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建筑(附图)
- 格式:docx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20
外滩1至33号建筑介绍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建于1913年,最初由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
1996年起,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华尔道夫酒店1861年由在沪英侨创设上海总会,1864年建楼,1910年重建。
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解放后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现为希尔顿集团旗下华尔道夫酒店。
外滩3号:有利大楼友宁大楼→有利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顶级品牌旗舰店加高档餐饮建于1916年,1854年有利银行上海分行入驻,故称“有利大楼”。
目前底层为意大利乔治阿玛尼中国旗舰店,往上分别为沪申画廊、依云水疗中心,黄浦会上海餐厅、Jean Georges法国餐厅、新视觉西餐厅及陆唯轩等高档餐馆。
外滩5号:日清大楼日清大楼→招商局办公大楼→上海轮船公司→商务楼&高级餐厅1925年,由日资航运企业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建造。
曾经由海运局使用,后来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入驻该楼,2006年改造成高级餐厅。
现在使用单位:一二楼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往上为月影铁板烧景观餐厅、绿韵SPA、The Glamour Bar酒吧、米氏西餐厅。
外滩6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拍卖行→中国通商银行大楼→长江轮船公司→顶级品牌旗舰店加高档餐饮建于1897年,原是拍卖行,后于1906年拆旧建新。
1956年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被称为元芳大楼。
现今是意大利顶级品牌Dolce&Gabbana的旗舰店,同时还有日本料理餐厅东京和食、日本新派高级中菜食府“天地一家”和Prive Shanghai酒吧入驻。
外滩7号:大北电报公司大楼旗昌洋行→电报大楼→新通商银行大楼→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盘谷银行建于1906年,是旗昌洋行的产业。
最早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后为中国通商银行及长江航运公司所用。
上海外滩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年更名为中山东一路。
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在1845年以上海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根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
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
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
它从这一时期起,逐步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的象征。
经过百年历史沧桑的外滩,在1992—1993年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后,旧貌换新颖,景色更为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
在这里,一场历经百年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从未落幕。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一幢幢商业大楼拔地而起。
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1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建成于1913年。
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
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大楼为一幢7层的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设计者为英资马海洋行。
建筑风格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立面构图规整,正面有爱奥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处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2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该楼建成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 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上海外滩外滩[编辑]历史及现况外滩(面向对岸陆家嘴)外滩夜景(十六铺方向)汇丰银行大楼(左)及江海关大楼(中)绿顶的和平饭店及其他外滩建筑1928年的上海外滩1933年上海外滩地图∙为了让世人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将由专家学者重写铭牌,逐一悬挂出准确介绍其身世的中英文“身份证”。
首批重写铭牌的有汇丰银行、海关大楼等23座历史名建筑。
∙由于外滩建筑名称和使用者更迭频繁,而门牌号码却长期相对稳定,因此上海市民通常用门牌号码来称呼这些大楼,如“中山东一路3号”或“外滩3号”。
中山东一路1号1916年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英资马海洋行中山东一路3号1922年有利大楼外滩3号(原为外滩4号)英资公和洋行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外滩6号英资玛礼逊洋行+F .M . Gratton中山东一路9号1901年旗昌洋行大楼夏姿英资通和洋行中山东一路13号1927年12月19日江海关大楼上海海关英资公和洋行中山东一路15号1903年华俄道胜银行大楼上海外汇交易中心德资倍高洋行中山东一路17号1923年字林大楼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英资德和洋行中山东一路19号1908年汇中饭店大楼和平饭店南楼司各特(英资玛礼逊洋行)中山东一路23号1937年中国银行大楼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英资公和洋行+陆谦受中山东一路26号1918年扬子大楼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英资公和洋行北京东路2号1921年格林邮船大楼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英资公和洋行中山东一路33号1873年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半岛大酒店(改建中)Grossman & Boyce中山东一路1号甲1907年外滩天文台[编辑]全景图。
