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的历程第一章笔记

美的历程第一章笔记

美的历程第一章笔记
美的历程第一章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第一章·龙飞凤舞

在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部分国宝,你是否曾经疑惑:面前这一堆石块瓦片、铜铁草纸,我既无法欣赏到它们的美,也不理解为什么它们价值倾城。难道仅仅因为它们是古人制作的吗?

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不妨让我们一起从《美的历程》开始,了解中国古典美的历史,触碰古典美的脉搏。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撰写的一部中国美学经典著作,是对中国古典文艺的一次回顾和巡礼。

这部美学著作,在1981年一经发表,就成了真正的畅销书,引领了中国大地上的“美学热”,并且影响深远,至今不衰。

书中,李泽厚以美为脉络,将文物、文学、音乐、建筑等不同领域完全打通,叙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之美。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01.远古图腾

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古已有之。本章将带领你从原始的远古图腾开始,了解“美”在中国大地上是如何萌芽和初步发展的。

1-1. 原始人的项链

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是从猿人进化到人类的阶段。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70万年前-20万年前)和丁村人(12万年前-10万年前),他们手中的石器是纯粹的生产工具。但那时候的石器,既不规则,也不好看。

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2.7万年前-3.4万年前),他们手中的石器,已经被打造得均匀规整,甚至出现了石制的“装饰品”。而且有部分装饰品的穿孔都染成了红色。(原书图1)这说明,人类从原始人开始就是爱美的。他们对事物的形体、色彩、和尺寸均匀度,都已经有了朦胧的偏好。这时候的石器,既可以作为劳动工具(物质基础),又可以制作成装饰品(精神领域)。

山顶洞人喜欢染红自己的穿戴,还在尸体旁撒红色的矿物粉,这些颜色、事物和活动逐渐被赋予了人类社会独有的象征意义,形成了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也就是远古图腾活动。

这个时候的宗教、艺术、审美等因素是混杂在一起,都包含在巫术礼仪之内。

1-2. 女娲伏羲

中国古代传说中很多的神,比如女娲、伏羲、盘古、共工、轩辕等,他们是远古中华文化的代表,形象多是巨大的龙蛇,绝大部分时候被描绘成人面蛇身。如下图,传说中伏羲女娲的形象: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闻一多认为,它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以蛇为主体,加上兽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据推测,蛇的形象,是远古华夏氏族的图腾。华夏部落在不断兼并其他部落的同时,也把其他部落的图腾形象合并到自己的图腾中,直到“蛇”逐渐演变成为“龙”。

渐渐地,以“龙”为代表地华夏部落,控制了中国的西、北部。而“凤”则象征着占据着中国东方的部落。以龙、凤为代表的两大部族,经历了长期的战争,逐渐融合。

斗争的结果,推测是是龙(西方华夏集团)战胜了凤(东方夷人集团)。所以至今中国人还自称为“龙的传人”。

但是,“凤”代表的部落也很强悍。“龙”虽然赢得了战争,却没有办法完全吞并“凤”。因此凤的地位虽然低于龙,却还是保持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形象和地位,最后形成了龙飞凤舞这样的图腾旗帜,也为后世留下了龙凤呈祥之类的文字和画面。

龙飞凤舞的图像符号,凝集了原始的社会意识,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02.原始歌舞

原始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面对很多影响部族存亡的事情,比如人丁繁衍,战争胜败等,他们只能寄希望于通过虔诚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来祈求上天神明保佑。所以他们对这种活动倾注了强烈的感情和信仰。

巫术礼仪活动,除了龙飞凤舞之类的图腾标记,还包括身体激烈地跳动、口中念念有词、狂呼高喊、以及器具的敲打击奏……这些行为在后世逐渐发展成舞蹈、歌唱、诗歌、咒语、以及器乐等等。活动中表达出的情节和内容,后来发展成了戏剧和文学。

(原书图3)这是1973年在青海出土的一个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舞蹈纹陶盆。盆上的舞者,手拉着手,步调一致,翩翩起舞。不要以为它只是呈现了原始人欢快起舞的场面。考古学家们相信,它主要是用来表现的当时严肃的巫术礼仪的。在原始人看来,巫术礼仪(礼)和原始歌舞(乐)密不可分,它们与部族的兴衰命运息息相关。

发展到奴隶制社会以后,中国人将它们分化成两条路径,分别代表精神生活的两面:相对约束的“礼”——正刑典章;相对解放的“乐”——文学艺术。

后世总是将“礼”和“乐”同列并举,并且与政治兴衰联结起来。朝气蓬勃的时期总是“礼乐并重”的。但当人们谈起某个朝代“礼崩乐坏”,往往表示这个王朝已经衰败了。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发展,随着先民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增加,巫术礼仪被不断理性化,逐渐让位于政治和历史。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基本完成了这一替代转换的过程。

03.“有意味的形式”

3-1.从动物纹到几何纹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出现最多的不是动物纹,而是抽象的几何纹。这一点,中国和全世界各民族都是一致的。这是一只1950年出土于甘肃的马家窑彩陶瓮(新石器时代晚期)。从上到下的纹饰,分别是漩涡纹,水波纹和平行线。

有人解释为,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状态的水面,如:波涛汹涌、涟漪荡漾和平静如镜。作者李泽厚更倾向于,漩涡纹和水波纹分别代表蛇的盘曲状和爬行状。而蛇,是古越族的图腾。

原始人在陶器上描绘蛇、鸟、鱼、蛙的手法,从写实模拟,到写意抽象,甚至符号化。几何纹中融入了原始人强烈情感和特殊意义:既作为崇拜图腾的标志,也是同一族群共同体的标志。

3-2. 美的形成

20世纪初英国美学家克乃夫?贝尔(Clive Bell)说,“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就像之前提及的,从具象动物纹向抽象几何纹的演变,并且融入特殊意义的过程,就是“美”形成的过程。

