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中炼铜及铜砷合金史料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209.14 KB
- 文档页数:2
葛洪生平和著述葛洪(283—343),晋代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西晋太康四年(283)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
祖父葛系在三国时期的吴国为官,历任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卢陵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少傅,中书、大鸿胪,侍中,光禄勋,输吴将军等要职。
父葛悌,仕吴为建城、南昌二县令,中书郎,廷尉评,中护军,五郡赴惊等,入晋后,又任郎中,大中大夫,大中正,肥县令,吴王郎中令,后升迁为邵陵太守,卒于官所。
葛洪为第三子。
早年受父母娇宠,生活懒散,好学而未苦读。
十三岁丧父,又逢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社会动荡,家乡屡遭兵火,不仅先人传留的书籍烧毁一空,而且家境也每况愈下,以致饥寒困顿,生计艰难。
家境的变迁使葛洪受到极大的震动,并促使他振奋起来,刻苦学习,力求上进。
无书可读,他便背着书箱四处求借。
他常以砍柴所得换取纸笔,日间劳动,夜晚抄读。
由于家贫,每得到一张纸都备加珍惜,在正反两面反复抄写,直到无法利用为止。
后来,为寻书问义,他甚至不远千里崎岖跋涉,以达到求学的目的。
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到十五六岁时,他已博览群书,小有文名,所作诗赋杂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葛洪十六岁始读《孝经》、《论语》、《诗经》和《易经》等儒家经典,但他自知“才非政事”,无意仕途,于是立志成为精研经史百家,专事著书立说的儒家学者。
这是他早期的奋斗目标。
葛洪从祖葛玄,字孝先,受业于三国时魏国著名方士左慈(左元放),精于炼丹术,世称葛仙公,又称太极仙翁。
其术传弟子郑隐(郑思远)。
葛洪大约在十八九岁时曾到庐江(今安徽庐江)入马迹山拜郑隐为师,并做他的助手,研习道书和炼丹术著作,受到道教思想的深刻影响。
郑隐还将一些道家秘籍传授给葛洪,让他归家继续钻研。
葛洪在二十岁左右就因儒道兼通学识渊博而远近知名,并且决心“立一家之言”①,开始撰写《抱朴子》,但不久即因战乱而中辍。
①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
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发生了张昌领导的农民起义。
试论古代中国的砷铜发现及传播问题作者:张旸来源:《文物世界》 2016年第2期张旸摘要:近年来,在我国的甘青、新疆哈密和内蒙古赤峰等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砷铜。
砷铜是人类使用的第一种铜合金制品,冶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这三个地区发现砷铜,为我们研究中国砷铜的起源、传播等问题开辟了新的视野。
关键词:甘青地区新疆哈密地区内蒙古赤峰地区砷铜传播砷铜是人类历史上使用的第一种铜合金制品。
砷铜一般指铜砷二元合金(砷青铜),学界有时也将含砷量超过2%的砷锡青铜、砷铅青铜、砷锡铅青铜等各种合金类型包括在内[1]。
目前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砷铜大多集中在甘青、新疆哈密、内蒙古赤峰等地区。
甘青地区以四坝文化(2000BC~1600BC)发现最多,包括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和甘肃丰乐干骨崖遗址。
民乐东灰山遗址有8件铜器进行了合金成分分析,这8件铜器皆为砷铜,含砷量在2%~6%之间,其中1件为砷锡青铜器,7件为砷青铜器[2]。
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铜器,37件经过分析的样品中有10件砷含量超过2%,其中砷青铜器6件,砷锡青铜器2件,砷铅青铜器2件[3]。
丰乐干骨崖遗址出土的46件经过成分分析的铜器中,16件为砷铜,其中砷锡青铜器5件,砷青铜器10件,铜锡铅砷四元青铜器1件[4]。
齐家文化(2200BC~1600BC)的青海贵南尕马台遗址、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和甘肃陈旗磨沟遗址中也发现了砷铜。
贵南尕马台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合金成分分析,其中的1件铜镯为砷青铜器,含砷量为7.11%[5]。
同德宗日遗址出土的砷铜共3件,1件为砷锡青铜器的残片,含砷量为4.37%;1件为铜环,含砷量为7.03%,为砷青铜器;1件为铜饰,含砷量高达26.42%,亦为砷青铜器[6]。
