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信息获取与处理—绪论部分
- 格式:pdf
- 大小:17.87 MB
- 文档页数:20
第一部分绪论(基本概念)1、信息定义(判断)是用于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层次3、信息的性质(选择,判断,案例分析,会用来分析问题)1)普遍性 2)客观性 3)动态性 4)可识别性 5)可传递性 6)可处理性(变换性) 7)可度量性 8)可共享性 9)依附性 10)时效性 11)转化性 12)可伪性13)无限性 14)层次性 15 )相对性 16)知识性 17 )转移性4、知识定义:P287知识是经过人得思维整理过程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5、知识的基本特征P287(7+3 增值性、非遗传性、依附性)1 )隐含性6)复杂性2 )实体性7)变化性3 )共享性8 )增值性4)主观性9 )非遗传性5 )价值性10)依附性6、知识的分类(按载体):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7、资源定义:窄派定义:自然资源,即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质资源。
宽派定义: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
8、资源的分类(分类准则很多)从资源在人类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划分(1 )物质资源:向人类提供材料(类比人的体质)( 2 )能量资源:向人类提供动力(类比人的体力)(3 )信息资源:向人类提供知识和智慧(类比人的智力)9、信息资源(广义,简答)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技信息、社会文化信息、市场信息等。
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的集合、信息生产者的集合、信息技术的集合。
10、信息资源的特征(3+6个)(简答、选择)P7-111 )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2 )稀缺性3 )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4 )共享性5 )时效性6 )生产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7 )不同一性 8)驾驭型9 )累积性与再生性11、简述信息资源管理产生背景(1 )信息经济的崛起(2 )信息观念的转变(3 )信息技术的发展(4 )企业的根本转变12、信息资源管理(概念 P15 )是指管理者(如中央或地方政府部分、企业或事业单位)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毕业论文前言和绪论本文是关于XXX的毕业论文,主要研究XXX方面的问题。
作为一个学习者和研究者,我对于这个领域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此次论文旨在探究这个领域中的难点和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和思考。
在毕业论文开始之前,我想感谢所有一直支持和鼓励我的人,包括我的导师、家人、朋友和同学们。
有了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完成这篇论文,并且成为一个更好的研究者和人。
本次毕业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绪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
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XXX领域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下面我将对绪论部分逐一进行介绍。
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量也越来越大。
人们通过网络、移动设备等各种方式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和高效性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带来了很多难点和挑战。
其中,信息的数量庞大和质量的良莠不齐是信息处理的主要难点。
信息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的可信性问题,真假信息层出不穷,人们很难根据信息的表面看法来判断其可信度;二是信息的准确性问题,有些信息可能是误导性或者结论不严谨的,这样的信息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动;三是信息的完整性问题,有些信息可能不完整或有遗漏,这样的信息会对人们的判断和决策造成重要的影响。
二、研究现状针对信息质量问题,学者们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
