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55
传播学基础绪论传播学概说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20世纪40年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传播学才应运而生,因为这时传播学的诞生才有了水到渠成的条件。
从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
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结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飞速发展并且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科学,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这样,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科学认识成为可能。
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为突出。
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传播功能的高度重视。
学科背景与媒介背景的结合,就顺理成章的催生出了传播学。
但传播学的诞生地是美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媒介等方面的条件使传播学应运而生。
政治因素:美国政治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总统大选,而选票直接关系一个人的政治命运,那么,准确地把握公众心理、有效的运用传播技巧、深入的了解媒介的特性,从而进行富有成效的传播,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就是在研究大选中传播活动时归纳总结出来的,美国的政治家都通过媒介来引导舆论。
经济因素:美国经济属于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这也是传播学产生的根本条件。
为争夺市场,美国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注重质量的同时注重广告宣传。
这样就产生了公关部、广告部,进而需要公关学、广告学理论来指导传播行为,公关学、广告学又直接或间接推动了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军事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霍夫兰在“二战”中对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研究,为传播学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媒介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基础上,建成了全世界最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
它的报纸的发行书、电视机的普及率等指标,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美国20世纪大众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则为传播学的创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传播学的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事实:1946年,拉斯韦尔等人编著的《宣传·传播·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传播的5W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此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
传播学的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最初,传播学的研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中心的一系列传播研究机构,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学者所领导的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这些研究机构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传播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传播学的初创阶段主要是以美国为中心,以实证研究为主,着重研究传媒对受众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主要学者有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莱文森等,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因素,为传播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这一时期,传播学开始逐步拓展到欧洲和世界各地。
与初创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传播研究更加注重理论建设,出现了多种理论流派和学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同时,这一时期的传播研究也开始关注传媒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传媒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3.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传播学的研究更加成熟和规范,出现了更多的学术期刊和专业学会,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著作。
这一时期的传播研究开始更加深入地探讨传媒的本质和内在机制,对新媒体和数字传播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同时,传播学也开始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三、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效果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研究媒介对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这一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为传播学的媒介研究和效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媒介效果理论主要包括“魔弹论”、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等。
2.符号学理论符号学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研究符号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和意义。
这一理论认为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信息传递的过程实际上是符号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
传播学研究历程1. 导言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社会之间信息传递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传媒、技术、组织和个体等。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早期阶段到现代传播学的发展进行梳理,展示传播学研究的历程。
2. 传播学的起源和早期研究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早期的传播学关注的是信息的传播和流动方式,主要集中在媒体的运作和影响力方面。
研究者们注意到媒体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形式传递信息给大众,探讨媒体对受众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3. 传播学的发展与演进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变革,传播学也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演进。
进入20世纪后半叶,研究重点逐渐从媒体本身转向了接收者和受众群体,开始探讨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解释和回应。
同时,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也逐渐渗透到传播学研究中,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态势。
4. 媒介效果与人际交流传播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媒介效果理论从媒介对观众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出发,探讨了媒体信息传递的效果和影响力。
同时,传播学也关注了人际交流的过程和效果。
人际交流研究揭示了信息传递中的信任、互动和互动方式等因素对信息的解码和理解的重要性。
5.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学研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传播学进入了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学研究注重研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型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研究者们关注新媒体的使用和滥用、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和广泛性,以及新媒体对公共舆论和社会运动的影响等问题。
6. 文化和跨文化传播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剧,跨文化传播研究成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影响着信息的传递和解码。
