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教学案例_水分子中的化学史
- 格式:pdf
- 大小:162.51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化学水分子的变化教案
主题:水分子的变化
目标:让学生了解水分子的变化过程,并掌握相关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内容:
1. 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2. 水的密度和沸点的测定
3. 水的结晶和蒸发实验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展示实物等方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水分子变化
的好奇心。
2. 学习水分子结构和性质:讲解水分子的化学式H2O、极性、氢键等性质,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3. 实验操作一:水的密度测定。
在实验室中准备好水、烧杯、天平等实验器材,让学生按
照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4. 实验操作二:水的沸点测定。
给出实验器材和操作指导,让学生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并记录测定结果。
5. 实验操作三:水的结晶和蒸发实验。
让学生通过观察水结晶和蒸发的过程,了解水分子
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6. 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他们总结水分子变化的过程和规律。
7. 总结和讨论: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复习和巩固,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拓展活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实践化学知识。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对水分子变化的理解。
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课件、实验操作指导书等。
化学史教学案例——水分子中的化学史
徐敏;刘春生
【期刊名称】《化学教育》
【年(卷),期】2009(030)006
【摘要】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是高一学生熟悉的两大基本定律,绝大多数学生,甚至是教师都认为这些定律无非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而已。
事实上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定律的发现导致了原子学说的问世,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确立,对于确定分子组成、进而确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可以说没有阿伏加德罗定律就没有正确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没有周期律、没有近现代化学的发展。
显然向学生揭示这些原理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具教育价值。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徐敏;刘春生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五中学,100054;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安防系,1026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走进开展现代化学校建设的静海县中小学静海镇徐庄子中心小学:学校的发展史足学校不断推进现代化的过程 [J], 韩大勇
2.善用化学史激励学生成长成才--探究化学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J], 李小丽
3.融“史”于课以“史”促学--例谈如何结合化学史进行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J], 施维
4.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 [J], 杨水金;乐艳;徐明波;吕宝兰
5.以"史"促学——初探化学史融入化学教学的课例研究 [J], 许紫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分子的变化》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内容1、课前引导学生观看实验视频,对本节课形成一定的知识基础,小组合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实验方案.(可以采用现有的仪器、也可以自制简易的发生装置。
)2、小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自行归纳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展示。
3、学生制作水分子模型,根据电解水的实验,小组合作、自主演示微观过程.4、练习巩固。
五、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网络环境、实验环境)实验准备(提供网络资源和适当仪器)六、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支持及效果课前准备教师下载“电解水的视频”或录制教师演示实验,也可以提供泛在资源,让学生网上搜索。
根据视频的观看,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设计方案.1、开放实验室,学生准备仪器,备上课之需。
2、准备硬币或分子模型。
情景导入视频播放:水的故事观看视频,引导学生分析水的三态变化1、水故事flash视频;网络下载,也可以做成微课播放。
2、生动的视频能激发学生有情感地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并自然地进入课堂,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探究.问题导入问题展示: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是否发生变化,水分子本身变了吗?属于什么变化?如果往水中通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所不同呢?引出:电解水的实验学生思考,回答明确研究方向,提出问题问题1:水在通电时,两个电极上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时观察鼓励学生使用信息搜索工具,可以采用网络,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泛在资源。
问题2:怎样检验两个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课前网络查询问题3:水通电的微观过程是怎样的?课上动画模拟、模型化、游戏化电解水实验(学生实验)1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交流展示实验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两个电极上的现象,了解到电极上可以产生气体,并进行验证。
1、小组课前认真观看微视频,合作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可以采用现有的仪器、也可以自制简易的发生装置。
2、完成3个问题,归纳结论,由学生自行归纳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展示。
水为载体渗透微粒观——《水分子的运动》教学案例初中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立与培养一直都是化学教学者和学习者的一个难点,但又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问题。
具体来说,关于微观粒子知识,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它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以往的教学只能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依靠学生的想象力去学习这部分内容。
实际上,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对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使该知识点成为制约学生学习成绩的瓶颈,成为化学学习的严重障碍。
有些学生的化学成绩之所以不理想,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始终没有在头脑中建立起微粒观,而微粒观的建成与否又直接制约着化学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深度。
因此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化学组进行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微粒观”的研究。
