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直肠癌的确诊标准
直肠癌是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其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直肠癌的确诊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直肠癌确诊的金标准。
通过取得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观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癌细胞,以及癌细胞的类型和分化程度。
2.直肠指诊:直肠指诊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通过将手指伸入肛门,可以触摸到直肠壁上的病变组织,有助于发现直肠癌。
3.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结肠镜、乙状结肠镜等。
通过内镜检查,可以观察直肠壁上的病变情况,以及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4.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等,可以发现直肠周围组织的病变情况,以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5.生化检查:生化检查可以反映直肠癌患者的营养状况、肝肾功能等,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方案。
6.临床表现:直肠癌患者通常会出现便血、便秘、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肿瘤刺激肠道壁有关。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7.家族史:家族史是直肠癌的风险因素之一。
如果家族中有直肠癌患者,个体患病的危险性也会增加。
8.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习惯、慢性疾病等,也可能与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综上所述,直肠癌的确诊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如果怀疑自己患上了直肠癌,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检查和治疗。
直肠癌诊断标准
一、症状
1. 排便习惯改变:直肠癌患者可能会出现便秘、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等排便习惯的改变。
2. 便血:约80%的直肠癌患者可能会出现便血症状,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滴血。
3. 腹部不适:直肠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不适、腹胀、腹痛等症状。
4. 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消瘦等。
二、体检
1. 肛门指检:医生通过肛门指检可以触摸到肿瘤部位,是诊断直肠癌的重要方法之一。
2. 腹部触诊:医生通过腹部触诊可以发现腹部肿块、压痛等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1. 大便常规检查:通过大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便血等异常症状。
2. 肿瘤标志物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帮助诊断直肠癌。
3. 其他检查:如肝肾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等。
四、影像学检查
1. 结肠镜检查:通过结肠镜检查可以发现肠道内的病变,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直肠癌的金标准。
2. CT扫描:通过CT扫描可以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有转移等情况。
3. MRI检查:通过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和侵犯范围。
4. 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PET-CT等。
五、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肿瘤的性质和恶性程度。
六、家族史
家族中有直肠癌病史的人群,其患病风险可能会增加。
如果家族中有多个成员患有直肠癌或其他消化道肿瘤,那么个体患直肠癌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肠癌入组标准
肠癌入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年龄≥18岁。
2.诊断:明确为结直肠癌,且经病理学诊断确诊。
3.肿瘤位置:肿瘤远端距肛缘≤10cm。
4.分期:根据TNM分期法,经盆腔CT或MRI等检查提示肿瘤侵
犯浆膜下或者侵犯无腹膜覆盖的直肠周围组织(即T3),或
者直接侵犯其他器官、结构,穿透脏层腹膜(及T4),有或
无淋巴结转移(即N),即确诊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即T3~
4NxM0。
5.生命体征:KPS评分≥70分,未见明显远处转移,既往无任何
形式的化疗及放疗。
6.其他条件:无其他脏器恶性肿瘤史,需为原发性结直肠癌,排
除复发病例;术前没有接受过放、化疗或者其它新辅助治疗;
无因梗阻、穿孔、出血等原因而行急诊手术者;所有肿瘤的病理切片需经病理科医师复片,符合结直肠癌病理组织学的诊断标准;需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和术后随访资料;标本收集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入组标准可能因研究机构和临床试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了解具体情况。
