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武汉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教学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86
大学化学教案学习有机化学反应一、引言有机化学是大学化学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学习者的一大挑战。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反应,本教案将以学习有机化学反应为主线,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和实验,并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指导方案,以促进学生在有机化学领域的学习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熟悉有机化学反应的分类和机理;3.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中常用的试剂和条件;4. 能够预测和解释有机化学反应的产物;5. 能够设计简单的有机合成路线。
三、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特征1.2 有机化学反应与无机化学反应的区别1.3 有机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2. 有机化学反应的分类和机理2.1 反应类型的分类和特征2.2 反应机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3 重要有机反应的机理和示例3. 有机化学反应中的试剂和条件3.1 重要有机试剂的性质和用途3.2 有机反应中的常用条件和操作技巧3.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配平4. 有机化学反应的产物预测和解释4.1 反应过程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4.2 共轭和不共轭体系的反应特征4.3 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5. 有机合成的简单设计5.1 反应类型和反应机理的选择5.2 反应物和试剂的选择和搭配5.3 反应条件和操作步骤的设计四、教学活动和实验1. 教学活动1.1 简短的视频讲解,介绍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 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思考有机化学反应与无机化学反应的区别;1.3 分组讨论,总结有机化学反应的分类和机理;1.4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反应示例,并让学生解释和预测产物;1.5 设计小组合作项目,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有机合成路线。
2. 实验2.1 合成酯类化合物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合成反应;2.2 鉴定有机化合物的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常见的鉴定方法;2.3 考察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反应条件的重要性;2.4 实验报告撰写,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处理。
第1节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第4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够列举卤代烃的典型代表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描述和分析卤代烃典型代表物的重要反应,能书写相应的反应式。
2.从卤代烃的官能团及其转化角度,认识卤代烃取代反应、消去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3.以卤代烃为例,应用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有机化学反应的系统分析模型,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4.了解卤代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及某些卤代烃对环境和人身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难点:建立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特点,预测物质性质的思维模型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1-溴丙烷,5% NaOH溶液,2 mol·L-1硝酸,2% AgNO3溶液;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胶头滴管。
四、教学过程【讲解】认识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后,我们可以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出发,预测该有机化合物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类型,然后选取合适的反应试剂,通过实验来验证所预测的反应能否发生。
【讲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官能团与常见的反应类型的关系。
活动一、认识卤代烃【讲解】卤代烃的定义卤代烃可以看作烃分子中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所生成的化合物。
【讲解】卤代烃的类别卤代烃的种类很多,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别:分类标准类别举例卤素原子种类氟代烃、氯代烃、溴代烃、碘代烃氟甲烷、氯乙烷、1-溴丙烷卤原子数目一卤代烃、二卤代烃、多卤代烃一氯甲烷、1,1-二氯乙烷烃基的类别饱和卤代烃、不饱和卤代烃、芳香卤代烃三氟氯溴乙烷、氯乙烯教师在黑板书写举例的卤代烃的结构式。
【讲解】卤代烃的应用:卤代烃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应用,常被用作溶剂、麻醉剂、制冷剂、药物合成的中间体以及有机高分子原料等。
展示具体图片及应用案例:活动二、分析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以1-溴丙烷为例【过渡】我们如何认识1-溴丙烷的化学性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预测有机化合物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的一般程序:【提问】请分析1-溴丙烷的分子结构,并从其成键特点和基团相互影响的角度预测1-溴丙烷能发生的反应的类型、判断与其作用的反应试剂等。
应用型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案例
应用型化工专业是以化学、生物学及工程学等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化学问题和发展新技术的能力。
有机化学是应用型化工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有机化学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反应机理等知识,为日后从事石油化工、医药化工、材料化工等方面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反应机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精神。
二、实验原理
实验中,我们以苯甲醇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合成正非龙脑酮。
三、实验步骤
1. 精密称取苯甲醇5g,加入烧瓶中,并添加适量的乙酸和氯化亚锡作为催化剂。
2. 烧瓶连同卧管在冰盐混合物中加热5分钟,然后将烧瓶浸入水中冷却。
3. 在冷却的烧瓶中,加入15mL浓盐酸溶液,摇晃均匀。
4. 将烧瓶连同水浴在温水中加热15分钟,然后冷却。