陈旗磨沟遗址出土的砷铜2件,其中铜泡含砷量高达36.1%,为砷铅青铜器;铜串饰含砷量为2.39%,为砷锡青铜器[7]。
沙井文化(900BC~600BC)亦有砷铜的发现。
甘肃马鬃山玉矿遗址出土砷铜的科学分析李文欢;李延祥【摘要】马鬃山玉矿遗址是西北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早期工业遗存,出土有较多铜器.对其中4件具有西北地区特色的砷铜进行分析发现:1件为铜铅砷合金,1件为铜锡砷合金,2件为铜砷锑合金.马鬃山玉矿遗址出土铜器在材质上所展现出来的多样性,反映了该遗址与周邻地区文化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或互动.【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4)005【总页数】4页(P13-16)【关键词】马鬃山玉矿遗址;砷铜分析;骟马文化【作者】李文欢;李延祥【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马鬃山玉矿遗址位于肃北县马鬃山镇西北约15公里的河盐湖径保尔草场,玉石矿属于海西晚期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型、矽卡岩型矿化,面积约2平方公里。
200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肃北进行早期玉石之路调查时,发现该遗址。
2008年7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对马鬃山玉矿遗址进行了重点复查。
两次调查共发现矿坑数十处,采集到大量的陶器、石器标本。
[1]2011年10~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此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调查确定遗址面积约5平方公里,发现古矿坑百余处。
发掘面积为150平方米,清理遗迹17处;其中矿坑1处,防御性建筑2处,作坊遗址2处,灰坑12个。
2012年10月至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本次发掘在遗址第一地点紧接2011年发掘区布方发掘,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发现遗迹单位49处,其中灰坑38个,房址9座,石台基遗迹2处,出土遗物千余件。
出土的主要遗物包括陶片、铜器、金片、铁器、石器、玉料、玛瑙环、朽木、骨器、兽骨、动物粪便等。
出土陶片有两类共存,A类可以确定为汉代陶片,B类为骟马文化陶器。
我国古代冶金中的杰作——砷白铜白铜除了镍白铜以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砷白铜,它是砷铜合金。
这种砷白铜则是中国古代炼丹家的突出贡献。
不过他们从来不称它为白铜,而叫它为“药银”,意思是用丹药点化而成的白银。
点化这种“药银”比冶炼镍白铜要更困难些,而且很容易中砷毒。
因此炼丹家们为取得这项成就肯定曾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砷白铜是用砷矿石(砒石、雄黄等)或砒霜(As2O3)点化赤铜而得到的。
铜中合砷小于10%时,呈金黄色,炼丹家称之为“药金”;当含砷量等于或大于10%时,就变得洁白如雪,灿烂如银了。
冶炼砷白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初期。
据宋人撰《席上腐谈》记载:汉景帝时在茅山修炼的三位炼丹大师三茅君因丹阳(今安徽、宣城一带)遭天灾歉收,于是以煅砒粉点化丹阳所产之铜为银,以救饥民。
所以后来炼丹家们就称这种“药银”叫“丹阳银”。
晋代著名炼丹大师葛洪在其名著《抱朴子·金丹篇》中明确记载了用雄黄点化铜为“黄金”,南朝齐梁时期的医药大师陶弘景在其《名医别录》中也提到“雄黄得铜可作金”,“炼服之法皆在仙经中。
”葛洪、陶弘景所得到的大概都是含砷量较低,易于点化的砷黄铜,过去炼丹家们所说的“雄黄金”可能就是指它。
这时期的《神仙养生秘术》、《太古土兑经》中还提到了点铜为“白”(银)的丹药配方,但用药比较复杂。
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1~600)有位炼丹家,名叫苏元朗,号青霞子,曾学道于句曲(茅山),自称得到过司命大茅君的真秘。
他曾撰《宝藏论》一书,其中记载了用砒霜可以“点铜成银”。
这是砷白铜冶炼技术的重大进步。
唐肃宗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有位炼丹家,道号金陵子,他撰写了一部炼丹书:《龙虎还丹诀》,其中有一篇《点丹阳方》,详尽介绍了点化砷白铜的方法,他是先将雄黄升炼成砒霜,然后把后者作成小丸,逐个投到熔化的铜汁中,以炭不断搅拌,直到铜汁变白为止。
在此过程中,As2O3先被炭还原成单质砷,立即溶入铜中,于是逐步生成了砷白铜(Cu3As)。
