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在水体自净中的作用
- 格式:pptx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41
水体自净机制和影响因素1. 水体自净机制概述水体自净是指水体自身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净化和恢复水质的能力。
水体自净机制主要包括生物自净、化学自净和物理自净三个方面。
1.1 生物自净生物自净是指水体内的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和相互作用,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分解、转化、吸附和沉淀,从而净化水质。
生物自净的主要过程包括生物降解、生物吸附和生物沉淀。
•生物降解:水体中的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
例如,细菌可以分解有机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生物吸附:水体中的生物通过吸附作用将有机物和无机物吸附在其表面,从而使其从水体中去除。
例如,藻类可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净化水质。
•生物沉淀:水体中的生物通过生长和繁殖过程形成的生物体,可以与水中的悬浮物质结合并沉淀到水底,从而净化水质。
1.2 化学自净化学自净是指水体中的化学反应通过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过程,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净化水质。
化学自净的主要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和酸碱中和。
•氧化:水体中的氧气和氧化剂可以与有机物和无机物发生氧化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氧气可以将有机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还原:水体中的还原剂可以与氧化剂反应,将有害物质还原为无害物质。
例如,还原剂可以将重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沉淀,净化水质。
•酸碱中和:水体中的酸和碱可以相互中和,将水体中的酸碱度调节到适宜的范围,净化水质。
1.3 物理自净物理自净是指水体中的物理过程通过沉淀、过滤和扩散等方式,将悬浮物质和溶解物质从水体中去除,从而净化水质。
物理自净的主要过程包括沉淀、过滤和扩散。
•沉淀:水体中的悬浮物质由于重力作用而沉降到水底,从而净化水质。
例如,悬浮在水中的泥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沉淀到水底。
•过滤:水体通过地下层土壤和岩石的过滤作用,将悬浮物质和溶解物质去除。
例如,地下水经过土壤层的过滤后,水质得到净化。
水体自净的机制
水体自净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沉淀作用:水中的一些悬浮物通过重力作用自然沉降,形成沉淀物,从而减少水中的杂质。
2. 植物吸收:水生植物通过根部直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从而减少水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达到净化的目的。
3. 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质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质,从而减少水中的有机物质含量。
4. 生物转化:一些水生生物能够通过生物转化作用,将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减少水中的有毒物质含量。
5. 空气扩散:通过空气扩散作用,一些气体物质会溶解在空气中,从而减少水中的气体物质含量。
6. 自然蒸发:通过自然蒸发作用,一些水分会转化为水蒸气,从而减少水中的水分含量。
以上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使得水体能够自我净化,保持生态平衡。
学习水质富营养化与防治心得体会通过对水质富营养化与防治这一教程的学习。
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富营养化是湖泊分类和演化学的一个概念,是指为水生生物生长所需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当其浓度超过一定数值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快速消耗水中溶解氧,导致水质恶化、生物死亡的现象。
富营养化不仅造成湖泊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制约湖泊资源的可利用性,还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生态影响已倍受关注。
1.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机理大量含氮、磷肥料的生产和使用,食品加工、畜产品加工等造成的工业废水和大量城市生活废水,特别是含磷洗涤剂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即行排放,使海水、湖水中富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称为水体富营养化。
2. 富营养化水体的特性水体富营养化不光表现为水中藻类或大型水生植物的太甚生长,同时引起水体一系列的理化特性厘革。
2.1 pH值。
水华大多暴发在pH值为弱碱性或碱性的水体中。
在自然水体中,氢离子的浓度并不取决于水分子的离解,而重要取决于水中CO32-、HC03-、CO2的相比关连。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随着富营养化的生长,水的pH值出现随藻类生长而显着增高的趋向。
这是由于藻类光相助用消耗水中的CO2,致使水中氢离子淘汰,pH 值升高。
2.2透明度(SD)。
通常情况下,深水的透明度比浅水的透明度大。
在统一湖泊中,搪塞中小型湖泊来说,一样平常是湖心透明度大,边沿小。
由于大部分湖泊的透明度出现随藻类繁殖而显着降落的趋向,所以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水体的透明度一样平常都与反应藻类生长的叶绿素a指标出现相反的厘革趋向。
国际上通常以为透明度小于0.5m是富营养化湖泊的重要特性。
2.3颜色。
紧张富营养化水体由于藻类的大量增殖,而带有颜色,如褐色、绿色、黄绿色、血色、乳白色、蓝色、蓝绿色等,因上风藻种差异而使水体具有差异的颜色。