学生真正具体接触微粒观是从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开始的,在实际教学中我进行了尝试,采用了多种方法在这节课中渗透微粒观。
下面摘录授课的片段:…………教学过程:多媒体投放材料:一滴水里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年才能完成。
由这个材料分析分子有怎样的特征?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交流,归纳结论1.分子的特征:⑴分子很小,体积小,质量小。
演示实验:1.在一个细颈玻璃仪器中加水至a处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师生分析归纳出第⑵特征⑵分子在不断运动问:分子运动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讨论,交流归纳结论:温度越高,运动越快;风能加速运动实验:继续向a中加入酒精至b处,塞紧瓶塞不断震荡,观察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师生讨论教师举例:一碗大米+一碗小米是否等于两碗米?再投影硅原子图像,总结出第⑶条特征⑶分子之间有间隔问:分子之间间隔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讨论,由物理上的热胀冷缩现象,归纳出温度的影响。
演示实验:抽取一定量的气体,让学生一手堵住A处,一手向右压,观察出现什么现象?或向左拉注射器,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学生讨论归纳:温度越高,间隔越大;压力越大,间隔越小;状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6观察图片:设想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为水蒸气,体积明显增大。
初中化学教案《水分子的变化》一. 教学目标1. 了解水分子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2. 了解水的三态和变化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
3. 了解水分子的溶解能力和表达方式。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水分子的化学结构和性质、水的三态和变化及温度与压强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水分子的溶解能力和表达方式。
三. 教学方法1. 形象化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形象化工具,使学生深入理解水分子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三态和变化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水分子的溶解能力和表达方式。
四. 教学内容与步骤1. 水分子的化学结构和性质(1) 水分子的结构和组成1)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2) 水分子的分子式为H2O。
3) 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相连,形成一个角度为104.5度的三角形结构。
(2) 水分子的性质1) 水具有极性,因为氢原子的电子云向着氧原子倾斜,使得氧原子带有负电荷,氢原子带有正电荷。
2) 水具有很强的氢键作用力,因为氧原子带有负电荷,而氢原子带有正电荷,所以它们之间会形成氢键作用力;同时,由于氢键作用力比较弱,所以水分子之间也会有相对稳定的氢键作用力。
2. 水的三态和变化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1) 水的三态1) 水的三态是指液态、固态和气态。
2) 当温度低于0℃时,水分子会凝固成为固态,形成冰。
3) 当温度在0℃至100℃之间时,水分子处于液态。
4) 当温度超过100℃时,水分子会逐渐蒸发成为气态。
(2) 水的变化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1) 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水分子会融化成为液态,液态的水分子会蒸发成为气态。
2) 当温度降低时,气态的水分子会凝结成为液态,液态的水分子会冷却成为固态。
3) 当压强升高时,水的沸点会升高;当压强降低时,水的沸点会降低。
3. 水分子的溶解能力和表达方式(1) 水分子的溶解能力1) 水分子是一种非常强的极性溶剂,可以溶解很多有机物质和无机盐。
九年级化学上册2.2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2 (新版)鲁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上册2.2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2 (新版)鲁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上册2.2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2 (新版)鲁教版的全部内容。
水分子的变化。
课题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科目:化学教课对象:九年级供给者:刘梅课时 2 课时知识目标教课目的能力目标感情目标教课重难点通解水的水的成。
通水的分解和气的燃反的微解,化学化中分子生了本的化,分红了原子,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通水的分解认识化合反,并学的典型的反行分通水的分解和气的燃反认识化合反、分解反,并学的典型的反行分。
认识物的两性:物理性和化学性会划分的物理性和化学性。
通解水的水的成。
通水的分解,认识化合反。
学生已学了物的两种化:物理化和化学化;物通化体出两性:物理性和化学性。
性要与化相系。
用比法学化合反和分解反两种化学基本反型领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源、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立保水源的意。
水解的和;分子与原子的区和系水的合成及化合反;划分物理性和化学性分子与原子的区和系;解水的;用原子(分子)的点解物化的本性与化的关系第一课时水的分解与合成集体智慧个性设计教课后记第二水的分解与合成(第一)一、水的分解1、演示:水在直流作用下的分解象:正极:生的气体少,能使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极:生的气体多(两倍),能被点燃,是气。
:水通气 +氧气2 通电22H O H +O2、分解反由一种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余物的反。
字母表达式: A →B+C+ ⋯3、分子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常有的液体、气体等物质是由分子组成。
4、原子也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常有的金属、固态非金属及罕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组成。
分子和原子的差别:在化学反响中,分子能够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分子原子⑴ 质量和体⑴质量和体积都积都很小,⑵很小,⑵原子之相分子之间有间有间隔,⑶原似间隔,⑶分子子在不停地运点在不停地运动。
⑷同种原子动。
⑷同种分性质同样;不一样子性质同样;种原子性质不不同种分子同。
(由原子直接性质不一样。
组成的物质)区在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响中,别中,分子能够不行再分,从头分裂,成为原组合成新物质的子。
基于化学史的《水的组成》教学设计作者:邓洁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6年第17期摘要:本教学设计通过对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实验现象的观察,初步了解利用化学反应来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初步了解科学家探究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
同时,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化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83-1教学过程【引入提问】这是一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水。
那么大家对这个普通的水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回答】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在1013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水在0℃~4℃之间有反常膨胀现象(即热缩冷胀)。
【过渡】看来大家对水还是非常了解的。
那大家知道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吗?知道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水的组成的吗?【板书】 4.3 水的组成【讲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水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一直到了1766年,对水的认识开始有了转机。
