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
- 格式:ppt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56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引言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对世界各地的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两千年前,中国开始与外界进行交流,由此导致了许多汉语词汇被吸收并融入了其他语言中。
本文旨在从接触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现象,探讨这一现象对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一、汉语借词的历史背景汉语借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时期和中国的海上贸易时代。
这些贸易和文化交流使得汉语词汇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历史上,许多英国、美国和其他英语使用国家的人们曾前往中国寻找新的商机或传教,这进一步促进了汉语借词的现象。
二、汉语借词对英语的影响1. 词汇方面: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数量相当可观,特别是在食物、茶文化、宗教、哲学、医学和武术等领域。
例如,chopsticks(筷子),kung fu(功夫),dim sum(点心),panda(熊猫)等词汇都是被直接借用的汉语词汇。
这些借词为英语丰富了词汇宝库,也为国际交流提供了更多的纽带。
2. 文化方面:汉语借词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观。
汉语借词带入英语语境中的文化元素和观念,使得更多的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和好奇。
例如,英语中的“yin and yang”(阴阳)概念已成为了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让英语使用者更容易理解中国文化中的这一概念。
三、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 语言接触的作用: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和语言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
当不同的语言接触并相互影响时,会促进互相借用单词、语法甚至语音特征。
汉语借词的存在不仅反映了英语与汉语的接触,也是语言接触现象的产物。
2. 文化交流的推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习俗等。
通过语言学习和借词的过程,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使用,使得东西方文化更加深入地融合,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理解。
结论汉语借词现象在英语中的存在不仅为英语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添色彩,也为两种语言及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提供了平台。
驻外翻译岗位职责驻外翻译岗位的职责是对外交往、商务洽谈、国际会议、国际旅游等领域提供专业翻译服务,负责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驻外翻译岗位的职责:1. 口译和笔译服务:驻外翻译员需要进行口译和笔译服务,在谈判、会议、公务和商务活动等场合中完成对应的翻译工作。
他们需要熟悉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词汇用法等语言学知识,同时需要具备熟练的听说、阅读和写作能力。
翻译成果需要遵循准确、流畅、连贯、恰当的原则,确保翻译获得理解和接受。
2. 语言培训和文化交流:驻外翻译员需要进行语言培训和文化交流,帮助本国人员了解当地文化和语言,向外宣传本国形象,促进文化交流。
他们可以为当地人员提供语言培训和文化指导,提高他们的跨文化理解和交际能力。
同时,翻译人员还需要学习和适应当地文化和习俗,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了解当地的生活和事物。
3. 翻译档案和文件管理:驻外翻译员需要负责翻译档案和文件管理,确保翻译文件的保密性和准确性。
他们需要为外交部门、商家和交流组织等提供翻译支持,并管理和维护相关文档和档案。
这需要良好的组织能力、文件整理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4. 外事礼仪和日程安排:驻外翻译员还需要负责外事礼仪和日程安排,为官员、商务合作伙伴和来宾们提供地陪服务。
他们需要指导来宾们了解当地习俗和文化,以及总领事馆或工作单位的工作和行政规章。
他们需要处理来宾们的行程安排,从机场接送到下榻酒店和会议现场等所有事宜。
总之,驻外翻译员需要熟练掌握相关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和跨文化交际技巧,为外交交流、商务洽谈等活动提供核心翻译服务,同时通过语言培训和文化交流等方式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
因此,驻外翻译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客户服务意识。
语言接触名词解释语言接触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不同语言的人之间互相接触,并且由此产生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语言接触的形式有很多种,如文化交流、移民、媒体传播等。
语言接触不仅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也会影响文化、社会、认知等方面。
语言接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1. 双语习得与双语教育双语习得是指在儿童阶段,同时处于两种语言环境下,通过自然的方式获得两种语言的能力。
而双语教育则是在教育阶段,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同时掌握两种语言。
很多国家都以双语教育为主,如加拿大、瑞士等。
2. 混杂语与语系交替混杂语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在使用时混合成一种语言的产物,如印尼语。
而语系交替是指在一次交流过程中,使用两种或以上语系的语言,如粤语和普通话的混合使用。
3. 借词与伪借借词是指在一种语言中借助其他语言的词汇来补充自己本来没有的词汇。
如英语中借用了法语单词“chic”来形容时尚。
而伪借则是指在一种语言中使用与另一种语言相似但实际上没有的词汇,比如汉语中的“面包车”。
4. 语言再现语言再现是指在双语或多语交际中,一方使用一种语言表述事物时,在对方语言中使用类似表达方式的现象。
如德语中说“das ist nicht mein Ding”,中文也可以表达为“不是我的菜”。
5. 克里奥尔语克里奥尔语是在语言接触中形成的一种混合语言,通常基于一个主要语言,在其中加入其他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如海地克里奥尔语。
语言接触的影响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负面的。
正面影响包括丰富了词汇、提高了语言交际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多元文化交流等;负面影响则包括出现语法混淆、融合程度不一致、词汇表面借用等。
但总的来说,语言接触是必然的社会发展趋势,不能完全避免,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应对。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篇一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一、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这种语言接触不仅对语言的传播、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文化交流、社会进步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的关系,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语言接触的背景和原因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种交流和互动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