在信息可信度的研究方面,研究者主要采用信息来源的背景调查和事实核实的方法来判断信息的可信度;在信息准确性的研究方面,研究者使用逻辑推理、证据分析等方法对信息进行验证;在信息完整性研究方面,研究者主要采用信息重构方法来补全缺失的信息。
目前,信息质量评估已经成为信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研究者们提出了很多信息质量评估模型和算法。
例如,信息检索领域中的PageRank算法和HITS算法等,这些算法可以对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有效的评估。
同时,在社交网络的研究方面,研究者们也提出了很多针对社交网络信息质量评估的方法,例如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力分析、信息传播分析等。
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1)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2)信息论研究的分类和信息的基本概念;(3)一般通信系统模型;(4)目前信息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重点:信息的基本概念。
难点:消息、信号、信息的区别和联系。
说明:本堂课作为整本书的开篇,要交待清楚课程开设的目的,研究的内容,对学习的要求;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结合一些具体的应用实例,避免空洞地叙述,以此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适当地加入课堂提问,加强同学的学习主动性。
课时分配:2个课时。
板书及讲解要点:“信息”这个词相信大家不陌生,几乎每时每划都会接触到。
不仅在通信、电子行业,其他各个行业也都十分重视信息,所谓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不是静止的,它会产生也会消亡,人们需要获取它,并完成它的传输、交换、处理、检测、识别、存储、显示等功能。
研究这方面的科学就是信息科学,信息论是信息科学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
它研究信息的基本理论(Information theory),主要研究可能性和存在性问题,为具体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与之对应的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主要研究如何实现、怎样实现的问题。
它不仅是现代信息科学大厦的一块重要基石,而且还广泛地渗透到生物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其他各个领域,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1 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信息论理论基础的建立,一般来说开始于香农(C.E.shannon)研究通信系统时所发表的论文。
随着研究的保深入与发展,信息论具有了较为宽广的内容。
信息在早些时期的定义是由奈奎斯持(Nyquist,H.)和哈特莱(Hartley,L.V.R.)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
1924年奈奎斯特解释了信号带宽和信息速率之间的关系;1928年哈特莱最早研究了通信系统传输信息的能力,给出了信息度量方法;1936年阿姆斯特朗(Armstrong)提出了增大带宽可以使抗干扰能力加强。
这些工作都给香农很大的影响,他在1941—1944年对通信和密码进行深入研究,用概率论的方法研究通信系统,揭示了通信系统传递的对象就是信息,并对信息给以科学的定量描述,提出了信息嫡的概念。
信息融合绪论1.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产生的背景,该如何定义?背景(1)关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时出现了一个使用雷达、光学和测距装置、综合利用雷达和光学两种信息的系统,但此时,多源信息融合并未成为独立学科.(2)真正的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和技术研究始于1973年美国开展的多声呐信号融合系统研究,随后开发的战场管理和目标检测系统,进一步证实了信息融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促进了多源信息融合的形成和发展。
(3)20世纪70年代末,多源信息融合开始出现在各种技术文献中,到目前为止,多源信息融合逐渐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用于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战略预警与防御、多目标跟踪与识别、精确制导武器等军用领域;并逐渐辐射到遥感监测、医学诊断、电子商务、无线通信、工业过程监控、故障诊断等民用领域。
