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第五十五章 案例分析-嗜铬细胞瘤
- 格式:pptx
- 大小:249.27 KB
- 文档页数:10
嗜铬细胞瘤1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肿瘤,起源于嗜铬细胞,能够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
该瘤好发于肾上腺髓质,也可发生于颈部、胸腺、腹腔与盆腔等部位。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出汗、心悸等,而病理表现主要为患者肿块组织内含有梭形、多形、圆形细胞,核变,胞浆丰富,黏液质粗,有时成比例较高的多核和巨核细胞,这些细胞胞质含有多量颗粒形成细小斑点,少数细胞能染色成暗红色,称为好酸性细胞,这是区别于黏液性细胞的一个重要特点。
由于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与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临床上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仍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11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加深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最终确诊为嗜铬细胞瘤的11例患者。
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范围19-65岁,平均年龄为43.5岁。
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出汗、心悸等典型症状。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并对手术标本进行了病理学检查。
通过对病理学特征的分析,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归纳。
2. 结果11例患者中,8例肿瘤位于肾上腺,2例位于颈部,1例位于胸腺。
手术后,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病理学检查。
镜下观察显示肿瘤细胞呈梭形、多形或圆形,细胞核变性明显,胞浆丰富,且含有大量颗粒。
其中5例患者细胞胞浆含有暗红色颗粒,符合嗜铬细胞瘤的典型特征。
除了典型的组织学特征外,有4例患者肿瘤组织表现出多核和巨核细胞比例较高,且核分裂象明显,属于高度恶性嗜铬细胞瘤。
3. 讨论通过对11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我们发现该疾病在临床上表现出多样化的症状,如头痛、出汗、心悸等,并且其病理类型也呈现出多样性。
我们也发现高度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症状更加明显,肿瘤组织的核分裂象更为明显。
在临床上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需要结合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301医院疑难病例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杨丽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例1:发现血压升高、左肾上腺区占位1周一例【一般信息】女性,28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左肾上腺区占位1周”入院。
【病史】患者1周前因“腹胀”至当地医院就诊,测得血压220/130 mm Hg,伴有头痛、头胀,无心悸、大汗。
行腹部CT示左肾上腺区占位(患者自述,未见CT片),予输液治疗(具体不详)后血压下降,症状好转,未再应用降压药物。
3天前于当地医院测血压124/80 mm Hg,行腹部彩超示左侧肾上腺区囊实性包块,大小约7.2 cm×5.2 cm×6.6 cm。
患者自发病以来否认心悸、多汗、面色苍白,否认胸闷、四肢发凉,否认腹痛。
大便干燥。
月经正常。
父亲有高血压。
【查体】身高163 cm,体重58.5 kg,体重指数(BMI)22,血压142/98 mm Hg。
无面色苍白,手、足皮温正常。
无多血质外貌,无皮肤变薄、瘀斑及紫纹。
甲状腺未触及。
心率8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
腹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双下肢无水肿。
【诊治经过】入院后监测血压波动在120~142/70~98 mm Hg。
血常规正常,ACTH-皮质醇节律正常,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正常。
2次24小时尿儿茶酚胺平均值:去甲肾上腺素(NE)257 μg/24 h(参考值:22.09~75.36 μg/24 h);肾上腺素(E)431 μg/24 h(参考值:1.52~34.53 μg/24 h);多巴胺(DA)503 μg/24 h(参考值:93.18~470.31 μg/24 h)。
甲状腺功能正常。
甲状旁腺激素及碱性磷酸酶正常,降钙素(CT)正常。
75 g OGTT示糖耐量减低伴高胰岛素血症。
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
甲状腺超声未见明显异常。
腹部超声:左侧肾上腺区低回声肿块,大小约6.5 cm×6.9 cm,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可见液化区,结合病史考虑嗜铬细胞瘤可能性大。
嗜铬细胞瘤1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多数为良性,但也可为恶性。
本文报道了11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病例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范围为25-60岁。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高
血压、头痛、心悸、多汗和体重减轻等。
患者在就诊时常常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血压可
升高至200/120mmHg以上,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高血压危象。
其中有4例患者在体检时发现
肾上腺肿块,无明显症状。
肿瘤的直径为1.5-5.0cm。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呈现多样性形态,包括多形性细胞、乏粘液细胞、富粘
