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教师新课改实施心得.docx

高中历史教师新课改实施心得WORD模板文档中文字均可以自行修改

高中历史教师新课改实施心得 从xx年春开始,我校推进了新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一直按照学校的要求,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教师要重组原来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教学素材、课件、案例。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面前,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我也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新课程下的教学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在这其中,既体验了成功的收获与喜悦,也遭遇到一些挫折与困惑,现结合在历史课堂的所见所闻和实践谈一下关于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新教材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这样三种方式的学习,尽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历史大课堂,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与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成功快乐。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交流是人生存的必备能力, 历史教育必须体现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因此新课改下就出现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我也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进行分组。我所教授的班级座位是传统的排列方式,即

分为四大组每组12人。在四大组的基础上,再分为每四人为一小组。 其次,揭示分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讨论的问题或争论的观点),我对课文进行钻研,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编选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且带有一定思辨性的问题。 第三,督促帮助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学习合作,如果合作出现困难,还要及时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和小组合作的技巧。 第四,鼓励合作小组展示本组的合作学习成果,通常是由小组的发言人将本小组讨论的意见向全班表述出来;其他合作小组进行补充修正。 第五,对学生的成绩做出综合评价并协助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例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教学时,分小组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小组各成员从背景、口号、内容、结果等方面进行发问、解释、协助、合作,小组内各成员各抒己见,并由“发言人”代表小组在班级发言,最终通过这种学习使学生基本达成一致:即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促进了他们的觉醒;是一次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等等。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前期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等等。同时通过这种学习,也使学生懂得,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则以及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从而产生不同的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发表时间:2014-09-01T08:57:27.873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宋兆金[导读]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贵州省遵义县鸭溪中学宋兆金 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随着高中课改的步伐,我在教学实践中与课改同步,积极深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尽快适应高中历史课改的要求。但几年来,通过对教材的熟悉和挖掘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我深刻地感到课改后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在编排和布局结构等方面存在以下缺陷弊端。 一、可读性不太强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增强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增加了图画、材料和思考题,旨在提高能力上的目标要求,其用意是很好的。但是,可以看到:新课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叙述过于简化,有些过程的叙述就相当于纲要提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本的可读性,给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离开了对历史发展过程生动形象的叙述,历史结论、历史规律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过于简单,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便显得枯燥乏味。这种情况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课本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违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理解历史理论、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带来了困难。 二、能力要求偏高 与旧课本相比,新课本能力要求高是个明显的特点。在能力上高要求,这对于学科功能的发挥,对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智能的人才,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就青少年的学习生涯来说,他们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主要阶段,有的还要读研究生,因此,能力培养要分阶段,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应当讲究适度。历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它所涉及的理论之高深、知识之广博、逻辑之严密,是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所无法比拟的。历史科学要人们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要真正做到“究”与“通”,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透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社会上有二十几岁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但却很少有二十几岁的史学家?根源就在这里。高中学生仅仅是一些十六七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但知识还不宽广、不扎实;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还较弱;他们接触过一些理论,但只是一些简单的理论;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但阅历还比较浮浅。严格说来,在历史老人面前,高中生还只不过是个充满好奇而带稚气的孩子。根据高中生的以上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学业负担和高中历史的课时安排,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真正实现新课本中所提出的各种能力目标,这既为难了学生,也为难了教师。谁不希望祖国的青少年早日成才呢?但心急不能喝热汤,欲速则不达。能力要求偏高,会使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求高深、不求扎实,囫囵吞枣、拔苗助长,这是教学之大忌。 三、人物形象不太鲜明 人类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杰出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对青少年的成长又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对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活动的讲述,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新课本中,一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非常有利的历史人物,如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等,内容显得比较单薄,因而,人物形象也就比较苍白。由于材料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或是采用以事带人的方法,教学活动都不便展开,致使人物个性、人物思想、人物形象都不太鲜明,人物评价也难以全面。在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中,他们的经历、思想、行为往往有许多动人之处,课本应予以叙述;有些堪称千古绝唱的情节,课本应当浓笔重墨地描述,因为,青少年从历史人物活动中受到的启发教育,比单纯的理论教育要生动得多、深刻得多。 四、重要的问题缺乏充足的说明材料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缺乏材料,或是材料不充分,分析便深不下去,结论也很难形成,新课本有些地方也有这种情况。比如,在第二章第四节中,对于波及欧洲、影响世界的启蒙运动,新课本却没有专门的材料、独立的段落说明它产生的背景,从而使启蒙运动的出现显得很突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也就不明确。又如,在第二章第一节中,课本用了较多的篇幅叙述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过程,但有助于形成内阁制概念的材料却不多,而内阁制定义则没有,致使学生掌握这段历史较为费力。再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中,对奥地利改革收效不大的原因,新课本讲是“由于它限制了封建地主的某些特权,遭到激烈阻挠,收效不大。”这种解释很难使人信服。因为当时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主的特权,为何其他国家的改革没有遭到封建地主的激烈阻挠,偏偏在奥地利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这里,如果充实一些材料,说明奥地利在改革时,由于中央权力较弱,对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打击不力,加上改革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没有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政策等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方便。根据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编写高中历史新课本,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每个参编者都希望把课本编好,同时,无论谁去参编,都难免会有这种那种不足,这是很自然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将会克服教材中的一切缺陷和不足,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书内书外的知识。当然作为教科书,应该是很严谨的,因为教育是严肃的,我们面向的是学生,不应该出现一些教材的弊端。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上册教学计划一新学期开始,为了更好的配合和完成本学年的历史教学任务,特制定此教学计划,内容如下: 一、教学内容: 高一历史必修(I)是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二、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教材分析: 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 历史必修(I)的8个学习专题,共27课。主要是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站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市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政治活动既受制于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又发作用于经济及其他活动,给社会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学习历史,了解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共5个班,每个班将近50个学生,生源质量高低不一,因此,我在教学当中一定要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地巩固和提高。针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进行一定较难的作业布置和试卷的布置。针对学情和特点略讲某些章节教学中一定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以基础知识为主。 五、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有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购建。共八个学习专题,包括导语、学习建议、主要介绍专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或学习重点,并提出一些学习方法上的建议。正文后辐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广大一线教师进行培训是必须的和必要的,经过培训,聆听了专家和有经验教师们的心得,使我感受很深,对课改中高中历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些以往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教育理论、课改理念的培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首先,在专业情感方面,教师要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变为实际的行动,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自己适应新课程的信心。 其次,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更新学科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在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要有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教师能够真正从一位“教书匠”转变为一名“研究者”。 再次,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教育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地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变革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变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三、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更新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主要有三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二是观察学习法,它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