语言接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语言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也日益增多。
2. 人口迁移和流动。
随着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增加,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变得更加频繁。
3. 文化交流和传播。
随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接触也越来越多。
三、语言接触对语言变化的影响中,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使得语言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具体来说,语言接触对语言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的借用和融合。
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会相互借用和融合,形成新的词汇。
这些新的词汇可能会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一种语言的常用词汇。
2. 语音的变化。
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不同语言的发音系统可能会相互影响,导致语音发生变化。
例如,一种语言的音韵系统可能会受到另一种语言的音韵系统的影响,使得语音发生改变。
3. 语法的变化。
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也可能会相互影响,形成新的语法结构。
这些新的语法结构可能会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一种语言的常用语法结构。
四、案例分析以中国为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和交流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例如,汉语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词汇,这些词汇在汉语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传播。
文化与语言的交流特性中国文化在数千年间不断与外来文化接触和交流,其形成发展必然会受到外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
文化和语言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是始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①文化现象的形成、发展、吸收要通过语言实现,文化间的交流也要以语言接触为先导和手段。
游汝杰就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代码,语言的背后是文化,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的文化。
当不同的语言互相接触的时候,不同的文化也随之产生交流。
”②文化间的交流往往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因此以语言演变作为研究视角,考察外来语与汉语的接触过程,分析汉语中受到外来语影响产生的特殊语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呈析外部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透视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轨迹。
一从东汉开始,佛教从印度及中亚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不断与本土文化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工作,大量以梵文为主的佛教典籍被翻译为汉语,形成了首次大规模系统性的汉语与外来语间的接触和交流。
据朱庆之①统计,在东汉至隋期间的汉译佛经文献就有814部、3187卷、约2552万字,语言接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空前的。
因此,从汉译佛经中厘清由语言接触所产生的语言现象,对于探寻中国文化发展轨迹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佛教对汉语的影响涵盖了语言的各个方面,尤其在词汇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已有的研究例如王力《汉语词汇史》②、向熹《简明汉语史》③、潘允中《汉语词汇史概要》④和史存直《汉语词汇史纲要》⑤等考察了佛教传入中土的大量外来新词,诸如禅、慈悲、佛、和尚、罗汉、僧、刹那、世界、塔、比丘、钵、忏悔、地狱、法宝、法门、袈裟、劫、烦恼、方便、伽蓝、魔、涅槃、平等、菩萨、庄严、比丘尼、玻璃、导师、未来、现在等。
史有为在探讨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时指出,“外来词的产生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
它反映了某种社会的或文化的接触和交流。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在当今社会,日源“中制外来词”成为了新流行语中的常见现象。
这些词汇大部分是从日本引入的外来词,经过了一定的修改和适应,融入了中文语境。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是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需要。
进入新时代后,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涌入每个国家的语境中。
在中国,由于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许多日本的社会现象和文化产品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为了方便交流和表达,日源“中制外来词”迅速在中国流行开来。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除了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也带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和抵制的意味。
在中国,随着日本流行文化的不断普及,一些外来词汇也被中国年轻人广泛使用,这种使用不仅仅是因为词汇的方便和流行,更是因为对日本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也受到了一定的抵制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些外来词汇的使用过于频繁,影响了中文的纯正性;另一些人则认为,过多地使用日源词汇会威胁到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也反映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追求和态度。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年轻人渴望追求新潮的事物,表达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
在这个过程中,使用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成为了他们彰显个性和独特性的方式之一。
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的平台。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它既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和接触,又体现了中国年轻人对日本流行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抵制,暴露出社会对于文化认同和保护的关注。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更是社会变迁和文化变革的重要标志。