越是了解表象背后的“意味”,就越是能欣赏到包含着这种意味的美。

比如条纹,在现代人看来只有颜色宽窄的不同;但看在原始人眼中,则可能代表蛇鸟鱼蛙和种族繁衍,从而产生喜爱、崇拜、厌恶、害怕等情感。

所以,对历史产生兴趣的最好方法,不是填鸭式的背书;而是到博物馆,对照着实物听工作人员作一场精彩的讲解,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3-3. 陶器造型

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的两大因素。色彩是相对原始的审美形式,而对线条的掌握,则要困难得多。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爱使用红色,说明他们已经对“颜色”有了审美感受。而对线条和造型的审美,一直到新时期时代的制陶工艺上,才体现出来。这里谈陶器的造型。

这是一只仰韶文化的三足陶器,被收藏在西安历史博物馆中。从实用功能来讲,它下方通透,便于烧火;容量宽敞,有利蒸煮,用起来很是方便。从视觉效果来看,三足的造型,比两足稳定,比四足简洁,给人庄重神秘的感觉。

这种造型,和宗教仪式中严肃神秘的氛围非常切合。所以三足器后来成为主要的礼器绝非偶然。

但是,“有意味的形式”也可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原本的意味。而且器物一旦摆脱了纯粹的模拟写实,具有了“美”的意味之后,将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性格和道路,影响人们的观念和感受。而后者也会反过来影响前者的发展。

比如,三足器的演变。在礼乐并重的商周时期,用青铜铸就的三足鼎,造型雄浑厚重,成为国之重器。而在礼崩乐坏的东周,三足器就逐渐衰落,不再具有神秘崇高的地位。等到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宋代,三足器却追求灵巧秀美,成为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清赏文玩之物。比如著名的汝窑三足洗(左图)和三足樽(右图)。

问:同样都是三足器,为什么“楚王问鼎”代表楚人窥视中原的雄心壮志,而三足洗却成了宋人的旖旎柔情?

04.炎黄尧舜的时代

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和不同阶段。

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4000年)早期,是母系氏族社会,相对平和安定。之前我们看过这一时期的舞蹈纹陶盆(原书图3),纹样活泼淳朴,生机勃勃。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社会被父家长制替代,社会进入了炎黄尧舜时代,中国大地长期陷入大规模战争中,斗争剧烈而残酷。这个时期的陶器纹路变得威吓恐怖,使人感受到权威统治的力量。

黄帝(前2697年~前2597年)统一中原后,龙山文化的黑陶器,造型上直线压倒曲线,纹饰上封闭重于连续,多是机械静止状态的纹饰,显得神秘严峻。

这正好也反映了之前提到的,社会背景和人的主观感受,影响器型纹饰的发展。尤其是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晚期的石锛(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一种生产工具)纹样,连性质都开始起了根本变化,成为接下来的夏商文化中青铜纹饰的前导。

(龙山文化晚期的石锛纹样)

05.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审美艺术的未来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汹涌来袭,由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等等一系列创新,正在重新改变和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

伴随着时代洪流,审美艺术将发生怎样的巨大变革?我们有必要在人工智能的视野下探讨审美艺术的未来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人工智能的基础是哲学。有人说,在人类思想史的长河中,有几个星光灿烂的黄金时代。第一个黄金时代,是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黄金时代是文艺复兴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三个黄金时代,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开始,普朗克、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人提出量子力学,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出现,阿波罗计划将人类送上月球,人类文明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正是在这一时期,人工智能变成一门正式的学科。

前三个时代的哲学和科技发展,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思想之源、技术之基。可以说,人工智能是主流思想和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类智能源自自然的造化,是人类大脑进化的结果,也因此,最早拥有智能的人类被称为智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法国哲学家、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指出,人类进化到现在,生物的自然进化过程已经结束了,今后的进化是技术推动下的人类自我进化。人工智能的出现,便是人类增强智能的一次伟大进化。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人工智能在语言识别、图像分类、自动驾驶、机器翻译、问答系统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功。甚至于,微软的机器人“小冰”已经可以写出媲美于人

类诗人的诗。前不久,美国一位名为戴维·柯普的音乐教授写了一套计算机程序,用其谱出了协奏曲、合唱曲、交响乐等。

虽然人工智能似乎已经可以创作出形式上的艺术作品,但是,要判定其作品是否是艺术品,以及人工智能是否拥有审美,我们仅仅对艺术的外部特征进行描述和定义是远远不够的。

人类在自然进化和社会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人类精神价值体系。人类精神价值体系可分为三个板块:科学认知系统、宗教信仰系统、审美艺术系统。这三个方面不分离、不隔绝、不同质,共同推动着人类精神的进步。其中,“超越”是贯穿这三个板块的核心概念。

科学认知是对现实的超越。历史上每一次科学的发展,都是对人类未知领域的开垦,对自然和现实世界的改造,对人类原有生存方式和认知状态的超越。迄今为止,这种超越为人类力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福祉。

宗教信仰是对自我的超越。面对茫茫宇宙、无边荒野,人类意识到自己只是其中一粒简单、渺小的尘埃,人渴望超越肉体的有限存在,追求生命意义的无限延展,渴望得到神的爱。

审美艺术是对现实感受性的超越。人靠自身的感受力,通过艺术从日常经验中解放出来,体悟出自然的生存秩序、生命法则和人性的本质。

基于此,目前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只是对某种艺术门类的风格化和技术化处理,没有涉及艺术本质中的情感、想象等重要范畴,更不可能具备艺术的社会功能。因此,目前人工智能的创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

转型社会最大的特点,是把人类社会几千年积淀形成的东西拿来重新审视和质疑。在这样一个前夜,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身边和未来的世界?如何定义人工智能的创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一种开放的尺度引进我们的思维当中,需要一种更广阔的参照系,把未来的维度、生长的维度引入现实。只有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进行充分的考量,才能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创作的当下。

在25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和别的物种还没有什么区别。直到大约距今7万年前,一次偶然的基因突变,人类才从众多的生物物种中脱颖而出,思维、认知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开启了人类逐渐影响、统治、主宰地球上其他物种的开始,并日益对地球及人类本身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影响和改造。

但是,如果放在人类史的尺度来看,有一件事始终未变:人类本身。作为人类本身和几千年前的身体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区别,人类的智能和情感状态也几无变化。