结肠癌的鉴别与诊断引言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结肠的黏膜或黏膜下层。
早期的结肠癌常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腹痛、便血、肠梗阻等症状。
及早发现和诊断结肠癌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结肠癌的鉴别与诊断方法。
详细内容临床表现和病史调查结肠癌的临床表现各异,早期常无症状,晚期常伴有腹痛、便血、贫血、体重下降等。
病史调查是诊断结肠癌的重要步骤之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的性质、出血的颜色和量、排便习惯的改变、饮食习惯、家族病史等。
同时还需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直肠指检等。
实验室检查结肠癌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液检查和粪便检查。
血液检查可发现贫血、白细胞计数异常等指标,但这些指标并非结肠癌的特异性指标。
粪便隐血试验可检测便便中的潜血,对于早期结肠癌的筛查有一定价值。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结肠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胃肠钡餐造影、结肠镜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胃肠钡餐造影可以清晰地显示肠道的解剖结构和病变形态。
结肠镜是一种直视下检查结肠黏膜的有效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肿瘤并进行活组织检查。
CT扫描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浸润范围以及是否转移等。
活检和病理学检查活检是诊断结肠癌的最可靠方法之一。
通过手术或结肠镜等方式获取肿瘤组织,并送往病理科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分级和浸润程度,并对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以进一步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分子生物学检查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查在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检查方法包括基因突变检测、DNA甲基化分析、肿瘤相关标志物检测等。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协助医生确定结肠癌的分子亚型和预后风险,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结论结肠癌的鉴别与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病史调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活检和病理学检查等多种手段。
准确诊断结肠癌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直肠癌的鉴别诊断1.与痔的鉴别诊断:痔为常见的肛肠良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肛门岀血,血色鲜红,一般量不多,为手纸染血、便后滴血、粪池染血等,大便本身不带血,或仅有少许血迹。
岀血一般为间歇性,多为大便干结时或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后出现。
不伴腹痛、腹胀。
无大便变细或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带沟槽)。
直肠指诊无明显肿块,指套一般不染血。
反之,直肠癌为大便带血,血色鲜红或暗红,一般为每次大便均带血。
直肠癌导致肠梗阻时可有腹痛、腹胀等。
大便可变形。
直肠指诊多数情况下可触及肿块,指套多染血。
2. 与直肠息肉的鉴别诊断:直肠息肉也可出现大便带血,但一般不会引起腹痛、腹胀等。
一般不会引起全身症状(如乏力、体重下降)。
直肠指诊可触及质软肿块,指套可染血。
而直肠癌可引起肠梗阻症状,可引起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直肠指诊可触及质硬肿块,指套可染血。
3. 与肛裂的鉴别诊断:肛裂为肛门岀血,血色鲜红,一般量不多。
其特点是伴排便时及排便后肛门剧痛。
肛门视诊可见肛门皮肤裂口,有时可见前哨痔。
指诊有时可触及肥大肛乳头,一般指套无染血。
结直肠癌鉴别诊断1、结肠癌的鉴别诊断主要是结肠炎性疾病,如肠结核、血吸虫病、肉芽肿、阿米巴肉芽肿、溃疡性结肠炎以及结肠息肉病等。
临床上鉴别要点是病期的长短,粪便检查寄生虫,钡灌肠检查所见病变形态和范围等,?羁煽康募鹗峭ü岢等』钭橹觳椤?阑尾周围脓肿可被误诊为盲肠癌(结肠癌),但本病血象中白细肠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无贫血、消瘦等恶病质,作钡灌肠检查可明确诊断。
2、直肠癌往往被误诊为痔、细菌性痢疾、慢性结肠炎等。
误诊率高达60%~80%,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查,特别是肛门指诊和直肠镜检查。
3、结肠其他肿瘤如结肠直肠类癌,瘤体小时无症状,瘤体长大时可破溃,出现极似结肠腺癌的症状;原发于结肠的恶性淋巴瘤,病变形态呈多样性,与结肠癌常不易区别。
均应作组织涂片活检来鉴别之。
在肛肠科诊疗过程中,通过指诊发现直肠黏膜外肿块是比较常见的事。
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一、概述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
其中,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尤为显著。
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一)临床表现。