上海外滩地标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是上海的著名景点之一,拥有众多的地标建筑,其中一些建筑已经成为了上海的代表性标志。
以下是一些上海外滩的地标建筑:
1. 上海大厦(原名“外滩18号”):上海大厦是上海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1929年,曾是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和上海市政府所在地。
如今,上海大厦已成为一个高档商业综合体,内部设有豪华酒店、购物中心、餐厅等。
2. 上海邮政博物馆:上海邮政博物馆位于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20号,是上海市唯一一座邮政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是外滩地区的一处文化遗产。
3. 上海银行大厦:上海银行大厦位于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28号,是一座现代化的高层建筑,高约228米,共有50层,是上海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4. 外滩1号大厦:外滩1号大厦位于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建于1923年,原为英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大楼。
现在,该建筑已成为一家高档酒店,内部设施豪华。
5. 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上海市的另一座标志性建筑,高约632米,共有119层,是中国第二高、世界第四高的建筑物。
除了以上几座建筑,上海外滩还有许多其他的标志性建筑,如上海海关大楼、和平饭店、中国银行大楼等,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值得游客前往参观。
追溯100年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你都认识吗?外滩(The Bund),位于上海市中⼼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是到上海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地。
外滩⼜名中⼭东⼀路,全长约1.5公⾥。
东临黄浦江,西⾯为52幢风格各异的⼤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接下来就让我们⼤家去认识⼀下百年的万国建筑吧!中⼭东⼀路1号:亚西亚⼤楼位于上海市延安东路外滩,中⼭东⼀路1号,上海解放后由上海市冶⾦设计院使⽤,⼀般也叫'冶⾦设计院⼤楼',⽽年纪稍⼤⼈仍习惯称它为'亚细亚⼤楼'。
此楼建成于1916年,⾼7层,是当时外滩最⾼的⼀幢建筑,且⼜取得中⼭东路1号的门牌,故当时也有⼈称它为'外滩第⼀楼'。
现在是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所在地。
亚细亚⽕油公司中⼭东⼀路2号:上海总会上海总会⼤楼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的⼀座著名建筑,位于上海外滩2号。
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创设于1861年。
1864年建楼。
建于1910年以前是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纽约华尔道夫酒店。
华尔道夫酒店外滩天⽂台外滩天⽂台由西班⽛建筑师阿托奴博(ATONOBO)设计,在全球仅有两幢,⼀幢就是外滩⽓象信号塔,另⼀幢在挪威。
圆柱形的建筑雄伟挺拔,线条简洁,风格优雅。
室内装饰采⽤16世纪意⼤利⽂艺复兴时期的均衡式风格,华丽⽓派,古典优雅。
1993年10⽉,在外滩综合改造⼯程中,被整体向江边移动了22.4⽶,⽴于现址。
天⽂台中⼭东⼀路5号:⽇清⼤楼建于1921年,2006年被改造成⾼级餐厅。
经过整修后的外滩5号,成为集世界国际著名餐厅、酒吧为⼀⾝的顶级综合消费楼。
中⼭东⼀路6号:中国通商银⾏建于1906年,2006年投资3000万美元改成了外滩6号,采取的仍旧是顶级服装品牌旗舰店加⾼档餐饮的模式。
中国通商银⾏⼤楼中⼭东⼀路7号:泰国盘⾕银⾏泰国风格建筑中⼭东⼀路9号:轮船招商总局⼤楼建于1901年,现在是外滩唯⼀的独栋的单⼀时尚品牌(夏姿·陈服饰)精品旗舰店。
建筑选介外滩建筑群荟萃着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多种建筑样式。
有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风格、近现代派等等。
它又有很大的兼容性,所以外滩多数建筑为折衷主义风格。
折衷主义是在一座建筑中,把历史上各时期的建筑词汇并列在一起。
这一风格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西方。
外滩建筑群大多定型于本世纪初,受到该风格的强烈影响,所以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1989年外滩的原亚细亚大楼、上海总会、汇丰银行、江海关、汇中饭店、沙逊大厦、中国银行、恰和洋行、东方汇理银行9幢优秀近代建筑,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亚细亚大楼民国5年(1916年)大楼建成。
它是继上海总会之后另一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它的成功设计和营造,对以后外滩近代建筑向更高层次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大楼是一座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外观采用巴洛克风格辅以爱奥尼克柱式,巴洛克风格用曲面、曲线、断折、疏密等多种手法,突出立面与空间的凹凸起伏和运动感,讲究视觉效果,使建筑外貌雄奇华丽。
大楼的大门直竖4根大立柱,门廊旁又有2根小立柱,使视觉产生纵深感,门券是拱形结构,采用半突圆浮雕花纹,使大门外形线条富于变化。
门楣上是巴洛克式断山花雕塑,3~5层有巴洛克廊式阳台,大楼东南面的墙角做成凹弧形,给建筑增加了立体效果和旋涡形变化。
建筑物平面呈回字形,使大楼犹如井壁,每层楼面外侧四面为办公室,内侧为宽敞走廊,安有2米高钢窗采光通风,使空气对流畅通光线明亮,这种回字形结构,是外滩建筑中仅见的。