而现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类主体将发生转变。这一转变不是生物进化论意义上的转变,而是人类主体的自我进化。这一转变的重大意义,无异于人类从猿猴向智人的进化。

未来的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们尚无从得知。但是,毫无疑问,随着人类主体的改变,艺术的主体也将重新生成。

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只擅长单方面的内容,距离其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正如有的科学家指出的:“现在人工智能多是在简单地模仿人的神经元,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这里面有一个基础科学重大突破的机会。”

科学家们预计,未来,强人工智能,尤其是超级人工智能,将在各方面都要强于人类。我们试想也许能够有可能实现“人机一体”,人和机器融为一体,这样人工智能便可注入人的精神和灵魂,从而提升艺术创造力和鉴赏力。

艺术挑战技术,而技术赋予艺术灵感。毫无疑问,未来,在人工智能甚至超级人工智能的冲击下,艺术必将迎来与新技术联姻的转向。

霍金曾做出了人工智能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这样耸人听闻的论断。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也声言,未来基于大数据和复杂算法的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而统治世界。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到来总会引起人们的恐慌、疑虑、抵制、不适,这是必然现象。

但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回头路,必须向前走。

在这样的愿景和焦虑之中,我们必须正视人工智能的冲击,深入思考,且坚信:未来人类发展一定不是在技术牵引下的一意孤行,而是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出来的理想田园。

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机器语言Machine Language,人工智能的英文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我们可以把它们合成一个词:MLAI,中文可译作“莫来”。MLAI有两方面的含义:

从艺术的层面说,未来,人工智能有可能用机器语言创造出高级的艺术作品,超过目前人类对艺术的认知,带来艺术世界的颠覆性改变。

从人类未来命运的层面来说,由于种种不可预知的情况,我们对未来既满心期待,又保持高度的警惕,希望它“莫来”,或者晚点到来。

我们恐惧未来的到来,但它终会到来。

《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

《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 《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一近日,有幸拜读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真是一部开阔志趣的好书。 哲学家冯友兰夸赞它是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本书从原古时代史前文化开始,纵横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直至明清,作者带领我们对中国古典文艺开展了一次鸟瞰式的美的巡礼。其中内容深厚而简约,充满哲思之光,语言精炼优美,使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读《美的历程》,仿佛在登临一座风景奇秀的高山,满眼的绝胜风景,气喘吁吁并吸收升华着,令人心旷神怡,大获裨益。常常是读着画着,不知不觉就把一页书画满了。 本书从艺术和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各部件的联系出发,对各个不同时代独特的美的元素,进行了鸟瞰式的观花,从龙飞凤舞的原始图腾,到青铜饕餮;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从佛陀世容的虚幻颂歌,到盛唐的杜诗颜字韩文;从宋元的山水意境,到明清的文艺思潮……你会不知不觉中仿佛走进了一座宏大的艺术博物馆: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着名的诗人文学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感叹作者的宏大构图,哲理辩思,艳羡作者的深厚积淀,高屋建瓴。 《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二《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紧张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三个火枪手读后感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着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因此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接洽起来,点面联合,揭示出种种社会因素对付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阐发与说明。 如今,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对付作者的学养除了敬佩我没什么好说的,而且,单凭那么多英俊的图片,我花这个价格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样,再好的书也有打折的时候,另外不说,我那本插图版精装《东方的智慧》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便是半价买的。就一句话,万一哪天你们谁看见这本书打折处理了,可千万千万别告诉我。《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闻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着作,从宏观俯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故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第二章从充满狞厉美的青铜时代写到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的青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6701120301 学分:2 总学时:32 课程开设院(系):美术系 适用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 前期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 二、教学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选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讲解,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民族艺术传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更好地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思维当中。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欣赏力,增加感性认识,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对设计理念的分析,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和思考研究的习惯,加强理论基础。并以此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拓宽设计思路。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借助多媒体设备以课堂面授为主,并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与课外参观。 五、考核方法 本课程期末采用命题论文或开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表现占总评成绩的40%。 六、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了解工艺美术基本含义与本质属性; 2、掌握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的造型、装饰特点。 教学内容: 1、石器工艺及其他工艺 2、陶器工艺 教学重点: 原始社会不同时期的彩陶工艺的器型和纹饰特征。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教学要求: 1、了解奴隶社会青铜器、陶器、染织、服装工艺。 2、掌握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 教学内容: 1、青铜工艺 2、陶器工艺 3、染织服装和其他工艺 教学重点: 奴隶社会青铜器的造型、装饰纹样及象征意义。 第三章秦汉工艺美术 教学要求: 1、了解秦汉时期的金属、漆器、染织、服装、陶瓷及建筑装饰工艺; 2、掌握秦汉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 教学内容: 1、金属工艺 2、漆器工艺 3、染织服装工艺 4、陶瓷工艺 5、建筑装饰工艺

美的历程读后感集锦

美的历程读后感集锦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美的历程》读后感——关于本书的四点思考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似乎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中国美学史。和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相比,我觉得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更是一种自我理解的心灵书写;而《中国美学史大纲》则更多的是倾向于在一种意识形态的规范语境内严谨客观的介绍。所以读《美的历程》,对于我这样的初学来说,更能激发兴趣和阅读冲动。读完《美的历程》,我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或变幻或相承的美学内涵。“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流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志,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历程”;“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和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那么尽管如此匆忙的历史巡礼,如此粗糙的随笔札记,对于领会和把握这个局大而重要的成果,该不只是一件闲情逸致或毫无意义的事情吧”如李泽厚先生在这本书的开篇和结语所所的两段话一样,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确有一种“匆匆巡礼”的感觉,他把自己对中国远古到明清的美学认识以最为代表性的事件、最直接的风格和手法向我们呈现出来。但是这种“匆匆巡礼”虽匆匆但不零乱;虽巡礼但不空洞。于我而言,李泽厚先生的这部美学着作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在其启发和指引下进入美学的探究和学习。 搭乘李泽厚先生的沉重列车,从苍茫神秘的远古驶来,一路的站牌是那样的斑驳而绚丽。每一个站牌地下都工工整整地刻着两个字:“思考”。在这列火车超时空的行驶中,我在远古时代和楚国停留的时间最长,有时候还意犹未尽,让这辆列车倒着开,反反复复。因为在这两部分的论述和思考中,一方面,李泽厚先生在他的角度上引导我进行自我思考,但在另一方面,我对其在关于楚汉浪漫主义的论述中的合理性在自我理解的角度上产生怀疑。