定义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信息融合定义,是由美国三军组织实验室理事联合会(JDL)提出的:信息融合是一个数据或信息综合过程,用于估计和预测实体状态。
2.与单传感器系统比,多源信息融合的优势有哪些?哪些信源可实现信息融合?单传感器系统的问题:(1)传感器故障会造成量测数据丢失,导致系统瘫痪崩溃(2)空间上仅能覆盖环境中某个特定区域,且只能提供本地事件、问题或属性的量测信息(3)不能获取对象的全部环境特征多源信息融合的优势:(1)增强系统的生存能力---——-量测信息有一定冗余度。
一个不能用,或目标不在此范围,还有另外的传感器可用(2)扩展空间覆盖范围——--——--有多个交叠覆盖的传感器作用区域。
某个传感器可能测到其他的测不到的地方(3)扩展时间覆盖范围——-----—-多个传感器协同作用提高检测概率。
某传感器该时间段不可通用,其他还可(4)提高可信度————-——--多传感器对同一目标或事件加以确认,或一个探测结果有其他传感器确认(5)降低信息模糊度—-—--—--联合信息降低了目标或事件的不确定性(6)增强系统的鲁棒性和可靠性——--—-—-——一个出问题,系统可根据其他信息源提供的信息依然正常工作,有较好容错能力和鲁棒性(7)提高探测性能———----——对多个信源的信息融合,取长补短,提高探测有效性(8)提高空间分辨率—-—----—-—多传感器的合成可获得比任何单传感器更高的分辨率(9)成本低、质量轻、占空少—-—---—多传感器的使用,使得对传感器的选择更具灵活性3.在现代战争的前提下,多源信息融合在军事上的应用主要包含那几个方面?包含哪几种主要技术?信息融合理论和技术起源与军事领域,在军事上应用最早,范围最广,涉及各方面,具体概括为以下八方面:(1)采用多源自主式武器系统和自备式运载器(2)采用单一武器平台或分布式多元网络的广域监视系统(3)采用多个传感器进行截获、跟踪和指令制导的火控系统(4)情报收集系统(5)敌情指示预警系统(对威胁和敌方企图进行估计)(6)军事力量指挥和控制站(7)弹道导弹防御中的BMC3I系统(8)网络中心站、协同作战能力、空(地、海)单一态势图等复杂大系统中应用主要技术包括:估计理论方法(卡尔曼滤波与平滑、信息滤波器、强跟踪滤波器)不确定性推理方法(主观bayers方法、D—S证据推理、模糊集和理论、模糊推理等)智能计算与模式识别理论(粗糙集理论、随机集理论、灰色系统理论、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4.多源信息融合有哪些典型的模型,各自特点是啥?什么是JDL——User模型?简述该模型的信息融合过程。
新闻媒体信息采集与编辑手册第一章绪论 (3)1.1 信息采集与编辑概述 (3)1.2 新闻媒体信息采集与编辑的重要性 (3)第二章信息采集原则与方法 (4)2.1 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则 (4)2.2 信息采集的主要方法 (4)2.3 信息采集的技巧与策略 (5)第三章信息来源与渠道 (5)3.1 信息来源的分类 (5)3.1.1 官方信息来源 (5)3.1.2 新闻媒体信息来源 (5)3.1.3 学者和专家信息来源 (5)3.1.4 社会公众信息来源 (6)3.2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评估 (6)3.2.1 信息来源的权威性 (6)3.2.2 信息来源的准确性 (6)3.2.3 信息来源的及时性 (6)3.2.4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6)3.3 信息渠道的拓展与维护 (6)3.3.1 建立信息渠道网络 (6)3.3.2 优化信息渠道结构 (6)3.3.3 加强信息渠道维护 (7)3.3.4 培养专业团队 (7)第四章采访技巧与艺术 (7)4.1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7)4.2 采访过程中的沟通技巧 (7)4.3 采访后的资料整理与归档 (7)第五章新闻稿件的撰写 (8)5.1 新闻稿件的构成要素 (8)5.1.1 标题 (8)5.1.2 导语 (8)5.1.3 正文 (8)5.1.4 背景 (8)5.1.5 结尾 (8)5.2 新闻稿件的撰写技巧 (9)5.2.1 紧扣主题,突出重点 (9)5.2.2 用事实说话,客观公正 (9)5.2.3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9)5.2.4 语言简练,表达准确 (9)5.2.5 注重细节,提高新闻价值 (9)5.3 新闻稿件的修改与润色 (9)5.3.2 优化结构 (9)5.3.3 精炼语言 (9)5.3.4 检查格式 (9)第六章图片与视频采集与编辑 (10)6.1 图片与视频的采集原则 (10)6.1.1 保证真实性 (10)6.1.2 注重时效性 (10)6.1.3 保持客观性 (10)6.1.4 注重版权保护 (10)6.1.5 多元化采集 (10)6.2 图片与视频的编辑技巧 (10)6.2.1 画面构图 (10)6.2.2 色彩调整 (10)6.2.3 剪辑技巧 (10)6.2.4 字幕与配音 (10)6.2.5 特效应用 (11)6.3 图片与视频的合法使用 (11)6.3.1 尊重版权 (11)6.3.2 明确用途 (11)6.3.3 注明来源 (11)6.3.4 合理使用 (11)6.3.5 遵守行业规范 (11)第七章信息审核与发布 (11)7.1 信息审核的标准与流程 (11)7.1.1 审核标准 (11)7.1.2 审核流程 (11)7.2 