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自学考试00031《心理学》历年真题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6
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医学心理学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课程代码 211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9小题,每小题l分,共l9分)1.C 2.D 3.C 4.B 5.B6.B 7.B 8.A 9.C l0.D11.A 12.C l3.B l4.C l5.Al6.C l7.B l8.D l9.C二.(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20. 人体健康:疾病21. 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认知与自我评价的观点22. 判断:推理23. 刺激因素;生理因素24. 武断:优柔寡断25. 独立型:顺从型26. 皮格马力翁效应;罗森塔尔27. 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心因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四项中任选两项28. 巴甫洛夫;斯金纳三.(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29.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1分)改造.(1分)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0.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分)能力有两种涵义:(1)指已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1分)(2)潜在能力,即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
(1分)31. 也称为心理健康,指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措施(1分),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1分)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1分)32. 心理治疗是是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1分),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绪以及行为(1分),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而达到治疗目的(1分)。
33. 心理护理程序指的是在一系列的护理过程中,在评估病人的基础上(1分)采取系统的。
连续的措施以实现护理目标(1分),并使用评价和反馈来指导行为以解决病人问题。
(1分)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 5分)35.LCU:根据生活事件对情绪的影响程度划分等级,用LCU加以评分。
(2分)LCU大于300,提示来年患病率为70%;(1分)LCUl50~300之间,提示来年患病率为50%;(1分)LCU小于l50,提示来年基本健康。
全国2011年04月自学考试心理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称为( A )9-221A.信息源B.反馈者C.信息D.通道2.感觉阈限与感受性大小的关系是( D )3-45A.韦伯比率B.平行关系C.正比关系D.反比关系3.在平常测验中,选择题考察的是( D )4-81A.识记B.保持C.回忆D.再认4.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B )5-107A.分类和比较B.分析和综合C.抽象和概括D.具体化和系统化5.一个实际年龄为4岁,心理年龄为5岁的儿童,其比率智商是( D )6-132A.0.8B.1.25C.80D.1256.“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这说明了情绪与情感具有( D )7-183A.动力功能B.健康功能C.调控功能D.信号功能7.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为依据的人格测验是( A )8-207A.罗夏克墨渍测验B.明尼苏达人格测验C.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测验D.青年性格问卷测验8.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 A )9-211A.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B.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C.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调控的需要D.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保护的需要9.下列属于逃避性心理防御机制的是( C )10-268A.转移B.升华C.压抑D.补偿10.“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培养成任何一类的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训练成乞丐和盗贼”。
持此言论的心理学家是( C )1-8A.皮亚杰B.劳伦兹C.华生D.弗洛伊德11.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类变量,分别是自变量、因变量和( B )A.反应变量B.控制变量C.环境变量D.不可控制变量12.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 A )3-55A.20~20000赫兹B.30~25000赫兹C.40~20000赫兹D.50~25000赫兹13.信息由感觉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必要条件是( B )4-83A.编码B.注意C.储存D.复述14.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增加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以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B )5-116A.启发式B.手段——目的分析法C.爬山法D.算法式15.表示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的指标是( A )6-149A.再测信度B.内容效度C.内部一致性信度D.构想效度16.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是( C )7-164A.需要B.动机C.诱因D.兴趣17.安静沉稳、寡言少语、情绪不易外露、自制力强,这类人的气质属于( C )8-192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18.有的人在群情激愤的群体中极易丧失理智,作出与其身份和个性极不相符、与平时判若两人的举动来,这种现象属于( D )9-239A.社会干扰B.社会助长C.群体极化D.去个体化19.“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在心理防御机制中属于( B )10-268A.否认B.文饰C.投射D.反向20.4岁左右儿童的大脑皮层各区的突触密度已经达到顶峰,与成人相比约为( A )11-290A.150%B.120%C.80%D.60%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1.概念5-109答: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第四章记忆与学习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记忆 P79 2.陈述性记忆P82 3.情景性记忆 P83 4.图式P90 5.组块P866.前摄干扰与倒摄干扰P94 7.记忆术 P96 8.学习P98 9.接受学习P100 10.发现学习P10011.意义学习P100 12.机械学习P100 13.知识学习 P101 14.技能学习P101 15.社会规范学习P101 二、单项选择题1.信息处理的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 )P79A.识记和保持 B.接受和储存 C.储存和提取 D.编码、储存和提取2.从向脑内存储信息到再次把它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 )P79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记忆3、人们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这种记忆的第一基本过程被称为( )P80A·编码 B.保持 C.储存 D.提取4、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等知识,这种记忆是( )P82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5、记忆的内容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又可称为技能记忆。