美的历程经典句子

美的历程经典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美的历程经典句子,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人类从动物开始。为了摆脱动物状态,人类最初使用了野蛮的、几乎是动物般的手段,这就是历史真相。 2、感伤、悲痛、恐惧、爱恋、焦急、忧虑,欲求解脱而不可能,逆来顺受又不适应。 3、如同给人以**效果的希腊悲剧所渲染的命运感,由于体现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而成为美的艺术一样。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 4、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练,积淀下来,传流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留恋不止。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那么,得从哪里起头?得从遥远得记不清的时代开始。 5、社会愈发展、文明愈进步,也才愈能欣赏和评价这种崇高狞厉的美。 6、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 7、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

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宗教艺术也是这样。 8、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劳动、生活和自然对象与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逐渐被自觉掌握和集中表现在这里。 9、人类从动物开始。为了摆脱动物状态,人类最初使用了野蛮的、几乎是动物般的手段,这就是历史真相。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就是这种最野蛮的手段之一。 10、龙飞凤舞——也许这就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前,从旧石器渔猎阶段,从母系社会通过父系家长制直到夏商早期奴隶制门槛前,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着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腾旗帜? 11、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义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合上书本,好像有些难以下笔。“美的历程?”何为美?而美,该怎么说它的历程? 忽想起高中第一节美术课老师问“大家认为什么是美的?”当时的我想了想后,举手回答:“我认为《蒙娜丽莎》是美的,神秘的微笑,温柔的眼神……这些都给人以美的感受。”记得当时还有同学说了一些可爱的什物,瑰丽的风景,善良的人儿…… “一千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们去想:美是什么?显然,没人能真正予其一个定义。可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不可言说之物,必将无言以对。”美本不存在终极解释。那么我认为,美,即人性。“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满足的兽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想象中有情感。” 而既然说美有“历程”,便不难想:美是活的,是发展的。 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到魑魅魍魉的青铜纹饰;从理性精神的先秦,到浪漫主义的楚汉;从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从宋元的山水意境到明清的文艺思潮。我分明能从李泽

厚先生的描写中感触到华夏美的历史。 就我个人而言最喜唐朝,也窃以为其最能作为中华美的代表。初盛晚三个时期,皆有其不可替代的美。纯以诗歌来说,初唐时,由六朝的靡靡之音变为清新明丽。犹记得当初学《春江花月夜》时“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那种含蓄却直击人心。难怪闻一多先生评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让我感受到即将步入盛唐的蓬勃之气概。盛唐时期,无论是雄浑壮丽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诗,还是优美宁静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田园诗都让人流连。盛唐之顶峰首推李白,这个被称为“诗仙”的天才诗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霸气,“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的通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这些都是盛唐之气象。至若晚唐,则“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思牧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无奈义山,以及不能不提的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圣杜甫……皆有凄凉而悲痛之美。 这一切的美,都是关乎心灵的,是人性的美。正因为有情感,有思想,会爱,会痛,才能创造美,察觉美。所以

文学理论1

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文艺学: (1)隶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也被称为文学学,名称来源于前苏联。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名称来源源于西方。 2.文艺学的分支 文艺学:a.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b.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 c.文学史 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属于研究一般的、共时性的研究范围。 一般:是指它研究的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而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和具体作家的批评; 共时:是指从横向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成要素、创作过程、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等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评述。 3.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关系 文学理论: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规律,并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学科。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以及文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历史的和美学的评判,它与文学现状联系得更紧密些。 文学史:研究以往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自身继承、革新的内在联系。 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三者关系:文学理论以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为基础,从中吸收养分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以文学理论为根基,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 4.文学理论在语言文学系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 ↑语言艺术古代汉语 语言文学系→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古、现、当)外国文学(欧美、俄苏、东方) ↓文学创作 写作:写作学——文学写作 应用写作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和语言学有密切关系 5.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对象:文学作品 6.文学理论的任务 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但是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在远古图腾、青铜器亦或者是诗歌、小说中都发现了美,而这些是普通人并不曾发现或没有注意的,这点给了读者们新的视野。 在令人感到乏味的诗词歌赋中,李泽厚先生也展示给了读者一幅属于诗词歌赋特有的美图。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纵观《儒林外史》、《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令读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们的所表现的是一些平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读者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儒生们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况。《红楼梦》所描绘的是四大家族的兴盛衰亡,描绘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可以很好的表现了这一世俗生活的表现。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爱情,正如《西厢记》,虽然在当时被列为禁书,但是其中贴合普通百姓的爱情描写深深吸引了许多读者,许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谓的“禁”,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一读此书,连《红楼梦》中一直循规蹈矩的林黛玉都读过此书。可见,这种世俗生活的、所表现出来的“美”对广大读者的吸引力。 “这种书俗文学的审美效果显然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重大差异,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位于世俗的真实”,这里没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没有真正报复雄伟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而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显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实,引人入胜。 《美的历程》还揭示了另一个与平时的教育不一样的视角。一般普遍认为,某一个诗人的风格特点是统一的,很少会对其诗歌、词分开单独研究其特点,但是,此书却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观点,如韩愈,“同一个韩愈,与进攻性、煽动性、通俗性的韩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艰涩的韩诗;尽管‘以文为诗’,但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韩愈,文中还提到了柳宗元、韦应物等等的诗文,“经常是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也给读者们不一样的视角,是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单独的研究这些诗人。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美的历程第一章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第一章·龙飞凤舞 在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部分国宝,你是否曾经疑惑:面前这一堆石块瓦片、铜铁草纸,我既无法欣赏到它们的美,也不理解为什么它们价值倾城。难道仅仅因为它们是古人制作的吗? 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不妨让我们一起从《美的历程》开始,了解中国古典美的历史,触碰古典美的脉搏。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撰写的一部中国美学经典著作,是对中国古典文艺的一次回顾和巡礼。 这部美学著作,在1981年一经发表,就成了真正的畅销书,引领了中国大地上的“美学热”,并且影响深远,至今不衰。 书中,李泽厚以美为脉络,将文物、文学、音乐、建筑等不同领域完全打通,叙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之美。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01.远古图腾 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古已有之。本章将带领你从原始的远古图腾开始,了解“美”在中国大地上是如何萌芽和初步发展的。 1-1. 原始人的项链 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是从猿人进化到人类的阶段。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70万年前-20万年前)和丁村人(12万年前-10万年前),他们手中的石器是纯粹的生产工具。但那时候的石器,既不规则,也不好看。 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2.7万年前-3.4万年前),他们手中的石器,已经被打造得均匀规整,甚至出现了石制的“装饰品”。而且有部分装饰品的穿孔都染成了红色。(原书图1)这说明,人类从原始人开始就是爱美的。他们对事物的形体、色彩、和尺寸均匀度,都已经有了朦胧的偏好。这时候的石器,既可以作为劳动工具(物质基础),又可以制作成装饰品(精神领域)。