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下列症状:1.排便习惯改变。
2.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
3.腹痛或腹部不适。
4.腹部肿块。
5.肠梗阻。
6.贫血及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低热。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评价、全身浅表淋巴结情况。
2.腹部视诊和触诊,检查有无肠型、肠蠕动波、腹部肿块。
3.直肠指检:凡疑似结直肠癌者必须常规作肛门直肠指诊。
了解肿瘤大小、质地、占肠壁周径的范围、基底部活动度、距肛缘的距离、肿瘤向肠外浸润状况、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
指检时必须仔细触摸,避免漏诊;触摸轻柔,切忌挤压,观察是否指套血染。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
2.尿常规:观察有无血尿,结合泌尿系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是否侵犯泌尿系统。
3.大便常规:检查应当注意有无红细胞、脓细胞。
4.粪便隐血试验:针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四)内窥镜检查。
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适用于病变位臵较低的结直肠病变。
所有疑似结直肠癌患者均推荐纤维结肠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但以下情况除外:1.一般状况不佳,难以耐受;2.急性腹膜炎、肠穿孔、腹腔内广泛粘连以及完全性肠梗阻;3.肛周或严重肠道感染、放射性肠炎;4.妇女妊娠期和月经期。
内窥镜检查之前,必须做好准备,检查前进流质饮食,服用泻剂,或行清洁洗肠,使肠腔内粪便排净。
内窥镜检查报告必须包括:进镜深度、肿物大小、距肛缘位臵、形态、局部浸润的范围,结肠镜检时对可疑病变必须病理学活组织检查。
结直肠癌规范化诊治指南一、诊断依据㈠高危人群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群;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大肠腺瘤患者;有大肠癌病史者;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溃疡性结肠炎;Crohn 病;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㈡临床表现及体征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右侧结肠癌依次以腹部肿块、腹痛及贫血最为多见。
左侧结肠癌依次以便血、腹痛及便频最为多见。
直肠癌依次以便血、便频及大便变形多见。
1. 右侧结肠癌临床上常表现为原因不明的贫血、乏力、消瘦、低热等。
早期偶有腹部隐痛不适,后期在60%~70%病人中右侧腹部可扪及一质硬肿块。
2. 左侧结肠癌早期临床上可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可出现便频、便秘或便频与便秘交替。
肿瘤生长致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阻塞,可引起肠梗阻表现,约10%的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肠梗阻或慢性肠梗阻症状。
3. 直肠刺激症状便频、里急后重、肛门下坠、便不尽感,肛门痛等。
大便表面带血和/或粘液,严重时有脓血便。
4. 直肠指诊凡遇到患者有便血、直肠刺激症状、大便变形等症状均应行直肠指诊,检查是动作要轻柔,切忌粗暴,要注意有无肿物触及,肿瘤距肛门距离、大小、硬度、活动度、粘膜是否光滑、有无压痛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是否侵犯骶前组织,如果肿瘤位于前壁,男性必须明确与前列腺关系,女性患者需做阴道指诊,查明是否侵犯阴道后壁。
指诊检查完毕应观察指套有无血迹。
㈢辅助检查1. 纤维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最有效、最安全、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纤维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灶,同时采取活体组织做病理诊断。
取活检时需注意取材部位,作多点取材。
如果活检阴性临床考虑为肿瘤患者,应重复取材以免漏诊。
2. X线检查气钡双重对比造影X线摄片检查是诊断结肠癌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它能过提供结肠癌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及类型。
结肠癌的钡灌肠表现与癌的大体形态有关,主要表现为病变区结肠袋消失,充盈缺损,管腔狭窄,粘膜紊乱及破坏,溃疡形成,肠壁僵硬,病变多局限,与正常肠管分界清楚。
结直肠癌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rcinoma)即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在世界不同地区差异很大,以北美洲、大洋洲最高,欧洲居中,亚非地区较低。
我国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明显高于北方。
近20多年来,世界上多数国家结直肠癌(主要是结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趋势亦十分明显。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环境因素高脂肪食谱与食物纤维不足是主要因素,肠道菌群紊乱亦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
(二)遗传因素从遗传学观点,可将结直肠癌分为遗传性(家族性)和非遗传性(散发性)。