论语言接触、文化认同与涵化变迁——从“洋味儿”汉语说起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洋味儿”汉语这种受到深层影响的表达方式的出现便是社会进步,中外语言的频繁接触,文化变迁、整合涵化的必然结果。
“洋味儿”汉语,目前还无法对其在汉语语言功能上的利弊给出定论。
但是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为了历史悠久的汉语,必须在中外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让汉语在对中外交流和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同时免受负面影响;为了汉语所负载的文化繁荣,必须在中外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保持清醒、明智选择,既不盲目认同外来文化,又能鉴别吸收那些优秀先进的文化营养成分,使其为我所用。
关键词:“洋味儿”汉语;语言接触;文化认同;涵化爱丁堡应用语言学教授夸德尔曾给文化下了经典定义:“一个社区诸成员有着共同的政治或伦理观念,以及在很大程度上对解释世界的方式、客观现象如何分类和赋予这种分类以何种意义有着类同的认识。
各社区有一共同历史,并对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有着共同概念,即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
他们也对干活、穿衣、吃饭、结婚、信仰、子女教育的正确与错误方式有共同观念。
所有这一切就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各社会文化。
”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语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而存在,它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
一、“洋味儿”汉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言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频繁地对外交流,人们学习外语的热情高涨不退,万千新鲜事物的不断涌入,媒体的空前发达使得信息传播更为直接等等的这一切,推动了五四运动以来汉语接受英语影响的又一高峰期的到来,“洋味儿”汉语的出现便是最有力的佐证。
1.“洋味儿”一提起外语影响,最容易联想到的是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
如“咖啡”、“坦克”、“啤酒”、“卡车”、“冰激凌”、“足球”、“鸡尾酒会”、“激光”等等。
不可否认,这些单个语词颇具“洋味儿”,但我们认为这仅是词语音译、意译或是半音半译后产生的附属“味儿”,故不在此文所探讨范围内。
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互动愈发频繁。
这种语言接触不仅对人们的沟通方式产生影响,还引发了语言的演变。
本文将探讨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及其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自人类诞生以来,语言接触现象便已存在。
不同族群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和迁徙,使得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例如,汉语中的“沙发”一词就源于英语“sofa”,而英语中的“kung fu”则源于汉语中的“功夫”。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这种语言接触现象愈发普遍,语言的演变也愈发显著。
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过程可追溯至数千年前。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文化交流愈发频繁,诸多外来词汇涌入汉语。
如“葡萄”、“骆驼”等源自西域的词汇,以及“市场经济”、“股份制”等源自英语的词汇。
这些词汇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也折射出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时至今日,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仍在持续。
互联网的普及,让全球范围内的语言接触更加便捷。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常常使用简化英文表达,如“3Q”表示“谢谢”、“BFF”表示“最好的朋友”,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尤为普遍。
此外,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各种新型语言变体如网络语言、俚语等也不断涌现,丰富了语言的内容与形式。
然而,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过度依赖外语词汇或表达方式,可能影响母语的学习与传承。
其次,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沟通障碍与误解。
例如,英语中的“green”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误解为“嫉妒”。
此外,随着语言的演变,一些传统语汇和地方方言可能会逐渐消失,这无疑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威胁。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措施。
首先,加强母语教育,培养学生对母语的认同感和热爱。
其次,倡导跨文化沟通技巧,避免因语言差异导致的误解与冲突。
同时,应重视对传统语言和地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以维护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遗产的延续。
此外,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也为我们带来了诸多机遇。
语言间相互影响发生的条件介绍语言间相互影响指的是不同语言在接触和交流过程中互相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这种影响可能是源于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也可以是因为语言借用、互译等主动行为而产生的。
语言间相互影响的发生与许多条件相关,本文将重点探讨几个重要的条件。
语言接触语言接触是语言间相互影响发生的基础条件。
当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在社会交往、文化交流或者经济活动中进行接触时,语言间相互影响就很可能发生。
语言接触可以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形式。
直接接触直接接触发生在语言使用者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情境中。
这种情况下,语言接触更加密切,语言间相互影响的可能性更高。
例如,移民到一个新国家的人会与当地居民进行直接接触,从而接触和学习新的语言。
间接接触间接接触指的是通过媒介或者第三方语言进行接触和交流。
例如,在国际贸易中,不同国家的商人通过共同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这样的情况下,语言间相互影响也会发生,尤其是在长期的交流中。
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语言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条件之一。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时,语言也会受到影响和改变。
文化交流可以通过文学、电影、音乐等形式进行。
文学作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当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被翻译和传播时,原作中的语言和文化元素会对翻译语言产生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会对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表达方式等产生影响。