【讲述】 1766年,卡文迪许用锌或铁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制得氢气。
1774年,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
1781年某天,普利斯特里突发奇想,他将氢气通入一个含有空气的玻璃瓶中点燃。
【过渡】大家知道发生了什么吗?下面我就来模拟一下这个实验,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实验演示】现在我利用卡文迪许发现的方法来制取氢气。
【提问】已经有气泡产生,根据现象氢气有什么物理性质?【学生回答】无色无味的气体。
【讲述】我在试管里留了装了一些水,然后再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这就像普利斯特里做的那样。
【提问】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氢气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能溶于水,不与水反应?【讲述】我现在已经收集好了,我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试管口朝下(因为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然后移向酒精灯火焰,松开大拇指,请大家注意听(发出尖锐的爆鸣声)。
最新初三化学水分子的变化教案案例根据对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控,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由于多面向中小学生,可以选择图示语言等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最新初三化学水分子的变化教案案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最新初三化学水分子的变化教案案例1一、教材分析在第一章接触到了微观的原子、分子的基础上,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特征,并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设置本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的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①让学生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学生能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②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的道路"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从纷繁的宏观现象中把握问题的本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节水观念,爱护水资源。
4、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三、教法与学法本部分知识牵扯到微观粒子较为抽象,因此多媒体演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学生讨论、交流、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通过实验、观察等形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及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新奇适当的导入是保证学生良好学习气氛形成的重要方法。
多彩化学世界:水分子运动教学案例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无处不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平时喝的水、吃的食物、穿的衣服,都离不开化学的影响。
而化学的教学也应该是生动、有趣的,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感知到化学的魅力。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有趣的教学案例,即“水分子运动”的实验教学。
一、教学内容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也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通过水的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水的结构,同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运动状态。
具体内容包括:1.水分子的结构和属性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呈现三角形的分子结构。
这种结构决定了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比如说,水的密度比较大,导致水是一种用于散热的有效介质,同时也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压力。
2.水分子的运动状态水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很多种,包括单独的振动、平移和旋转。
这些运动状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温度和压力。
不同的运动状态也会导致水的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个实验教学案例,希望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识水分子的结构和属性,掌握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理解和感受分子的运动状态,了解分子相互作用和能量转化的本质;3.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4.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和热爱。
三、教学材料为了进行这个实验教学,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设备:1.水,用于观察分子运动状态;2.显微镜,用于观测水分子;3.温度计、计时器、夹子等实验工具;4.计算机和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讲解水分子的结构和属性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水是什么样的物质”、“水的特点有哪些”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教授相关知识在引导学生提问之后,可以逐个讲解这些问题,并向学生介绍水分子的结构和属性。
同时,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水分子的结构和运动状态。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2.掌握水分子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3.理解水分子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2.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3.水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1.引入:请学生观察一下水的形态,问学生水是什么?水有什么性质?2.讲解:介绍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包括水分子的化学式、分子结构、极性等。
3.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水分子的极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水分子的性质。
2. 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1.引入:请学生观察一下水的形态,问学生水有哪些状态?2.讲解:介绍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包括液态、固态、气态以及相变的原理。
3.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水的相变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
3. 水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1.引入:请学生思考一下水在生活和环境中的作用,水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有什么影响?2.讲解:介绍水在生活和环境中的作用,包括水的重要性、水的污染和治理等。