前者的典型例子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mily adenomatus polyposis,FAP)和家族遗传性非息肉病结直肠癌。
后者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基因突变,即便是散发性结直肠癌,遗传亦起重要作用。
(三)高危因素1.结直肠腺瘤结直肠腺瘤并非完全等同于结直肠息肉。
结直肠息肉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属于腺瘤,归属于上皮内瘤变范畴,是结直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疾病。
同样,腺瘤不一定都表现为息肉样新生物,也有部分扁平状病变。
具备以下三项条件之一者即为进展性腺瘤,或称高危腺瘤。
①息肉或病变直径≥10mm; 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样结构超过25%;③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
肠道息肉数目>100者称为肠道息肉病,包括FAP、Peutz-Jeghers综合征等。
2.IBD 特别是UC可发生癌变,多见于幼年起病、病变范围广而病程长或伴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者。
3.其他高危人群或高危因素除前述情况外,其他高危因素还包括:①大便隐血阳性;②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③本人有癌症史;④长期吸烟者或肥胖者,特别是年龄>50岁者;⑤符合下列6项之任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⑥有盆腔放疗史者。
关于结直肠癌发生途径,包括腺瘤,腺癌途径(含锯齿状途径)、从无到有途径和炎症-癌症途径。
诊断肠癌的金标准
目前,诊断肠癌的金标准是组织活检(Tissue Biopsy)并通过病理学检查来确定。
组织活检通常通过内窥镜检查或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获取,然后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组织活检技术,用于诊断肠癌:
1. 结肠镜活检(Colonoscopy Biopsy):通过结肠镜在结肠或直肠内直接取样。
2. 钳活检(Forceps Biopsy):通过内窥镜引导,使用特殊钳子取样,常用于较小的肿瘤。
3. 切除活检(Excisional Biopsy):通过手术切除整个肿瘤或部分肿瘤,用于大型或深入组织的肿瘤。
4. 针吸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使用细针抽取肿瘤细胞或液体,常用于肿瘤预测、监测和诊断。
通过对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病理学专家会评估肿瘤细胞的形态、细胞特征、组织结构和异常变化等,以确认
是否存在肠癌。
除了组织活检,还可以结合其他检查方法来辅助肠癌的诊断,如:
1. 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和超声检查):用于评估肿瘤的位置、大小、浸润深度和转移情况。
2. 血液检查:包括检测肿瘤标志物,如CEA(癌胚抗原)和CA19-9(糖链抗原19-9),用于辅助诊断和监测治疗反应。
诊断肠癌的完整评估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结果和病理学检查等多种信息。
如果您担心是否患有肠癌,请咨询专业的医生或肿瘤学专家,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建议。
结直肠癌金标准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指原发于结肠和直肠的恶性肿瘤。
在全球癌症发病和死因中,结直肠癌是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三常见的癌症。
因此,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结直肠癌的金标准主要涉及病理诊断和临床分期,其中包括组织学、分子学、影像学和外科病理学等多个方面的评估指标。
在病理学诊断方面,金标准是通过镜下组织学检查来明确肿瘤是否为结直肠癌。
组织学评估需要考虑肿瘤的类型、分级和浸润深度。
结直肠癌主要分为腺癌和鳞癌两种类型,其中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
而分级则是通过观察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来评估癌细胞的恶性程度,通常使用的分级系统是根据Borrmann分级和Dukes分级。
此外,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一般使用T分期系统进行评估,包括:T0无肿瘤浸润,T1肿瘤侵犯粘膜和肌层,T2肿瘤侵犯浆膜层,T3肿瘤侵犯肌层外组织,T4肿瘤侵犯邻近器官。
结直肠癌的分子学诊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了解肿瘤的分子特征和预后情况,以便制定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分子指标包括微卫星不稳定(MSI)和KRAS突变。
MSI是一种特定类型的遗传不稳定,与结直肠癌的易感性和预后密切相关。
而KRAS基因突变则是结直肠癌中常见的突变,也是EGFR抗体治疗的预测指标。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分子标志物,如BRAF、PIK3CA等,都可以为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影像学评估在结直肠癌的金标准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通过CT、MRI、超声以及PET等多种影像学技术来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浸润深度和局部扩散情况。
CT扫描是最常用的影像学评估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和浸润程度。
