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及音乐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6
关汉卿的风格
关汉卿是明代戏曲文学家,也是南戏、越剧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
戏剧风格融合了南北文化,取长补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首先,关汉卿的戏曲以情节丰富、情感真挚著名。
他的剧本情节
起伏跌宕,既有令人捧腹大笑的幽默情节,也有引人泪下的感人场面,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是他作品的核心。
关汉卿擅长表现人物间的情
感纠葛,情感真挚,充满人情味。
他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抒发了作
者深厚的人文关怀,使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能得到心灵上的启迪。
其次,关汉卿的戏剧注重节奏感和韵律感。
他在戏剧的表现上采
用了严谨有序的表演形式,往往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情节,通过舞台
上的动作和语言的律动来传达情感。
他的剧本在舞台上时而轻松活泼,时而沉稳而庄重,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
此外,关汉卿的作品善于表现生活和社会现实。
他的大量作品大
都取材于当时流行的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事件,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和地域特色。
他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表现了人性的善恶、
爱憎、荣辱、忠诚等社会现实问题。
他通过表演形式和人物塑造,深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关切。
总之,关汉卿是中国文艺史上一位杰出的戏曲艺术家,他的作品在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塑造中国戏曲的形象和推广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戏剧风格以情节丰富、情感真挚为主要特色,兼备节奏感和韵律感,并注重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表现,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汉卿杂剧的特点关汉卿是我国元末明初著名的戏剧家,他的杂剧具有鲜明的特点,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以下将从唱腔、人物塑造、题材选择、风格转变等方面探讨,介绍关汉卿杂剧的特点。
首先,关汉卿的杂剧在唱腔上有其自己的独特之处。
他将南北曲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关派唱腔”。
这种唱腔既充满了北方曲调的雄壮豪放,又具备了南方曲调的细腻婉转,使得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关派唱腔在音乐上注重节奏的变化和对比,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其次,关汉卿善于人物塑造,特别是在表现女性形象方面有独特的眼光。
他通过独特的剧本写作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女性形象表现得十分丰满和鲜活。
他塑造的女性角色通常有勇敢、智慧、坚强的一面,同时又不失柔情和温柔。
这些形象在传统中国戏曲中并不常见,使得关汉卿的杂剧更具创新性和独特性。
其三,关汉卿的杂剧在题材选择上多样丰富,既有历史题材,也有民间故事。
他从历史中寻找到了许多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将历史事件与民间传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剧情更加生动有趣。
他的剧作主题广泛,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表现爱情、亲情之间的纠葛,也有展现社会阶级冲突、权谋诡计等的情节描写。
最后,关汉卿杂剧的风格变化丰富多样,展现了他在戏剧创作上的不断探索和突破。
他既能写出婉约细腻的心灵戏,又能刻画出激烈激动的激情戏,使得整个剧作情节紧凑、节奏明快。
他在表演和舞台设计上注重细节,精心打造舞台效果,使观众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剧情之中,产生共鸣。
总结起来,关汉卿杂剧的特点在于唱腔独特、人物塑造鲜活、题材丰富多样以及风格转变多样化。
他的杂剧作品不仅提供了人们审美享受,更向我们展示了戏剧创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这些特点为我们今天的戏剧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的优秀戏剧作品,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赏析元曲大师关汉卿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简介
关汉卿(约1241年-1323年),中国元代戏曲作家和演员,被誉为“元曲四杰”之一,以其深情厚意、才情横溢的作品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对关汉卿的艺术成就进行赏析,并探讨他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1.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1.1 生平简介
(在此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关汉卿的出身、故乡等基本背景信息)
1.2 创作背景与时代特点
(这部分可以了解元代时期戏曲表演的兴盛以及社会背景的变迁,以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关汉卿创作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
2. 关汉卿的主要作品欣赏
2.1《窦娥冤》
(在此部分可以详细分析该剧情节、人物形象塑造及其表达主题等方面进行欣赏和解读)
2.2《弟子规》
(同样,可以在这里详细介绍该剧,对人物形象、情节等进行赏析)
2.3 其他重要作品
(列举其他几个关汉卿的著名作品,并进行简要的赏析)
3. 关汉卿对戏曲艺术及文化的影响
3.1 戏曲艺术发展