信息发布的原则与渠道 (12)7.2.1 发布原则 (12)7.2.2 发布渠道 (12)7.3 信息发布后的监控与反馈 (12)7.3.1 监控内容 (12)7.3.2 反馈处理 (12)第八章舆情监测与应对 (13)8.1 舆情监测的方法与工具 (13)8.2 舆情应对的策略与技巧 (13)8.3 舆情应对案例分析 (14)第九章信息安全与保密 (14)9.1 信息安全的基本原则 (14)9.1.1 完整性原则 (14)9.1.2 可用性原则 (14)9.1.3 机密性原则 (14)9.1.4 可控性原则 (14)9.2 信息保密的措施与手段 (14)9.2.2 技术安全措施 (15)9.2.3 管理安全措施 (15)9.2.4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15)9.3 信息安全与保密的法律法规 (15)9.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5)9.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 (15)9.3.3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15)9.3.4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15)第十章媒体伦理与职业道德 (15)10.1 媒体伦理的基本原则 (15)10.2 媒体职业道德的规范与要求 (16)10.3 媒体伦理与职业道德案例分析 (16)第一章绪论1.1 信息采集与编辑概述信息采集与编辑是新闻媒体行业中的核心环节,涉及对新闻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和传播。
第一章绪论1.1什么是计算物理计算物理学是物理学中实验物理学、理论物理学两大分支之外的第三大分支。
它是以现代计算机为工具、应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数值计算及分析,对物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的一门新的物理学科分支学科,是物理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者相结合的交叉、综合学科。
计算物理学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在借助各种数值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了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学的成果,开拓了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新方法。
计算物理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不仅与传统的实验物理学及理论物理学一起成为现代物理学的鼎立三足,而且深入现代的实验物理学及理论物理学之中,发挥着从未有过的独特作用。
理论物理没有计算无力支撑,研究难以深入;而实验物理不用计算物理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也很难甚至无法从复杂的测量结果中提取有用的物理信息,计算物理学已经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当代物理学工作者,无论是从事理论物理研究还是从事实验物理研究,都必须掌握计算物理的概念和方法,具备计算物理应用能力。
同样,计算物理学工作者不仅需要坚实的物理基础、熟谙实验物理学方法,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现代计算方法和应用现代计算机,解决科学前沿领域和重大工程技术中中传统理论方法及目前技术无能为力的问题。
1.2计算物理的起源,形成和发展1.2.1传统物理学的发展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传统的物理学有实验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两大分支,长期以来,这两大物理学分支相辅相成的推动着物理学科的发展。
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物理学基本上属于属于实验科学,大部分的物理规律都是基于实验归纳得出的,所以,实验物理常给人们形成是物理学基础的印象。
然而到了1886年,麦克斯韦(Maxswell)总结归纳出电磁场麦克斯韦方程组,进而语言电磁波的存在,诗人们看到了物理理论思维和演绎归纳方法巨大威力,有别于实验物理相对独立,从而开始形成物理学的另外一个分支—理论物理学。
到了20世纪初,随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诞生,使物理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理论物理学发展成为一支成熟的分支学科,从此传统物理学形成了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两大分支。