3.案例: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水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如水的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水资源的紧缺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水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水分子的极性、水的相变过程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
3.案例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水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水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水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通过实验报告、案例分析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水分子的极性、水的相变过程、水的污染和治理等实际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活动天地]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3、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3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融入化学史的“水的组成”化学启蒙教学探索作者:费志明陈懋来源:《化学教学》2021年第02期摘要: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以“水的组成”教学为例,将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与科学家跨越时空对话,探索学习研究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方法,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水的组成; 化学启蒙; 化学史; 化学教学文章编号: 1005-6629(2021)02-0048-04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1 问题提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1]。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化学史反映化学科学发展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及其科学本质。
因此,将化学史融入初中课堂是一个有效拓宽学生视野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
融入化学史的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师根据学情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探究兴趣、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历史材料和问题[2]。
为了引导学生学习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建立模型并能运用模型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本文以“水的组成”教学片段为例,通过重演化学史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 设计思路“水的组成”是初中化学第一次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主要包括水的电解和水分子的构成两部分内容。
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两个维度探究水的组成,从分子和原子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围绕这个核心任务建立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此设计体现“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模型建构—问题解决”的科学探究过程,发挥化学实验证实和证伪的作用,同时,重演探究水的组成科学史故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角度认识物质的研究方法,实现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教学内涵,促进深度学习。
3 教学过程3.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讲述: 20世纪70年代,某地域海面上沒有油和其他可燃物,在250千米/时的飓风吹过后海面着火。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体验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两个实验,知道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3.通过对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个变化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化学的实质,通过对这两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分析,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学反应。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水的电解实验。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三、教学准备教学PPT及相关动图。
四、教学过程【展示】展示氢气燃烧的视频。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观看氢气燃烧的视频,并进行交流,分析氢气燃烧的现象和结论。
【明确】氢气燃烧时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产生。
结论:氢气可燃,燃烧产生水。
这一反应可用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H2 + O2H2O【交流讨论】这是氢气和氧气合成水的微观模拟示意图,请同学们从微观角度分析这个化学反应的实质。
【明确】发生反应时,1个氢气分子破裂为2个氢原子,1个氧气分子破裂为2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结合生成1个水分子,很多水分子聚集成水。
【指导阅读】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和之前我们学习的分解反应不同,它是化合反应,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按照概念、特点、表达式总结化合反应。
【明确】像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其特点是“多变一”,通式为:A+B +…… C五、板书设计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第1课时一、水的分解水通电生成两种物质——氢气和氧气。
水氢气+氧气分解反应:像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这样,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二、水的合成氢气+氧气水化合反应:像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会用文字表达式表示简单化学反响;
2、认识分解反响是化学反响的根本类型;
3、会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水通电分解的化学反响,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水的分解〞实验的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合作研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从微观领域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以及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水的电解实验及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分子的变化;分解反响。
教学难点:从微观领域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 2.化学变化的实质:
二、化学反响的类型
现象:产生无色气泡;体积比分解反响
结论:1、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特征:一变多
2、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通式:AB →A + B
化合反响
特征:多合一
通式:A + B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