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指数测算与评价比较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60
——中国与美国信息化水平的测算和比较信息化测算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目前,世界范围内测算信息化水平的方法多种多样,方法也在不断扩展和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信息产业的广泛渗透性,使得它的界定困难重重,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产业的界定方法,这就使得我们在进行比较时,特别是进行国际比较时,要比较各方需要根据各自的信息产业的界定调整到一个可以比较的体系中,这一工作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在现有的各种测算方法中,大家普遍采用的是算术平均法,这就隐含着一个假设——比较的各个指标对信息化水平的贡献度是相同的,而实际上,每个指标对信息化的贡献是有差异的,因此,用等权的方法进行测算,必然存在相当大的误差。
——由于信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技术更新、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再加上管制、竞争环境、电信体制的改革等的变化,要求信息产业的测算指标能够体现动态性,换句话说,可能在几年中,原来的信息化指标已过于陈旧,一些在几年前不太重要的指标开始在信息产业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指标体系中反映信息产业的变更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我们在建立和确定比较的指标体系时,对现有的各种信息化测算方法进行了研究,使指标体系尽可能覆盖各种关于信息产业的界定范围,以保证它在使用中的可操作性;其次,我们选择主成分-费雪双边比较法测算信息化指标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并使测算方法在统计上具有较好的特性,尽量减少误差的产生;最后,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未来对信息产业起重要作用的指标,如:INTERNET普及率等,以使指标体系具有动态性。
表1 信息化指数体系信息化测算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内容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考虑(详细研究略),我们建立了中国与美国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体系包括五个大分类、40个具体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
信息化水平的测算方法主成分-费雪方法简介主成分分析是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分量(即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来解释多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
中国信息界2010年第4期总第140期报告与方案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Tu)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二(国家统计局科研所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摘要:国际电信联盟(rru)在全球电信和信息通信技术统计数据的收集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近年来该机构一直在积极研究建立新的统计工具进行信息化发展水平测算,探索和制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使得各国能够在全球和区域范围内评估和定位各自信息社会的进程。
国际电信联盟单独或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推出了五个主要的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02003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数字接入指数(DAI);②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数字鸿沟指数(DDIX);③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数字机遇指数(D01);@2007年国际电信联盟在日内瓦举行的第6届世界电信和信息通信技术指标会议(w丁lM)上推出信息化发展指数(吼。
)。
关键词:全球电信信息通信技术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一燃暑’旧三墓“敷淼署’zoosgrl'u发布l数字鸿沟指赣(DDIX)1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TU)的构建及指标体系信息化发展指数(InformationDevelopmentIndex,简称IDI。
TU)是国际电信联盟(ITu)将两个重要的信息化评价指数综合而成:一个是ITu在2005年推出的数字机遇指数(DOI),另—个是ITL雇2005年改进而成的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ICT-OI指数在本系列报告之三介绍)。
1.1数字机遇指数(DOI)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为响应信息社会全球峰会日内瓦行动计划的要求,创建了数字机遇指数(DigitalOpportunityIndex,简称DOI)。
该指数的初稿在2005年信息社会全球峰会上发布,其完整版本于2006年发布,其更新版本于2007年发布。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测评与发展预测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高等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全面评估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当前水平,并基于现有发展趋势,对未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行预测研究。
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接着,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测评。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预测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可能取得的成果。
文章提出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策略建议,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测评与发展预测研究领域,已有大量的学者和研究机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特点和发展历程,还对其测评方法、指标体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关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特点,学者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指在高等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效率的过程。
这一过程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测评方法方面,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测评模型和指标体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基于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的测评模型。
这些模型通过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各个方面的指标进行量化和权重分配,从而得出一个综合的测评结果。
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测评方法,以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
对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学者们普遍认为,未来高等教育信息化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智能化和国际化。
个性化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智能化教育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管理效率,国际化教育则将加强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广东省信息化水平的测算及分析研究论文关键词:信息测度;比较分析;信息化指数;广东省论文摘要:根据改进的信息化指数模型对广东省1990---2001年的信息化相对水平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发现该时期内广东省信息化相对指数呈现指数式快速发展;同时对广东省和全国部分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作了分析比较。