该楼初建时共7层,民国28年加盖1层。
二、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上海总会(Shanshai C1ub)也译作上海俱乐部,又称英国总会、皇家总会。
清同治元年(1862年)始建时是一座英国式古典建筑,3层砖木结构,外墙用红砖镶砌。
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原址翻建新楼,首次采用以水泥为主的胶凝材料,打破了当时外滩建筑群千篇一律的砖木结构。
新楼兼容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它的横直线条处理得体,尤其是横线条,给人平衡、匀称、和谐感觉。
上海⽼照⽚:1950年的⽼上海外滩,图1天空真蓝,图3道路⾮常⼲净
罕见⽼照⽚:外国友⼈在1950年拍摄的上海彩⾊照⽚。
图为外滩的天空真蓝。
1844年(清道光24年)起,外滩这⼀带被划为英国租界,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是上海繁华的代名词,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罕见⽼照⽚:外国友⼈在1950年拍摄的上海彩⾊照⽚。
外滩有着万国建筑群。
上海素有东⽅巴黎之称,在50年代,上海也是我国富有时尚的代名词。
远处⼤楼是百⽼汇⼤楼,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没想到1950年的外滩,路⾯就是这么⼲净宽阔。
外国友⼈在1950年拍摄的上海,这就是60多年前的上海百⽼汇⼤厦,⾮常壮观。
⽼照⽚:外国友⼈在1950年拍摄的上海彩⾊照⽚。
图为外滩路边上的汽车。
⽼照⽚:外国友⼈在1950年拍摄的上海彩⾊照⽚。
⽼照⽚:外国友⼈在1950年拍摄的上海彩⾊照⽚。
墙上的巨幅⼴告上写的是⾦马长城线绒。
罕见⽼照⽚:外国友⼈在1950年拍摄的上海彩⾊照⽚。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位于黄浦江畔,是上海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万国建筑群。
它毗邻黄浦江,面积约1.5平方公里,拥
有多座历史悠久、风格多样的建筑,包括中西结合的民国风格、现代主义建筑等。
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包括建筑物总数50座以上,其中具有代表
性的建筑有:
1. 中信泰富中心:被誉为上海最高的建筑,高492米,由101
层组成,是现代化的超高层建筑。
2. 上海公共租界英租界总医院(现为华山医院):建于1907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杰出纪念物,具有混合式建筑风格。
3. 上海大厦:建于1930年,是上海的地标建筑之一,石质外
观结合了哥特式和罗马式风格,其参差不齐的尖顶塔楼给人带来一种浪漫和神秘的感觉。
4. 北京大厦(现为外滩6号):建于1930年代,结合了欧式
和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深受中国和国际市场的青睐。
5. 交通银行大厦(现为上海华尔道夫酒店):建于1910年,
是上海最负盛名的建筑之一,其华丽和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
外滩的建筑样式由当时西方最流行的建筑风格为主,融合了欧
洲、美洲、日本、中国等地的建筑文化,是上海城市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外滩1至33号的故事外滩,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
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外滩1号麦克倍恩大楼1#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建成于1913年。
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
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大楼为一幢7层的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设计者为英资马海洋行。
建筑风格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立面构图规整,正面有爱奥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处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2#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该楼建成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外滩3号友宁大楼3#友宁大楼→有利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外滩3号建成于1916年,随即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
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
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
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
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
如今,1楼有阿玛尼中国首家旗舰店,2、3楼是依云水疗(Evian Spa,全球除法国外的第二家店),6楼有澳洲名厨David Laris所开前卫餐馆陆唯轩(Laris)。
上海外滩建筑介绍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外滩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也是一些著名建筑的所在地。
以下是其中几座建筑的介绍:1. 外滩十三号外滩十三号建于1923年,是历史上外滩最高的建筑。
它的外观类似于巴洛克式建筑,两侧有八根柱子,屋顶上有一个巨大的时钟。
如今,外滩十三号是一座现代化的写字楼,许多大型公司在这里设置了他们的总部。
2. 广场大厦广场大厦建于1929年,是一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
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其中最高处有22层。
上海外滩景点(一)
上海外滩景点介绍
1. 外滩的地理位置
•位于上海市黄浦区
•沿着黄浦江东岸,总长度公里
2. 沿线建筑风格多样
•列强租界时期的外滩建筑复古典雅
•陆家嘴地区的现代摩天大楼与其形成鲜明对比
3. 中外名胜及近代历史遗迹
•外滩炮台:曾是清朝抵抗外敌的重要防御设施
•外滩钟楼:是黄浦江上的标志性建筑
•世纪广场:是庆祝上海回归祖国20周年的标志性景点•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抗日战争的牺牲者