带色藻类飘浮在水面象油漆一样,影响景观。
2.4气味。
富营养化的水体中会因藻类散发出阵阵腥臭,由于底层紧张缺氧,厌氧微生物繁殖剖析孕育发生H2S,所以通常伴有臭皮蛋味的恶臭。
水体自净的原理嘿,你问水体自净啥原理呀?这事儿吧,让我好好给你唠唠。
咱先说说啥是水体自净呢?简单来说呀,就是水自己把自己弄干净喽。
就像咱人会打扫房间一样,水也有它自己的办法把脏东西弄走。
我给你讲个我小时候的事儿吧。
那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小村子里,村子旁边有一条小河。
那河水可清了,清得能看见水底的小鱼小虾在游来游去。
我们小伙伴们经常去河里捉鱼捉虾,玩得可开心了。
有一次,下了一场大雨。
雨停了之后,我们又跑去河边玩。
结果发现河水变得有点浑浊了,里面还有一些树枝啊、树叶啊什么的。
我们就觉得很奇怪,这河水咋变脏了呢?但是过了几天,我们再去看的时候,发现河水又变清了。
那些树枝树叶啥的都不见了。
这是咋回事呢?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水体自净的作用。
水体自净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理呢。
首先啊,水会自己流动。
就像那条小河,河水一直在流。
那些脏东西呢,就会被水流带着走。
水流就像一个清洁工,把脏东西都运到别的地方去了。
还有啊,水里有很多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厉害了,它们能把一些脏东西吃掉。
比如说,有些微生物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害的物质。
就像我们吃了东西,要消化一样,微生物也会把水里的脏东西消化掉。
另外呢,水里的植物也能帮忙。
河边那些水草啊、芦苇啊啥的,它们的根可以吸收水里的营养物质。
这样一来,那些对水有害的物质就会减少。
就拿那条小河来说吧,下了雨之后,河水变浑浊了。
但是随着水流的流动,那些树枝树叶就被冲走了。
水里的微生物也开始工作,把一些有机物分解掉。
河边的植物也在发挥作用,吸收着水里的营养物质。
慢慢地,河水就又变清了。
水体自净真的很神奇呢!它让我们的水变得干净,让我们能有一个好的环境。
我们也要保护好水,不要往水里扔垃圾,不要污染水。
这样水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自净作用。
哎呀,说了这么多,你应该明白水体自净的原理了吧?就像那条小河一样,水有它自己的办法把自己弄干净。
我们也要珍惜水,让水一直保持干净清澈。
嘿嘿,咋样,我说得够明白不?。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活性污泥: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
(活性污泥法:通过鼓风或搅拌使活性污泥悬浮于水体,同时输送氧气,利用活性污泥中的好氧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作用降解无水肿的有机物的工艺过程称。
)2、重力沉降法:使悬浮在流体中的固体颗粒下沉而与流体分离的过程。
它是依靠地球引力场的作用,利用颗粒与流体的密度差异,使之发生相对运动而沉降,即重力沉降。
3、生物除磷:利用聚磷微生物具有厌氧释磷及好氧或缺氧过量吸收磷的特性,使好氧或缺氧段中混合液磷的浓度大量降低,最终通过排放含有大量富磷污泥而达到从污水中除磷的目的。
4、隔油池:利用油与水的比重差异,分离去除污水中颗粒较大的悬浮油的一种处理构筑物。
5、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一种方式。
根据最终电子受体不同的分类方式,细胞呼吸分为发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三种。
酵母酿酒、同型乳酸发酵、异型乳酸发酵都是属于发酵的范畴,而不是无氧呼吸。
简单的说,并不是没有利用分子氧的氧化就是无氧呼吸。
6、COD cr: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
7、曝气池:利用活性污泥法进行污水处理的构筑物。
池内提供一定污水停留时间,满足好氧微生物所需要的氧量以及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的混合条件。
8、活性污泥的驯化: 活性污泥驯化是为使已培养成熟的粪便污水活性污泥逐步具有处理特定工业废水的能力的转化过程9、双膜理论:一种关于两个流体相在界面传质动力学的理论。
主要论点:(1)在传质过程中,两相间有一个相界面。
相界面两边具有传质薄膜,在任何流体力学条件下,都呈滞流状态;(2)尽管传质两层膜很薄,仍是传质过程的主要阻力所在;(3)不论何时,在两层薄膜间的相界面处的浓度关系,假定已经达到平衡。
双膜理论将传质过程的机理大大简化,而变为通过传质两层薄膜的分扩散过程。
但在反映客观实际和指导生产方面,都有缺点和局限性。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加重要。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但是地球上的水资源已经越来越受到污染和破坏。
因此,水质监测是对于公众健康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的工作。
而微生物检测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水质监测方法,它能够直接探测水体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水质状况。
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微生物检测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检测技术在水污染检测中的作用微生物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等特征的分析检测,是通过寻找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存在来准确判断水质的好坏。
通过微生物检测技术,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水体中的各种微生物污染物,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从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在饮用水的检测中,微生物检测技术可以判断水体是否受到病原体的污染,通过对水质的判断,进而保障公众的饮用健康。
二、微生物检测技术在污染源追踪中的应用微生物检测技术不仅仅能够检测水质污染,还能够对污染源进行有效的追踪。
通过对水体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其来自于哪个地点,从而可以快速找到污染源点,并采取措施及时消除。