高一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的认 识水平。在他们的概念里,历史是副科,开卷考试,考试题 的思维量不大,平时的学习时间就是给语数外理化。 2、教材分析: 历史必修一呈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 国和世界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 本书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及发展特点;(2)重大的政治事件;(3)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 现出重要政治人物;(4)重要的历史现象。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 的重大政治斗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还能更清醒的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政治特点及未 来走向。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和能力: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 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 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

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方法, 努力做到论从史处、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 考的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尤其是不同见解人合作学习和交 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 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 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三、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所谓专题 的形式。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 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因此,在进行高中课程 教学的时候必须考虑通史知识回忆和能力、方法养成。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决贯彻课改精神,努力实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三维目标的 有机统一。注重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使历史知识趣味化。 突出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培养,使历史知识问题化。 高一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为进一步做好学科教研 工作,促进全市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

高中历史_《知宋回眸两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知宋?回眸两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两宋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和评价,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宋朝的发展概况。 了解古代中国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具体表现,掌握两宋农耕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概括。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两宋时期儒学的发展演变,理解三教合一的内涵和原因。了解两宋诗词、戏剧、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等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唐宋时期成熟的政治制度,繁荣的农耕经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科素养目标】 通过对两宋的时空定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对史料的解读中,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中国古代宋朝的变与不变。 【本课难点】了解宋朝发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本课地位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在必修一、二、三当中都有,主要讲述宋朝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讲述宋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方面的演变及相关方法与规律的理论总结,本节课重点交代了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方面的特征,适应社会需求,学以致用。本课还讲述了文化思想多元开放,理学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贯穿一主题线索:宋在10—13世纪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史上的地位:中国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中国海大附中高中历史组马国旗【摘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但是教材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了突出的矛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真研究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精心取舍。通过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把握核心,以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整合取舍 2004年秋季,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山东、宁夏、广东、海南等四个实验区全面启动,这是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与之相适应的是新编的历史教材也打破以往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目前广州市的中学统一选用人教版的教材)。课程改革带来的是全新教育理念,作为实验区一线高中历史教师,既感振奋,又深感压力。在课改实验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及困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教改的效果。 一.教改中面临的困难及困惑 1.课时不足 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使传统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 2.资源不足 首先,教师本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教师既是学生的学习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学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者。 但是目前教师面临知识老化、知识面太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又明显滞后,这种局面不改变,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其次,学生知识的缺失。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教学。但在广州市历史并不作为中考的科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学生的知识漏洞严重,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这也是造成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再次,后勤配套问题。新课程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多探究多实践,教师在带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如何处理资源、资金、安全等问题也是值得考虑的。 3.前景不明 最令广大教师忧心的是,到目前为止,高考模式、招生录取方式、试题结构、考试要求仍不明朗。尽管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充满期待,跃跃欲试,然而高考指挥棒高悬又令教师改革步伐不敢迈得太大。毕竟高考成绩、升学率高低,成了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在高考模式未出台前,众多教师都只能采取?稳扎稳打?的方法,深入、细致分析教材,使课时不足的矛盾更突出。应试教育不改变,教改难以顺利进行。 尽管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教改的步伐不会因此而停止。广大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踏上教改之路。高考政策配套问题上级教育部门自会解决,作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内强实力。至于教学进度缓慢,课时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