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等情况,这种记忆是( )P82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6.托尔文认为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可以称为( )P83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7.托尔文认为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的记忆可以称为( )P83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8.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按照它去拨号,但打过以后,再问你该号码,你又不记得了。
这是( )P85A.瞬时记忆表现 B.感觉记忆表现 C.短时记忆表现 D.长时记忆表现9.感觉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又被称为( )P84A.瞬时记忆 B.情景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10.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是以怎样的编码形式储存( )P85A.语义编码 B.视觉编码 C.情景编码 D.听觉编码11.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平均数量是( )P86A.五加减二 B.六加减二 C.七加减二 D.八加减二12.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有一种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
自考心理学00031论述题第一篇:自考心理学00031论述题论述题催眠的原理是什么?与睡眠有睡眠区别?催眠原理:催眠师角色扮演;催眠师意识的分离;(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一种特殊情境下又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是一种特殊意识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非停止,知识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有几个主要的特征: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简述刻板效应.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当人们采用比较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概括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
(2)形成原因:认知者总希望根据较少的信息作出全面的推论;每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同一个群体中的个体就会有许多相似之处;接触机会的限制;满足人们需要还可以补充社会认知过程中的缺失信息;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3)在社会认知中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
(4)社会刻板影响不是一层不变的,人们文化水平越高,他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就越容易改变,另外,一个人对社会对社会刻板印象越了解,他也越容易改变自己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
叙学习策略和方法。
第一注意复习的策略。
首先在复习上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其次在复习的次数上,要注意过度复习,一般过度学习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最后在复习方法上,要阅读与背诵相结合,此外还应尽量地调动起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
第二是组织的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谈谈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
因素: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
建立目标与意向;训练基本的技巧;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刺激和鼓励好奇心;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培养有关创造力合创造性思维的信念;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运用例子;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00031心理学]00031心理学历年真题0031 心理学笔记依据教材《心理学》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四、格式塔心理学五、精神分析学派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七、认知心理学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测验法三、实验法四、调查法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一、认识内外世界二、调整和控制行为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第二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意识的性质一、什么是意识二、意识的状态第二节注意一、什么是注意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三、注意的种类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一、生物节律二、睡眠与失眠三、梦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一、催眠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第一节感觉概述一、感觉的一般概念二、感觉的生理机制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第二节视觉一、视觉刺激二、基本的视觉现象三、视觉的机制第三节听觉一、听觉刺激二、基本的听觉现象三、听觉的机制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一、知觉的一般概念二、知觉的特性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第五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二、社会认知的过程第四章记忆与学习第一节记忆概述一、记忆的概念二、记忆的基本过程三、记忆的类型第二节记忆系统一、感觉记忆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第三节遗忘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二、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三、有意遗忘的作用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第四节学习一、学习的定义二、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三、学习的分类四、学习的策略与方法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第一节思维及其基本特征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二、思维的过程和种类第二节概念的形成过程一、概念的心理学定义二、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第三节推理和问题解决一、推理二、问题解决的定义三、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四节想像和创造性培养一、想像和创造思维二、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第六章智力第一节智力概述一、智力的性质二、智商与智力差异三、智力发展的特征第二节智力的理论一、智力的因素论二、多元智力理论三、智力结构论四、智力的认知理论第三节智力的测量一、智力测验概述二、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三、经典智力测验四、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的关系第四节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三、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第一节动机与行为一、动机的定义二、动机的产生三、动机的种类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第二节社会性动机一、交往动机二、成就动机三、工作动机第三节动机理论一、本能理论二、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