MRI则对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周围器官的侵犯情况有更好的分辨能力。
超声检查对于筛查早期结直肠癌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PET扫描可以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对于评估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非常有价值。
直肠癌的检查诊断摘要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直肠癌的检查诊断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以便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直肠癌的诊断过程。
引言直肠癌是一种来源于直肠黏膜或腺体组织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导致延误诊断。
因此,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直肠癌的检查诊断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1. 病史采集病史采集是直肠癌诊断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包括症状、既往疾病史、家族史等内容,有助于确定病变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
以下是一些需要关注的重要信息:•症状:直肠癌的常见症状包括直肠内腔的不适感、便血(鲜红色或暗红色)、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或腹泻)、腹痛和腹胀等。
•既往疾病史:既往的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或克隆氏病)和直肠腺瘤等疾病可能增加直肠癌的风险。
•家族史:家族中有直肠癌或其他消化系统肿瘤的人士,其直肠癌的风险较高。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判断直肠癌是否存在的重要手段,通常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腹部触诊:通过触诊腹部,医生可以检查肿块、压痛等异常体征。
•直肠指诊:通过插入手套润滑的手指进入直肠进行检查,判断直肠内是否存在肿块、溃疡、息肉等病变。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于直肠癌的诊断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以下是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血液检查:可以进行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肾功能和电解质等方面的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
•粪便隐血试验:直肠癌常伴有隐血,通过检测粪便中的隐血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直肠癌。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直肠癌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深度,并评估病变的分期。
以下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直肠镜检查:直肠镜是一种通过肛门插入直肠内进行观察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和取材,对早期肿瘤的检出率较高。
此外,还可以通过直肠镜检查评估病变的分期,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结、直肠癌,通常结肠癌和直肠癌以案例题出现的几率很高,同时也容易出二者的鉴别
诊断题。
因此,在把握各自的特点和考点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二者的鉴别点。
今天中公卫生
人才网就用表格的形式为大家总结一下结、直肠癌的鉴别诊断。
结肠癌直肠癌
转移途径①主要经淋巴转移
同结肠癌②晚期血行转移多见于肝转移
临床表现①最早: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①早期:便血
②腹部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
②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常有腹泻和便秘交替)、
直肠刺激征(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此为鉴别点
之一)
辅助检查①确诊:纤维结肠镜+活检①确诊:直肠镜+活检
②判断预后和复发:血清癌胚抗原(CEA)②普查和筛查:便潜血试验
③最重要且简便:直肠指检
其他分型:手术方式:
①右侧结肠癌:隆起型多见;以全身症状、贫血和腹
部肿块为主。
①Miles手术:直肠癌下缘距肛门<5cm。
(不保留
肛门)
②左侧结肠癌:浸润型多见;以肠梗阻、便秘、腹泻
和便血为主。
(注意与直肠癌相鉴别,常无直肠刺激
征表现)
②Dixon手术:直肠癌下缘距肛门5~7cm以上。
(保
留肛门)
以上是结、直肠癌的鉴别诊断的相关内容,大家学到了吗?。
2020CSCO结直肠癌指南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2020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指南的发布,为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这份指南的主要内容。
首先,在诊断方面,指南强调了多种检查方法的综合应用。
对于疑似结直肠癌的患者,医生通常会首先进行直肠指检,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初步检查方法,可以发现低位直肠的病变。