尔雅通识课美的历程 美学导论

已完成 1 《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形容的是谁()?A、贾宝玉 ?B、薛宝钗 ?C、林黛玉 ?D、王熙凤 我的答案:C 2 《4' 33''》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 ?A、约翰·斯特劳斯 ?B、约翰·凯奇 ?C、尼古拉斯·凯奇 ?D、皮埃尔·布列兹 我的答案:B 3 “审美麻木化”就是指对“审美现象”的麻木,对“审美对象”的非关注。()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事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句话出自()。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 我的答案:D

2 按需求层次理论,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匮乏需求”()?A、生理需求 ?B、安全需求 ?C、尊重需求 ?D、自我实现需求 我的答案:D 3 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的“金字塔”理论()?A、佛洛依德 ?B、荣格 ?C、马斯洛 ?D、拉康 我的答案:C 4 《向日葵》是着名画家莫奈的作品。() 我的答案:× 5 审美需求属于B需求,即“存在需求”。()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审美当中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A、养心 ?B、养身 ?C、养眼

?D、养神 我的答案:D 2 审美最主要的器官是什么() ?A、味觉 ?B、触觉 ?C、视听 ?D、动觉 我的答案:C 3 以下哪部电影不是张艺谋的作品() ?A、《英雄》 ?B、《红高粱》 ?C、《活着》 ?D、《卧虎藏龙》 我的答案:D 4 《美学散步》是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论文集。()我的答案:√ 5 审美不属于人类心理的高峰体验。()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世界三大菜系之一() ?A、中国菜系 ?B、法国菜系

【美的历程第二章读后感】美的历程读后感(三篇)

【美的历程第二章读后感】美的历程读后感(三篇) 美的历程读后感(三篇)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在新时期的重要著作,它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用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该书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曾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乂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美的历程》能在短时间内让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得到美的熏陶,确实是一部很好的读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三篇),供大家参考! 美的历程读后感一 今天,我刚在网上看了一本这样的书,名字叫《美的历程》。书的题目就让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那么,从哪里起头呢?美的历程读后感 书的一开头就用: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儿近于偶尔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所以记录美的历程,实在是吃力不讨好,承载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来者审视的心灵墩锐度。这样一段话为开头,同时也让我看到美的心灵是会怎样面对生活。 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美学和哲学是我今年颇感兴趣的两门学科,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但它们却深深吸引着我。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宇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

美的历程 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一)它的几个特点: 1.跨度很大,点到为止。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这也决定了它只能是笼统的,每一个朝代都只能选取几个点加以阐述,高度概括各个领域的面貌和意蕴,泛泛而谈,引导你循着它的线路图加以深入探寻下去。 2.词汇量很丰富。从它的词汇量就可以看到学者的功力所在,它是一本可以让你做很多笔记的书,很多的词汇都是第一次所闻,很多的句子闪耀着哲理的光芒。而且,它截取了很多优美的古文诗词,沉下心读便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3.看法中肯。它有很多的看法,做了很多总结,而这些总结细细品位,确实如它所说,看这本书的过程你自己的看法会不自觉被它所覆盖和推翻,按照它的思想进行了一场“美的历程”。 4.知识丰富。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却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二)我读《美的历程》和钱有关系。一般说来,我读书会选择200页以下的,包括小说。道理很简单,首先,400页一部书如果换成200页就是两部,听起来差了一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我的虚荣心。另外,我的经验是,越大部头的书往往越乏味,作者通常是对读者的领悟理解能力持怀疑态度,一点点主题结论要迂回曲折反复论证个5遍6遍,看得头昏眼花非常上火,更有甚者,万一没看懂,不但上火,信心也受打击。所以,我读《美的历程》可以算是个例外,这本书罕见的厚,377页,我看过的唯一比这本书厚的就是半部《资治通鉴》。买书我可没这讲究,不分厚薄,只管喜欢,先从架子上不分青红皂白,检面善的就抽出来,交款的时候再把书摆到台面上,价格质量做一番综合衡量天人交战,之后拿上三、五本飘然远引。长话短说,那天在三联,我忘记把《美的历程》从购物车里面抽出去,就这么把它买回来了。(不知道这无意识的行为是否也埋藏着什么潜在动机?)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心疼,88块钱!!!不过这本书贵也有它的原因,全书收录214幅精美插图照片,其中大部分是彩色的。看在这钱的分上,再厚的书,也要咬牙看下去。如此,我在厕所里开始了《美的历程》。之后我发现了一个道理,看插图多的书自有好处,就是看的快,成功感强烈。一次如厕,我最多看了50页。但也有慢的时候,比如在上“魏晋风度”那一章的厕所时,我一次就耗费了将近30分钟。原因是我看到了非常好的一幅图片:河南洛阳出土的一尊北魏时期泥塑。在描述这泥塑之前,我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问题我出了厕所马上就问了我的女朋友,她的回答让我非常高兴,其智力水平正好符合我的要求),我们心目中的古代人是个什么样子?为了让大家有充分思考的时间,我这里先分个段。答案我自己说出来吧:峨冠博带,宽袍广袖,对于武侠小说看多了的朋友,古人有时候腰里还配着一把宝剑,总之,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小时候读郭沫若的《屈原》,里面画的屈大夫就是这个样子,后来看过的所有古人造型也都是一个模子(可能最近中央电视台拍的《笑傲江湖》里面的余沧海算个大例外)。但你来看看这塑像(书中163页),在页面的右下角,一个小小人缩成一团,抱头坐在一块圆形石头上,只能看到耸起的双肩和一头乱发。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在为什么而痛苦悲伤?靠,简直就是个小哈姆雷特,说它象哈姆雷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头发都打着卷,贴在头皮上。就是这个泥塑,让我在马桶上憋了半小时,不是没有收获,出来的时候我带着这样一句话,让我的女友五体投地: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你会看不起中国,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你会觉得这不是中国。现在,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对于作者的学养除了敬佩我没什么好说的,而且,单凭那么多漂亮的图片,我花这个价钱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样,再好的书也有打折的时候,别的不说,我那本插图版精装《西方的智慧》就是半价买的。

