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3.2中位数和众数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29
3.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教学难点: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1:奥运会男子50m 步枪3×40决赛.甲、乙两位运动员10次射击的成绩如(2)你认为甲、乙两名运动员这10次射击的平均成绩能反映他们的实际水平吗?说说你的理由分析:我们知道用平均数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计算出甲、乙两名远动员的平均成绩。
发现此时平均数就不能较好地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从而发现是由极端值引起的。
问题2: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
全班共29人, 其他同学的成绩为4个90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4分。
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6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1)你认同婷婷的说法吗?(2)我们可以怎样评价婷婷的这次成绩呢?分析:你认为婷婷的成绩属于什么水平呢?实际上中等以上还是中等以下,我们可以关注中等成绩的分数。
你知道婷婷在班级的具体名次吗?实质上就需要对成绩进行排序。
二、探究新知问题3:在“献爱心”的捐款活动中,我校九年级(4)班第3小组11名同学的捐款数如下(单位:元):4,4,2,3,3,5,7,6,8,10,80(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客观地反映全组同学捐款数的集中程度吗?(2)拓展:若再增加一个数据6,怎样确定中间位置的数呢?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大多数同学的捐款数集中在5元左右,那么5元在这组数据中位于怎样的位置呢?(3)1个2分,1个4分,1个78分,22个80分,4个90分,归纳:当一组数据有个别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大小差异很大,那么平均数就不能较好地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我们就需要用其他数据来表示。
中位数的定义试一试: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①18、19、20、21、21②3、5、2、9、8、4、7③2、2、6、3、8、6、2、6思考:若一组数据中有3个2,10个3,25个6,9个8,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自主归纳: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一般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①若数据为______个,______________②若数据为______个,______________(2)求鞋码的中位数。
3.2 中位数和众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3.能够通过实例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2.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老师通过举例子介绍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2.让学生展示自己带回来的数据,引导学生从中找出众数。
二、概念解释1.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处于中间位置的样本值就是中位数。
2.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
三、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1.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若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间的数即为中位数;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为中位数。
例如:6,8,9,10,13,15,16,20,25,30 中,中位数为 13。
2.众数的计算方法求众数时,首先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然后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为众数,如果出现次数相同,那么这几个数都是众数。
例如:5,5,7,8,8,8,9,10,13 中,众数为 8。
四、应用实例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教授学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
例如:班级学生身高数据,通过求解中位数和众数,进行身高的比较和分析。
五、小结知识点老师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
五、课堂练习1.求以下数列中位数和众数:3, 5, 2, 9, 7, 5, 4, 6, 5, 7, 2。
2.根据生活实例,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六、课后练习1.计算以下数列的中位数:8, 4, 10, 5, 2。
2.求出以下数列的众数:3, 4, 5, 6, 6, 6, 7, 7, 8, 8。
七、教学反思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概念,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3.2 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中位数和众数的产生过程,体会数学概念的产生源自现实生活的需要,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能自觉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决策和说理。
数学思考、价值观:
思考各统计量在实际问题中的优缺点,学会辩证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一组数据做出分析判断。
教学过程:。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 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最常出现的值。
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学知识,对于数据分析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求法还不够了解。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最常出现的值,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难点:对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问题来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案例,用于教学演示和练习。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提问学生:“你们能否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中位数是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