(在此部分,可以深入探讨关汉卿对后世戏曲艺术形式、演出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并引用相关文献和学者观点来支持论述)
3.2 文化传承与弘扬
(考虑关汉卿作品的教育意义以及后世如何传承和弘扬关汉卿大师的艺术成就)结论
通过本文旨在赏析元曲大师关汉卿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了解他对中国戏曲发展
和文化传承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关汉卿独特而充满情感的创作风格不仅影响了
当时的戏曲界,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无论是他创造出来的精彩剧目,
还是对戏曲艺术的推动和传承,都使关汉卿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
要人物。
以《窦娥冤》为例,聊聊关汉卿的作品都蕴含了什么思想?元朝戏曲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戏曲艺术宝库,它如染房般将歌舞、文学、音律等种种色彩融为一体,在杂剧蓬勃兴起的时代,涌现出一批批惊才绝艳之人,关汉卿便是其中翘楚。
关汉卿的作品在一众元杂剧中别有味道,他风格犀利冷漠,却又不乏浪漫色彩,看似在写别人的故事,却往往能让看官看到自己。
后人评价他“适如少女临杯,使人不忍对殊”,他的作品涉猎全面,往往被看作是元杂剧的代表。
一更将以《窦娥冤》为例,来聊聊曲圣关汉卿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
关汉卿生平文人才子多生于太平盛世,仿佛只有歌舞升平,才能引发灵感。
而关汉卿却恰恰相反,他生于动荡不安,战乱不断的金朝末年。
在这个很多人都居无定所的时代,寒窗苦读这四个字,无疑是一种奢侈。
关汉卿很庆幸有医户世家这个身份,才能让一身才华不被埋没,不至于如杜甫般茅屋为秋风所破。
除出身医户外,我们对关汉卿的了解少之又少。
元朝建立后,他仿佛从天而降的才人,忽而出现在人们面前。
关汉卿一生落拓,自称是“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他不慎文人的矜持,经常出入瓦舍,与各个阶层的人来往,故他的作品贴近生活,更容易为人接受。
他创作丰富,据统计,单单是杂剧便有六十余部,更不论散曲和小令。
关汉卿给世人的印象是狂放不羁,是浪人,但有才子的地方便有风流。
据传,关汉卿曾有意杂剧演员朱帘秀,还特意为她做了一首曲子——《一枝花赠朱帘秀》:“愁的是抹回廊暮雨潇潇,恨的是筛曲槛西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
凌波殿前,碧玲珑掩映湘妃面,没福怎能够见。
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
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日悬。
你个守户的先生肯相恋,煞是可怜,则要你手掌儿里奇擎着耐心儿卷。
”曲中虽未直接写出对朱帘秀的钦慕之意,但字字句句都在赞美她的光彩。
关汉卿用千串珠,来写她歌喉的圆润,用光影错落,来写她舞姿的婀娜。
关汉卿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手法将一个风雅美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关汉卿杂剧的创作倾向与特点关汉卿是中国元代著名戏剧作家,他的创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杂剧、传奇、歌辞等,但他最为著名和有影响力的创作是杂剧。
关汉卿的杂剧以《窦娥冤》、《汉宫秋》、《西华山》、《拾玉镯》等为代表,这些作品在元代戏剧和后世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们充满了悲壮的情节和浓郁的人文关怀,人物形象饱满,用词质朴,展示了关汉卿的创作倾向与特点。
首先,关汉卿的杂剧强调人物形象的刻画。
关汉卿善于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内心活动以及对话等来刻画人物形象,使得角色栩栩如生。
例如,在《窦娥冤》里,关汉卿通过刻画窦娥对冤情的描述和表达以及她与家人的亲情关系展现了她的坚贞与忍辱负重的精神。
在《西华山》中,关汉卿通过对曹国舅的形象塑造,揭示了他的权谋心态和虚伪的人格。
关汉卿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其次,关汉卿的杂剧注重情节的张力和节奏的掌控。
情节是杂剧的灵魂,关汉卿善于运用多样的手法来编织紧凑、扣人心弦的情节。
他常常将悲剧冲突和喜剧情节相结合,使剧情既引人入胜,又富有变化。
他同时注重剧情的起伏和节奏的掌握,使观众始终保持高度的兴趣和紧张感。
在《汉宫秋》中,关汉卿通过一系列的情节设置和反转,紧张悬疑的气氛一直贯穿始终。
而在《窦娥冤》中,他则通过窦娥的遭遇和苦悲展示了悲壮的情节张力,让观众倍感悲伤和愤怒。
第三,关汉卿的杂剧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表达。
关汉卿的作品不仅是情节的展示,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他善于通过剧中角色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性的触动。
他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弊端、官僚主义、权谋斗争等问题,同时也关注普通百姓的困境和悲凉。
他通过作品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思考,使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关汉卿的杂剧在展示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人性的关怀和呼吁。
总而言之,关汉卿的杂剧在创作倾向与特点上体现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张力和节奏的掌控,以及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关注。
【赏析】《关汉卿》田汉
《关汉卿》田汉
主题思想
《关汉卿》是田汉在1958年为纪念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周年创作的11场话剧。
剧本以关汉卿的杰作《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为中心线索,生动地展示了元朝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地抨击了贪赃枉法、专横残暴的元代官吏和权贵,歌颂了人民艺术家关汉卿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呼号斗争的崇高精神。
作为历史崦,《关汉卿》确是田汉的一个出色的艺术创造。