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之思考、总结 第一部分:读后思考 一、“人的觉醒”的经历的几个阶段? 纵向性质觉醒:从远古到魏晋,“人”经历了三次本质性的觉醒:第一次是在青铜时代,第二次觉醒是在先秦时期,第三次觉醒是在魏晋时期。这三种觉醒是有区别的。青铜时代的觉醒指的是“人”从动物性解放出来,获得“人性”;先秦的觉醒指的是“人”从宗法制度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我”与周边的关系,获得“外在性”;魏晋的觉醒指的是“人”从“我们”的外在价值关系中解放出来,获得“内在性”。 横向范围觉醒:从宋开始,“人”的觉醒从统治阶级扩散到了全民性的觉醒。艺术从统治阶级的艺术发展到全民性的艺术。 二、关于艺术? 1、艺术的要素 内容:情感+理解+想象 形式:谢赫是理论第一人,从魏晋开始注重“文的自觉” 2、艺术的表现: 书法:线的艺术(谢赫)——从魏晋开始自觉 建筑:造型的艺术——对建筑的审美在春秋时期达到最高峰(这里包含着春秋的理性精神对其的影响) 文学:抒情的艺术——从春秋《诗经》开始,奠定基础 音乐:时间的艺术 ...... 3、如何欣赏艺术,欣赏美?——内容和形式的发展脉络 (1)艺术的内容 艺术和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人”——是“人”所处的时代、思想、生活的集中体现。如果脱离“人”(即“人”所处的时代、思想、生活)这个“皮”,那么艺术这个“毛”将无法附着。 因此,我们在理解艺术、理解美时,一定要把它们放入相应的时代背景、人的思想和生活中,否则将无法真正理解和欣赏。这也正是作者以纵向的时间坐标为主线,以横向的空间坐标为参照,把艺术和美放到坐标轴中进行定位的缘故。 例如:青铜艺术。夏商周时代,人类为了摆脱动物状态,开始了血与火的部落大合并的野蛮时代。如果我们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无法欣赏青铜时代那些神秘的、恐吓的、凶狠的以及狞厉的青铜艺术之中所蕴藏的“崇高”性(历史必然性)和童稚性(社会开端性)。 例如:建筑艺术。对建筑艺术的审美只有到春秋时期才达到最高峰。是因为在中国建筑的背后是“人”,是生活着的人的宗教观(神人同在)——“入世的”、思维观(儒家思想)——“时间的”、生活性(宗族观念)——整体的。而只有在春秋时期,“人”才开始真正觉醒。 例如:文学艺术。文学是借助想象的进行抒情(理解+情感)的一种艺术。想象是文学的基础和前提。文学从远古的巫史文化(想象的开端)到夏商周的作为统治阶级的宗教作品(统治阶级的想象)中解放出来,到春秋时期成为一种抒情艺术。是需要在“人”的思维、想象开始觉醒的时候,才真正成为一种艺术。 (2)艺术的形式 形式本身是具备美感的,而这种美感只有在魏晋时期才被挖掘出来(在这之前,从远古的巫术礼仪、到夏商周的宗法制度、到春秋时代的儒道理性、再到楚汉的现世观,讲的更多的是艺术的内容。是内容积淀成形式,尚未上升到“文的自觉”的程度)。例如书法,就是