电影和音乐交流电影和音乐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当不同国家的电影和音乐进入国际市场时,它们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也会传播到其他地区。
例如,韩国流行音乐(K-pop)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这也促进了韩语在其他国家的学习和使用。
语言借用和互译语言借用和互译是语言间相互影响的主动行为。
通过借用和互译,一个语言可以从其他语言中吸收新的单词、语法结构、表达方式等,从而丰富自身的语言资源。
语言借用语言借用指的是直接从其他语言中引进词汇或语法结构,加入到自己的语言中。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一、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外来词作为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产物,在现代汉语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汉语外来词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外来词的界定、分类、来源、特点、影响等。
在界定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词语,这些词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可能与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不同的标准,外来词可分为音译词、意译词、形译词等多种类型。
在来源方面,现代汉语外来词主要来自于英语、日语、法语、俄语等世界主要语言,这些语言中的词汇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汉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
在研究特点上,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学者们注重对外来词的语言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也关注外来词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探讨外来词在文化交流、社会变迁等方面的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角度对外来词进行研究,揭示了外来词在人们的认知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来词的引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
外来词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开放程度和文化的多元性。
外来词的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汉语的纯洁性受到挑战,因此需要在语言规范和社会文化层面进行引导和调控。
综观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化研究内容,如加强对外来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探索外来词对汉语语言结构的影响等。
还需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跨学科的合作,以推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1. 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与影响外来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日益显著,影响也日益深远。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篇一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探索一、引言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语言的传播、交流与接触在人类的日常交流、国际关系和文化的互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伴随这些接触和传播过程,语言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这在任何文化环境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篇论文旨在探索语言接触现象及背后的驱动力,并讨论由此带来的语言变化,同时从全球视野探究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的关系,以此探讨语言与文化发展的互动机理。
二、语言接触的背景与现象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种现象在全球化、移民潮、文化交流等背景下愈发普遍。
语言接触的背景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交往等。
其表现为直接的语言接触(如语言的借词和语音、语法等的互相影响)和间接的语言接触(如文化的传播与接收等)。
三、语言变化的动力与表现语言变化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动力源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语言接触的背景下,语言的变异和变化更为明显。
这些变化包括词汇的增加或减少、语法的改变、语音的变异等。
此外,新的沟通方式(如互联网)的出现也对语言的形态和结构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英语中,“pocket WiFi”成为日常用语中的常见词汇,这是由科技发展引起的语言变化的一个例子。
四、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的关联语言接触是导致语言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由于语言的交流和传播,不同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等元素会互相影响,从而产生新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变迁和文化的传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反映在语言表达上。
这种相互作用是复杂的,也是持续的,不仅涉及单一的语言或民族群体,也涉及到跨文化的互动和全球化的进程。
五、案例分析:多语言现象及其影响多语言现象是语言接触和变化的典型表现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多语现象,如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家。
交流浅谈语言接触与文化同化宗雨辰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所有成功的文化都带有综合的特点,只有不断与外界保持吸收、交流的状态,文化才能持久更新,而不致走向自我封闭。
”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在《创造性破坏》中如此叙述,伴随着语言接触现象出现的还有经济、政治与教育的变化,这些都与文化息息相关。
文化同化是指不同文化特质的个体、群体经长时期的接触,其中一方单方面地朝另一方接近融为同质文化的一种文化调整方式。
[1]古往今来有很多大规模的语言接触现象,但是语言接触之后文化的存留结果却大相径庭。
中国古代北魏时期文化汉化过程是逐步加深的,在道武帝、明元帝时期,统治者运用暴力手段挺进中原,迫于时势不可避免地任用汉人参与政事,但又不可避免存在些许顾虑。
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一种文化往往会以非常激烈的方式对新理念作出积极回应[2]。
这种回应也许会是积极的响应,也可能是极端的反对,正如太武帝时期,拓跋鲜卑族与汉族交流逐渐频繁,崔浩企图按照汉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去“明辨姓族”[3],却由此惹恼鲜卑氏族的利益而被诛杀。
直到孝文帝时期,统治者定姓族的四大望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优待并任用南士,这已经是主动吸收汉文化的举措。