因为历史上有关关汉卿的史料极少,历来对关汉卿及其作品的评价也多歪曲之外,这就给田汉的创作造成极大的困难。
田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元代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生活,凭借有限的史料,充分地去发挥了艺术的想象力,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把握历史的真实,终于生动地塑造出了杰出的戏剧家和战士——关汉卿的艺术形象。
艺术特色
剧本结构清晰,情节跌宕,善于运用和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因而能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作品以关汉卿为中心,设计了复杂的人物关系,体现了多种社会关系在人物身上所起的作用,颇为深入地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作者简介。
试论关汉卿杂剧的思想性关汉卿杂剧的思想性关汉卿(1628年~1674年),明末清初山西太原人,著名杂剧家。
他的戏剧思想以贯彻统一天下、世懂作思想基础,开创唱白派文学思想,提出“社会任务文艺”理念,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传统文学发展并推进了中国新文学发展,奠定唐、宋之间文学理论栽培及构筑艺术创作的基础,被公认为“戏剧之父”。
一、统一天下思想关汉卿的杂剧作品,思想贯彻大一统的政治理念,不仅对抗洋务派的举法,也反映出杨遵、尚观立场人士实行和服政策的野心。
他的剧本中,注重融合民族文化,并通过描述当时中国政治社会,表达出夯实中华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的统一天下的梦想,催动民族统一的爱国精神。
二、世懂作思想关汉卿的杂剧,主张以世懂作为文学的精神根底,以文学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思想,通过开发创新字里行间、色彩缤纷的内容,让社会实现起真正的变革。
他的作品以精辟的文字渲染了中国的政治局面,带给读者深刻的思想体会,他更是走在社会变革的前端,注重文学创作起到“警醒,鼓舞,启迪”意义上的想象力。
三、社会任务文艺理念关汉卿的杂剧,着重于提出“社会任务文艺”的理念,他认为文学作品要有实际的改革作用,才能发挥其价值。
在他的剧本中,突出反映抗洋救国、民族调整及社会矛盾。
他通过用诗、词、杂剧等形式,将社会底层、抗清武昌起义入戏,有力地揭露当时社会上各种严重的社会分歧、官僚主义滥施、陋习氾滥等社会矛盾,同时他更不忘使充满理想主义、希望救国、爱国情怀,带给观众最富精神滋养的意蕴。
四、助力文学发展关汉卿的杂剧,不仅提倡国本诗文精神,反映当今社会情形和思想,更为传统文学发展补充了有价值的新思想。
他开创了唱白派文学思想,通过大胆、改变和要求演员以及观众,使他们能够熟悉这一新兴文学类型,引导他们对传统文学批评性思考,异化思考现有社会问题。
从而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底蕴,而这也成为日后文学发展的一大助力。
总之,关汉卿的杂剧充分体现了他的精神思想,以经典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在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历史沙痕。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一、在创作方法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
首先,关剧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真实地描绘;其次,关剧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地展现;再次,关剧还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揭示。
他的杂剧忠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不但如此,由于关汉卿对人生的热爱,对理想的憧憬,他的作品有时也赋予人物和情节以浪漫主义的色彩,突出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二、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
关剧中活跃着众多风神独具的戏剧人物,其中最为光彩夺目者,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
他的杂剧不但能写出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物的不同特点,而且能写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不同风貌,有时甚至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立体感。
关剧塑造正面人物的基本手法是把戏剧主人公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凸现其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塑造反面形象时,关汉卿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漫画式手法,暴露他们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三、在剧作结构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而多变,富于戏剧性效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其作品大抵都能做到结构完整,开阖自如,首尾照应,开头不拖沓,结尾不松懈;能根据生活发展的逻辑和主题的需要来安排故事情节,收到了突出主干、深化主题的效果;戏剧冲突一环紧扣一环,悬念迭出,剧情的发展往往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这些都保证了他的优秀作品具有长久的舞台生命力。
关汉卿卓越的艺术修养,使杂剧的战斗性和人民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关汉卿的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冲突,对当时社会生活中带有本质意义的一些问题,反映得尤为深刻、集中。
他不以写出当时广大人民所受的苦难为满足;同时还要表现他们身上固有的反抗精神。
他笔下的主人翁不只是在苦难中呻吟,而且敢于和恶势力斗争,并终于取得最后胜利。
论述关汉卿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意义。