•陈毅广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元勋之一
4. 外滩的魅力夜景
•外滩夜景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风景之一
•彩色灯光照亮河岸线,巨大的霓虹灯广告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5. 外滩的活动和娱乐
•晨练:早晨时分,外滩广场是市民们晨练和跳舞的好地方
•河岸漫步:沿着黄浦江,欣赏风景,放松身心
•船游黄浦江:乘坐观光船,沿着黄浦江游览整个外滩景区
6. 外滩的购物和美食
•南京东路步行街:外滩旁的购物天堂
•外滩18号:集购物、餐饮和观景于一体的综合体
•外滩河鲜楼:品尝各种上海和海派美食的理想之地
以上是对上海外滩的详细介绍,外滩作为上海的地标之一,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了现代的活力和魅力。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来到外滩都能够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外滩1号到33号的故事“外滩”是上海的符号,万国建筑群景观更是众多高端酒店垂涎的一大卖点。
特别搜集了从外滩1号到33号的故事▼1933年外滩地图外滩1号历史变迁:麦边洋行+亚细亚火油公司→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此楼建成于1916年,高7层,是当时外滩最高的一幢建筑,人称“外滩第一楼”。
这幢7层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从1996年开始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
而在此前,这里是上海市冶金设计院的一部分。
再早一点,到解放前,大楼产业归麦边洋行所有,但是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从而又有个“亚细亚大楼”这个名字。
外滩2号历史变迁: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1864年的上海总会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建筑设计师H. Tarrant 采用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室内装潢由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而今这些在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手里依旧光彩夺目。
外滩3号历史变迁:有利大楼→外滩三号▼这是上海市第一幢钢结构建筑,始于1916年。
巴洛克式装饰,爱奥尼克石柱和塔亭诠释出华美的新文艺复兴风格。
原来的洋行大楼在美国知名建筑师Michael Graves手中演绎出犹如万花筒一般的多彩世界。
光顶级餐厅就让人眼花缭乱,POP的纽约复古风尚,CHI-Q里韩国料理和法式烹饪碰撞出的火花,UNICO的拉丁激情,Jean-Georges里折服《纽约时报》的传奇,在黄浦会或者上海最为私密的用餐场所--望江阁里则可以满足每个固执坚持中国口味的老饕。
【上海外滩建筑】中山东一路2号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大楼(图文)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又称皇家总会、上海俱乐部,原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
1909年在原址建六层新楼,耗资白银45万两,1910年1月启用,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
解放后,它成为了国际海员俱乐部。
尤其是底楼中间一座长达34米的大理石酒吧台,黑白相间,豪华、壮丽,在当年的上海滩名噪一时,号称东方之最。
经常流连于这个超级酒吧的有来自波兰、阿尔巴尼亚和香港等地的水手。
人们能够在这里享受到当时极其稀少的进口洋酒,比如英国出品的红方、黑方、人头马干邑。
1971年,这里成为了上海著名的东风饭店。
大楼占地1811平方米,建筑面积928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六层,底楼高26.9米。
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建筑设计师H. Tarrant设计,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参照日本帝国饭店装饰风格设计,装饰华丽,有“东洋的伦敦”之称。
整幢建筑外观是英国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式风格,以正门为纵轴线,南北两侧对称,显得和谐均匀、对称而稳重。
外貌既效法美国古典主义,又参照了日本帝国大厦,为横直线条三段式处理,第三层与第四层之间,有六根爱奥尼克立柱,柱身修长,柱身有条带状,柱头上有卷起的旋涡状,是“女性美”的象征,为整幢大楼增加了立体感。
顶层南北两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窗户形状变化多端,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南沙雨2009-10-10 19:54:14yzwsolo 拍摄时间:2010-05-14亚细亚大楼和上海总会,硖川居士摄于2007-10-20 19:00:33 外滩1号和2号,TIY摄于2006年8月29日(二)01:15。
上海外滩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年更名为中山东一路。
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在1845年以上海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根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
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
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
它从这一时期起,逐步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的象征。
经过百年历史沧桑的外滩,在1992—1993年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后,旧貌换新颖,景色更为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
在这里,一场历经百年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从未落幕。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一幢幢商业大楼拔地而起。