5. 在冷却的烧瓶中,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摇晃均匀。
6. 将产物用氯仿提取,洗涤,干燥后,蒸发溶剂得到纯品。
四、实验结果
产物正非龙脑酮为白色结晶,能溶于醇和酮,具有较强的香味。
五、实验分析
正非龙脑酮是一种具有较强香味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香精等产业中。
实验中的反应过程是通过苯甲醇的缩聚反应得到正非龙脑酮。
通过本实验,不仅能够学习到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反应机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精神。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机理、合成及有机结构分析等相关问题的基础科学,是“有机合成化学”、“高等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
有机化学II前半部分内容为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及核酸,类脂、萜类及甾族化合物。
这些内容贴近“生命物质”。
后半部分内容为有机结构和反应理论,包括有机物的酸碱理论;脂肪族取代反应、芳香族取代反应、碳-碳重键的加成反应、碳-杂重键的亲核加成反应和消除反应的反应机理;三种新的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分子重排和周环反应)。
有机化学II不仅使学生熟悉一般有机物的性质、典型有机反应和实例,而且能理解基本有机反应机理,列举实验事实,分析其结构、反应特征,找出貌似千差万别的反应的共同特征规律,对有机化学内容有更高层次的领会和认识。
二、课程内容三、案例(一)、案例分析案例1:高校版“绝命毒师”——来自新京报49岁的张正波出生于武汉市近郊的农民家庭,是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
2005年,他与人合作成立了武汉凯门化学有限公司(下称“凯门化学”),专门研发、生产、定制各种医药用途、工业用途的化学中间体。
他们培训工人生产制造,产品全部销往英美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成立之初,由张正波提供了部分产品的合成方法,并根据客户需求及管制制式的变化,积极研发可以替代管制品的新产品,采用编号的方式为产品进行退补,并编制生产工艺流程。
为逃避海关追查,向境外发货采取伪冒品名方式蒙混过关。
公司法人代表杨某主要负责产品销售订单和客户联络,副教授张正波负责技术指导,冯某负责收取货款、下达生产指令、采购原料、包装发货及会计工作,化学专业研究生鲍某负责研发新产品、改进产品工艺及指导工人生产。
最终被海关查获包裹时摸出犯罪场所,团伙成员先后被抓获。
张正波等4人被绳之以法。
作为年轻骨干教师,张正波承担《有机化学》及其实验的教学任务,还编写了教学用书,如《有机化学习题详解》(2003年出版),《有机化学》(2012年出版)等。
第 2 课时有机化学反响的应用——卤代烃的制备和性质● 课标要求认识卤代烃的典型代表物的构成和构造特色,知道与其余有机物的转变关系。
● 课标解读1.认识溴乙烷的分子构成和构造。
2.从分子构造、反响条件等多个侧面剖析比较溴乙烷的水解反响和消去反响的差异,初步形成反响条件影响反响产物的看法。
3.联合已学有机物的知识,成立烃与卤代烃转变的知识网络,借此认识卤代烃在有机物转变中的桥梁作用。
● 教课地位卤代烃是实现烃与烃的含氧衍生物之间转变的重要桥梁,是学习消去反响的最正确载体,是学好有机化学的基础。
卤代烃的两大性质 (代替反响和消去反响 )是有机合成的要点,在历年高考命题中都据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 新课导入建议电饼铛采纳不锈钢外壳,全合金烙盘、铰链构造一体化,更耐用,它拥有精制不粘涂层,食品不粘锅。
这款产品上盘可达180 ℃,上、下盘既可双面加热也可独立加热,方便省电。
你知道不粘锅为何不粘食品吗?● 教课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 1.看教材 P51,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卤代烃的定义及组成”,并达成【思虑沟通1】,看教材P52~5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卤代烃的制备和性质”,并达成【思虑沟通2】。
2.建议方式:同学之间能够进行议论沟通。
?步骤 1: 1.导入新课。
2.本课时教课地位剖析。
? 步骤 2:建议对【思虑沟通】1、 2 多发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要点知识的研究。
?步骤 5: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达成【变式训练1】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 2、5 题,考证学生对研究点的理解掌握状况。
?步骤 4:教师经过【例1】和教材 P52的解说对【研究 1】中的“卤代烃的水解反响和消去反响的条件和特色”进行总结。
?步骤 3:师生互动达成【研究1】“卤代烃的水解反响与消去反响”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所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进行师生互动。
建议除【例1】外,再变换一下命题角度,设置一些备选例题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可使用【教师备课资源】为您供给的备选例题。
应用型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某工科院校化工专业,有机化学为该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教授学生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性质及反应机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设计了以下案例。
二、案例内容:教学案例以某种药物合成为背景,涉及亲核取代、电子位的攻击性等概念和实际操作。
1. 基本知识铺垫:老师将介绍有机化合物中的亲核取代反应(S_N2反应)和亲电取代反应(S_N1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机理。
并分别介绍了相关实验操作的常用试剂和装置。
2. 案例引入:然后,老师将引入某种药物的合成反应作为案例。
以某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如硫酸钾布洛芬为例,介绍其结构和合成方法。
并参与其中的某一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3. 实验操作: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如下:(1)制备合成原料净化:给出原料甲酸甲酯,并介绍甲酸甲酯的制备方法。
(2)净化试剂:准备纯化剂和溶剂。
(3)合成步骤1:将甲酸甲酯和试剂A反应,生成目标产物的中间体。
(5)实验数据记录:要求学生记录每一步骤中的实验数据,如实验时间、产物产量、反应温度等。
4.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合成产物的产率和纯度,并对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5. 反应机理解释:老师对实验所用试剂和产生的中间体的反应机理进行解释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合成步骤中涉及的化学反应。
6. 实验总结: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对该药物的合成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三、教学目的:通过该案例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科学实验的技能。