略谈中国古代炼丹术对金属性质的探索摘要:通过对我国炼丹著作的分析研究,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炼丹术在我们认识金属性质、促进冶金业与合金学发展等方面上作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炼丹术金属冶金合金对于化学的起源,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是:炼丹术是化学的原始形式。
中国是炼丹术最早的发源地,中国炼丹术之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此后随着道教的产生,炼丹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我国古代炼丹术包括金丹术和黄白术。
金丹术指的是“长生药”炼制之术,而黄白术则是指通过药物“点化”,用贱金属制取贵金属的方法。
尽管愚昧迷信的服食“金丹”,追求“长生不老”之风毒害了很多人,但是炼丹术尤其是黄白术的发展对人们认识金属、合金的性质,对冶金学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金属性质的初步认识金属及其化合物是古代黄白术存在与发展的前提。
因此,炼丹家们很早就对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
1.1 对金性质的认识作为富贵的象征,黄金是人类认识最早的金属之一。
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对金的稳定的化学性质进行了描述:“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
而炼丹家们则对金的性质进行了更系统的阐述。
如东汉时期著名的炼丹家魏伯阳,在他的炼丹著作《周易参同契》中对金的性质进行如此描述:“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
自开辟以来,日月不亏明。
金不失其重,日月行如常。
” “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
东晋著名炼丹家葛洪也指出:“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这都是指金的性质稳定(不败朽),即便在“猛火”中也“百炼不消”,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质量不会减轻。
1.2 对铅性质的认识《周易参同契》对铅的性质有这样的记载:“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
”胡粉指的是碱性碳酸铅 (PbCO 3•Pb(OH) 2),该句话所描述的反应为碱性碳酸铅分解为氧化铅,最后在炭火中还原为金属铅,反应式如下:2PbCO 3•Pb(OH) 2△3PbO+H2O+2CO2↑“胡粉投火中”PbO+C△Pb+CO↑“色坏还为铅”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黄白》中对铅的性质是这样描述的:“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
古代金属冶炼工艺的考古学研究古代金属冶炼工艺的考古学研究引言:古代金属冶炼工艺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对经济和军事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对文化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考古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和变迁,探索古代冶炼工艺的复杂性和工艺特点。
一、早期金属冶炼的发展:古代人类最早的冶金技术是通过加热提炼金属的方法。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使用青铜制品。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用性。
这种合金的制造需要先采集铜矿石和锡矿石,然后加热熔炼两种矿石,将熔化的金属混合在一起,最后浇铸成制品。
二、青铜时代工艺复杂化:在青铜时代,金属冶炼工艺开始复杂化和专业化。
考古学家通过对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可以发现冶炼设备和工具的变化。
冶炼工作通常发生在特定的地方,因为需要大量的燃料和水源。
古代的冶炼厂通常建在山脚下,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山区的矿石资源。
三、冶炼炉的发展:古代金属冶炼炉的设计和使用也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最早期的冶炼炉是用土和砖建造的简单结构,称为“火坑”。
这些火坑通常位于露天的场地,用来加热矿石并使其熔化。