跨文化传播研究致力于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7. 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持续推进,传播学研究的未来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传播学研究可能会扩展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领域,进一步探讨新技术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影响。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
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
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
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
④从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初识传播学第七章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
2.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3.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正文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涵盖了从信息产生到信息被接收的全过程。
在初识传播学的第七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传播学的起源、基本概念和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
首先,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首次提出了“传播”这一概念,并开创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播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其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主要包括信息、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和效果等。
其中,信息是传播的核心,传播者是信息的发出者,传播渠道是信息传播的途径,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效果是传播者对受众的影响。
这些概念和理论构成了传播学的基本框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性研究则主要通过深度访谈、案例研究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内容分析。
这些研究方法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传播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新闻传播、广告传播、政治传播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传播学为信息传播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促进了信息传播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总之,初识传播学的第七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传播学的机会,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传播学的起源、基本概念和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
传播学概论(完整版)1.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40年代的美国〃传播学诞⽣在美国的原因①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业最发达的国家②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由的科研氛围以及雄厚的物质技术⼒量使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③1933年,德国的纳粹执政后,⼤批欧洲学者逃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传播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尤其是⼤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第⼀、这是⼀个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命的时代,两次世界⼤战相继爆发,交战国纷纷利⽤各种传播媒介进⾏⼤规模宣传第⼆、⼆战前⼣的美国已经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学习传播学的意义第⼀,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和问题;第⼆,有助于以⾼传播决策的科学⽔平;第三,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2.四⼤奠基⼈及贡献〃拉斯韦尔(政治学家),:从政治⾓度研究传播学(1902-1977)博⼠论⽂《世界⼤战期间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三功能)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⑴环境监视功能(帮助⼈们了解把握环境的变化保证⼈类社会的⽣存与发展环境监视是⼤众传播的最主要功能)⑵社会协调功能(实现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⑶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将前⼈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赖特的“四功能说”:第⼀,环境监视;第⼆,解释与规定;第三,社会化功能;第四,提供娱乐施拉姆把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产传承归⼊整治功能的范畴,⽽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归⼊⼀般社会功能的范畴。
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功能表现: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功能的“⿇醉作⽤”负⾯功能:⿇醉功能拟态环境歪曲环境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实现环境的“镜⼦“式的再现,⽽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选择,加⼯,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们提⽰的环境。
传播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学科,旨在探究信息在社会中的传递和影响。
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揭示人类社会中信息传递的规律和特征,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和探讨信息传播、传播过程以及传播效果的学科。
传播学关注社会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影响因素以及传播结果,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传播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复杂,传播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下面将从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梳理其重要节点。
1. 古代传播学古代人类为了交流和传播信息,使用口头语言、文字等方式进行传播。
古代的信使、文人等在信息传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后来的传播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 近代传播学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的兴起,传播活动变得更加广泛和便捷。
近代的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开始涉足传播研究,并逐渐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
3. 现代传播学20世纪初,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体的兴起为传播学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传播学开始引入系统论、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
4. 当代传播学当今社会,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技术不断改变着传播方式和内容。
传播学也开始关注社交媒体、网络传播、大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范畴,以应对快速变化的传播环境。
总之,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播知识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未来的发展中,传播学将继续关注新技术、新媒体对传播的影响,不断探索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传播学将继续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村名词解释传播学一、传播学概述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
其研究内容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旨在揭示信息传播的本质、原理和影响。
二、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2.1 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新闻业的发展和媒体技术的进步促使人们对信息传播现象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2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早期传播模型阶段(20世纪20-40年代):主要研究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效果,以传统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