例如,在工业废水管道泄漏事件中,微生物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废水中的微生物菌群,从而推断出废水泄漏点的位置。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控制事故的发生,避免污染事故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三、微生物检测技术在环境监管中的应用微生物检测技术在环境监管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通过对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监测,我们可以掌握环境中微生物菌群变化的情况,评价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
例如,在河流生态系统监测中,微生物检测技术可以评估水体自净能力,监测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评价水体中藻类、浮游动物等的数量变化,从而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四、微生物检测技术在水食品安全中的应用水食品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针对农村地区的居民尤为重要。
判断题1.微生物系统分类单元从高到低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最高为域2.株是微生物分类最小单位(×)种是微生物分类最小单位3.溶原性噬菌体的DNA整合在宿主DNA上,不能独立进行繁殖(√)4.放线菌属于真核微生物(×)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5.大多数放线菌属革兰氏阴性菌(×)除枝动菌属外,其余放线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6.放线菌的菌体由纤细的长短不一的菌丝组成,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菌丝分支,为单细胞(√)7.霉菌的菌落疏松,菌丝细小,与培养基结合紧密,不易用接种环挑取(×)霉菌菌落形态较大8.菌苔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之一(×)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之一9.大肠杆菌属于单细胞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多细胞微生物(×)细菌都是单细胞10.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11.碱性染料能与细胞中带正电的组分结合,常用于细菌染色(×)碱性染料是和细胞中带负电的组分结合12.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脂肪含量比革兰氏阴性菌高(×)低13.红螺菌的同化作用类型为光能异养型(√)14.渗透酶属于诱导酶,其他酶属于结构酶(×)渗透酶是载体蛋白15.一切厌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耐氧厌氧微生物含超氧化物歧化酶,一切厌氧微生物都不具有过氧化氢酶16.分子氧对专性厌氧微生物的抑制和杀死作用是因为这些微生物缺乏过氧化氢酶(√)17.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促进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促进扩散要载体不要能量18.大多数微生物可以合成自身所需的生长因子,不必从外界摄取(√)19.核糖体的功能是合成蛋白质(√)20.明胶是最常用的凝固剂(×)琼脂最常用的凝固剂21.浓乳糖蛋白胨培养基是合成培养基(×)是天然培养基22.豆芽汁培养基是合成培养基(×)是天然培养基23.分批培养时,细菌首先经历一个适应期,此时细胞处于代谢活动低潮,细胞数目不增加(√)24.恒化培养与恒浊培养的区别是前者菌体始终处于对数期(×)区别前者保持细菌浓度不变,后者保持营养成分浓度不变25.乳糖操纵子是由结构基因、操纵基因、调节基因组成(√)26.操纵子的结构基因通过转录、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操纵基因和调节基因通过转录、翻译控制结构基因的表达(√)27.细菌所有遗传信息都储存在细菌染色体上(×)细菌为原核微生物,无染色体,基因还可以存在质粒上28.遗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型(√)29.低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对微生物没有影响,但超过某一阈值的紫外线照射,则会导致微生物基因突变(×)低剂量紫外线照射导致基因突变30.导致牛得疯牛病的朊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是蛋白质31.HgCl2的杀菌机理是与微生物酶的-SH基结合,使酶失去活性,或与菌体蛋白质结合,使之变性或沉淀(√)32.反消化作用是在好氧条件下进行的(×)在厌氧条件下进行33.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过程中,去除的有机污染物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大部分转化为微生物自身组成34.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易产生污泥膨胀问题(√)35.用霉菌、酵母菌处理有机废水时,有时会出现活性污泥丝状膨胀,这时可以通过修改工艺来解决(√)36.对厌氧消化-甲烷发酵,污水pH一般保持在6.5-7.5之间(√)37.自然界中产甲烷菌有很多种,有些是好氧的,有些是厌氧的,有些是兼性厌氧的(×)甲烷菌都是厌氧的38.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主要是硅藻(×)是蓝藻39.水体中有机物浓度越高,微生物代谢作用消耗的溶解氧越多(√)40.任何土质中微生物种类都按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藻类的顺序由多到少排列(×)任何土质中微生物种类都按细菌、放线菌、真菌、原生动物、藻类的顺序由多到少排列填空题1.微生物和其他类型微生物相比具有个体极小、分布广种类多、繁殖快、易变异特点。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研究综述【摘要】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是一种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法。