1广东省信息化相对指数的测算信息和信息化的宏观测度是分析和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计量方法。
本文拟采用最初由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计量方法,测算广东省1991年至2001年的社会信息化相对水平。
信息化指数包括信息量、信息装备水平、通信主体水平和信息系数等四大类二级指标,其中每一大类又包含若干项三级子指标。
因为原模型为30多年前所提出,一些指标的设立与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相比已经过时,所以,这里我们对之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删除一些已过时的或在广东(或全国)信息经济发展中已达到饱和甚至处下降趋势的指标,而增加一些具有时代代表性,更能反映信息化发展程度,且相应数据能方便获取的指标。
例如,在信息量指标集中增加“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指标,删除每百人所订报刊数、人均图书出版量指标(事实上,广东近to年来这两项指标处下降趋势)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指标(近to年这一指标变化不大);在信息装备水平指标集中增加“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和“移动电话拥有量”等指标,删除电视人口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指标(已处饱和状态);在通信主体水平指标集中增加“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均每万职工专业技术人员数”或“平均每万从业人员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指标。
为更准确地反映人们的信息消费情况,将信息系数指标中原来的“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中除衣食住外杂费所占的比率”指标换为“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中信息消费所占的比重”,其中信息消费是指全年消费性支出中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二步简单平均法计算信息化指数的步骤是:首先,确定某一年(或某一地区)的指标值为100,作为基准值,其他年份(或地区)的指标值分别与之比较得到相对指数值;其次,将4个二级指标中各项指标的相对指数进行平均,分别得到4个二级指标的指数值;最后,将4个二级指标的指数值除以4得到信息化指数。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比较浅析测量方法;比较研究,信息化指数论文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模型或方法很多,本文仅对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和我国信息化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信息技术及产业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促使生产力现代化,使生产生活方式、思维行为方式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根本性变革而最终导致社会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引导着世界潮流。
信息化程度已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其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向信息社会迈进的程度、把握潜在的市场机会和制定进一步的发展战略。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模型或方法有二三十种。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国际数据公司法、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信息化综合指数法和企业信息评价法。
下面仅对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和我国信息化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1马克卢普法马克卢普法是从信息产业的角度开展研究的。
他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第三章“生产知识产业及其职业”中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
他认为,知识产业是一类或者为自己所消费,或者为他人所用而生产知识、提供信息服务或生产信息产品的机构—厂商、单位、组织和部门或其中的班组,有时可能是个人和家庭。
他将知识分为世俗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和没有文字的知识。
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范围大到几乎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这种“几乎无所不包”的知识产业主要由5个分支30个产业构成,包括教育、科学研究、信息设备、通信媒体、信息服务5大类,相应地分为教师、科学家、计算机工程师、演员、律师5大知识职业。
马克卢普法主要是从宏观上测算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信息部门就业人数的比例以及信息部门的收入占国民总收人的比重大小来间接描述信息资源的作用与贡献。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论文报告: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目录:一、引言二、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的概念与分类三、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比较1. 总体水平测度方法2. 行业水平测度方法3. 区域水平测度方法4. 综合水平测度方法5. 后续发展的趋势四、五个案例分析1. 中国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与评价2. 美国信息技术普及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3. 韩国网络经济指数的构建及其影响因素探析4. 日本金融机构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研究5. 台湾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与分析五、结论与建议一、引言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国都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给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效率和质量。
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是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了解和掌握信息化水平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制定信息化战略和政策,推动信息化进程,提高经济、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
二、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的概念与分类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是从不同层次、角度对信息化水平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总体水平测度、行业水平测度、区域水平测度和综合水平测度等几种常见的方法,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
总体水平测度主要从国家和全球两个层面上考虑,研究国家和全球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趋势,评价和比较各国的信息化水平和差距,主要适用于宏观层面的研究。
行业水平测度主要从行业特性和信息化需求出发,研究各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发展趋势,评价和比较各行业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和差距,主要适用于中观层面的研究。
区域水平测度主要从地域特点和信息化需求出发,研究各区域的信息化水平和发展趋势,评价和比较各区域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和差距,主要适用于微观层面的研究。
