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第一章赏析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14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第一章·龙飞凤舞在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部分国宝,你是否曾经疑惑:面前这一堆石块瓦片、铜铁草纸,我既无法欣赏到它们的美,也不理解为什么它们价值倾城。
难道仅仅因为它们是古人制作的吗?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不妨让我们一起从《美的历程》开始,了解中国古典美的历史,触碰古典美的脉搏。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撰写的一部中国美学经典著作,是对中国古典文艺的一次回顾和巡礼。
这部美学著作,在1981年一经发表,就成了真正的畅销书,引领了中国大地上的“美学热”,并且影响深远,至今不衰。
书中,李泽厚以美为脉络,将文物、文学、音乐、建筑等不同领域完全打通,叙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之美。
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
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01.远古图腾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古已有之。
本章将带领你从原始的远古图腾开始,了解“美”在中国大地上是如何萌芽和初步发展的。
1-1. 原始人的项链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是从猿人进化到人类的阶段。
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70万年前-20万年前)和丁村人(12万年前-10万年前),他们手中的石器是纯粹的生产工具。
但那时候的石器,既不规则,也不好看。
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2.7万年前-3.4万年前),他们手中的石器,已经被打造得均匀规整,甚至出现了石制的“装饰品”。
而且有部分装饰品的穿孔都染成了红色。
(原书图1)这说明,人类从原始人开始就是爱美的。
他们对事物的形体、色彩、和尺寸均匀度,都已经有了朦胧的偏好。
这时候的石器,既可以作为劳动工具(物质基础),又可以制作成装饰品(精神领域)。
山顶洞人喜欢染红自己的穿戴,还在尸体旁撒红色的矿物粉,这些颜色、事物和活动逐渐被赋予了人类社会独有的象征意义,形成了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也就是远古图腾活动。
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
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这里以第六章《佛陀世容》为例说明。
本章论述佛教石窟艺术。
作者把它分为(甲)魏、(乙)唐前期和(丙)唐后期、五代及宋三个时期和类型。
从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可以明显看出艺术是如何决定于社会状况的。
从东汉灭亡到唐帝国建立,这中间的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
朝代屡换,战乱频仍,阶级和民族的压迫剥削残酷而野蛮,常有暴虐杀戮,苦难无边。
现实世界毫无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佛教走进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得以逃避现实世界。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
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
这是第一时期。
第二时期是唐前期,此时社会和平稳定,于是对佛国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变化,在石窟中,则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而壁画中先前那些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
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被作者称为“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
第三时期起于中唐,当时经济上较为发达,政治上科举制度确立,世俗地主势力大增,而中上层广泛追求奢侈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