一 核信息获取与处理系统构成概述二 核信号特点及测量要求三 核信息获取与处理进展简介四 本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一 核信息获取与处理系统构成概述核技术应用系统中都需要进行核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才能完成对射线的测量、监控、分析和利用。
对核辐射在探测器中形成的电信号进行获取与处理系统一般组成框图如下:典型的核信息获取测试系统实验测量系统的组成刘书焕部分数据获取部分和存储器等以硬件方式作为独立插件或插卡(称为MCB:MultiChannel Buffer);控制和显示由PC机中运行的软件来实现(称为MCA Emulation Software)。
系统的基本组成核测量系统通常由核辐射探测器和核电子学测量系统两部分组成。
而核电子学测量系统包括模拟信号获取和处理,模数转换以及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三部分。
(1)信号起源(a)核辐射也称为电离辐射、射线,泛指原子或原子核的某些过程(如核衰变或核裂变等)放出的粒子,或由加速器加速的离子或核反应产生的各种粒子,包括 (4He2+)、3He、p、d、t等重带电粒子,重离子和裂变碎片,e+、e-( 射线)等轻带电粒子,X、 射线,中子等。
包括:高能电磁波:X、γ射线;粒子:带电粒子、中性粒子等。
辐射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放散。
Radiation used:Examples:(b)辐射与探测器介质相互作用——能量-电荷转换The electrical signal is generated from the movement of ionization in the detecting medium.Incident radiation quanta, or ionizing particles, impart sufficient energy to individual atomic electrons to form electron-ion pairs (e.g. in gas-based and liquid-based sensors) or electron-hole pairs (e.g. in semiconductor sensors).Energy is measured in electron volts (eV). The eV is equal to the quantity of kinetic energy gained by a free electron when it moves through an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difference of one volt.1 eV ≈ 1.6·10 19 JouleIn general:Measure the amplitude and/or timing of the event.(2)辐射探测器利用辐射在气体、液体或固体中引起的电离、激发效应或其它物理、化学变化进行核辐射探测的器件称为辐射探测器。
辐射探测的基本过程(1)辐射粒子射入探测器的灵敏体积(2)入射粒子通过电离、激发等过程而在探测器中沉积能量(3)探测器通过各种机制将沉积能量转化成某种形式的输出信号相应电荷量:气体探测器入射粒子在电离室中引起电离,电子、离子漂移形成电流;当外加电压升高时,探测器工作于正比区,就成为正比计数器;当气体放大倍数随电压急剧上升,电子雪崩持续发展成自激放电,则成为G-M计数器。
核辐射探测器输出信号类别:电信号与非电信号输出电信号探测器基本类型:总电子-离子对数:电离室输出的电流波形电流信号i(t)的时间持续过程,主要与电子和离子的漂移速度有关。
通常,在电离室中电子漂移速度较快,约微秒量级,而离子漂移速度慢得多,约毫秒量级。
脉冲电离室等效输出电路探测器可等效为电流源信号幅度:用气体脉冲电离室对能量为1MeV的射线进行测量,分析输出电压信号幅度的量级(设脉冲电离室的分布电容为10pF).对后续电路(输出回路)的选择,取决于物理参数的测量时间测量能谱测量半导体探测器常用的半导体探测器包括金硅面垒探测器、Ge(Li)和Si(Li)探测器、高纯锗探测器等,它们都是以半导体材料为探测介质,具有能量分辨率高,线性范围宽等优点。
等效电路半导体探测器输出电路闪烁体探测器当射线入射到闪烁晶体时,先使闪烁体中的分子或原子激发,然后退激时发出荧光,此光脉冲射到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上转换成光电子,通过管内逐级倍增,最后在阳极上收集成为电流脉冲i(t)。
输出电流i(t)与闪烁体的发光效率、光阴极的灵敏度及光电倍增管的倍增系数有关。
闪烁探测器闪烁探测器输出电流和电压分别为:探测器可等效为一个电流源,电流脉冲中包含的时间特性和电荷信息与探测器种类有关核辐射探测器输出信号的数学模拟各类核辐射探测器通过后接输出电路,将被测量的核辐射信息转换成具有一定特性形状的波形。
当信号延迟时间与输出电路时间常数相比小得多时,可以认为核辐射探测器信号主要以脉冲形式出现,探测到的单个或一群粒子转化成单个或一系列电脉冲,而且,当电荷收集时间较短时,可以认为是一种持续时间极短的电流冲击脉冲。
在数学上,引入单位冲击函数,则电流脉冲可用冲激脉冲来模拟。
冲击函数和冲击脉冲系列核信号的统计性决定了处理问题的特殊性。
上述表达式作为核电子学电路的输入信号,它为后续电路对信号的处理和研究提供了数学模拟。
