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万国建筑资料
- 格式:pptx
- 大小:5.43 MB
- 文档页数:51
黄浦江介绍:黄浦江上源有3条,主要水源来自太湖和淀山湖。
从淀山湖出口至吴淞江口全长113.4公里,是太湖最重要的排水出海通道。
上海县境内,东岸流经鲁汇、杜行、陈行、三林4乡,北岸和西岸流经马桥乡、塘湾乡、曹行乡、龙华乡和龙华镇。
全长35公里(含闵行区段),西自女儿泾口起,向东至闸港折北至龙华镇出境。
江阔水深,可通行3000~10000吨级船只,属一级航道。
自女儿泾至闸港段称南黄浦,江南为松江、奉贤县境,江北有一段为闵行区境,江面宽300~450米,河底高程一10米左右;自闸港向北称东黄浦,江面宽至600~700米,河床也逐渐加深至一15米左右,过龙华镇以后江面又收束到450米左右。
万吨轮可上溯至吴泾。
因受长江和海洋潮汐影响较大,水位涨落比较显著。
其他河流也因受其影响,有涨潮和落潮现象。
河流水位一般冬季小于夏季。
5~10月为汛期,12~2月为枯水期。
黄浦江水有一定的含沙量,涨潮时江水挟带泥沙进入县内其他河港,退潮时流速减慢,部分泥沙沉积,使河床不断淤浅,以致县内河道大体每隔7~10年要疏浚一次。
今主要河道出口处都建有水闸挡潮,对防止高潮入侵,控制内河水位,减少河道淤积都有显著作用。
黄浦江穿流上海市区,乘游览船沿江观赏两岸景色,不失为游览上海的一个方式,也可体会一下老上海的风情。
游船从浦江游览码头出发,顺江而下,外滩上风格迥异' 错落有致的西式建筑一一映入眼廉。
若是夜间,华灯齐上,更是灿烂华丽。
一边是老上海的万国建筑博览馆,一边是新上海的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在建的环球金融中心。
好似船在江中游,人在画中坐。
沿途而下可见共青森林公园、闸北发电厂的宝塔形水塔、吴淞口西炮台址,这里是当年民族英雄陈化成誓死抵抗英军之地。
到此之後,展现在眼前便是滚滚长江了。
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看到著名的「吴淞三夹水」奇观了。
这是因为长江波涛、黄浦江江水和东海相汇时,因颜色互异,因此合流之後呈现出黄、绿、青三水之奇观,在涨潮时分特别明显,十分新鲜。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介绍一、历史背景1.1 上海外滩的地理位置1.2 上海外滩的历史沿革二、万国建筑的兴起2.1 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意义2.2 欧洲各国租界的建立2.3 外滩作为商业中心的重要性三、外滩万国建筑的风格特点3.1 中西建筑相融合的特色3.2 历史洋楼的建筑风格3.3 外滩建筑的设计理念四、著名的万国建筑4.1 外滩十大建筑1.上海外滩俄罗斯领事馆2.张园3.黄浦公园石库门建筑群4.渣打银行5.上海远东银行6.中国银行大楼7.汇丰银行大楼8.东京建筑(现中外运长阳大厦)9.宝琛楼10.外滩十八号大楼4.2 典型建筑案例介绍4.2.1 上海外滩俄罗斯领事馆4.2.2 张园4.2.3 黄浦公园石库门建筑群五、外滩万国建筑的影响5.1 对当代建筑的启示5.2 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塑造5.3 对文化交流的促进六、结语以上是对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的全面介绍。
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出发,我们了解到外滩之所以成为万国建筑的聚集地,是因为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地位和欧洲各国租界的建立。
而外滩万国建筑的兴起也标志着上海作为商业中心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外滩万国建筑的风格特点和具体的建筑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建筑相融合的特色以及建筑设计理念的体现。
这些著名的万国建筑对当代建筑、上海城市形象和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作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不仅体现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游客们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了解上海外滩万国建筑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篇一:外滩考察报告外滩考察报告前言:此次外滩之行收获甚多,我想选取比较主流的作品来说说我的所见所闻。
一、外滩简介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英文名称为the exotic building clusters in the band of shanghai。
它是百年上海的一个影子,也是旧上海资本主义的写照。
外滩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与浦东陆家嘴金融区隔江相望。
它北起北苏州路南至金陵东路,长约1800米,地形呈新月形。
二、大楼展示1、亚西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亚西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七层,竣工于1916年。
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面为巴洛克式,六、七层有爱奥尼克双柱,整幢建筑平面呈回字形。
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