2. 强化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实验中能够提出问题、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该案例采用了情景教学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作为教学背景,将学生带入实际场景中进行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高二化学有机化学反应与应用的优秀教案范本近年来,有机化学作为高中化学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是考试中的热点,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因此,设计一份优秀的教学案例,既要满足知识点的全面讲解,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结合有机化学反应与应用的教学需求,以“烯烃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应用”为例,设计一份适用于高二化学有机化学教学的优秀教案范本。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掌握烯烃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命名方法和性质特点;2. 理解烯烃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够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实验;4.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烯烃的结构与命名a. 烯烃的结构特征b. 烯烃的命名方法c. 烯烃的异构体2. 烯烃的合成反应及应用a. 加成反应i. 氢化反应ii. 水合反应b. 消除反应i. 消除加成反应ii. β-消除反应c. 横向脱氢反应3. 应用实例a. 环状化合物的合成b. 药物合成中的烯烃应用c. 塑料制品的制备与应用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掌握烯烃的合成方法和应用特点。
2. 示范性实验:通过示范实验演示烯烃合成反应的操作步骤和实验原理。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合成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实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
5. 案例分析:引入相关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课件或黑板板书,介绍烯烃的结构特征、命名方法和性质特点,让学生对烯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示范实验:进行烯烃合成反应的示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反应现象,总结反应规律,并提出合成步骤和实验条件。
应用型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有机合成反应研究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合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有机合成反应的基本步骤和条件。
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步骤1.引入案例老师通过简单的实验介绍用酵母发酵制备乙醇的实验原理,引起学生对有机合成反应的兴趣。
2.案例分析(1)化学方程式:C6H12O6 → 2C2H5OH + 2CO2(2)有机合成反应的基本步骤:a.寻找合适的原料。
b.设计反应方案。
c.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条件。
d.进行反应,控制反应条件,提高产率。
e.分离和纯化产物。
(3)寻找合适的原料:a.选择可再生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b.选择价格低廉的原料。
(4)设计反应方案:a.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原料和产物的摩尔比。
b.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反应的适宜条件。
(5)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条件:a.催化剂的选择应考虑其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b.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压力的选择应根据催化剂的要求。
(6)进行反应,控制反应条件,提高产率:a.控制反应温度,避免副反应的发生。
b.控制反应时间,避免产物的进一步分解。
c.控制反应压力,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率。
(7)分离和纯化产物:a.根据产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b.通过蒸馏、萃取、结晶等方法,得到高纯度的产物。
四、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本案例分析,学生能够了解有机合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有机合成反应的基本步骤和条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可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
应用型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案例化工专业的有机化学是一个关于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和反应的课程。
应用型化工专业追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以下是一个有机化学教学案例,适用于应用型化工专业。
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反应机理和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性;2. 理解有机合成方法和技术;3. 学会设计和合成有机化合物。
案例背景:一个化工公司正在开发一种新型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用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特殊性质。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类似的化学物质。
为了加快开发进程,公司高层决定找到一位有机化学专家来协助工作。
教学过程:1. 简要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键合情况、反应类型和反应机理等。
2. 解释有机合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如催化剂、溶剂、温度和压力等对反应速率和选择性的影响。
3. 分析案例背景中的新型化学物质的需求和特性,以确保学生对项目的目标和要求有充分的了解。
4.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
学生需要考虑到产品的结构和性质,并根据反应的原则和机理选择合适的化合物和反应条件。
5. 学生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验数据分析,寻找适合合成新型化学物质的合成方法和路线。
6. 学生根据设计的合成路线进行实验,并对反应过程和产物进行分析和表征。
7. 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报告,并讨论合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8. 学生与化工公司的工程师团队进行讨论和交流,以改进合成路线和优化生产过程。
案例评估:1. 学生的报告和讨论能力;2. 实验结果和产物分析的准确性和合理性;3. 学生对有机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效果:该应用型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实际应用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案例中需要运用所学习的有机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以设计和合成一种新型化学物质。
通过参与案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并加深对化学合成过程的理解和实际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