随着工艺的改进,人们开始使用石制的炉子,如石灰石和花岗岩制成的炉子。
这些石质炉体可以更好地承受高温和腐蚀,有助于提高冶炼的效率。
四、燃料的选择:燃料的选择对金属冶炼工艺的效率和质量有重要影响。
古代冶炼者通常使用木材、煤炭或石炭作为燃料。
不同的燃料所产生的火焰温度和气氛会对金属冶炼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使用石炭或煤炭作为燃料可以获得更高的温度,从而提高金属的提纯度和硬度。
五、金属冶炼的考古证据:除了冶炼设备和工具的发现,考古学家还通过分析和测试古代遗址中的残留物,获得关于古代金属冶炼的重要信息。
他们可以通过分析冶炼炉、矿石和金属制品中的微量元素来确定原始材料的来源和冶炼工艺的复杂性。
通过对冶炼废物的分析,可以了解冶炼过程中的废水排放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科技篇黄铜冶炼黄铜冶炼1.金属锌——倭铅从明代始,“黄铜”指的是铜锌合金,在此以前,则或是泛指黄色铜合金;或者相对于胆铜而言,是指以黄色铜矿石为原料所冶炼出的赤铜;而对铜锌合金,长期则称之为“鍮石”、“鍮铜”。
赵匡华先生说:“黄铜”一词在明代则专指金黄色的铜锌合金,而且冶炼这种合金的技艺已逐步发展为金属铜与金属锌直接合炼,也就是说这时已能冶炼金属锌了。
当时我国称金属锌为“倭铅”或“白铅”。
这种工艺从文献记载与文物检测都证明在明代宣德年间以前已经产生,到宣德三年(1428年)则已有了相当成熟的经验。
因为这年宣宗曾命工部大量铸造鼎彝,以供郊坛、宗庙、内廷陈设之用。
当时的礼部尚书吕震曾编《宣德鼎彝谱》一书,详细记载了这项工程的用料情况,其中明确记载原计划用倭源白水铅17000斤,后裁减物料,向节慎库实领13600斤,并说明“此白水铅入洋铜用”。
1925年王琎先生曾分析了两个家藏的宣德炉,确证为铜锌合金(还含少量Sn、Pb和Fe),其含锌量分别为20.4%和36%。
这就证明了“倭源白水铅”确为金属锌,即倭铅。
然而当人们再一次研究一下这项铸造所用物料的总清册时,不免会提出一个新问题:这次铸造所用倭铅是否为我国自己生产的?因为这个用料清单是这样的:“计开暹罗洋铜三万九千六百斤,赤金八百两,白银二千六百两,倭源白水铅一万七千斤,倭源黑水铅八千斤,日本国生红铜一千斤,贺兰国花洋斗锡八百斤,钢铁一万二千斤,天方国番硇砂三百六十斤,三佛齐国紫■石三百斤,渤泥国紫矿石三百斤,渤泥国胭脂石二百斤,金丝矾二百斤,晋矾二万四十斤。
??”这些物料大都冠以产地,除晋矾、倭源外,其他凡指名产地的物料都是舶来品,因此在肯定我国明代前期已掌握了合炼铜锌为黄铜的技术后,还有必要考证那时我国是否已掌握了炼锌技术和有了炼锌业。
我国学者几十年来始终未能查到明初或明初以前有关这方面的记载的可靠资料。
但在清初道士傅全铨(道号济一子)汇辑的《外金丹》丛书所收录的《三元大丹秘苑真旨》中有一段与此有关的文字,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铜冶炼的原理及过程咱今儿个来唠唠铜冶炼这档子事儿。
铜这玩意儿啊,在咱生活里可太常见了。
你瞅那些电线啊,好多都是铜做的呢。
那铜是咋从矿石里变出来的呢?这就像是把一个被泥土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宝贝给挖出来,再精心打磨一样。
铜矿石就像是一个大杂烩,铜元素就混在里面呢。
铜冶炼的原理其实就是把铜从这些杂质里分离出来。
这就好比是从一群混杂的人群里把自己要找的那个人找出来一样,得有点手段才行。
在古代啊,人们就开始炼铜了。
那时候的方法比较简单,就是火法冶炼。
这就像是用大火去烤一块有铜的石头,高温之下,杂质和铜就开始有不同的表现了。
有些杂质可能就变成气体飞走了,而铜就慢慢被提炼出来了。
就像把沙子和豆子混在一起,你用风吹一吹,轻的沙子就被吹走了,重的豆子就留下来了。
现在啊,火法冶炼也变得更加复杂和高效了。
一般来说,是先把铜矿石进行破碎,把大块的变成小块的。
这就像把一个大馒头掰成一个个小馒头块一样,为的就是让它在后面的工序里更好处理。
然后把这些小矿石放到熔炉里去熔炼。
熔炉里那温度,高得吓人,就像太阳底下最热的地方一样。
在这么高的温度下,矿石里的铜就开始融化了,那些熔点低的杂质也跟着融化了。
可这时候铜还不是纯净的呢,就像一碗粥里还有些小石子似的。
接着呢,要进行吹炼。
这吹炼啊,就像是给铜吹口气,让它变得更纯净。
在这个过程中,会往熔炉里鼓入空气。
那些杂质就会进一步被氧化,然后以气体或者炉渣的形式被除去。
这时候的铜就越来越接近我们平常见到的铜了。
这是不是很神奇啊?就像一个脏兮兮的孩子,经过不断地清洗,变得越来越干净了。
还有一种冶炼方法叫湿法冶炼。
这湿法冶炼就像是给矿石洗个澡。
把铜矿石放到一种特殊的溶液里,铜就会溶解到溶液里,而杂质就留在外面了。
就像把糖放到水里,糖会化掉,而沙子不会。
然后再通过一些化学的方法,把铜从溶液里提取出来。
这湿法冶炼对于一些低品位的矿石特别有用。
要是用火法冶炼那些低品位矿石啊,就像用大炮打蚊子,太不划算了。
砷铜合金冶炼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砷铜合金冶炼工艺流程一、原料准备阶段在进行砷铜合金冶炼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