关汉卿是中国明朝晚期至清朝初期的杂剧作家,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
关汉卿的杂剧与先前的戏曲形式不同,其特点是从民间生活中汲取素材,结合了小说、戏曲、音乐、歌舞等元素,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艺术表现力。
关汉卿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形式独特,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作品以小人物为主角,表现出了他们的悲欢离合、矛盾冲突等生活困境,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力和现实主义色彩。
例如《汉宫秋》、《窦娥冤》等作品,因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丰富的情节而广受观众喜爱。
其次,关汉卿的杂剧提倡以“人本主义”为核心,强调人性的光辉和尊严。
他认为戏剧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要关注人的情感和行为,使观众在观看戏剧的过程中,感受到人类情感的真实和深刻。
这种人本主义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后来的戏剧创作和表演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关汉卿的杂剧创作涉及丰富的人文主题,如爱情、家庭、友情、忠诚、正义等,使其作品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文化地位。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状况,也对后世的文化和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关汉卿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座不可替代的文化丰
碑,其创作思想和艺术成就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析关汉卿杂技的思想内容
关汉卿现存的杂剧,从思想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的作品。
如著名的《窦娥冤》,还有《蝴蝶梦》、《鲁斋郎》等。
在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严重冲突中,关汉卿的爱憎感情非常鲜明。
他笔下的贪官污吏、流氓恶霸尽管在开始的时候气焰不可一世,最后总逃不出正义的惩罚。
由于作者对清官还有幻想,剧中被压迫人民的冤屈,经常要靠他们的力量才能得以伸雪。
第二类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的。
那些貌似强大的坏蛋,在他们聪明的对手面前,一个个被戏弄得像泄了气的皮球,因此作品也带有更多的喜剧意味。
其中以《救风尘》为最有代表性,此外还有《金线池》、《谢天香》、《诈妮子》。
第三类是歌颂历史英雄的杂剧,以《单刀会》的成就为突出。
在戏里,我们看到生当乱世的关汉卿通过歌颂关羽的英雄气概,期盼世局平定,呼唤扭转乾坤、拯救百姓的英豪的出现,也看到了这位“琼筵醉客”充满战斗精神的内心世界。
从上面三类作品看,关汉卿杂剧思想内容上的共同特点是对压迫者、侵略者的深恶痛绝和对被迫害者的深切同情,并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突出了人物的坚强性格和战斗精神,这些优秀剧本七百年来一直鼓舞了人民的反抗斗争,使关汉卿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关汉卿散曲创作特点关汉卿是中国元代末年至明代初年的文学家、戏曲家,他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泪痕满面的大戏魂”。
关汉卿以其悲剧性的散曲作品而闻名,其作品富有深情、感人至深,并具备一系列独特的创作特点。
1. 外借与整合关汉卿的散曲不仅在主题和情感上受到传统叙事诗歌的影响,也借鉴了宋代以来南北曲派的创作方法。
他将南曲的积极向上、乐观的特点与北曲的庄重、悲壮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散曲风格。
他善于借用其他地方的故事、传说和典故,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其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2. 情感饱满、悲壮哀伤关汉卿的散曲以情感饱满、悲壮哀伤为主要特点,其作品多以悲剧为主题,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命运的坎坷以及个人命运和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展示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复杂性,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赏析价值。
3. 描述细腻、生动形象关汉卿的散曲以其描写细致、生动形象的语言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形容词、比喻、插叙等修辞手法,以丰富的语言表达来描绘情节、塑造形象。
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细腻,通过细节的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使读者或听众在阅读或欣赏时能够产生共鸣和共情。
4. 线索切换、情节跌宕起伏关汉卿的散曲在情节编排上善于运用线索切换和情节跌宕起伏的手法,以此来增加作品的悬疑性和吸引力。
通过合理的情节设计,将故事中不同的情节环环相扣,呈现出复杂多样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5. 音律和谐、旋律婉转关汉卿的散曲在音乐方面注重音律和谐,旋律婉转动听。
他对于韵律和音调的运用非常熟练,能够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进行恰当的旋律调整和节奏变化,使得散曲更具表现力和戏剧性。
6. 反映现实、思考社会关汉卿的散曲往往通过对现实的反映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和观点。
他关注贫富悬殊、人生凄凉、社会不公等问题,通过他的作品呼吁社会的改进和人们的关注。
同时,他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对人性、命运等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关汉卿杂剧》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艺术特色鲜明的戏剧曲艺,由中国传统曲艺家关汉卿创作而成。