三、认知与期待理论第四节情绪情感及其种类一、情绪情感的定义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三、情绪情感的种类四、情绪情感的表达第五节情绪情感的功能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三、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第八章人格第一节人格性质一、人格的界定二、人格的结构第二节人格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二、气质差异三、性格差异第三节人格理论一、人格特质说二、人格类型说第四节人格成因一、生物遗传因素二、社会文化因素三、家庭环境因素四、早期童年经验五、自然物理因素第五节人格测量一、测验法二、投射法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二、人际交往的理论第二节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一、人际沟通二、人际吸引的条件三、人际关系的测量第三节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一、群体的一般特性二、社会影响第十章心理健康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科学的健康观念二、什么是心理健康三、心理健康的标准四、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第二节心理健康与压力一、压力及其。
/ke.htm浙江省2008年10月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2111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_______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2.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可以分为机械学习和_______。
3.在巴普洛夫的实验中,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把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称为_______。
4.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的一系列实验表明学习是一个_______的过程。
5.心理学家斯皮罗等将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和_______知识。
6.奥苏伯尔指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_______,附属内驱力。
7.技能是通过_______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8.学习策略具有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和_______四大基本特征。
9.一般都认为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知、_______和道德行为。
10.最能反映学生学习时间的质量的是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_______阶段的重要标志。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2.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A.小莉从亮处走到暗处,视力显著提高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页脚内容3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3.奥苏伯尔认为学习主要是()A.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B.有意义的发现学习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D.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4.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A.支架式教学B.情境教学C.探索学习D.合作学习5.在下面各种学习动机中属于内在动机的是()A.获得解答B.获得高分C.获得老师表扬D.获得好名次6.概念教学中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概括不足,需要向学生呈现()A.正例B.规则C.反例D.变式7.下列属于常见的心智技能的是()A.驾驶汽车B.洗衣服C.解两步应用题D.听到声音8.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A.运用公式S=πr2计算r为15厘米的圆的面积B.系鞋带C.编写剧本D.打电话9.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10.按照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代表着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目标是()A.综合B.运用C.评价D.领会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页脚内容31.认知学徒制2.概念同化3.练习曲线4.亲社会行为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思维平P105 2.分析和综合P106-107 3.比较P107 4.抽象和概括P107 5.具体形象思维P108 6.抽象逻辑思维P108 7.聚合思维P108 8.发散思维P109 9.创造性思维P108 10.概念P10911.推理P112 12.心理定势P120-122 13.想像P121二、单项选择题1.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诊病情,这表现了思维的哪种特性?( )P106A.间接性 B.概括性 C.预见性 D.抽象性2.平时我们说“保护儿童”、“爱护花木”,指的并不是哪一个具体人或物,而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一类事物,这就表现了思维的( )P106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3.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哪种思维特性?( )P106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4.幼儿利用掰手指来数数,动作停止,它们的思维也就停止了。
幼儿这种依赖实际动作的思维被称为( )P108 A.创造表象思维 B.直觉动作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5.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常常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这种思维现象是( )P108 A.创造表象思维 B.直觉动作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6.科学家进行科学思考、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都需要运用已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指的是( )P108A.创造表象思维 B.直觉动作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7.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的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被称为( )P108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创造思维8.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 )P108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创造思维9.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心理学上指的是( )P109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思维10.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是条件推理又称( )P114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线性推理 D.假言推理11.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的推理是指 ( )P112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线性推理 D.假言推理12.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推理是指( )P112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线性推理 D.假言推理13.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发展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将儿童比喻为“高尚的野蛮人”,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天性的思想家是(C)P16A.皮亚杰B.霍尔C.卢梭D.高尔顿霍尔:复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顿:优生学。
