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十大核心概念在数学课程中的体现
- 格式:docx
- 大小:15.27 KB
- 文档页数:3
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大核心概念的认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十大核心概念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下面我将对每个核心概念进行详细的阐述。
1.数感:数感是指对于数的感知和领悟能力,如对于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理解和运用。
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符号意识:符号意识是指对于数学符号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对于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符号的掌握和运用。
符号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符号,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对于空间和几何图形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如对于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对称和旋转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几何知识,提高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4.几何直观:几何直观是指通过几何图形和图象的观察和理解,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几何直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5.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是指对于数据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如对于统计图表、概率和频率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据,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6.运算能力:运算能力是指对于数学运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对于加减乘除等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运算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运算知识,提高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推理能力:推理能力是指通过已知的数学事实或前提,推导出新的数学结论或证明某一命题的能力。
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逻辑关系,提高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篇一:数学课程标准十大核心理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0个核心概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这10个核心概念,揭示了课程具体内容与基本数学思想之间的联系。
对此,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加以充分的关注。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一个结论具有一般性。
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的形式。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
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6.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正确的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力,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当中,经常使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标准》中的10个核心概念在总结前期实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此次《标准》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
这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核心概念有何意义呢?首先应该注意到,这些核心概念的内涵在性质上是体现的学习主体——学生的特征,它们涉及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建立和培养的关于数学的感悟、观念、意识、思想、能力等,因此,可以认为,它们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二,《标准》将这些核心概念放在课程内容设计栏目下提出,是想表明,这些概念不是设计者超乎于数学课程内容之上外加的,而是实实在在蕴涵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之中,或者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
从这一意义上看,核心概念往往是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聚焦点,它有利于我们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
并在数学内容的教学中有机地去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三,深入一步讲,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的基本思想。
数学的基本思想指对数学及其对象、数学概念和数学结构及数学方法的本质性认识。
数学基本思想集中反映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模型思想。
这些思想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目标。
不难看出,核心概念对数学基本思想的体现是鲜明的。
比如,与“数与代数”部分内容直接关联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核心概念就不同程度的直接体现了抽象、推理和模型的基本思想要求。
这启示我们,核心概念的教学要更关注其数学思想本质。
第四,这些核心概念都是数学课程的目标点,也应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并通过教师的教学予以落实。
仅以“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部分的目标设定来看,《标准》就提出了:“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十个核心概念及认识这十个核心概念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核心概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也把它称为核心概念。
1.数感数感是一种感悟,是对数量、对数量关系结果估计的感悟;学习数学是要会去思考问题,一个本质的问题就是要建立数学思想,而数学思想一个核心就是抽象,而对数的抽象认识,又是最基本的。
2.符号意识关于符号意识,注意到它在用词上,标准的修改稿和实验稿有一个区别,原来是叫符号感,现在把它称为叫符号意识。
因为符号感更多的是感知,是一个最基本的层次。
而符号意识对学生理解要求更高一些。
在标准里边它是这样来表述的,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就是用符号来表示,表示什么,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是一层意思。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结论具有一般性。
所以标准上,大概用分号隔开是两层意思,一个是会表示,另外一个进行分开进行推理,得到一般性的结论。
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严重形式。
符号所起的作用,从算术到代数过渡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帮助孩子从算术到代数过渡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载体。
3.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
4.几何直观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繁复的数学问题,变得扼要、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5.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关于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0个核心概念的思考与实践(四)作者:赵升龙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4年第01期《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调整和界定了数学课程中的若干核心概念,对于原实验稿中应用意识的标准内容进行了一定的修订,那么你们是怎样理解应用意识的?张文静:首先我来说说对应用意识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了应用意识的两方面含义,就我个人的理解,应用意识意在强调数学和现实的联系,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何运用所学到的数学,去解决现实中和其他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当然也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另一个数学问题。