由于关汉卿杂剧始于清代,所以被称作“清代杂剧”,至今仍保留着成熟的中国传统艺术特色。
关汉卿杂剧在形式上,属于中国古典成套杂剧,杂剧曲艺形式多样,其中以独唱,独舞和绕口令最为流行。
在演出形式上,以单台为主,必须搭配音乐伴奏,形成一种活泼而抒情的氛围,以此传达作者的理念和想法。
在舞台设计上,关汉卿杂剧以简单素雅为原则,主要以京剧的舞台布景为基础,少量使用木梆架、双面幔布、木架、晃坛等,以此增强视觉效果,提高舞台气氛。
此外,关汉卿杂剧在表演技巧上也独树一帜,演员的表演往往以诗词、叙事、做戏等方式进行,表现出一种语言文学的美感。
在舞蹈方面,动作灵动、节奏明快,着重表现舞台细节。
演员的配音则并用语言文字和音乐,创造出一种可辩识的音乐文字,以此深化人物形象。
总之,关汉卿杂剧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它以简单素雅的舞台设计,灵动节奏明快的舞蹈,以及语言文字和音乐相结合的表演技巧,以小品式的故事铺展,传达出作者的理念和情感,展现出历久弥新的中国传统艺术特色。
- 1 -。
关汉卿杂剧一、思想内容1、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如《窦娥冤》《哭存孝》中的贪官污吏、流氓恶霸等邪恶势力与人民斗争过程中,虽然邪恶势力开始很强大,但最终善良、顽强、坚定的人民总能利用某些手段或借助统治者的力量取得胜利,如窦娥最后是靠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钦差大臣窦天章的帮助下才得以洗刷冤屈,使正义得到伸张。
2、写下层妇女的生活、斗争,歌颂她们的机智、勇敢、善良、坚贞等美好品质。
如《救风尘》通过赵盼儿为解救好姐妹宋引章与周舍的巧妙周旋,表现了赵盼儿的机智、勇敢、善良。
《窦娥冤》窦娥早年守寡、孝顺婆婆、拒嫁张驴儿等事件表现了窦娥的坚贞、善良。
《望江亭》通过谭记儿假扮渔妇灌醉杨衙内挽救全家人性命的故事表现了谭记儿的机智、勇敢。
3、歌颂历史英雄。
作者笔下塑造了许多英豪形象,如《单刀会》中的关关羽,他勇武过人、胆识超群,单刀赴会,凭一人之力阻止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
颂杨了英雄的智勇双全和爱民情怀。
二、关汉卿杂剧的特点1、浪漫色彩元代社会黑暗、吏治反腐败、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压迫沉重,人民生活困苦,女性地位低下,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男性朝秦暮楚、负心变情的现象很多,冤假错案时有发生,而作者非常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女性问题,常带着人道主义的关怀来描写这些小人物,常使笔下的小人物在历经磨难后,不仅战胜了邪恶,伸张了正义,还得到了美好的结局。
如《金线池》中的杜蕊娘、韩辅臣,《谢天香》中的谢天香、刘永,《玉镜台》中的刘倩英、温峤,她们历经波折,深感人生苦涩,但在真相大白之后都体验到了人间真情,都得到了美好的结局,这种喜剧性的结局是作者对现实的美化,是现实的例外,其中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现实中备受欺辱的广大女性能得到些许精神上的安慰。
而在悲剧《窦娥冤》中,对于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在其死后一一应验及窦娥化成冤魂找父亲伸冤的描写有虚构、想象的成分,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
关汉卿、马致远音乐思想对比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引言•关汉卿音乐思想•马致远音乐思想•关汉卿、马致远音乐思想对比分析•结论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也是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关汉卿和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他们的音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他们的音乐思想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元代音乐文化的特点和发展。
研究关汉卿、马致远的音乐思想对于深化对元代音乐文化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中国音乐史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比两位作家的音乐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在戏曲创作中的异同点以及各自的音乐观念,进一步揭示元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方法02关汉卿音乐思想关汉卿生平及创作特点关汉卿的音乐审美观强调音乐的抒情性和表现性,认为音乐应该能够打动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
他主张在音乐中融入情感,通过音乐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角色和剧情。
关汉卿的音乐审美观1关汉卿的音乐创作理念23关汉卿的音乐创作理念注重创新和个性化。
他反对模仿和抄袭,强调在创作中发挥个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关汉卿善于运用音乐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03马致远音乐思想马致远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
他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初-1297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至泰定元年(1324)间。
创作特点马致远的戏曲创作方面,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关汉卿杂剧创作的概况
关汉卿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戏剧家和文学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杂剧创作家之一。
他的创作以杂剧为主,将诗歌、音乐、舞蹈、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于一体,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情节,对后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主要集中在《窦娥冤》、《汉宫秋》、《紫钗记》、《西华山》等四大名剧上。