最新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模板

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模板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已成为人生的重要需求。从适应与发展两大任务出发,树立自主型的学习观,自觉地、能动地、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懂学”、“会学”,已成为时代对人的迫切要求。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供大家参考。 #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1# 有幸参加了高考研讨会。现就本次高考研讨会,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高中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考纲说明,了解考试说明的变化,才能够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轻重有度,还有研究近两年全国新课标卷未出现的考点,教学中可以重视这方面的复习。然后认真研究高考试题,特别是近两年的试题,因为会代表考试和出题的趋向,感觉其中的变与不变,对高三复习是相当有指导作用的,所谓的透过试题看方向。 其次,教学中要重视学情教情研究。高三老师必须制定一轮复习的目标,通过师生交流卡,备课组教与学问题的汇总,调研考试的成绩,师生交流与学生反馈,作业错题集,教师教学反思,失分统计与错因分析等等方式,掌握学情教情具体情况,以此不断调整教学,完善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最大化。一轮复习后,制定二轮复习计划,打破教材计划,按时间顺序,组建通史单元,3个题型专题,做到基础知识熟练化,重点知识精细化,模糊知识清晰化,孤立知识网络化,缺漏知识完整化,表面知识深刻化,然后注意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科思维能力,探究思辨能力,考场调控能力。教学中注意古今中外贯

通,关注时政热点,强化习题训练。二轮复习后,再制定三轮复习的任务,主要是重新回归考点,巩固考点,并进行模拟训练,最后自主学习。这样备战高考,学生不仅基础知识越发 牢固,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中,对提升考试成绩是相当有效果的。 再次,他们学校的教学管理也是很独到的,值得借鉴的。衡水中学对高考的备战,是集体攻关,合作备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对学科组的管理很系统,扎实推进“一会五研”。“一会”,备课组长会,要制定教学常规,汇总学生问题反馈,教与学问题反馈,制定本周工作要点。“五研”,周一教研,讨论本周工作重点,周五教研,总结本周问题,找对策,评课,一课一研,统一内容,统一进度,说课。这样的群策群力,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肯定帮助是很大的。他们还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借他山之石。在平常教学中,还利用九课相互提高,九课就是学习切磋推门课,努力提高邀请课,落后教师帮扶课,优秀教师宴请课,自录反思提升课,高级教师引领课,一级教师创新课,二级就是提高课,师徒互助对比课,通过九课,共同进步,老师们的教学质量都上去了。 总之,大家上下一心,群策群力,相信我们学校的教学成绩也会越来越好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21高考历史研讨心得2# 为不断深化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升高三历史教学和备考的实效与质量,全省高三历史教研会于__年9月4日在东湖中学闪耀开幕。 来自北京武汉宜昌的专家和老师在会上展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精彩纷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看透教材(史实)+理论(理论背景)、认识教材和理解教材 参考书目: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叶小兵《历史教育学》 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 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材料(教师指导学生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 分类: 一是:呈现方式或者载体划分(物化材料) 1、文字类: ?教科书(常用的基本的历史教材)、 ?教辅用书(讲义、教师用书、练习册、地图册、绘图册、学 习指导书、习题集)、 ?历史文献资料(官私档案、家谱、方志、正史、日记、报刊、 碑刻)、 ?历史著作及读物(故事、小说、论文、专著、剧本等历史题 材的文学作品)。 2、电子音像类:图片、图表、地图、录像、录音、影视、计算机软件 3、实物类:文物、模型 二是:使用状况/重视程度基本教材(常规教材)、辅助材料 教材的功能与作用: 呈现资料(信息载体)、解释资料、启发刺激思维的工具、帮助学生从历史求证现实,从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范围 推荐读物: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 从教学论、课题论的角度: ?是历史课程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 ?是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凭借、 ?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历史教材的编写 与史学著作的区别:适用对象的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取材标准不同(选材取材依据课程标准)、编著类别不同(编为主)、内容呈现方式不同(教科书对史学专著的转化方式、较为简单易懂,史著为引人新材料、专业知识)