本文通过对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其在氮、磷等污染物净化机制、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在水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结合水生植物的适应性和生物多样性,分析了其在水污染治理中的重要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水生植物具有显著的净化效果,在水体净化中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未来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水生植物的净化机制和生态学效应,以推动水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
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有望成为未来水环境修复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水生植物、水体净化、氮、磷、污染物、生态系统、水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适应性、净化效果、适用范围、研究方向、水污染治理、重要性。
1. 引言1.1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的重要性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净化效果已被广泛认可。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质,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有效提高水质。
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吸附和降解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从而净化水体。
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浊度和微生物有很好的过滤作用,可以改善水质。
在生态学方面,水生植物还可以通过增加水生物的栖息地,促进水中生物的生长和繁衍,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生植物还能够防止水体中的藻类过度繁殖,避免水华的产生,保持水体的清洁。
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改善水质、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研究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的机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深入研究水生植物的作用机制和提高其净化效果,对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染物的减排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究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深入了解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转化和降解等过程,为进一步优化水体净化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水体的自净过程原理针对青少年《水体的自净过程原理,你知道吗?》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时候被污染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得干净一些呢?这背后其实藏着水体的自净秘密哦!就比如说一条小河,被工厂排出来的脏水弄脏了。
但是别担心,大自然有它自己的办法。
水里的小鱼、小虾还有各种微生物,它们就像是小卫士一样。
小鱼会吃掉一些脏东西,微生物能把有害物质分解掉,就像把一个大拼图拆成小块块,让水慢慢变干净。
所以,下次看到一条有点脏的小河,别着急,也许过段时间,它就自己变干净啦,这都是水体自净的功劳哟!《神奇的水体自净,一起来瞧瞧!》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超级神奇的事儿——水体的自净过程原理。
想象一下,你家旁边的小池塘被倒了一堆垃圾,水变得又黑又臭。
但是过了一阵子,你会发现水好像没那么糟糕了。
这是咋回事呢?其实呀,水里有好多小小的生物在努力工作呢。
比如那些小小的细菌,它们可勤劳啦,把那些脏脏的东西一点点吃掉,变成对水没坏处的东西。
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去郊外,看到一条被污染的小溪,水都浑浊得不行。
但是几个月后再去,水居然清了好多!原来,是水流把脏东西带走了,加上水里的生物们不停地努力,小溪又恢复了生机。
所以呀,大自然真的很厉害,水体能够自己变干净,是不是很神奇?《水体自净,大自然的魔法》小朋友们,你们相信吗?水也会自己变干净,就像会魔法一样!这就是水体的自净过程原理。
比如说,我们在公园里看到的小湖。
如果有人往里面扔了垃圾,一开始湖水可能会变脏。
但是,过不了多久,湖水又会重新变得清澈。
这是因为水里面有一些看不见的小精灵在帮忙。
这些小精灵就是各种微生物,它们会把垃圾分解掉,让水重新干净起来。
还有风姐姐和雨哥哥也会帮忙。
风会吹动水面,让脏东西飘走;雨会带来新的水,把旧的脏水冲淡。
我记得有一次去爬山,看到山脚下有一条小河,河水被旁边的农田里的农药污染了。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河水又能看到小鱼在游来游去了。
这都是水体自净的功劳呀!所以,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不要乱丢垃圾,让水体的自净能够更顺利地进行。
9.1 水体的自净作用9.1.1 水体的自净当地面水接受一定的有机污染物后,水质发生了变化,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体得以净化,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任何水体的自净作用都有一定的限度,即自净容量。
某水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一旦超过其自净容量,该水域将不能或很难恢复至原来的状态,因此自净容量是指在水体正常生物循环过程中能够净化有机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水体自净过程可以用图9.1表示。
图9.1水体自净过程(引自周群英、高廷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有机污染物排入水体后,水中的好氧细菌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同时进行繁殖。