2. 传播效果研究阶段(20世纪40-60年代):关注信息传播对受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注重实证研究和调查方法的应用。
3. 社会学研究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将传播研究置于社会学框架中,关注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马克斯·韦伯和艾弗里特·罗杰斯的理论为主要基础。
4. 多学科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传播学拓展到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文化学、心理学、经济学等。
三、传播学的理论3.1 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包括: 1. 传统媒介理论:主要关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例如「弱效媒介理论」和「媒介依存理论」。
2. 传播效果理论:探讨信息传播对受众态度、行为的影响,例如「认知不适理论」和「媒介塑形理论」。
3. 社会互动理论:强调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社会认同理论」和「媒介知觉理论」。
3.2 当代传播理论当代传播理论包括: 1. 媒介生态学:研究媒介的生态环境,以及受众和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社会网络理论:关注网络结构和影响力传播,研究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方式和效果。
3. 新闻价值理论:探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观、选择和评价标准。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4.1 传统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采用统计分析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评估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中国,传播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包括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在20世纪初,随着西方传媒技术的引进,中国开始接触到现代传播理论和实践。
当时的传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领域,以新闻学为基础,探讨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其中,周恩来、陈独秀等人对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展阶段(50年代-8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传播学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传播学教研室,标志着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正式启动。
此时的传播学研究逐渐从新闻传播扩展到广告、宣传、公关等领域,并开始涉及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等方面的研究。
1969年,中国第一本传播学专业教材《传播学导论》出版,为中国传播学的教育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繁荣阶段(9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传媒技术和传播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传播学进入了繁荣阶段。
1993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传播学院,这是中国第一个以传播学为主的高等学府。
同时,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也进一步扩展,涵盖了网络传播、社交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等新兴领域。
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传播学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相继成立,为传播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平台和支持。
在中国,传播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推进,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的广泛领域。
中国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播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转向了数字化传播、社交媒体传播、大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为中国传媒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同时,传播学的研究也逐渐关注到公众参与、社会影响和价值观引导等方面,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
传播学专业史一、引言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传播学专业的兴起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媒体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以传播学专业史为主题,探讨传播学专业的起源、发展和变革。
二、传播学专业的起源传播学专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媒体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对传播现象的研究需求。
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闻学和社会学的交叉领域。
早期的传播学主要关注媒体对公众的影响,通过研究媒体的内容、形式和效果来理解传播现象。
三、传播学专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媒体的不断发展,传播学专业逐渐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认可。
20世纪中叶,传播学开始从单一的媒体研究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政治传播、组织传播、国际传播等。
传播学专业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如媒介效果理论、符号交互理论等。
四、传播学专业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传播学专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媒体的衰落和新兴媒体的崛起使传播学专业需要重新思考传播现象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传播学专业也开始关注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领域,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五、传播学专业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媒体的不断发展,传播学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未来,传播学专业将更加关注媒体与技术的融合,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现象。
同时,传播学专业也将更加关注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等领域,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六、结论传播学专业的发展史是一部与社会和媒体发展密不可分的历史。
从起源到发展再到变革,传播学专业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为我们理解传播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传播学专业将继续发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传播变化提供支持。
传播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探究了信息如何被传播、接受和理解的过程。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汇集了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众所周知,信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获取信息,也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传达给他人。
传播学的目的就是研究这种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机制,以及各种因素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传播学对于传播学的发展历程,我们首先要提及古代的传播学。
在古代,人们就已意识到信息传播的重要性,并通过文字、口头传统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例如,古代的竹简、碑文等文献形式就是信息传播的载体。
2. 现代传播学的起源现代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工业革命和新闻媒体的兴起,传播学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美国的学者拉斯维尔·厄默森(Lazarsfeld)和欧内斯特·迪钦(Dichter)是现代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们研究了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反馈。
3. 发展与应用在20世纪的后半叶,传播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逐渐扩展到不同的领域和应用。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互联网传播等。