2.弗洛伊德认为,在生殖器期,儿童超我发展起来是通过(A)P158A.自居作用 B.同化作用C.内化作用 D.观察学习弗洛伊德认为,由于性本能的作用,3~5岁儿童开始对父母中异性的一方产生了性的情感,但因此又产生罪恶感和焦虑感。
为了克服罪恶感和焦虑感,儿童就力图具备同性别父母一方的品质,并象他(她)那样行动,这就是自居作用。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4岁)生殖器期(4~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青春期)3.触觉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让位于视、听觉是在(C)P87A. 童年期 B.幼儿期C. 前幼儿期D. 婴儿期3岁左右触觉在认知发展中的地位才会让位于视、听觉。
婴儿期(0~1岁)前幼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7岁~12、13岁)4.单词句阶段是在(C)P110A.新生儿期 B.婴儿期C.前幼儿期D. 幼儿期儿童的言语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单词句阶段(1~1.5岁)多词句阶段(1.5~3岁)5.言语获得的认知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A)P148A.皮亚杰 B.维果斯基C.乔姆斯基 D.班杜拉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先天生物理论:乔姆斯基、莱尼伯格。
认知决定论:皮亚杰。
社会互动理论:维果斯基。
6.幼儿的主导活动是(B)P131A.生活 B.游戏C.学习 D.劳动前幼儿期:基本生活活动(和模仿性游戏)。
7.在横向研究中可能影响研究结果有效性的是(A)P49A. 组群效应B. 练习效应C.疲劳效应 D.期望效应横向研究将由非常态的社会变化所造成的代际差异归结为由常态的生物、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年龄差异,这就是组群效应。
全国2011年04月自学考试心理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称为(A)9-221A.信息源B.反馈者C.信息D.通道2.感觉阈限与感受性大小的关系是(D)3-45A.韦伯比率B.平行关系C.正比关系D.反比关系3.在平常测验中,选择题考察的是(D)4-81A.识记B.保持C.回忆D.再认4.思维的基本过程是(B)5-107A.分类和比较B.分析和综合C.抽象和概括D.具体化和系统化5.一个实际年龄为4岁,心理年龄为5岁的儿童,其比率智商是(D)6-132A.0.8B.1.25C.80D.1256.“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这说明了情绪与情感具有(D)7-183A.动力功能B.健康功能C.调控功能D.信号功能7.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为依据的人格测验是( A)8-207A.罗夏克墨渍测验B.明尼苏达人格测验C.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测验D.青年性格问卷测验8.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A)9-211A.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B.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C.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调控的需要D.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保护的需要9.下列属于逃避性心理防御机制的是(C)10-268A.转移B.升华C.压抑D.补偿10.“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培养成任何一类的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训练成乞丐和盗贼”。
持此言论的心理学家是(C)1-8A.皮亚杰B.劳伦兹C.华生D.弗洛伊德11.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类变量,分别是自变量、因变量和(B)A.反应变量B.控制变量C.环境变量D.不可控制变量12.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A)3-55A.20~20000赫兹B.30~25000赫兹C.40~20000赫兹D.50~25000赫兹13.信息由感觉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必要条件是(B)4-83A.编码B.注意C.储存D.复述14.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增加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以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B)5-116A.启发式B.手段——目的分析法C.爬山法D.算法式15.表示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的指标是(A)6-149A.再测信度B.内容效度C.内部一致性信度D.构想效度16.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是(C)7-164A.需要B.动机C.诱因D.兴趣17.安静沉稳、寡言少语、情绪不易外露、自制力强,这类人的气质属于(C)8-192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18.有的人在群情激愤的群体中极易丧失理智,作出与其身份和个性极不相符、与平时判若两人的举动来,这种现象属于(D)9-239A.社会干扰B.社会助长C.群体极化D.去个体化19.“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在心理防御机制中属于(B)10-268A.否认B.文饰C.投射D.反向20.4岁左右儿童的大脑皮层各区的突触密度已经达到顶峰,与成人相比约为(A)11-290A.150%B.120%C.80%D.60%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1.概念5-109答: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2008年10月全国自考心理学历年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注重人的独特性,认为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潜能的心理学流派是(C)1-11A.行为主义B.精神分析C.人本主义D.认知心理学2.学生们正在教室上课,突然一只小鸟从窗口飞过,大家不约而同转过头去看,这种现象叫做(B)2-27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不随意后注意3.人类可见光波的波长范围是(B)3-48A.100~400毫微米B.400~750毫微米C.750~1000毫微米D.1000~2000毫微米4.有些学生在平常学习的教室里考试,往往能考出好成绩;在其他教室考试效果却不好。
这是一种(A)4-95A.情境依存性效应B.状态依存性效应C.刻板效应D.首因效应5.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一个问题可分为①初始状态;②目标状态;③认知操作。
这三个部分共同界定的是(A)5-115A.问题空间B.抽象空间C.知觉空间D.具体空间6.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测验,被称之为(C)6-155A.智力测验B.性向测验C.成就测验D.人格测验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作者情绪状态的写照,这种情绪状态是( A )7-178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8.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书《内经》按阴阳强弱,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称之为阴阳五行说。
它与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的人格类型三模式中的哪种模式相一致(C)8-198A.单一型模式B.对立型模式C.多元型模式D.综合型模式9.研究婴儿期母婴依恋的特点和规律,比较适宜的研究方法是(B )1-16A.测验法B.观察法C.实验法D.调查法10.根据三原色说,人视网膜上具有三种不同状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对三种颜色最为敏感,因而称这三种颜色为“三原色”。
“三原色”是(C)3-53A.红、黄、蓝B.红、黄、绿C.红、绿、蓝D.黄、绿、蓝11.复习是一种重复学习,但并不是次数越多越好。
