到制瓷1.陶器。
(1)发明于新石器时代。
(2)代表:仰韶文化的人面彩陶壶,龙山文化的白陶鬶。
2.瓷器。
(1)东汉晚期烧出了青瓷。
(2)南北朝时期烧出白瓷。
(3)隋唐时期,陶瓷工艺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
最新2018年岳麓版必修二历史第一单元过关检测题带答案第一单元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C.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D.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解析两幅壁画中都有使用牛耕的信息,故A项错误;壁画是在嘉峪关地区发现的,说明在该地区出现了犁耕技术,故B项正确;犁耕技术与均田制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仅凭两幅壁画不足以证明魏晋时期没有出现曲辕犁,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7课标全国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题干材料反映出,西汉前期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大都可以致富,这反映出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
西汉时期的义利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故A项错误。
西汉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故B项说法错误。
材料并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的问题,并且地方豪强势力主要是在东汉时期得到较大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C3.范成大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缲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解析由题干“小麦青青大麦黄”“缲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明日西门卖丝去”等信息可以看出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从事家庭手工业,并且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故D项正确。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井田制1.背景。
(1)政治上,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村社结构保留。
(2)经济上,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3)出现:商周时期。
2.内容。
(1)所有权上,名义为国家公有,周王层层分封给贵族。
(2)“公田”: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3)“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瓦解。
(1)春秋时期开始崩溃。
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是各国进行税制改革。
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公田”与“私田”界限被打破,一律按土地好坏收税。
(2)战国时期正式废除。
4.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首先发生在齐国。
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应用提升1.《诗经·小雅·大田》中有几句诗的大意是:“乌云遮瞒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久旱的甘霖啊!多多撒上我的私田。
”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D)A.当时在井田之外出现了私田B.贵族十分关心私田的收成C.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D.土地私有制完全确立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井田之外已经出现了私田,并受贵族的重视,说明井田制开始瓦解。
而封建土地私有制到战国时才完全确立下来。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出现。
(1)时间:战国时期。
(2)标志: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形式。
(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地主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发展。
(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加剧。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推动私有制发展。
4.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1)地主和自耕农是国家的编户齐名,是国家赋税的直接提供者,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国家采取“均田”“限田”措施,如北魏至唐初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
高中历史综合学习第一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必修2【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土地制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色。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色。
3.概括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认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色。
4.认识“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剖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由。
【课前操练】1.在我国古代,牛耕的宽泛推行是在()A.春秋期间 B .战国期间C.秦代期间 D .汉代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色是()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联合②生产的目的主假如知足自家生活所需和缴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所有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3.相关古代商业发展的概括正确的有()①商代出现职业商人②春秋战国期间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③魏晋南北朝期间商业活动十分冷清,贸易互换有退步趋向④宋元期间古代商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顶峰期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 D .①③④4.以下对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明中后期在江南私营手工业中稀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机户出资,机工卖力”的出现标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清朝资本主义萌芽壮大,整个生产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D.腐败的封建制度严重阻挡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5.中国在近代前夜落伍于世界的根来源因是()A .闭关锁国的政策B .重农抑商的政策C .文化专制的政策D .腐败的封建制度【考点串讲】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土地制度(一)农耕方式的演进1.地区:最早在黄河、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南稻北粟)2.耕种方式的发展※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说明 : 从春秋战国起,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出现)3.牛耕的发展春秋后期出现——汉代宽泛推行——唐朝曲辕犁(标记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二)土地制度的变化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1.井田制及其崩溃含义:西周期间推行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其实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据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
第一单元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必修二第一单元)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16·南京)《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旨在说明
导学号 42442194( B )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
[解析]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王景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得出材料中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2016·惠州)《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
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 B )
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B.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C.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D.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
[解析] 水利事业的进步确实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但是这是一种间接影响,故A项错误;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水利事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是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水利事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但这也是一种间接影响,故D项错误。
3.(2016·淄博)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
确的是导学号 42442195( C )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解析] 西周时期官员的俸禄主要是田邑,到春秋战国时期变为实物制,仍然体现了以小农经济为主,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封建政治制度,因此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并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变革,故B项错误;古代官员发放俸禄的形式由田邑到实物再到货币,与中国古代由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的是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故D项错误。
4.(2017·天一大联考)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舂米》拓本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导学号 42442196( B )
A.工商食官下的手工业劳作
B.地主田庄里的集体协作劳动
C.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场景
[解析] 据材料汉代画像砖中的《舂米》拓本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地主田庄里的集体协作劳动的情景,故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工商食官”是周朝实行的政策,故A排除。
材料反映多人劳动,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故C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精耕细作的农业,故D项排除。
5.(2016·岳阳)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
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