如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出示图片:房屋的房顶、大型吊车支架、自行车、晾衣架等,提出问题: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实验:拿出预先准备的三角形、四边形框架,试着拉动它,会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经过实验交流,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之后,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并用这个数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这样使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语言、知识、思想方法去描述、理解、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体会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刚才张文静老师谈了对应用意识的理解,那么在教学中你们又是怎样落实的呢?能否结合具体的课例再说一说。
张文静: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既可以帮助学生认知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全过程。
我们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都应有所体现。
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在探究解组合图形面积的一般方法之后,出示几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 下面是环保回收箱的指示牌,请你算一算它的面积。
2 油漆工人刷门(如图),计算涂油漆的面积是多少。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十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在标准当中,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和原来的标准实验稿相比有所增加,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一个结论具有一般性。
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的形式。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
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6、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正确的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力,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当中,经常使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已知的事实出发,按照一些确定的规则,然后进行逻辑的推理,进行证明和计算,是这样一个过程。
数学教学的十个核心概念数学是一个广泛的学科,其中涉及许多概念和理论。
在教学和学习数学时,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至关重要。
以下是数学教学的十个核心概念:一、数数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我们可以用数字来表示任何可数或可测量的事物。
数在数学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用于计量、排列、比较和分析数据,还用于解决几何和代数等其他数学问题。
二、代数ic代数是一种数学分支,主要涉及数学符号和方程。
代数常用于解决未知量、变量和表达式等问题。
代数的核心概念包括方程、多项式、函数和变量等。
三、几何几何是数学中研究图形和空间的分支。
它涉及到点、线、面和体等基本几何概念,以及角度、圆、多边形、三角形、正方形和立体图形等更复杂的概念。
几何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建筑设计、物理学、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
四、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一种函数,涉及三角形的边和角。
它们常常用于解决几何和物理问题,如测量角度、距离和速度等。
三角函数的核心概念包括正弦、余弦、正切和余切等。
五、微积分微积分是一种数学分支,主要涉及导数和积分等概念。
它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工程学、经济学和其他学科中,以研究变化和增长等问题。
微积分的核心概念包括极限、导数、积分和微分等。
六、统计学统计学是数学中的一种分支,主要涉及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
统计学通常应用于实验设计、财务、医疗保健和社会科学等领域。
统计学的核心概念包括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和概率等。
七、矩阵代数矩阵代数是一种数学分支,主要涉及矩阵和线性方程组等概念。
矩阵在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和其他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矩阵代数的核心概念包括矩阵、向量、行列式和矩阵运算等。
八、数论数论是一种数学分支,主要涉及整数和其性质。
数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计算机科学、加密学、密码学和分组论等领域。
数论的核心概念包括因子分解、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欧几里得算法等。
九、离散数学离散数学是数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涉及离散化的数学结构,如图论、集合论、逻辑和代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0个核心概念及四基四能《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这10个核心概念,揭示了课程具体内容与基本数学思想之间的联系。
对此,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加以充分的关注。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一个结论具有一般性。
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的形式。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
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6.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正确的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力,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当中,经常使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十大核心词核心概念往往是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主线,它有利于我们体会内容的本质,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抓住教学中的关键。
把握好这些核心概念无论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
核心词之一:数感课程标准实验稿: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如何培养数感?①积累数感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对数的感悟,利用多种方式去感知数量,比如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认识数,比较数的大小,观察和收集生活中的数字,省份证号码,学籍号码,生日,座位号等等大量的数字信息。
②强化数感思维。
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字发展的轨迹,比如在数的扩充教学时,我们觉得这些内容没有什么讲头,所以只是讲解方式让学生记忆,这样会让学生掌握知识不到位、思路闭塞、逻辑紊乱的情况,尤其初中生数学还带有很多的形象性,善于形象思维,而不善于抽象思维,被非本质的表现现象所吸引,不能灵活准确的运用,比如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把知识讲的更深入一点,帮助他们排除知识的疑难和困惑,例如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存在形式是怎样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异和联系?从什么角度对数学分类?怎么分类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为什么要学习无理数,为什么要扩充数系……。
这样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进一步发展数感经验。
③发展数感品质。
平日的教学中渗透一些熟悉的实物来描述一些物品的高度,比如几层楼的高度相当几个人手拉手的高度,或是一个走几步等等。