这些作品以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为蓝本,以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冲突为主线,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讲述了唐朝宰相窦禹钧之妻窦娥被诬陷的故事。
该剧通过窦娥的坚贞不屈和对正义的追求,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女性的压迫,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汉宫秋》是关汉卿为了纪念王昭君而创作的作品,讲述了王昭君被逼嫁给匈奴的故事。
该剧以王昭君的坚贞和对家国的忠诚为主线,表达了对家国情怀和婚姻不幸的控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
《紫钗记》是关汉卿的另一部经典作品,描写了明代宰相杨廷和之女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该剧以杨玉环的聪明和机智、杨廷和的儒雅和智慧为特色,展示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形象,对社会风尚和人物
性格进行了深入揭示。
《西华山》是关汉卿的最后一部杂剧作品,以文天祥在流亡途中经过西华山的经历为主线,表现了文天祥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该剧展现了明代末年的动荡和文天祥的坚定信念,对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进行了生动刻画。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感人的剧情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的戏剧创作,成为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他的创作对于后来的戏曲创作家和文艺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一.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
关心民生疾苦、热爱大众文化,认同儒家学说。
二.总体风格:俗不脱雅、雅不离俗。
三.创作态度:既贴近下层社会,又不失厚人伦、正风俗的儒学旨趣。
四.杂剧今存18种,即:《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
元代写关羽的戏有《单刀会》、关汉卿《西蜀梦》、郑光祖《三战吕布》、无名氏《千里独行》、《单刀劈四寇》、《桃园结义》、《怒斩关平》等。
《单刀会》成就最高。
二.思想内容。
(一)通过歌颂关羽的英雄气概,期盼世局平定,呼唤扭转乾坤、拯救百姓的英豪的出现;也看到了这位“琼筵醉客”充满战斗精神的内心世界。
(二)“刘蜀正统论”。
反映出民族斗争激化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向背。
三.艺术特色:(一)风格泼辣沉雄。
(二)构思:1.第一折通过乔公追述关羽英勇业绩。
2.第二折由司马徽介绍关的勇武威猛。
反复渲染、铺垫,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
3.关羽第三折出场,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见识。
4.第四折单刀赴会,唱出〔新水令〕和〔驻马听〕:视强敌如草芥,回顾历史征程的惨烈悲凉。
有嗟叹,有悲悯;有实叙,有幻觉;有历史沧桑之感,有澄清宇内之志。
既慷慨,又低回,沉雄壮丽。
四.《西蜀梦》。
(一)写关羽和张飞相继被害,双双赶赴西蜀,向诸葛亮和刘备托梦,诉说屈死的经过,缅怀手足之情,表达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
(二)两个对比:昔日英豪与今日冤魂对比;关张生救天下与死无人救援作对比。
(三)主题是“英豪死了”;潜台词:在英豪轻易死于小人手的时代,谁救苍生。
关汉卿杂剧创作鉴赏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伟大戏剧家关汉卿内容摘要:关汉卿就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了不起的戏剧家,就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元末明初的贾仲名就说道他就是“驱型梨园领袖,总修撰帅首,捻杂剧班头”。
最能够充分反映他创作成就的就是他的杂剧,他一生共写下了60多种杂剧,流传至现在的只有18种,《盘夫索夫》就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的杂剧,从思想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的作品。
如《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这类作品中凶狠、愚蠢的压迫者和善良正直的被压迫者总是壁垒森严地对立着。
第二类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机智和勇敢的。
如《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诈妮子》等。
第三类是歌颂历史英雄的,以《单刀会》的成就最为突出,还有《西蜀梦》等。
关汉卿卓越的艺术修养,使杂剧的战斗性和人民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主要表现在:一、关汉卿的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冲突,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带有本质意义的一些问题,反映得尤为深刻集中。
他笔下的主人翁不只有在苦难中呻吟,而且敢于和恶势力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这种战斗的现实主义精神,促使他的创作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其二、关汉卿塑造典型人物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
在古代戏剧作品中,再没有人能象他那样塑造出如此众多而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饱满。
其三,关汉卿善于把人物放到猛烈的戏剧冲突中回去阐明他们的性格特征。
其四,关汉卿操控语言的能力就是不可思议的,他根据生活本身提供更多的语言去充分反映现实,为剧情和人物服务,须要豪迈时就豪迈,须要冷艳时就冷艳,须要通俗时就通俗,须要文雅时就文雅。