液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等。
核分裂像明显增多,核团聚现象常见。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具有嗜铬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功能。
肿瘤细胞呈弥漫
性分布,与正常髓质细胞可见界限不清。
临床治疗中,1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例患者接受放疗。
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的
血压逐渐恢复正常,相关症状也有所改善。
术后随访中,患者中有2例出现局部复发,1
例出现远处转移,并于随访中死亡。
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肾上腺肿瘤,临床表现多样化。
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并不能完全根治该疾病。
术后患者需密切随访,及时发现
并处理可能的复发和转移。
嗜铬细胞瘤1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综述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由嗜铬细胞发生恶性肿瘤形成,它们是来自嗜铬细胞的肿瘤,这些嗜铬细胞存在于嗜铬素突触、副交感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中。
嗜铬细胞瘤通常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因此引起的症状常常包括高血压、心动过速、出汗、头痛和恶心。
本文总结了11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术前评估、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
患者资料11例患者中有7例女性和4例男性,年龄在29岁到64岁之间(平均年龄51岁)。
所有患者主诉有长期的头痛、心动过速、高血压、出汗、心慌、面色苍白和体重减轻。
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有肿瘤影像学表现,其中9例患者肿瘤位于肾上腺髓质,1例患者的肿瘤位于纵隔,1例患者的肿瘤位于肾上腺皮质和髓质。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9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1例患者行胸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1例患者行开放性肾上腺切除术。
结果所有患者的术前和术后血压、心率及其他相关生理指标均得到有效控制。
除2例术后发生小量淋巴液渗出和1例呼吸道感染外,其他并发症率很低。
肿瘤大小在1.5cm到15.6cm之间,其中7例患者的肿瘤大小超过5cm。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肿瘤均为嗜铬细胞瘤,其中3例为恶性嗜铬细胞瘤。
所有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均接受了放射治疗和化疗。
随访时间为6个月到5年,所有患者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
结论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的恶性肿瘤,但也存在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可能性。
对于恶性病例,放射治疗和化疗是治疗嗜铬细胞瘤的重要手段。
对于大肿瘤和可能引起危险的肿瘤,应尽早手术治疗。
术前评估应包括血压、心率及其他相关生理指标。
此外,对于可能的并发症,应做好准备并予以预防。
最终,长期随访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嗜铬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附12例报告)【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过去是一种罕见病,随着诊断方法改进,对于本病报道也越来越多,为一种分泌儿茶酚胺的肾上腺髓质肿瘤,也可发生在肾上腺外,如腹主动脉以上的神经丛、膀胱、纵隔、胸腔或颅内等部位都可发生,这些部位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可发生在两性任何年龄,以中年患者居多,部分患者有家族史,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触摸肿块可诱发,有时呈持续性高血压,患者血尿儿茶酚胺增多,为主要临床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3例,女9例,年龄最大者54岁,最小者22岁,病史长者达7年,最短者6个月,2例以右上腹包块入院,10例均以阵发性及持续性高血压入院,其中1例血压高达270/128mmHg,高血压10例(%),其中持续性高血压7例,阵发性高血压3例。
血压正常者2例(%),其余症状包括头痛(%)、头晕(%)。
方法术前准备重视术前准备,术前充分降压,一方面使机体血管放开,减轻心脏负荷。
改善各血管尤其心脏的营养,使血管床内外离子体液自我调节扩容,另一方面使血管α受体处于阻滞状态,术中挤压肿瘤时儿茶酚胺入血不致引起严重的高血压,术前扩容及术中超量补液,可减少肿瘤摘除后儿茶酚胺下降引起的低血压,增加手术的安全。
术中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和处理手术操作应尽量减少对肿瘤挤压和牵拉,本组12例右侧肾上腺8例,左侧4例,其中1例术后20h死亡。
术后病理诊断肉眼所见肿瘤均有完整包膜,直径3~6cm,重量均在105g以下,圆形或椭圆形,切面实性,其中7例伴有出血及囊性变,镜下观察肿瘤由富含血管的结缔组织分割成不规则的细胞巢或腺泡样结构,瘤细胞大小不一,胞浆丰富,淡嗜碱,含细颗粒,有的呈空泡状,常见嗜酸性核仁,核分裂很少见,有些肿瘤组织中可见分散的神经节细胞,伴有神经鞘细胞及神经母细胞成分,神经鞘细胞S-100蛋白阳性,神经母细胞NSE阳性。
2 讨论病理诊断问题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不困难,主要根据大体检查肿瘤颜色和嗜铬反应,镜下大多边形细胞巢和腺泡周围以丰富血管及血窦,胞浆偏嗜碱,电镜下肿瘤细胞胞浆特殊形态的神经分泌颗粒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所显示的特殊着色反应有助于诊断,家族性嗜铬细胞瘤一般为双侧或多发,倾向于早发,患者年龄小,常与其他内分泌肿瘤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