编写的制约因素:符合国家立场、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受制于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认知发展水平、从传统“教本”转到“学本”、挑选一些基础的,学生需要了解又能掌握的历史知识 编写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取向: 原则: 科学性原则(客观真实、符合事实、真实可靠、非史学家少用、多用 权威大家公认的、图片视频选取要著名出处) 教育性原则(具有教育意义、哲学意义、体现主流意识、符合教育客 观规律(掌握学生思维规律)) 基础性原则(基本史实需要学生掌握了解、面大不是专题知识、建立 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上) 结构性原则(结构优化、知识结构的讲解、并非专业化展示) 可读性原则(利于学生理解、难度与容量适当,难度适中) 适用性原则(可接受性高、章节之间、课与课之间尽量均衡) 内容取向: ●教师取向:一般选择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勾勒基本的知识框架, 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备课方便,如人教版教材。 ●学生取向:史料与图文并茂,以学生为主(人民版、岳麓版) ●知识灌输取向:选择历史认识的已有成果。 ●能力培养取向:选择典型的历史事实的陈述及原始资料(选择与 学生直接经验比较接近的直现性强的,具体历史细节编入教科书。 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体例是指教科书的编撰架构和组织样式,现今主要有章节 体、课题体、专题体。 1.章节体:把历史划分为各个不同时代为章,再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划分为 几个节来阐述历史既有横向,也有纵向。优点:阶段性与全面性的结合,且主次有别。劣势:割裂了一时段内史实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考察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形式教呆板。如1904,夏曾佑《中学历史教科书》。 2.课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初中历史教科书。以课为单位,按照历史 发展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现象为纲目,每课讲授一课时。优点:每课一主题,内容集中,层次简单,好教好学较为自由,发展空间大。缺点:阶段性不明,历史现象主次不分明。 3.专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在书中设置若干专题进行 编写。优点:为师生教学的创造性留下空间,师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深入探讨,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讨论稿)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202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202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和对这些事件行动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下面是第1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202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江苏全面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整整3年。作为1名历史教师,我积极地投入到这场课程改革运动当中,通过3年来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感想颇多,在此我谈谈实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1些认识和体会。 1、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有效实行新课程的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展开、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根据。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根据,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由师生共同确立的、落实于每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因而可知,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有效实行新课程的基础。 2、对教材的认识:认真研读教材,做到在课标指点下的对教材的全面掌控 1.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它不再过分寻求学科本身的完备和精深,而是把怎样增进学生的本身发展和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根本理念。人教版教材显现方式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益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进1步发展提供了条件。比如必修1安排了3节探究活动课:从1913年的1份问卷测试谈

起――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摹拟召开1次联合国会议。必修2安排了两节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讨论。刚开始由于课时紧,我们没有实行这些探究活动,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每节课后都有探究活动,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有选择地让学生探究,主要途径就是上网查阅资料。比如必修1第1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课后探究活动“尝试查1查,你的故乡在元代时属于哪一个行政区?”这个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回答比较积极,有的学生乃至还说出了故乡的1些名人,这样学生就对元代行省制度有了比较深入的印象,理解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而且增加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酷爱。后来我们陆续实行过探究活动课,让学生自由组合,通过查阅资料,写成小论文进行展现。虽然学生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水平与真实的史学研究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学生却体验了发现学习的进程并取得了主动探索的“经历”,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习惯,构成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2.人教版教材从内容到情势在1定程度上克服了专业化和 成人化偏向,图文并茂,增强可读性,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高中生会构成整体的社会视野,从而增进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构成。比如通常人们认为人类的政治制度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但是学生在学完必修1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第6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后,会认识到人类奴隶社会史既存在独裁制度又存在民主制度,所以新课程围绕着1个专题把古今中外的历史放在1起有很大好处,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统1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