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日益完善,传播效果评估、媒介效能等研究成果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4.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学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崛起,传播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学主要关注用户生成内容、信息扩散与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网络媒体的兴起也给传播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
总结: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古代的信息传播到现代的多媒体传播,从单向传播到多向互动交流,传播学在不断探索和发展。
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研究新闻与传播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它关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以及新闻媒体对社会与个体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并介绍其在不同时期的重要贡献和发展趋势。
一、新闻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出现了一系列媒体刊物和学术组织,如《新闻报告》杂志和美国新闻教育联盟,为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研究者开始关注新闻的权威性、客观性以及新闻媒体对公众意见的影响。
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和传媒产业的发展,新闻传播学逐渐扩展了研究范围,涉及到更广泛的议题,如媒介效果、传播理论、公众参与等。
在20世纪50年代,新闻传播学开始引入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以更全面地理解新闻与传播现象。
二、新闻传播学的重要贡献新闻传播学在不同时期取得了许多重要贡献。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里程碑事件和学者。
1. 路德维希·维滕斯坦:维滕斯坦是新闻传播学中语言学派的代表。
他关注的是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提出了“新闻真理”的概念。
他的研究为后来关于新闻中真实性的讨论做出了贡献。
2. 道尔旺普·辛格:辛格是新闻传播学中媒介效果研究的先驱。
他的研究揭示了媒介对观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并提出了“魔力弹跳”效应和“调查效应”等概念。
3. 艾伦·巴德劳:巴德劳是新闻传播学中文化研究的重要人物。
他的研究关注了新闻媒体对社会和文化的塑造作用,提出了“意识形态”和“媒介决定论”等概念。
4. 史都华·霍尔:霍尔是新闻传播学中文化研究和媒介史研究的先驱之一。
他探讨了媒介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提出了“媒介再生产理论”,对后来的文化研究起到了重要影响。
三、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学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新闻传播学当前的一些发展趋势:1. 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
传播学理论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传播学是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理论体系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与发展。
这种发展不仅涉及学科内部的变化,也与社会的变革和技术的变革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与演变以及当下的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探讨传播学理论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一、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传播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新闻学和广告学,而传播学的真正形成则要追溯到二战后美国社会的庞大变化。
在社会变革的推动下,人们对于传媒和传播现象的关注日益增长,传播学依据这种现实需求催生而生。
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北大学成立了全球第一个独立的传播学院,标志着传播学作为一门自主的学科开启了自己的独立生存之路。
从此以后,传播学研究逐渐拓宽到了新闻、电影、娱乐、互联网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然而,传播学对于传媒的研究已经不只是传统新闻学那么单一,它也从单一关注媒介对受莆们意识形态影响的阶段转化到对于媒介中的行为以及交互进行了更深度更广泛地研究之中。
二、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与演变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其理论体系也不断获得更新和演变。
从传播学的起始到现在,可以确立传播学理论体系的五个基本要素,即信息源、信息接收者、信息传递工具、信息传递方式、信息传递的效果。
这种基本要素的提出,是为了对传播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人们发现,在社会文化、科技、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处于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媒介环境中,传播过程的分析完全建立在这样一套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
研究学者在传播学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一理论框架,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广告理论、公关理论、传媒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等多个分支领域。
它们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为传播学研究的实践应用提供了基础支撑。
三、当下的发展趋势随着数字技术革命的发展,传播学研究逐渐向着数字传播大势下转变。
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传播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明显地转向了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通讯等新兴通讯领域。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传播学原理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社会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探讨了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
下面将从传播学的起源、传播过程模型、传播效应以及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对传播学原理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随着新闻、电影、广播等新媒体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效果。
于是,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多个分支学科,如新闻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等。
二、传播过程模型1.传播者模型传播者模型关注的是信息的源头,即信息是通过哪些个体或组织进行传播的。
这个模型主要研究个人传播行为和组织传播战略,提出了传播者的角色和功能。
2.传播媒介模型传播媒介模型研究的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作用,包括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社交媒体等。
这个模型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渠道和传播效果。
3.受众模型受众模型研究的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和影响,包括受众的特征、态度和行为反应。
这个模型主要研究受众的接受能力和信息处理过程。
4.双向模型双向模型强调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认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包括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还包括信息的解码和理解。
三、传播效应1.一致效应一致效应指的是信息传播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传播学研究发现,当受众面临信息过载时,会倾向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观点一致的信息,并加强这种观点。
2.增强效应增强效应指的是信息传播对受众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
传播学研究发现,信息传播可以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尤其是在社会变革和公共议题上具有重要影响。
3.平面效应平面效应是指信息传播在不同媒体平台上的效果差异。
传播学研究发现,不同的传媒对信息接受和影响具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例如电视广告对观众的影响力较大,而电台广播对听众的影响力较大。
四、新传播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新传播技术的出现对传播学原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新传播技术的知识点:1.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以其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