亚西亚大楼原址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 1917年,大楼被英商亚西亚石油公司收购,遂名亚西亚大楼。
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办公楼。
2、上海总会(中山东一路2号)早期的上海总会旧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英国式的改进建筑,兴建于1864年。
该建筑除保存英国传统建筑风格外,在二楼和三楼还增加了宽敞的长廊式内阳台。
1905年总会筹备重建,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塔朗特(t.tarrant)设计,1909年奠基,由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1910年竣工启用。
新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六层,底楼高26.9米,十分引人注目。
外观是英国古典主义风格,第三、四层中间有爱奥尼式列柱,顶层南北两端有塔楼。
墙面装饰和塔楼式样具有巴洛克特征,内装潢由日本设计师参照日本帝国饭店装饰风格完成,有"东洋的伦敦"之称。
走进上海总会,就能看到一条长达34米的酒吧吧台,这条大理石吧台黑白相间,豪华、壮丽。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二楼300多平方米的餐厅中竟无一根柱子。
1956年,大楼曾交国际海员俱乐部使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3、有利大楼(中山东一路4号)1860年,大楼原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房屋,属天祥洋行。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外滩英文:The Bund上海话拼音:nga thae「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
1844年起「外滩」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直至1943年收复租界后,百年外滩租界史告一段落。
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外滩」百年来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建筑,最终奠定如今独具魅力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承载了丰富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无论你是否生活在上海,外滩都是一处值得探索和品位的文化地标,它的诞生,建立在百年文化积淀之上,它的繁华背后,更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与世界接轨的沧桑历程。
外滩 1 号No.1 The Mc Bain Building外滩1号初建于1916年,由英国「麦边洋行」投资,「马海洋行」设计。
是当之无愧的「外滩第一楼」。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平面「回」字形中央天井,外观带巴洛克装饰。
朝向延安东路和外滩的两个立面,分别设置两排爱奥尼式立柱,柱头涡卷优美,是点睛之笔。
1917年,壳牌石油旗下「亚细亚火油公司」购入命名「亚细亚大楼」。
解放后成为「上海冶金设计院」所在地,1996年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
外滩2 号No.2The Shanghai Club Building外滩2号建成于1911年,由「马海洋行」设计。
作为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曾是当时上海滩最豪华的社交场所。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
立面三段式设计,中部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柱廊引人瞩目。
窗楣、窗裙及墙面装饰均为巴洛克风格。
屋顶两侧各一座巴洛克式瞭望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总会」命运多舛,1941年沦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1956年上海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1971年又化身「东风饭店」。
2011年,外滩2号百岁生日之际,又经历修整,恢复历史旧貌,变身为低调奢华的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浸满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回忆。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外滩万国建筑群介绍篇一:外滩中英文简介The Bund (Wai Tan) is one of the symbols of Shanghai.Located along the Huangpu River, the Bund shows off Shanghai’s outstanding foreign buildings, most of which were erected before 1937. To the Europeans, the Bund was Shanghai’s answer to Wall Street. 外滩介绍:大概意思就是指外滩是上海的标志之一。