真正努力做到了“人学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见到臧懋循《元曲选序》)的地步。
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奖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已经沦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的精神财富。
浅谈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及音乐思想(内溪学校:彭玉梅)摘要: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之首,他创作的戏剧作品针对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
对被压迫者寄予深切同情的同时还高度赞扬她们的善良品德和反抗精神,并以独特的构思,变化翻新的戏剧手法,创作出了极富生活气息和艺术韵味的作品,表达出了作者“人本主义”的音乐思想。
关汉卿对中国音乐题材、体裁多元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音乐思想在古代中国文人音乐思想史上成为了一个彻底而又重要的转折。
关键词:关汉卿戏剧创作艺术音乐思想正文:对关汉卿的认识是在初中的时候,这个人名在我脑海中印象很深,也许是因为他《窦娥冤》中的“六月飞雪”记牢的。
后来从网络上得知了他更多的信息,为了更好的理解他的戏剧作品及音乐思想,对元代文化界艺术界的影响。
本文从他的生平,创作背景及他的人生观来对他的戏剧创作作品以及在创作作品中的音乐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关汉卿的生平与戏剧创作(一)关汉卿的生平关汉卿,号已斋叟,子汉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戏剧家、杰出的散曲家。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至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
关于其籍贯,有解州、大都(今北京)、祁州三说。
由于职业的卑微,关汉卿的生平没有正史记录,现代学者根据历代研究者遗留的宝贵碎片极其关汉卿本人作品推断他的籍贯与生卒年代。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居60于种,现存17种,散曲作品72篇,其中小令57首,套数13首,残曲2首,是元杂剧创作者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一位剧作家,因此被称为元杂剧的奠基人。
他的杂居代表了我国古代戏剧最高成就,对元杂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汉卿被后人誉为“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但就是这样一个后人对其具有很高评价的戏剧家,他的生平情况,却只能通过一些材料推知大概。
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太医院尹"别本《录鬼簿》作"太医院户"。
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见"太医院尹"的官名,而"医户"却是元代户籍之一,属太医院管辖。
因此,关汉卿很可能是属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
《拜月亭》中,他有一段临床诊病的描写,宛若医人声口,可以作为助证。
元末朱经《青楼集·序》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
"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兰谷即白朴,金亡(1234)时才8岁,估计关汉卿的年代同他们接近,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关汉卿今存〔大德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
由此可以推断出关汉卿约卒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后,他的生年,估计在1220年左右。
《录鬼薄》作者钟嗣成称关汉卿为"前辈已死名公",说"余生也晚,不得预几席之末"。
《录鬼簿》成书于1330年,故将关汉卿卒年定在1300年左右,当去事实不远。
南宋灭亡(1279)之后,关汉卿曾到过当时南方戏曲演出的中心杭州,写有〔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套曲(中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句)。
还曾到过扬州,写曲赠朱帘秀,有"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句。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勾栏伎艺的戏曲家,《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明代臧晋叔《元曲选·序》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
关汉卿在元代前期杂剧界是领袖人物,玉京书会里最著名的书会才人。
据《录鬼簿》、《青楼集》、《南村辍耕录》记载,他和杂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员朱帘秀等均有交往,和杨显之、王和卿更见亲密。
(二)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关汉卿的作品爱憎分明,同情弱小、抨击强权;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的正义斗争。
他现存的杂居,按内容性质大致可分为四类:悲剧、喜剧、悲喜剧和历史剧。
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
关汉卿的悲剧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
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救风尘》,是关汉卿的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古典喜剧。
写恶棍周舍骗娶妓女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的结义姐妹赵盼儿见义勇为,设计将宋救出。
全剧共四折。
剧情是: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
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