核心词之二:符号意识课程标准实验稿(符号感):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课程标准2011年版(符号意识):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义务教育数学十大核心概念关于数学学习内容的若干核心概念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数感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一,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第二,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三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二、符号意识1.符号意识⑴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⑵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⑶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2.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第一,在各学段紧密结合概念、命题、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第二,结合现实情境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第三,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分钟学生的符号意识。
三、空间观念1.空间观念主要是⑴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⑵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⑶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⑷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2.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一,很好地认识空间观念的含义及意义,在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学习中抓住典型内容,就可以将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于这个学习过程中;第二,促进空间观念发展的教学策略:⑴现实情境和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⑵利用多种途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生活经验的回忆与再现、实物观察与描述、拼摆与画图、折纸与展开、分析与推理等,都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⑶在学生的思考、想象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四、几何直观1.⑴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大核心概念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中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5.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6.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数学十大核心概念在数学课程中的体现数学十大核心概念在数学课程中的体现------以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为例课标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数感不仅涉及数的认识、数的应用,还包括数量关系和运算结果估计。
因此不仅要在数的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其他领域也要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二单元《1-5的认识与加减法》、第五单元《6-10的认识与加减法》、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第八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中都有所体现。
如整本教材2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各种数数活动,是加强对数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确定数的前后关系、感受加减法的相互关系、分与合的辩证统一关系,都是训练对数量关系的感知;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数的应用;在各种形式的习题中,也会包含对运算结果的估计。
二、符号意识“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数学符号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结果,因此符号化又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中,数字本来就是一种符号。
比如3,可以表示所有数量是3的数量,这个3就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
除了表示数的符号,一年级涉及到的还有运算符号的理解,如“+”,就是把事物合在一起;“-”,就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它们都是表示特定的运算意义。
关系符号,如“<”“>”“=”。
一年级涉及的符号还有大括号、小括号等。
三、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第一篇: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10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我对这些核心概念的认识:一、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又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2、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符号感是人对符号的意义、符号的作用的理解,以及主动地使用符号的意识和习惯。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可以同时从两方面进行:1、结合数学内容,及时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符号;2、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独特符号。
三、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的基本要素空间观念表现为对现实世界里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立足新课标的10个核心概念,抓好新一轮初中数学教学在《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并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和原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有所增加,这十个核心概念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目标”里边,可以看到了对这些核心概念的一些具体解释,相当于“目标”的一些要素;但是同时也能发现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核心概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把它们称为核心概念。
(一)为什么要设计核心概念在这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怎么设计这个课程标准,进行了讨论,在提出设计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情是重要的,一个就是希望课程的这些东西,形成一个整体,如何整体的把握课程需要反复强调。
从知识技能、从数学思考、从问题解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四个方面来构架整个数学课程。
这是一个渗透在整个标准的研制过程中。
第二件事,就是在研制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凸显出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的数学内容,因为它反应了数学最要紧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不仅应该把它当做目标,也应该把它和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记得当时在讨论的时候,就在过去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能不能用一些词,把这些东西彰显出来,经过讨论,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
第一,这些核心概念,是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建立和培养的关于数学的感悟、观念、意识、思想、能力等,是义教阶段数学课程最应该培养的数学素养,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二,核心概念是这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聚焦点,它有利于我们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与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斌在数学内容的教学中有机地去发展的数学素养。
第三,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数的基本思想。
数学的基本思想指对数学及其对象、数学概念和数学结构及其数学方法的本质认识;数学的基本思想集中反映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模型;这些思想也是学习中的重要目标;这启示我们,核心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数学思想本质。