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1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建成于1913年。
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
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大楼为一幢7层的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设计者为英资马海洋行。
建筑风格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立面构图规整,正面有爱奥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处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2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该楼建成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 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3友宁大楼→有利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外滩3号建成于1916年,随即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
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
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
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
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
如今,1楼有阿玛尼中国首家旗舰店,2、3楼是依云水疗(Evian Spa,全球除法国外的第二家店),6楼有澳洲名厨David Laris所开前卫餐馆陆唯轩(Laris)。
这是英资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大楼。
#5日清大楼→招商局办公大楼→上海轮船公司→商务楼&高级餐厅建成于1925年,由日资航运企业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和一个犹太商人合资建造。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接管了日清大楼,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解放后,由上海海运局使用。
“文革”时曾改名为上海轮船公司。
1990年代,海运局迁往东大名路新楼,此楼由锦都实业公司装修后作为商务楼出租。
东部底层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
2006年被改造成高级餐厅。
大楼由英资德和洋行设计,日方建造下部3层,外观比较简洁,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式;上面3层装饰比较讲究,设计了挑檐和浮雕。
#6拍卖行→中国通商银行大楼→长江轮船公司建成于1897年,原来是一家拍卖行,3层殖民地式建筑。
1906年翻建,成为中国通商银行,当时也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银行,直到1956年,中国通商银行业务划入中国人民银行,这幢大楼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
因旁边的小路是元芳弄,所该大楼也曾被称为元芳大楼。
大楼的设计师为英资玛礼逊洋行,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
后因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
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光黄浦江的胜处。
#7旗昌洋行→电报大楼→新通商银行大楼→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建成于1908年,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大北电报公司使用。
抗战胜利后,中国通商银行购进此楼改为新通商银行大楼;解放后,由长江航运管理局使用;20世纪90年代,通过房屋置换,泰国盘谷银行获得大楼使用权。
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也设在三楼内办公。
该楼的设计者为英资通和洋行,是一幢典型的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横、竖三段式手法处理十分明显。
顶部两端各设计了带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黑色穹窿房顶,与白色的墙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
#9旗昌洋行大楼→招商局大楼→名牌店19世纪远东最著名的美国资本企业旗昌洋行于1846年将总部迁至此地。
1877年,旗昌轮船公司,连同在外滩9号的办公室大楼卖给1873年成立的受李鸿章保护的中国官商合办企业轮船招商局。
1901年,轮船招商局重建该楼。
后来成为招商局上海分公司,现在又成为夏姿上海旗舰店。
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为3层新古典主义风格。
#12汇丰银行大楼→市府大楼→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912年,汇丰买下南边外滩11号别发洋行和外滩10号美丰洋行的房产,二战爆发后被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占用,战争结束,汇丰迁回此楼。
1955年,汇丰撤出上海,大楼归国有。
上海市政府进驻,改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简称市府大楼。
副楼在1956年改为上海市档案馆。
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大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通过置换购得该大楼的使用权。
大楼由著名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设计。
汇丰银行大楼号称“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是远东最大的银行建筑,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行大楼的世界上第二大银行建筑,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至今依然被公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漂亮的建筑。