核辐射探测器输出信号:核辐射探测器的输出信号是一系列幅度大小不一(多为mV量级)、波形不尽一致、前后间隔疏密不均匀出现的时间随机分布的电荷或电流脉冲(持续时间为ns-s),它们是由核辐射的性质及探测器的响应所决定的,对这些脉冲进行测量,可以得到有关核辐射的信息核辐射探测器都能产生相应的输出电流i(t),电路分析时,可把它等效为电流源;该输出电流i(t)具有一定形状,具有一定时间特性,在作时间测量时,由于要求保持时间信息,可以直接利用这种电流源的时间特性,可用于时间分析;探测器的时间特性:电离电荷的收集形成电流波形,其基本原理是电荷在电场作用下的漂移,受探测器介质、结构和机理影响如在输出电容上取积分电压信号Vc(t),则Vc(t)正比于E,可做射线能量测量。
在作能谱分析时,因为与能量成正比的量是探测器收集的电荷或电荷在电容上的积分电压,所以要求探测器输出电荷或电压信号。
如果既要作时间测量,又要作能量测量,则应要求探测器既输出电流信号又输出电荷(或电压)信号。
探测器输出脉冲幅度在mV-V之间,对于小的信号需要放大,是否选择放大器与所使用的探测器有关。
探测器输出脉冲波形与输出回路的时间常数有关,对于不同实验目的的实验测量系统,如能量测量、计数测量或时间测量,电子学插件的选用也不同。
小结:(1)核辐射探测器实质上就是一个能量-电荷转换器,用于把抽象的核辐射信息转换成具体的电信号;(2)对核辐射信息的处理实际上就是对探测器输出信号的处理,从探测器输出信号中提取出核辐射信息,并转换成相应的物理量;(3)核辐射探测器通常可以看成是一个电流源;(4)不同的探测器,其能量-电荷转换过程及持续时间是不同的,输出信号各有其特点,需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或手段。
探测器测到的粒子数与此时实际入射到探测器中的该种粒子总数的比值。
分辨率探测器实际分辨核信息的能力,主要有能量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
为了区分不同N0值的相对能量分辨率,常定义探测器固有能量分辨率为:探测器输出电流波形核辐射探测器的基本性能探测效率线性响应在一定范围内探测器所给出的信息,与入射粒子相应的物理量是否成线性的标志。
电荷对数平均值与所消耗粒子能量的线性程度.另外,衡量探测器性能还有抗辐射损伤,粒子鉴别能力等。
二 核信号的特点及测量要求(1)核信号的特点处理的对象是宽度从纳秒量级到微秒量级的电脉冲信号.处理的电脉冲信号在时间上和幅度上是随机变化的、即非周期的和非等值的,没有一定规律可寻。
测量的精度要求高。
目前时间测量的达到100ps的量级,使得空间分辨率达到几十微米量级,幅度测量的精度能达到千分之一。
信息量大:在大型的粒子物理实验中,探测系统非常庞大,有成千上万个探测单元及相应的信号通道。
这样的系统十分复杂与庞大。
例如北京谱仪的探测单元就有3万多路(北京谱仪电子学),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LHC上的CMS、ATLAS等实验探测器的信号通道数更高。
本底事件多:加速器运行造成的强电磁场及束流丢失在探测器和电子学所造成的噪声和干扰信号以及假信号,形成很强的本底事件,因而要进行事件判选。
长时间工作:一般的实验都要连续运行数月或数年,工作寿命达一二十年。
学科交叉性稳定性通常,温度和电源的变化会引起探测器性能的不稳定;因此,探测器对工作环境温度和高压电源供电电压的稳定性有一定要求。
(2)核信息的分类(2)核信息的分类-时间信息(2)核信息的分类-位置信息(2)核信息的分类-波形信息核信息的处理三 核信息获取与处理研究进展(a)从仪器到系统机械和电气标准:核电子学信号处理设备的插件化、标准化,核电子学仪器在机箱、插件的机械结构、电源标准和信号电平等方面做出了规定.总线标准: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核电子学系统的应用,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的标准化,在信息传输方式、信号传送的硬件和软件方面定了标准。
(此处只涉及核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总线技术)核电子学中的仪器和总线标准NIM (Nuclear Instrument Module) 标准最早提出的核电子学插件化的标准。
NIM标准是在计算机大量普及前制定的,因此,一般用于模拟信号处理系统。
目前,除了前置放大器之外,所有进行模拟信号处理的设备以及模数变换、计数电路等设备,在国内外也都按NIM标准设计和生产。
NIM标准的确立大大提高了核电子学仪器的机械互换性和电气互换性。
NIM机箱和插件结构NIM信号标准快(负)逻辑标准:为电流信号,流入阻抗为50的负载,用于高速逻辑电路中。
电流标准输出(必须送出) 输入(必须反应)‘1’ -14~ -18 mA -12~ -36 mA‘0’ -1~ +1mA -4~ +4 mA上升时间 2ns~ 10ns,宽度不重要,前沿触发(在ORTEC插件中信号的典型上升时间为2ns)。
输入阻抗、输出阻抗 50**由于信号的快上升时间,在负的快逻辑信号处理中必须考虑电缆匹配的问题。
慢线性信号标准:幅度:0~1V 或0~10V;上升时间: 50ns;宽度:0.5~100 s;输入阻抗、输出阻抗无统一标准,现有插件(ORTEC)中一般为输入阻抗1k ,输出阻抗一般有两种:前面板为<1 ,后面板93快线性信号标准:幅度:0~ -1V,0~ -5V或 0~ -10V;上升时间:<50ns;宽度:<1s;输入阻抗50,输出阻抗很大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