解读新课标十个核心概念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提出了‘数感’‘符号意识’等核心概念,为什么提出这些核心概念首先,核心概念是课程目标的支点,起着沟通课程目标与具体数学内容之间联系的作用。
我们知道,课程标准设计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培养目标,同时选择编排了大量的数学知识。
如数的知识、运算的知识、图形的知识、测量的知识、统计和概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知识等。
这些知识又各有许多具体的内容,如数的知识就有整数、小数、分数,其中的整数知识有数字符号、计数方法、数的顺序、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用数表示和交流等。
再如测量的知识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基本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等。
如何把比较宏观的培养目标与众多十分具体的数学知识有组织地联系起来核心概念就起这方面的作用。
在中小学数学课程这个结构里,‘核心概念’介于课程目标与众多具体数学内容之间,是课程目标的落脚点。
课程目标通过有关的核心概念得到比较清楚的描述,也通过相关核心概念的教学和形成得以实现。
如,课程标准关于‘数学思考’方面的培养目标是如下表述的,这样的叙述指出了‘数学思考’的培养应该往什么方向去落实,也使‘数学思考’的培养目标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意识,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其次,核心概念起着统领众多具体数学内容,导向其教育价值的作用。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点、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点、运算水平、推理水平、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十个概念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连目标,下接内容,非常重要,所以也把它们称为核心概念。
通过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结合教学实际,我对这些核心概念有一些粗浅的理解。
1、数感:数感是关于对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也是对数的抽象、数的应用的一种理解。
相关数感的教学内容很多。
比如:单位,在具体情境中,碰到一些数量就要选择一种对应单位对它实行刻画,这种感悟就是一种数感。
在培养数感的问题上,我们教师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创建具体情境,举行各种活动,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激发他们对数的感悟,逐步积累经验,慢慢建立数感。
数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让学生感受到的,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符号意识: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理解并使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还能使用符号实行运算和推理,获得一般性的结论,促动学生数学的表达和思考。
符号意识在数学学习中很重要,能够说它是一种简洁的数学语言,能对数学内容实行准确的表达和交流,是一种重要的载体。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对鸡兔同笼、方程等问题的研究中,符号意识的应用就能方便、快捷地刻画数学模型,迅速便捷地解题,渗透模型思想,奠定重要的数学基础。
空间观点是指根据实物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描述和想象实物的方位和相互位置关系,从而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这是对空间观点的一种刻画。
而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能够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具体、简单,有助于解决问题,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能够协助学生理解数学掌握规律。
这两个概念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我简单地理解为:空间观点是看着实物,抽象出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我简单记成看物抽图想变化);几何直观是看图想事、看图分析、看图说理。
数学十大核心概念在数学课程中的体现
------以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为例
课标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
一、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
数感不仅涉及数的认识、数的应用,还包括数量关系和运算结果估计。
因此不仅要在数的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其他领域也要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二单元《1-5的认识与加减法》、第五单元《6-10的认识与加减法》、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第八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中都有所体现。
如整本教材2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各种数数活动,是加强对数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确定数的前后关系、感受加减法的相互关系、分与合的辩证统一关系,都是训练对数量关系的感知;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数的应用;在各种形式的习题中,也会包含对运算结果的估计。
二、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数学符号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结果,因此符号化又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中,数字本来就是一种符号。
比如3,可以表示所有数量是3的数量,这个3就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
除了表示数的符号,一年级涉及到的还有运算符号的理解,如“+”,就是把事物合在一起;“-”,就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它们都是表示特定的运算意义。
关系符号,如“<”“>”“=”。
一年级涉及的符号还有大括号、小括号等。
三、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
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这一内容就体现了空间观念的建立。
这一单元认识的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四类立体图形。
学生能够根据平时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归纳出这四类图形的基本特征。
以前的教材中是先认识平面图形,为什么现在要先安排认识立体图形呢?就是因为立体图形是三维的,很直观。
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了立体图形以后,再从立体图形中去抽象出二维的平面图形,是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认识过程。
四、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主要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我们熟知的数形结合思想中的“以形助数”就是典型的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在一年级很多例题和练习题中体现得很明显。
如排队问题: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他们之间有几人?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但是画图的方法就更加直观。
而且画图的方法还有助于学生对算式的理解。
五、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方式是运算和推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是数学的三大能力。
因此,运算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对运算能力的理解也要与时俱进,要在理解抽象的概念算力等的基础上掌握算法,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比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就有多种方法计算。
包括数数、接着数、凑十法。
教材重点呈现的是凑十法,所谓进位,就是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那为什么不是满五进一或者满9进一呢,是因为我们通常使用的数是十进制的,这就是凑十法的算理,凑十法也为以后要学的竖式计算和更大数的进位加法奠定基础。
以上是课标在课程内容中提出的10个核心概念中的五个概念,这些概念既是课程内容的核心,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主要方面,因此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