由此可见,鲜卑族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中原,在文化上却被强大的汉族文化同化,这是外来文化被本土文化同化的典型例子。
外来文化被本土文化同化这种现象在国外同样存在,比如冯骥才在《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中描述的麦当劳的大写“M”商标,这是通行于世界的饮食快餐文化标志,但是当它进驻在萨尔茨堡的粮食街上之时,它完全遵从了本土文化,商标不仅缩小了许多倍,还被禁锢在当地极富古典气息的铁艺框架里。
萨尔茨堡民风淳朴,他们深爱着自己的文化,所以即便是大量的游客、商业涌入,他们仍不会在利欲熏心的商品世界里无法自拔,他们保持了本心,仍然悠然自得并引以为傲。
这就是优势文化的强势之处,弱势文化在与优势文化触碰交流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被同化。
外语学习与文化交流的关系是什么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外语学习已成为人们提升自身素质、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
而在这个过程中,外语学习与文化交流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首先,外语学习是文化交流的基础。
当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时,不仅仅是在学习词汇、语法和发音,更是在接触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体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外语,我们能够读懂外语书籍、观看外语电影、聆听外语歌曲,从而直接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比如,学习英语,我们会了解到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民主制度和商业文化;学习日语,我们能感受到日本的礼仪文化、团队精神和美学观念。
只有掌握了外语这一工具,我们才能打破语言的障碍,真正走进另一种文化的世界,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又反过来促进外语学习。
当我们深入了解一种文化时,会对其背后的语言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如果我们对法国的艺术、时尚和美食文化感兴趣,就会更有动力去学习法语,以获取更原汁原味的信息和更深入的体验。
文化交流还能为外语学习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境。
通过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我们能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的外语,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这种交流不仅能让我们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还能让我们了解到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和习惯用法。
例如,在与英国人交流时,我们会了解到他们在日常对话中常用的礼貌用语和委婉表达,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英语交流水平非常有帮助。
外语学习有助于消除文化误解和偏见。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
而通过学习外语,我们能够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文化和行为方式,从而减少误解和偏见的产生。
比如,对于一些西方国家的社交礼仪,如拥抱和亲吻脸颊的问候方式,可能在我们的文化中不太常见,但通过学习外语和了解其文化背景,我们能够理解这只是他们表达友好和亲近的方式,并非不适当的行为。
同样,对于一些其他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我们也能够通过外语学习去尊重和理解,避免因为无知而产生偏见和冲突。
语言接触与语言文化的社会作者:王馨悦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11期摘要:语言之间在接触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对方语言的一些特征,并且随着接触频次的增加,语言之间的融合趋势也会不断凸显出来。
基于此情况,本文首先阐述英语语言所具有的语言接触现象,接着分析了当前英语语言接触对汉语语言的具体影响,并立足两方面的分析结论,展望多种语言接触背景下,语言文化社会发展呈现出的新动态,希望能够为语言学专业的人士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语言接触;语言文化;词汇借用语言学专业都会重点学习语言接触这一名词,从语言学专业的视角看来,语言接触相当于交流过程中各种语言之间形成碰撞与融合,继而对语言的句法、语音等要素造成一定的影响。
现在世界上可用的语言已经高达7000多种,其中最为通用的当属英语,随着经济贸易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英语与其他种类语言的接触逐渐增多,由此本文以英语和汉语语言之间的接触作为阐述的立足点。
一、浅析英语语言所具有的语言接触现象(一)语言接触下的英语词语借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发展,促使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频繁,国家间人口的流动也形成了文化的流动趋势,各语言接触的环境因素正在不断成型。
作为国家人口交流过程中最为通用的语言,英语语言的使用范围之广逐渐使得英语语言成为了语言接触过程中的主力军,其中英语词语借用就是语言接触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
英语语言本身所具有的词汇数量就是比较庞大的数字,近些年来在与其他语言中具有独特意义的词汇进行接触的时候,又出现了大量借用外来语言的情况,也大大扩充了英语语言的借用词汇量[1]。
一些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英语词汇,如people(人民)、official(官员)、parliament (国会)等词汇,其实都属于英语语言中的借用词汇,以上主要来源于法语语言。
而英语语言与德语语言接触所构成的一些词汇,在词义上则常被用作指代欧美国家的食物,比如pilsner (皮尔森啤酒)、limburger(林堡干酪)、quarts(表示固体、液体容积的单位夸脱)等词汇。
如何提高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效果在现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交融渐渐增多,跨文化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可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却常常因为语言、信仰、习惯等因素而产生误解和冲突。
因此,如何提高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效果,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一、尊重差异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因此,我们必须多一份尊重和理解。
我们应当掌握对方的语言和礼仪,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
尊重差异不仅可以建立起和谐的沟通氛围,还能够帮助我们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陈旧思维。
二、注重语言的精准和清晰语言是人类的交流工具,不同的文化之间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方言。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必须注重语言的精准和清晰,尤其是在涉及到重要的话题和信息时。
必要时,我们可以使用翻译服务或者跟对方沟通确认理解,以确保信息的传递与理解都是准确无误的。
三、关注情感和信任跨文化交际中,情感和信任也是不可忽视的。