高一历史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高一历史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为了让全体高一教师深刻领会新教材编写理念,贯彻新教材课标要求, 2020年8月1日至3日对全省高一教师进 行了新教材专题培训。培训虽早已结束,但回顾起来,收获满满。在这三天培训中,我聆听了各位名师的精彩讲座,感受了教学名师的风采,也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各位专家对新教材的精彩讲解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理解了新教材编写的价值导向:一是体现国家 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二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三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新教材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时代性。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使初高中课程相衔接,避免因初高中课文跨度太大而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学的情况出现,新教材继续采用历史时序的编排方式,逐渐铺展历史的脉络。必修课程多为基础知识,又比初中有所提升。新教材既要求贯穿整个通史,也要求全面覆盖各个重要历史节点,这就导致教材存在总体容量偏大、知识点密度大、课文较为浓缩等状况,迫切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 新教材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发展。历史教学 的价值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促进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教材的教学任务就不再是让学生记住繁杂的历史知识,而是要学

会运用历史知识去解决问题。适当地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师没有必要再从头讲到尾。 此外,这次培训还让我认识到,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贯 彻新课标,因此,我们教师要钻研和把握课标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内容极其丰富的必修教材,我们可以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一是可以对每节课的内容加以整合,强干弱枝,突出重点。二是对单元内容按朝代按专题等进行整合。教师要学会在教学当中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这次培训既解决了我过去的一些困惑,又使我产生了新 的困惑。比如在面对教材内容较多和课时量较少的情况下,教授给出的建议是整合课程资源。我的困惑在于:若是按专题如政治、经济、文化这样来整合,是否违背了通史教材的初衷,回到过去老的专题教学中去?对于这一点,我目前的思考还不够清晰。 最后,对于新教材的教学设计,我以第一单元第二课为例,简要地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路。第二课的标题为《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段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说是相当地熟悉及感兴趣,许多典故他们都耳熟能详。因此这节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历史具体的知识点,形成更上位的历史认识,通过争霸战争和商鞅变法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大发展、大

历史必修(一)教材分析

历史必修(一)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1、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先秦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逐渐出现了权力的萌芽,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实际上是史前社会的部落酋长。中国的早期国家是以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组建而成的部落国家。 随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的建立,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如夏朝形成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王位世袭制”。商代的内服和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尽管商王对外服的控制有限,但基本上具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夏商的王权与神权结合,特别是商朝,商王既是人,又是神,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建立后,在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以分封制为基本方式的治理制度,以世卿世禄(西周贵族后代依据血缘关系承继先人的封地、官职)为基本方式的“亲贵”世代为官制度,以及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礼乐制度。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国一体”政治结构(即血缘关系政治化和政治关系家族化的结合体)的奠基时期。这一政治特征一直延续到清朝。另外,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分封制的瓦解和社会大变革的兴起,区域性的君主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以秦国为代表的诸侯国君执掌大权,通过在新占领的土地上设立郡县、任命官吏,加强了国君对地方管理权的控制,实现了由血缘关系统治向地域关系统治的转化;通过军功制度,职业官僚逐步取代世卿世禄。韩非的法家思想,公开宣扬君主专制、集权政治,并成为该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秦朝 秦朝创立,为后代所沿用,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概念:君主专制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核心是皇位终身制、世袭制、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核心是地方听命中央。 关系:同强同弱;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实行君主专制。 产生原因:经济上: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其政治利益。理论基础:法家思想产生,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客观背景: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朝的软弱无力。 教材就是按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两条主线的演变编写的。 演变史实:君主专制: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西汉:内外朝制度;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期,权大,威胁皇权;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篇一: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 南京晓庄学院王海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百家争鸣”局面的 形成 2、教材建议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 “抗震救灾”感人图片,让学生指出从国家领导人,人民子弟兵,社会各界,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全世界人民对灾区帮助的画面,这是什么力量汇聚在四川灾区呢?。这些表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最大特点为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提问::“百家争鸣”中所谓“百家”真是一百家吗?“争鸣”又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所谓“百家争鸣”指诸子百家,形容数量很多。“争鸣”为诸子百家之间相互争辩。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学生回答:思考中?? 教师引导: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