一般提倡哪种程度的过度学习(C)4-102A.30%B.40%C.50%D.60%12.脊椎动物的范围包括鸡、鸭、猪、狗、虎、豹、鱼等,这些是脊椎动物这个概念的哪个方面(B)5-109A.内涵B.外延C.定义D.属性13.提出智力由“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能力和记忆能力”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的心理学家是(A)6-139A.瑟斯顿B.加德纳C.卡特尔D.斯皮尔曼14.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人格特征;否则,就会使人发生心理冲突,产生各种生活适应困难,甚至出现“分裂人格”。
这体现了人格特性的哪方面(C)8-186A.独特性B.稳定性C.统合性D.复杂性15.当群体在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成员每人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称为(B)9-238A.社会助长B.社会惰化C.群体极化D.去个体化16.相似性是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在相似性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D)9-227A.教育水平B.职业C.社会背景D.态度17.受不合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称为(C)10-272A.压力B.挫折C.焦虑障碍D.应激18.关于“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11-280A.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稳定性B.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形成的C.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D.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以年龄为划分依据19.四岁的丽丽知道明明是自己的哥哥,但却不知道自己是明明的妹妹。
这种现象体现了儿童思维具有下列哪种特点( C )11-296A.可逆性B.不守恒性C.自我中心性D.守恒性20.当我们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来看同一个物品时,它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会发生改变,但我们对它的认识却往往不变。
这种现象称为(D)3-65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选择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社会性发展11-297答: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2.晕轮效应3-76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3.短时记忆4-85答: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再从这里进入可以长久保存的长时记忆。
4.推理5-112答: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需要考虑哪些变量?1-17答:(1)自变量。
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2)因变量,即反应变量。
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3)控制变量。
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2.简述注意的功能。
2-25/26答:(1)选择功能:注意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出重要的信息给以反应,同时排除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
(2)维持功能: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
(3)调节功能:当人们需要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的时候,注意体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3.简述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3-71/72答:(1)感觉通道的性质。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4.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6-133答:(1)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3)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
5.简要分析人格结构中的自我调控系统。
8-188答: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6.简述中年危机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11-312答:(1)主要原因:来自于自身生理变化方面、家庭生活变化方面和事业变化方面的压力构成了中年危机。
(2)具体表现:①仪容方面的变化,如面部的皱纹、臃肿的体态等等;②家庭生活方面的变化,孩子们长大走出了家门,留下了孤独的父母,家里变成了一所“空巢”;③事业方面的变化,人们这时会普遍认为自己已经定型,对未来没有期待。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2小题任选1题,2题均答者,以前1小题计分,8分。
第3小题必答,10分。
共18分)1.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5-124/127答:(1)影响创造性的因素:①智力因素;②人格因素;③环境因素;④动机因素。
(2)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①建立目标与意向;②训练基本的技巧;③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④刺激和鼓励好奇心;⑤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⑥莲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⑦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⑧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⑨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⑩促进自我管理技12运用例子。
巧;○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2.试用工作动机理论说明如何激发人的工作动机。
7-172答:工作动机理论包括:(1)X理论:认为人工作是为了钱,个人的工作动机来自于物质利益的驱动,并且常被外来刺激(诱因)所叹引。
(2)Y理论:人看作是负责、有创造力的,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
(3)V理论: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依赖于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观而付出的努力,有雄心的人们个人价值观比较高,并且会努力在工作中寻求实现和证明。
(4)Z理论:当个人价值感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士气和忠诚度都会得到提高。
根据工作动机理论,应当采取以下措施激发人的工作动机:(1)进行物质刺激,提高工资或者福利;(2)创造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满足他们对工作的内在需求。
(3)提高工作者的个人价值观;(4)把组织目标与个人价值结合起来。
3.面对5·12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心理挫折,灾区的很多民众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缓解心理挫折,减轻焦虑情绪,请列举心理防御机制5种常见的方式,并分析挫折的应对策略。
10-267/271答:(1)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10种:否认、幻想、压抑、投射、反向、转移、退行、文饰、补偿、升华。
(2)挫折的应对策略:①正确认识挫折:要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首先要正确认识挫折,建立一个正确的挫折观。
②改变不合理观念:如“此事不该发生”、以偏概全、无限夸大后果等。
③加强修养,勇于实践:应该主动地、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充满矛盾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磨练,向生活学习,而不是逃避社会。
④优化自身人格品质:挫折承受力与人格特征有关,为了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每个人都应主动地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改变那些不适应发展的不良的人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