位于黄浦江的外滩展现了很多杰出的欧洲建筑。
对于欧洲人来说,外滩就类似于华尔街。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
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
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这里开设了最早的一批洋行,其中最有实力的是英资公司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外滩27号)、宝顺洋行(Dent & Co.,外滩14号)、老沙逊洋行(David Sasson and Sons Company,外滩24号),以及美资的旗昌洋行(Russell & Co.,外滩9号)。
1848年在这里铺筑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
这条马路的名称(Bund)至今为止是西方国家对上海外滩的称呼。
1868年今天的黄浦公园建立(当时叫外滩公园),这是上海最老的一个公园,到1928年外滩公园只对西方人开放。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的地区。
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
追溯100年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你都认识吗?外滩(The Bund),位于上海市中⼼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是到上海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地。
外滩⼜名中⼭东⼀路,全长约1.5公⾥。
东临黄浦江,西⾯为52幢风格各异的⼤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接下来就让我们⼤家去认识⼀下百年的万国建筑吧!中⼭东⼀路1号:亚西亚⼤楼位于上海市延安东路外滩,中⼭东⼀路1号,上海解放后由上海市冶⾦设计院使⽤,⼀般也叫'冶⾦设计院⼤楼',⽽年纪稍⼤⼈仍习惯称它为'亚细亚⼤楼'。
此楼建成于1916年,⾼7层,是当时外滩最⾼的⼀幢建筑,且⼜取得中⼭东路1号的门牌,故当时也有⼈称它为'外滩第⼀楼'。
现在是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所在地。
亚细亚⽕油公司中⼭东⼀路2号:上海总会上海总会⼤楼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的⼀座著名建筑,位于上海外滩2号。
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创设于1861年。
1864年建楼。
建于1910年以前是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纽约华尔道夫酒店。
华尔道夫酒店外滩天⽂台外滩天⽂台由西班⽛建筑师阿托奴博(ATONOBO)设计,在全球仅有两幢,⼀幢就是外滩⽓象信号塔,另⼀幢在挪威。
圆柱形的建筑雄伟挺拔,线条简洁,风格优雅。
室内装饰采⽤16世纪意⼤利⽂艺复兴时期的均衡式风格,华丽⽓派,古典优雅。
1993年10⽉,在外滩综合改造⼯程中,被整体向江边移动了22.4⽶,⽴于现址。
天⽂台中⼭东⼀路5号:⽇清⼤楼建于1921年,2006年被改造成⾼级餐厅。
经过整修后的外滩5号,成为集世界国际著名餐厅、酒吧为⼀⾝的顶级综合消费楼。
中⼭东⼀路6号:中国通商银⾏建于1906年,2006年投资3000万美元改成了外滩6号,采取的仍旧是顶级服装品牌旗舰店加⾼档餐饮的模式。
中国通商银⾏⼤楼中⼭东⼀路7号:泰国盘⾕银⾏泰国风格建筑中⼭东⼀路9号:轮船招商总局⼤楼建于1901年,现在是外滩唯⼀的独栋的单⼀时尚品牌(夏姿·陈服饰)精品旗舰店。
上海外滩简介概况上海外滩是中国上海市的一条著名的滨江景观大道,位于黄浦江畔,连接中山东一路和南京东路。
外滩全长1.5公里,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观光胜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景观之一。
历史沿革外滩建设始于1843年,当时英国人在此建立了第一个码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滩逐渐成为了上海市中心商业区和金融中心。
在20世纪初期,各国列强相继在外滩建立领事馆、银行、公司等机构,形成了“万国建筑群”,这些建筑风格多样、气势恢宏、富有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景点介绍外滩拥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和建筑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十八图”,即18栋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包括中国银行大楼、浦东发展银行大楼、渣打银行大楼等。
这些建筑物都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成为了上海市的一张名片。
此外,外滩还有许多其他著名景点,如黄浦公园、外滩观光隧道、上海滨江大道等。
黄浦公园位于外滩南端,是上海市内最早的公园之一,也是游客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外滩观光隧道则是一条地下通道,既可以欣赏到黄浦江两岸的美景,又可以了解上海市的历史和文化。
美食介绍除了景点和建筑物外,外滩还有许多美食店铺。