尤其是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时,情感和信任更是关系到交流的成功与否。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对方的感受,学会倾听,尊重并体察对方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可以建立更为牢靠的信任关系。
四、增进文化接触和交流跨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语言和礼仪的交流,还涉及到不同文化的背景和历史。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增进文化接触和交流,学习对方的文化和历史,并通过旅游、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寻求沟通和了解的共同点,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五、学会调节和妥协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认知差异和利益分歧,在交流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因此,学会调节和妥协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尝试理解对方的观点和利益,通过寻求妥协和解决,达成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总之,提高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效果是一项系统而综合的工作,需要我们从尊重差异、注重语言的精准和清晰、关注情感和信任、增进文化接触和交流、学会调节和妥协等方面入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的跨文化交流的关系,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尊重、合作和发展。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首先,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法和词汇,更是学习和了解该语言所关联的文化背景。
语言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反映了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习俗。
学习语言必然会接触到其中的文化因素,比如特定的礼貌用语、节日庆祝、饮食习惯等。
因此,了解和理解文化对于学习并正确地运用语言至关重要。
其次,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方式,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思想和知识。
只有了解文化背景,学习者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比如,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通过了解文化,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并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第三,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能力。
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能够更好地处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障碍,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通过学习对外汉语,学习者能够与中国人交流,并且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从而增强与中国人的沟通合作能力。
最后,文化的学习能够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养。
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特定的知识,更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和世界观。
通过学习对外汉语,学习者能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增加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文化与语言紧密相连,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文化,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同时,文化的学习还能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养,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和文化视野。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前言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视角考察汉语,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性质特点,了解汉语发生发展的历史概况及其文化原因。
该门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语、汉民族文化的热爱,了解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根据我院教学计划的规定,本课程教学总时数共36学时。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我们制订了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使用。
大纲规定了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重点掌握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
一般了解汉语与中国文化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简史及现状、开设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本课程的性质和主要内容第三节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第二章语音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汉语中使用谐音的类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语音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二、谐音与中国文化第三章词语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汉语词汇中几类比较特殊的词语:颜色词、数词、方位词、联想词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颜色词二、数词三、方位词四、形象词语五、象征词语六、饮食文化词语第四章称谓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亲属称谓、社会称谓的类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了解称谓语的泛化现象。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称谓简介二、亲属称谓三、社会称谓四、称谓的文化内涵五、称谓语的泛化现象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第五章人名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我国人名的源流及其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了解人名的时代特征,使学生掌握命名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人名的源流与文化二、人名的时代特征三、命名的语言学问题第六章地名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我国国名、省名及其一些重要城市名称的由来。
了解地名反映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