当水体中有机污染物浓度很高时,大量细菌的生长繁殖会迅速耗尽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中出现缺氧或厌氧状态,导致鱼类、好氧原生动物、轮虫、浮游甲壳动物死亡。
厌氧细菌大量繁殖,对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
随着有机物的降解,水中BOD浓度不断下降。
当有机物分解殆尽后,细菌失去营养源,其数量会减少,而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利用水中溶解的无机物大量繁殖,随着无机营养物的消耗,使光合自养型微生物数量也减少,水体BOD、溶解氧恢复到原有水平,自净过程完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现象只有在总排污量小于水体自净容量情况下才会发生。
9.1.2 污化系统及污化指示生物正常情况下,有机污染物排入河流后,从排污口至下游的一段区域内进行着自净过程。
沿着河流方向会形成一系列连续的污化带。
由于各种水生生物需要不同的生存条件,所以在各个带中可找到不同的指示生物,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浮游甲壳动物、鱼类、底栖动物等。
根据指示生物的种群、数量、水质的不同,可以将污化带自上而下划分为多污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寡污带。
9.2 污、废水生物处理方法分类生物处理是以含污染物的污、废水为培养基,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的有机污染物降解并转化为无害物质,达到水质净化目的。
1、生化需氧量:水中有机污染物被消耗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时所需要的氧气的量2、化学需氧量: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化学氧化剂氧化时所消耗的氧气的量3、水体自净:污水向下游流动过程中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的过程4、污水处理:就是利用各种技术和手段将污水中污染物分离去除回收利用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5、污水生物处理:微生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和转化6、分解代谢:微生物在利用底物过程中,一部分底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降解并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7、合成代谢:微生物利用另一部分底物或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在合成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微生物细胞的过程8、底物(基质):一切生物体内可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而进行的生物化学变化的物质9、发酵:是指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些中间产物同时释放出能量并产生出不同的代谢产物10、呼吸: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援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11、好氧生物处理:污水中有氧分子存在的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化无变化的处理方法12、厌氧生物处理:在没有分子氧及化合态氧存在的条件下,利用兼性微生物与厌氧微生物降解和稳定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方法13、氨化:微生物分解有机氮产生氨的过程14、硝化:在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将氨态N转化为亚硝酸N和硝酸N的过程15、反硝化:在缺氧的条件下,亚硝酸氮和硝酸氮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N2的过程16、同化: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一部分氮被同化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并以剩余污泥的形式得以从污水中除去的过程17、生物除磷:是在厌氧-好氧或厌氧-缺氧交替运行的系统中利用聚P微生物具有厌氧释磷及好氧(或缺氧)超量吸磷的特性,好氧或缺氧段中混合液P的浓度大量降低,最终排放含量有大量富P污泥而达到水中除磷的目的18、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在适宜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微生物数量或总质量增加19、容体负荷:单位体积反应器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有机物的量20、生物膜:微生物在水环境中能在适宜的载体里面牢固的附着并生长繁殖,细胞胞外聚合物使微生物细胞形成纤维状缠绕的结构21、TOD:用来衡量有机物的大小(总有机碳)22、水体富营养化: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23、水体污染:排入水中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本底浓度和水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使得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水体功能受到破坏24、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ISS:曝气时混合液中单位体积所具有的悬浮物的质量,反应活性污泥量大小25、挥发性固体浓度Mlvss:曝气池混合液中单位体积混合液所具有的挥发性悬浮固体的质量26、污泥沉降比SV%: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分钟后沉降污泥的体积分数,反应污泥沉降性能的指标27、污泥沉降指数SVI: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分钟后,单位质量干污泥所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