这里汇聚了各种不同风味的餐厅和小吃摊位,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口味需求。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老正兴”,这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面馆,以其独特口感和传统工艺而闻名于世。
此外,在外滩还可以品尝到各种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如江浙菜、川菜、粤菜等等。
无论您喜欢哪种口味或者风格,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美食。
购物介绍外滩也是一处购物天堂,这里有许多知名品牌的商店和精品店,如LV、GUCCI、PRADA等。
此外,这里还有许多特色小店和手工艺品店,您可以在这里购买到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和礼品。
总结上海外滩是一处集历史、文化、美食、购物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无论您是想了解上海市的历史和文化,还是想品尝各种不同口味的美食,或者是想购买特色纪念品和礼品,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是上海的一处著名景点,也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于1908年开始兴建,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位于上海黄浦江南岸外滩,是一座以西方各国建筑风格为原型的建筑群。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是由上海著名建筑师高瑞宇设计的,它结合了法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各国的建筑特色,反映了外滩当时西方建筑特色的缩影,形成了独特的外滩建筑风格。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共有14座建筑,分别是法国、英国、俄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捷克、瑞士、挪威、芬兰、瑞典、荷兰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体现的是不同国家的建筑文化,从中可以看出各国的建筑风格的细微差别。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最能反映这一历史的是外滩纪念碑,它是外滩的标志,也是外滩建筑群的中心。
外滩纪念碑是由法国建筑师设计的,以纪念上海外滩的重建,它的建筑风格深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是上海外滩建筑中的精粹。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不仅体现了上海外滩的多元文化,而且是上海历史的一部分,是上海发展历史的见证。
今天,上海外滩万国建筑成为上海的重要旅游景点,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在中国文化中,海派文化是近代崛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也可以代表上海的近代文化。
这种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在上海的近代建筑形象中得到显现。
上海文化的原型,其实是江南文化,这种文化表现在建筑上,现在还可以在上海郊区的一些遗留建筑中见到。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的建筑也就有了更多的城市化,如今上海南市豫园一带的小街店铺,明显地表现出当时的上海文化形态。
但是,近代的上海是新的文化时代,当时西方文化大举东渐,西方列强在此建立租界;而随着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上海便逐渐变成一座近代的大城市了。
它的文化特征就是“海派”,即吸收许多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共存共容,不拘一格。
这些文化特征反映在建筑上,其特点是多方面的,有住宅方面的,商业建筑的,以及其他建筑形态的等等。
上海近代的住宅,可以说是以里弄房子为主。
这种形式是:一条弄堂进去,两边都是住宅,叫石库门房子(门框用条石筑成),一个门就是一家,但现在已是三、四家合住。
门内是一个小天井,正中客堂问,室内后壁有一扇门,里面是楼梯间及灶间等,然后是后门。
门外仍是弄堂,也是一家家的石库门房子,如此形成一片住宅区。
这种住宅一般为二至三层,楼上是卧室、书房等,屋顶上有晒台,可以凉晒衣、被等。
这种建筑适合上海的一般市民居住。
客堂间可作起居室、会客室等。
有的喜欢中式,八仙桌、茶几椅子,墙上可挂山水画、对联等;有的喜欢西式,则圆桌、沙发、写字台、转椅等,墙上挂的当然是西洋画了。
大门形式利用传统的江南民居形式(石库门),但门上门边,也可以装饰西方古典建筑上的浮雕图案,可谓中西结合。
中国传统的住宅是按社会等级来分类的,按官品的大小来确定住宅的大小和式样,官品低微或平民百姓,就不许用斗拱、画龙凤、堂屋的大小也有规定。
而上海的近代住宅就不是以这种关系来分类,而多是从经济条件出发。
有钱的可以住别墅小洋房,没钱只好住得差。
能住上别墅的多是洋行、大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等;略差一点的如中等公司总经理、大律师、大学教授等,则住花园里弄,如凡尔登花园(今长东新村),或高级公寓,如毕卡地公寓(今衡山宾馆);再次一等的如小公司或商店的老板,高极职员等,则住里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