美的历程

第一篇: 美的历程》读后感 如果你想读一本能整体感知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书,或者你有一个想宏观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精神特质的真切愿望,那么《美的历程》可以一读,又不得不读。 大约一本好书,你都能或是朦胧隐约,或是直接强烈,或者两者兼有地感受到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不是别的,它只能是著者个体特有而迸发的天赋才华、“修为”的人生境界,“积淀”的生命质量,它在当时感动着你,而后给你无穷无尽的“意味”。同样,《美的历程》也会在上述的一些方面让你“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恢弘博大的气势。似乎并不是优美语言的一时倾倒,也不是特立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其恢弘气势的首先折服。《美的历程》一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从史前文化一路辗转明清近代,从图腾歌舞、青铜陶器一路延展经史辞章、诗词书画,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貌、时代精神的俯观鸟瞰、整体把握,以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之、铺陈之、思辨之,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薄薄一册《美的历程》以恢弘博大的气势,他让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已经欲罢不能,便只好开始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庭院深深深几许”——敏锐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气势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胜之处,但是理论的空中楼阁、概念的空壳游戏,恰也可以在此发生,因此气势也必须要有实际内容的强大支撑,方才牢靠而不漂浮。《美的历程》通过对浩若烟海的有关艺术、文学、历史的材料的点检筛选、整理汇合,准确深邃地提炼出各个时代特有的美学主题、精神特质,如“楚汉浪漫主义”,即是对楚地区、汉时代(楚汉文化)文学艺术特质的敏锐把握、独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它透过时代纷繁芜杂的表象、琳琅满目的呈现,为你提取出著者理解之下的独特的精神实质、美学实题,让你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过往时代的“庭院深处”。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珠玉圆润的语言。如果说气势激发人的思考愿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鸣,那么语言则常常调动人的感官行动。读《美的历程》,大约你是禁不住要读,要写,要背的,你无法阻挡住那一股从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随而不肯离去的念头,而这足以说明他的语言魅力。不是诗而胜似诗的语言,在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对仗、前后呼应、铺排列锦、博引旁征……如珠玉般圆润,似流水般勾连,没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没有辞不达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书袋似的酸腐不堪,语言在这里达到了它能发挥的绝佳作用。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其从夏朝的青铜器到先秦的理性精神,再到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最后由明清的文艺思潮结尾。其中无不体现着每个朝代对美的不同要求和展现。 文章开头以中国的历史博物馆切入,从而讲述到青铜器的纹饰和巫史文化。作者认为在青铜器中的饕餮纹样是为了展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但这种美不是谁都能欣赏的,只有文明越进步才能够欣赏这样的美,这让我体会到了美与美的不同,狞厉也可以很美。在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中,作者认为龟从、筮从是最重要的,超过了其他任何方面和因素,包括帝、王自己的意志和要求。从中我体会到了巫史文化对于当时的人们的重要,在当时与物质劳动同精神劳动的分离与适应,出现了最初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就是巫师,是原始社会的精神领袖。可见巫师在当时是引领思潮的人物,因而可以将统治阶级存在说成上天的旨意,从而达到统治阶级对下层人民的控制。 而后,文章展示了魏晋风度。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新思潮,其特征就是人的觉醒。作者认为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

一些。但这就是魏晋风度的美,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美。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作者又继续写到唐朝,写到唐朝的佛教石窟艺术,壁画,佛像等无不展示着石窟艺术的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石窟艺术在敦煌莫高窟,里面美轮美奂,仿佛在告诉世人它曾经的美丽与辉煌。 绘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高峰在宋元。在这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化发展十分繁荣。其最为出名的就是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是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结果。 读这本书,仿佛在美的海洋里遨游,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美的力量。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 ——读书笔记《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细细品读,我为书中每一章节作者所凝练概括的美而赞叹不已,却又因才疏学浅,不知该用什么语言去描述,只知不断沉吟:“这就是美。”是的,这就是美,它早已不单单美在字里行间,而是美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田。 中国艺术之美,并不只出现在精美绝伦的宫殿庙宇之中。中国艺术之美,无处不在,我们只是缺少一双发现这些美的眼睛。而在这部美学著作中,李泽厚先生引领我们睁开双眼,去探索,去流连,去迷醉于中国艺术之美。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龙飞凤舞”。远古图腾、原始歌舞以及图案的“有意味的形式”,展示了远古时代人们的原始审美意识。“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美的形式和人之间不断互动,相互促进影响,不断丰富发展,美的历程,由此展开。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青铜饕餮”。青铜时代狞厉的美、线的艺术以及解体和解放,在这期间,青铜器逐渐从“神坛”走向民间。“以饕餮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是为其统治的利益、需要而编造出来的‘祯祥’或标记它们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表示出这个初生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进入春秋以后,“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保留有大量原始社会体制结构的早期宗法制走向衰亡……社会的解体和观念的解放是连在一起的……殷周以来的远古巫术宗教传统在迅速褪色,青铜饕餮也失其权威,多缩小而降低于附庸的地位。”艺术的功能和审美情趣因时代之变而变,体现在此。

(完整word版)《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 ——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细细品读,我为书中每一章节作者所凝练概括的美而赞叹不已,却又因才疏学浅,不知该用什么语言去描述,只知不断沉吟:“这就是美。”是的,这就是美,它早已不单单美在字里行间,而是美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田。 中国艺术之美,并不只出现在精美绝伦的宫殿庙宇之中。中国艺术之美,无处不在,我们只是缺少一双发现这些美的眼睛。而在这部美学著作中,李泽厚先生引领我们睁开双眼,去探索,去流连,去迷醉于中国艺术之美。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龙飞凤舞”。远古图腾、原始歌舞以及图案的“有意味的形式”,展示了远古时代人们的原始审美意识。“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美的形式和人之间不断互动,相互促进影响,不断丰富发展,美的历程,由此展开。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青铜饕餮”。青铜时代狞厉的美、线的艺术以及解体和解放,在这期间,青铜器逐渐从“神坛”走向民间。“以饕餮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是为其统治的利益、需要而编造出来的‘祯祥’或标记它们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表示出这个初生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进入春秋以后,“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保留有大量原始社会体制结构的早期宗法制走向衰亡……社会的解体和观念的解放是连在一起的……殷周以来的远古巫术宗教传统在迅速褪色,青铜饕餮也失其权威,多缩小而降低于附庸的地位。”艺术的功能和审美情趣因时代之变而变,体现在此。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赋比兴原则以及建筑之美,作者用很独特的观点论述了儒、道思想在艺术上是结为一体的关系。儒和道,入世和出世,兼济和独善,人事论理和自然浪漫,两种本应是对立的观念,变换融合,渗透于中国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成为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基调。这反映到建筑风格上,以宫殿宗庙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建筑是入世的,是和世间生活连在一起的,而非西方建筑譬如哥特古堡、宗教教堂那般追求神秘、高耸入云。而园林艺术,追求自然的和谐与浪漫主义,文人士大夫们在迂回曲折、花鸟亭桥、趣味盎然中寻求心灵之所。然而,这种园林艺术“又仍是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任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渲染表达的仍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正是这种理性主义,为华夏艺术奠基。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琳琅满目的世界以及气势与古拙,展现给我们楚汉文学与现实的美学风貌。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中,“《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美地融化成了有机整体。”作者又说到,“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汉代艺术通过神话历史、现实和神等等,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这正是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而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具体就表现在汉代艺术作品中,那种内在的气势与古拙。汉代艺术是蓬勃旺盛的,是充满力量与气势的。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魏晋风度”。人的主题、文的自觉以及阮籍和陶潜,无一不展现着那令后世折服的风度。从此,人开始觉醒,“不是人的外在的行为节操,而是人的内在的精神性(亦即被看做是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成了最高的标准和原则。”具有无限可能潜在性地精神、格调、风貌,成了这一时期哲学中“无”的主题和艺术中“美”的典范。作为美学理论和