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
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罗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
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
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
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
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
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
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妇。
《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谢天香》写北宋词人柳永与妓女谢天香相爱,后柳永赴京赶考,府尹钱可为帮助谢天香脱离妓院,假装娶她为妾,最终使得柳、谢二人成婚。
全剧共四折一楔子。
剧情是:柳永与妓女谢天香相爱。
柳永欲赴京赶考,恰好故友钱可任开封府尹,柳永郑重托他照顾谢天香。
钱大尹本来不满柳永过于贪恋天香,后见天香确有才华,也很喜爱她。
为使谢天香不再沦落于妓院,钱大尹用心良苦,假装娶她为妾,使她脱离乐籍。
三年后,柳永中状元回来,误会钱大尹抢走心上人,心中怨恨。
钱大尹一一说明情由,并将谢天香归还柳永。
《谢天香》全名《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关汉卿还写了不少著名的历史剧。
象《单刀会》、《单鞭夺槊》、《哭存孝》、《西蜀梦》等,这类戏以赞颂英雄业绩为主,展开正义和非正义的冲突。
如在《单刀会》中,作者歌颂了忠心耿耿维护汉家事业的关羽,谴责了玩弄权术,一意孤行的鲁肃;《西蜀梦》通过关张的阴魂托梦刘备,要求他起兵报仇,突出了关张虽死犹生的气概,谴责了见死不救、卖身求荣的□佞小人;《单鞭夺槊》塑造了著名的草莽英雄尉迟敬德的形象,谴责了挟私愤报私仇的李元吉;在《哭存孝》中,谴责李克用在取得军事胜利后诬杀功臣良将的行为,突出了"太平不用旧将军"的主题。
在这些历史剧中,关汉卿赞美正义的事业,歌颂英雄的业绩,表现了一个正直戏剧家的爱憎感情,这和他在其他剧作里所体现的精神是一致的。
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关汉卿不可能站在起义农民的立场上来批判封建统治者,他对黄巢和梁山泊农民起义的看法依然摆脱不了传统的偏见。
他的某些剧作还宣扬了封建道德。
如《陈母教子》写陈母用儒家的道德教子读经,终于使三个儿子都中状元。
有些作品存在着勾栏调笑作风,流露了低级庸俗的情趣。
特别要指出的是关剧对清官、"王法"充满幻想。
靠清官、"王法"来主持公道,昭雪民冤,虽然也表现了作家的正义感,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的幻想,不可能是医治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
关剧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
关汉卿娴熟地运用元代杂剧的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处理戏剧冲突、运用戏曲语言诸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
二、关汉卿的音乐思想关汉卿一生与音乐相伴,他生活创作于市井瓦舍,狂放不羁的性格造就了他“出乎本心”的音乐思想。
不管是音乐思想论述,还是音乐本体创作,关氏所追求的是“唯真趣是求”。
“人本主义”是关汉卿的音乐创作思想核心。
他以“人”为核心创作的许多反映爱情题材的散曲和抨击黑暗社会的杂剧对中国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汉卿风流放诞、才思敏捷、才华出众,他精通音乐、文学、舞蹈、游戏以及杂剧创作、编排、表演等诸多技艺。
娴熟的音乐技艺使得关汉卿创作作品时,得心应手,出入自如。
他非常热爱民间音乐,在其音乐创作实践中,形成了最早、最合理、最伟大的音乐创作思想,是中国文人音乐思想史上的一个彻底而又重要的转折点。
首先,关汉卿的作品的音乐思想继承了儒家音乐思想的表情特征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美学思想。
蔡仲德先生对上述表情特征做了解释,“即认为音乐通过人心所表现的是人的内心活动,人的内在情感。
感情激动了,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就产生了音乐。
音乐是心灵的艺术,是感情的艺术。
”在杂居《钱大伊智宠谢天香》中,关汉卿借钱大伊之口,提及乐之产生是由于人内心情感的迸发而生。
剧中钱大伊云:“圣人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关汉卿还继承了儒家乐本论中关于乐与人的关系的美学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成论著《乐记》中的《乐本篇》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音乐既然是表现人心活动的,它也就能打动人心;音乐既然是表现感情的,它也就能激起感情。
其次,关汉卿在继承儒家合理的音乐“表情说”思想后,对其有很大突破,他认为音乐既然是发自内心的创作,必然不会受到礼教的束缚,而应“自然”发展。
由于时代的契机(元代社会所独有的反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对宽松的思想政治环境)与瓦舍市民艺术的蓬勃发展,加之关汉卿对“人”的主体价值的重视,他摆脱了这些封建教条,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人之苦闷现实和男女爱情的散曲与杂剧作品。
在封建礼教之“发乎情,止乎礼义”说教的束缚下,儒家礼乐思想根深蒂固地被纳入中国传统入世文人的思想领域,他们不敢公然踏足雷池去欣赏爱情题材与反抗统治者的音乐,而是横加指责,更不用说创作此类题材的音乐。
元代为其草原游牧文化所制约,崇尚武力征讨,当他们的铁蹄踏遍中原后,他们对于以汉族传统为主,自周秦以来建立的封建等级制度以及相应的伦理文化和礼乐文化的关注大不如前代。
在这种封建等级观念禁锢松动和文化思想统治宽松的社会大背景下,元代士人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由的、本我的、发乎人心的。
另外,新的统治阶级所制定的一度废除科举的政策以及对汉人的民族歧视政策,令关汉卿一类的士人压抑、彷徨,加之草原文化新的血液的注入,他们开始思考人生,怀疑已经存在数千年的封建伦理,他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自我,关注更多的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