结肠镜检查则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不仅能够直接观察肠道内的情况,还可以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肿瘤的性质和类型。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 CT、MRI 等也在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侵犯范围以及是否有转移。
在治疗方面,指南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手术切除往往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并且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局部进展期的结直肠癌,通常需要在手术前进行新辅助治疗,如放化疗,以缩小肿瘤、降低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和根治性。
而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治疗则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化疗是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
这些药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靶向治疗则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如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贝伐珠单抗、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西妥昔单抗等。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新突破,对于具有特定生物标志物(如微卫星不稳定高表达/MSIH 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患者,免疫治疗可以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反应需要密切监测。
定期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检查,以及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的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也不容忽视。
良好的营养状况可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致死率在中国居高不下。
为了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中国卫生部制定了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个指南的内容。
首先,结直肠癌筛查是早期检测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
指南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结直肠癌的筛查。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结直肠癌病史的人,应在40岁开始筛查。
筛查方法包括粪便潜血试验、乙状结肠镜检查和双重造影等。
其中,粪便潜血试验是一种简便、经济的筛查方法,可以在家中进行。
乙状结肠镜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结直肠黏膜的方法,能够发现更早期的病变。
双重造影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检测结直肠壁的异常。
其次,早期诊断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至关重要。
指南提醒人们要警惕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如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以便尽早就医。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检查外,还应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已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期和评估。
分期是判断癌症的扩散程度,评估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手术治疗以及可能的预后。
最后,早期治疗是提高结直肠癌疗效的关键。
指南明确了不同分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Ⅰ期和Ⅱ期),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晚期结直肠癌(Ⅲ期和Ⅳ期),需要辅助化疗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此外,放射治疗在部分患者中也可以考虑使用。
指南还提醒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定期复查以评估疗效和判断复发风险。
总之,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的发布对于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规范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肿瘤的转移和复发风险。
希望广大民众和医务人员能够重视这个指南,加强结直肠癌的防治工作,共同为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做出贡献。
(1)痔:痔一般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不与大便相混合,直肠癌便血常伴有黏液