《美的历程》读后感

中国美之巡礼 ——读《美的历程》有感 也许我看不懂过陶土骨器上从横纹路的意味,说不清青铜鼎上规整符画的神秘,辨不明诸子百家思想的深邃,猜不透秦时明月汉魏风度的变幻,经不起唐宋风云的辗转,还解不了明清世俗红尘中烟火的朦胧,但我知道,也因《美的历程》坚定了我的信念:这些历史车轮碾过的痕迹有这样一个共性——美,美得自然,美得动人,是中国独有的美,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数以万计的人物,恐怕难有人把他们全放进心里,但对于美的共识,却是人人都有的。李泽厚先生,从那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从那片东方的黄土地扎根开始,带着我俯瞰千年中美的历程,品味永恒的“有意味的形式”。 之所以中国美有其历程,中国人对自己的美有着长远的执念,我想是因为这一方黄土地千年来一直绵延不绝,人与人血脉相传,在同一块土地上从蒙昧到觉醒,文化从萌芽到喷薄。当我仅从这二百余页书中匆匆巡礼中国美的历程时,我似乎看见了这美的表面下磅礴得令人心惊的历史变革。千万年的时光啊,数不清的沧海桑田啊,一代接替一代的风云人物啊,在翻动的书页中如宇宙之星辰般稍纵即逝,还好留下了美的印记,足以我们回望。 若说中国的图腾,恐怕没人会反驳“红”与“龙”这两个意象,却不知早在八千年前,“红”与“龙”就已是神圣的存在了。原始的年代带来了粗放的生产、野蛮的人际与直白的表达。人因渺小而对自然、对生命有着蒙昧的崇拜,于是巫术礼仪盛行,代表着最原始的意识形态活动。而红色,便从仅能激起人的生理反应开始演化为特定的巫术符号,上升为意识层面的审美信念。以龙为代表的图腾纹饰,则说明了人对于某种强大生命力量的向往,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审美开始萌芽。随后这些形式逐步走向图案化、格律化和规范化,脱离了本能的模仿和写实,开始形成特色,趋于固定。那时农业器具兴盛,生产力快速进步,人们对土地的征服力愈加强大,也逐渐开始扩展地盘,征服同类。青铜时代的到来便是大规模兼并战争的结果,体现在审美上,便是愈加狰狞严肃,象征着权力与宗法的青铜器。 当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对于神灵的崇拜就会减弱,其后人便开始重视精神的力量,发展思考的能力。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脱离成了两个相互依存却相互分离的部分,于是文字愈加重要,“线的艺术”也不再限于纹饰,加入了书法的美。文字的快速发展意味着人们已学会用这种工具独立表达自己的个性感情,从巫术宗教中解放思想,逐步形成对个体、对人生、对国家和对社会的理性思想。从诗经“赋比兴”原则体现的朦胧中的情感表达,到百家争鸣时诸子对于人身修养、社会政治的直接规划,到楚汉“赋”中对于神灵的再度诠释,到魏晋时期“人”的主题的巅峰,到唐宋时期“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齐头并进,再到明清时期世俗文化的垄断,文学领域的发展一气呵成,在中国国土上成王败寇的风云变幻中、在政治经济的变革前进中、在世界形势的影响冲击中不断改变美的意味。审美的变化又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信仰、价值观等精神因素,指引着人们的行为,社会的形态便也随之前进。 中国的美中少不了宗教的成分。除却先秦时代原始的神灵崇拜,佛教的影响更为深刻。魏晋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在内门阀政治压抑着平民百姓,在外频繁的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无处宣泄的人们只好通过佛陀来给予今生不能达到的极乐世界,转而去修炼来世的皈依。而统治者则把佛教当做控制百姓的精神鸦片,使之敢于忍受成佛路上肉体的折磨,狂热的服从虚幻的神灵。但朝不保夕、人命如草的时代总会过去,佛的意义也随着社会的轮回而改变。在相对平稳繁荣的王朝中,佛已不再是精神的枷锁,反而成为思维的媒介,世俗的

读书报告《美的历程》

漫步美学殿堂 ——读书报告之《美的历程》摘要:在美学课上,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我利用假期看完这本书,我领悟到很多。作者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虽然我并未完全读透《美的历程》,但是丰富了很多,同时弥补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遗忘了的文学知识。《美的历程》的覆盖面很广,从远古图腾讲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 关键词:作品简介个人感触浅评 作者简介:李泽厚,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李泽厚先生成名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化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奠定了其在美学界的重要地位。同时,李泽厚先生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一九八八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一九九八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著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已卯五说》、《历时本体论》等书。 《美的历程》讲述了从古至今的美学。全书一共分为十个章节,下面我把目录罗列一下,第一章龙飞凤舞,第二章青铜饕餮,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第五章魏晋风度,第六章佛陀世容,第七章盛唐之音,第八章韵外之至,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从远古时期的早期美学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全书概括性的讲述了中华几千年的美学史。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歌舞艺术。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主要是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华夏族对自然鸟兽虫鱼的崇拜上升到一中信仰。第二章是青铜时期的铜器文化在到后来讲到汉子的起源,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并一直应用到现代。而汉字也有着自己的美学价值,这就是书法。自产生汉字起便有了汉字的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特有的线条艺术,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并且上升到美学的价值。第三章主要讲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精神和中国诗歌的“赋比兴”。儒家的“仁”的思想,法家的“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清静无为”,等这些百家争鸣的思想演绎了先秦时期的礼乐精神。而《诗经》这部伟大的著作更是把中国的“赋比兴”表现的淋漓尽致。第四章讲的是楚汉文化。屈原的《离骚》是楚文化的代表,汉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