综合水平测度主要是将以上三种方法进行整合和综合,从总量和结构等方面对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主要适用于全面、系统地研究信息化水平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在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深入和迅猛地发展,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改变全球社会经济运行的本质。
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际社会要求对信息化进行监测和定位的呼吁不断加强。
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经济论坛等多个国际组织,都深入开展了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的研究。
通过信息化综合指数的统计监测和国际比较,以利于各国在了解本国与其他国家信息化发展和比较情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分析本国信息化发展的相对实力,科学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际社会对信息化统计评价和监测有着强烈的需求,此项综合指数的研究工作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二)研究意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工作。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要求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并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方向。
2006年,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引入了国家统计局研究制定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在“十一五”期间每年监测全国及各省区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
为在“十二五”期间继续追踪、了解和综合反映中国及各省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研究和分析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科学地制定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本研究组在国家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综合性指标——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基础上,优化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统计监测方法,研究制定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综合评价指标,从而为“十二五”期间准确把握我国及各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提供科学的、量化的依据。
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1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21世纪,信息产业将成为全球的主导产业。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在竞相发展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尽快提高国家信息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以便在21 世纪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济总量中,已有50%以上的增加值是由信息产业创造的,信息产业劳动力已占全社会劳动力的50%以上,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信息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中国信息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仅仅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一个很基础性的工作就是摸清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摸清我国各地区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即进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的研究。
本课题的设立和研究,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比较评价方法,并根据这套体系和方法对中国各地区间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价,以便为中国政府制定信息产业的宏观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由于工作的探索性和资料、时间等的限制,我们的研究仅是初步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将继续探讨与深入进行该问题的研究。
一、开展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工作的意义及框架(一)、开展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工作的意义本课题为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委托研究课题课题组顾问:贺铿沈青华课题组组长:郑京平课题组副组长:陈泉根杨京英课题组主要成员:王强铁兵周江陈胜春等- 1 -在世界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发达国家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与壮大的背景下,中国信息化建设也在加快发展,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但目前,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状况与问题如何?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前景怎样?各地区信息化水平与结构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对这些问题,如今尚未有科学与完整的量化的数据来反映与评价。
国际大都市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3国际统计信息中心ABSTRACTThe paper designs a set of indicators to measure and com pare the in formatization level of Beijing and s ome other international metropolitans.The conclusion is that it is still huge the distance Beijing lags be 2hind other international metropolitans.关键词:国际大都市;信息化;测算3本课题为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课题课题组负责人:李晓超课题组组长:杨京英课题组副组长:李启明课题组主要成员:王强闾海琪高析杨红军张宇航铁兵尹晓静郭义民本文主要执笔人:杨京英王强高析杨红军闾海琪世界信息化的发展十分迅速,呈现出起点高、速度快、规模大的特点。
但是全球的信息化发展进程非常不平衡,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信息化水平有很大差距。
特别是国际大都市的信息化发展程度较高,比较和研究国际大都市的信息化水平,可以把握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受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委托,我们选择了纽约、东京,伦敦、悉尼、巴黎、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以及申办过奥运会的汉城、多伦多、伊斯但布尔等城市与北京市进行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测算与比较研究,从而为北京市政府在制定以信息化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数字北京”、“数字奥运”的战略决策时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
一、国际大都市的定义及其特点(一国际大都市概念的起源及发展国际大都市,又称世界城市,它的概念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提出来的。
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将这一概念解释为: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