而出现黏液血便和直肠刺激症状。
对便血患者必须常规行直肠指检。
(2)肛瘘:肛瘘常由肛窦炎而形成肛周脓肿所致。
患者有肛周脓肿病史,局部红肿疼痛,与直肠癌症状差异较明显,鉴别比较容易。
(3)阿米巴肠炎:症状为腹痛、腹泻,病变累及直肠可伴里急后重。
粪便为暗红色或紫红色血液及黏液。
肠炎可致肉芽及纤维组织增生,使肠壁增厚,肠腔狭窄,易误诊为直肠癌,纤维结肠镜检查及活检为有效鉴别手段。
(4)直肠息肉:主要症状是便血,结肠镜检查及活检为有效鉴别手段。
结肠癌主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炎症性肠病:本病可以出现腹泻、黏液便、脓血便、大便次数增多、腹胀、腹痛、消瘦、贫血等症状,伴有感染者尚可有发热等中毒症状,与结肠癌的症状相似,结肠镜检查及活检是有效的鉴别方法。
(2)阑尾炎:回盲部癌可因局部疼痛和压痛而误诊为阑尾炎。
特别是晚期回盲部癌,局部常发生坏死溃烂和感染,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局部压痛或触及肿块,常诊断为阑尾脓肿,需注意鉴别。
(3)肠结核:在我国较常见,好发部位在回肠末端、盲肠及升结肠。
常见症状有腹痛、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部分患者可有低热、贫血、消瘦、乏力,腹部肿块,与结肠癌症状相似。
但肠结核患者全身症状更加明显,如午后低热或不规则发热、盗汗、消瘦乏力,需注意鉴别。
(4)结肠息肉:主要症状可以是便血,有些患者还可有脓血样便,与结肠癌相似,钡剂灌肠检查可表现为充盈缺损,行结肠镜检查并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是有效的鉴别方法。
(5)血吸虫性肉芽肿:少数病例可癌变。
结合血吸虫感染病史,粪便中虫卵检查,以及钡剂灌肠和纤维结肠镜检查及活检可以帮助鉴别。
(6)阿米巴肉芽肿:可有肠梗阻症状或查体扪及腹部肿块与结肠癌相似。
本病患者行粪便检查时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钡剂灌肠检查常可见巨大的单边缺损或圆形切迹。
(7)淋巴瘤:好发于回肠末端和盲肠及升结肠,也可发生于降结肠及直肠。
淋巴瘤与结肠癌的病史及临床表现方面相似,但由于黏膜相对比较完整,出血较少见。
鉴别诊断主要依靠
结肠镜下的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中间淋巴结和中央淋巴结范围的界定:
肠系膜上动脉系统、肠系膜下动脉系统对于中间淋巴结和中央淋巴结的界定有所不同。
在肠系膜上动脉系统内,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发出的各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结肠中动脉)起始部分布的淋巴结被定义为中央淋巴结,包括回结肠动脉根部淋巴结、右结肠动脉根部淋巴结、结肠中动脉根部淋巴结。
沿各支动脉分布的淋巴结被定义为中间淋巴结,包括回结肠淋巴结、右结肠淋巴结、结肠中动脉右支淋巴结和结肠中动脉左支淋巴结(图4a)。
在肠系膜下动脉系统内,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至左结肠动脉起始部之间沿肠系膜下动脉分布的淋巴结被定义为中央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
沿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分布淋巴结(左结肠淋巴结,
乙状结肠淋巴结),左结肠动脉起始部至乙状结肠动脉最下支沿肠系膜下动脉走行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干淋巴结)被定义为中间淋巴结(图4b)。
2010 年国家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指出,区域淋巴结必须包括肠旁、中间和系膜根部淋巴结3 站。
其系膜根部淋巴结含义等同于中央淋巴结(图5)。
在前述研究基础上,肠系膜上动脉系统所属结肠实施区域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应包括:(1)肠旁淋巴结清扫(第1站),根据实际肿瘤血管供血情况不同,切除两端相应长度的肠管(肿瘤由1 支动脉供血,并位于支配动脉正下方,应切除肿瘤边缘远、近端各10 cm肠管;肿瘤由1 支动脉供血,距离肿瘤边缘<10 cm,应切除供应动脉侧以远5 cm,另一侧10 cm 肠管;肿瘤由2 支动脉供血,2 支动脉距离肿瘤边缘均<10 cm,应切除各自动脉以远5 cm 肠管;肿瘤由2 支动脉供应,距离肿瘤边缘<10 cm 一侧,应超越动脉以远5cm 切除肠管,距离肿瘤边缘>10 cm 一侧,应切除10 cm 肠管)。
(2)中间淋巴结清扫(第2 站),清扫沿肿瘤供血有关的主要和次要动脉分布的淋巴结。
(3)中央淋巴结清扫(第3站),清扫肠系膜上动脉发出与肿瘤供血有关的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亦或结肠中动脉)起始部分布的淋巴结。
在肠系膜下动脉系统,肠旁淋巴结(第1 站)切除范围与前者理论相同,但是,沿直肠上动脉分布淋巴结、直肠中动脉及骨盆神经丛内侧淋巴结也被划归为肠旁淋巴结。
中间淋巴结(第2 站)切除范围除沿供血有关的主要和次要动脉分布的淋巴结以外,在直肠还应该包括肠系膜下动脉干周围淋巴结(图1,淋巴结);而中央淋巴结清扫(第3 站),特指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至左结肠动脉起始部之间沿肠系膜下动脉走行的淋巴结。
需要特别说明,针对中低位直肠癌推荐D2 术式已经获得广泛共识[9],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混淆“直肠上动脉起始部结扎切断血管”与“D2 清扫”的关系,错误的将直肠上动脉根部理解为中间淋巴结区域。
笔者认为如下认识更为合理:直肠癌D2 术式血管处理推荐在根部结扎切断直肠上动脉,区域淋巴结应以肠系膜下动脉干为解剖标志进行中间淋巴结(第2 站)清扫,清扫范围内相关血管应达到脉络化。
不推荐在根部结扎切断肠系膜下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干、乙状结肠动脉是否结扎以及在何处结扎没有原则上的约定,可根据肿瘤部位以及吻合肠管张力情况具体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