#13江海关大楼→上海海关1857年,外国人在此地建成一座中国衙门式的关署。
1891-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红砖建筑,有33米高的钟楼。
1925年再次重建,终成了现在的建筑。
现使用单位为上海海关。
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建筑风格总体上属于古典主义,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
大楼高8层,上面有高大的钟楼,10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的,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
#14 宝顺洋行→德华银行→交通银行大楼→上海市总工会最初是著名的老牌英资企业宝顺洋行的产业。
19世纪下半叶,颠地经营失败被德华银行买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没收德国在华财产,大楼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
1928年,随着全国政治中心从北京转移到南京,交通银行也将总行迁到此处。
1947年,这里被重建为装饰艺术运动主义风格的6层大楼,也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回北京,外滩14号则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
大楼由匈牙利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整幢大楼的内部设计更强调实用。
#15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上海外汇交易中心于1902年由华俄道胜银行出资建成。
至1928年,此楼成为中央银行的所在地。
随即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
现在这里是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大楼的设计者为德资的倍高洋行,建筑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复古风格。
#16台湾银行大楼→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建于1924年,为台湾日治时期台湾银行在上海的办公大楼。
现由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的风格,同时又广泛的吸取了世界各国建筑的长处,比如在大楼的东立面又配有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赋予大楼欧洲古典主义的风格。
#17字林大楼(桂林大楼)→友邦大厦由在中国出版的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于1921年投资,1924年建成,一部分由报社自用,其他出租,最主要的承租人是处于创业阶段的美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
1951年3月31日,《字林西报》停刊,大楼被接管。
1996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重返这座大楼,定名为友邦大厦。
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
18麦加利银行大楼→春江大楼→名牌店1923 年由老牌的英资银行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Chartered Bank)建造。
1955年,麦加利银行迁出后,由房管局接管这座大楼,改名为春江大楼,曾由中波轮船公司等使用。
2002年,台资企业上海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接手大楼的修复改建工程,到2004年底,改建完工后,1、2楼的欧洲名牌精品店陆续开张。
大楼的设计者是英资公和洋行,呈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风格,共5层。
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现顶楼加了三角形屋顶。
#19中央饭店→汇中饭店→和平饭店南楼早在1850年代初就建起了3层楼的中央饭店,为租界内历史最悠久的外资旅馆。
1865年,汇丰银行的上海分行成立,租用该处营业,直到1874年。
1903年,中央饭店改组为汇中饭店。
1947年,华商大庆公司购得饭店产权,继续经营,1952年停业。
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再度开放,现为和平饭店南楼。
这幢大楼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1909年,中、英、美、法等国在汇中厅召开了万国禁烟大会;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在此庆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27年,蒋介石、宋美龄在此宴会厅举行订婚典礼;1936年3月,查理·卓别林偕《摩登时代》女主角宝莲·高黛入住当时的51房间;1964年1月,周恩来在九霄厅会见法国总理埃德加·富尔,几天以后中法宣布建立外交关系;1965年1月,周恩来曾在742房间工作;1998年6月30日,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夫妇在九霄厅宴请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其夫人希拉里;1988年,江泽民在和平厅设盛宴欢迎墨西哥总统路易斯·埃切维利亚;1996年,联合禁毒署举办的“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在此举行,并为“万国禁烟会”立会址标志。
大楼的设计者为英资玛礼逊洋行的司各特,高6层,建筑风格属于新文艺复兴式样。
这还是中国最早安装电梯的一幢建筑。
#22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和平饭店北楼建成于1929年。
底层东大厅租给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顶楼是沙逊自己的豪华住宅,直到1952年,市政府接管该楼。
1956年作为和平饭店开放。
1965 年,外滩19号原汇中饭店并入后,分别称为和平饭店北楼和南楼。
1992年,世界饭店组织将和平饭店列为世界著名饭店。
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近现代派建筑。
大厦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
#23中国银行大楼→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建成于1937年,外滩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