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家乡的古建筑》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9.83 KB
- 文档页数:3
《家乡的古建筑》教案教学目标:1、参观考察身边的古建筑,了解古建筑的常见类型、一般特征。
2、培养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重、难点:描绘古建筑的基本方法课前准备:(学生)古建筑资料、作业本、绘画用笔。
(教师)课件、教师范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古老建筑,那些亭台、楼阁、寺庙、民居,虽历经沧桑而魅力依旧,已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大家所知道的有哪些古建筑举世闻名?我们宜昌周边有哪些有名的古建筑呢?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家乡的古建筑,去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
(二)探究特点1、探讨:上周同学们去参观考察了我们城区周边的古建筑或仿古建筑,了解到古建筑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多媒体出示图片,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古建筑,你能从中发现他们有哪些特点吗?2、交流:1)造型上,有顶有角,有飞檐,飞檐上有脊背,对称造型,有的每层楼室面积自下而上缩减使得外形产生渐变效果。
2)结构上,历经沧海桑田和多次地震都岿然耸立不倒,缘于都筑于高台之上,多根立柱对称支撑保持稳定,柱上有横梁和斗拱,斗拱不用一根钉子而是铆合在柱子与横梁接头处,保持了整个房子的稳固性。
3)装饰上,从柱子到横梁到飞檐、翘角、门窗无不有浮雕装饰,或色彩装饰。
3、总结:(多媒体出示板书)1)对称、渐变、顶有脊、檐翘等——造型优美。
2)斗拱、柱梁、不用钉子、稳固——结构科学。
3)飞檐、梁、柱、窗饰以色彩或浮雕——极尽装饰。
(三)学生作业学生描绘自己家乡的古建筑。
(四)课后延伸课后查阅本地区家乡的古建筑资料,了解它们的历史。
《家乡的古建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家乡的古建筑》选自湘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对家乡某处古建筑作有意图的考察,继而进行线描描绘。
其目的通过写生或记忆画古建筑,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建筑物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建筑的特点、类型,能够运用线描等手法创作家乡的古建筑。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掌握线描古建筑的基本方法,表现建筑物的黑白灰体积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对古文化遗产的美好情感,培养对家乡古建筑的持久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古建筑构造形式,掌握线描的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对古建筑风格特点的把握,和线条的疏密穿插组织对比。
四、教法学法:教法:情境导入法、示范教学法、分析探究法进行教学。
学法:小组讨论探究法、XXX学习法、自评互评法。
五、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XXX课在上课一开始,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有名的古建筑以及XXX周边知名的古建筑图片,并提问学生: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从图片上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启发学生思考。
并顺势引出本课课题《家乡的古建筑》。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出课题。
)(二)引导分析,讲授XXX知在这一环节,我创设了一下几个活动:活动一:首先是请学生观察XXX周边的古建筑图片,并提问学生:这些古建筑有哪些部分组成,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然后我总结出古建筑的一般特征:造型优美、结构科学、极尽装饰。
活动二:接着以XXX汉城为例,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用几何图形概括复杂物体的外型。
活动三:然后我继续讲解:要画好古建筑,首先要进行观察分析,把看似复杂的建筑物变得简单易于理解,如亭阁的屋顶,有飞檐呈流线却是三角形或梯形。
其实它的各部分均可看成大小不同的△口等形的组合,大家看是不是这样?接着请两名学生上台对展示的古建筑图片用几何形概括并用粉笔表现出来。
《家乡的古建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建筑的特点、类型,能够运用白描等手法创作家乡的古建筑。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掌握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法方,提高创作、构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对古文化遗产的美好情感,培养对家乡古建筑的持久热爱之情。
2、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古建筑构造形式,掌握白描的创作方法。
【难点】创作过程中的用线及观察方法。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4、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几张古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建筑。
师:今天就让我们用心去感悟,用笔去描绘我们家乡的古建筑。
板书课题:<家乡的古建筑>。
这里的家乡不仅仅指我们从小长大的地方,更是指我们的祖国。
二、多媒体再次出示刚才古建筑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并和同桌说一说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张?为什么?接着出示现代高楼的图片,让学生对比,这些古建筑和现代高楼有什么区别。
出示问题:说一说:什么是古建筑?古建筑是指清朝及以前的各类建筑,包括城池、桥梁、工事等,一般指年代久远的亭台楼阁、庙宇祠塔、民居等。
这些古建筑或巍峨壮丽、或精巧别致,体现出对称的美。
出示问题:古建筑由哪些结构组成的呢?下面我们就以爱晚亭为例,来一起学习一下。
(顶部、窗榻、翘檐、梁柱)问题:古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可以从造型、颜色、材料等方面总结一下。
造型:大都对称均衡,稳重协调,繁复、注意细节装饰;屋檐造型突出、独特;飞翘的屋檐显得轻快而富有美感。
颜色:以黄、红为主,装饰丰富多彩。
材料:多为木材结构。
师:现在大家对古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我们怎样才能画出来呢?要想画好古建筑,先要进行观察分析,把看似复杂的建筑物变得简单易于理解,如亭阁的屋顶,有飞檐呈流线却是三角形或梯形。
其实其他的各部分均可看成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梯形、长方形等。
大家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画一画我们家乡的古建筑。
今天我们用到的这种方法叫做线描。
什么是线描呢?线描:就是用大家手上的铅笔、钢笔、水性笔或水彩笔等在白纸上用流畅的长线条把建筑物的形状(外形)、结构勾勒出来。
家乡的古建筑美术教案【篇一:美术教案:家乡的古建筑】家乡古建筑一、教材分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建筑作为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到处都矗立着它的身影。
尽管有的已经破败或只留遗迹,也是熠熠生辉,珍贵无比。
在我们居住生活的家乡,或多或少,总有值得我们珍视的古建筑:亭台、楼阁、寺庙、民居??无一不在见证着文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已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古代建筑虽历经沧桑而魅力依旧,受人景仰,得到保护。
更重要的是古建筑物上所承载的人文价值,让一代又一代新人不断去追寻、学习、传承,获得有利于人类社会更好发展的东西。
在世人越来越重视开发利用文化与自然遗产价值的情形下,把《家乡古建筑》编入新教材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安排在小学高年级,与初中阶段的《门》、《远古的呼唤》等课有着密切联系并与之呼应。
属于综合探索的单元课。
在教材编排的呈现上,分为紧密相连的三部分,也是有机的三个学习活动内容:观察描绘(画古建筑),制作体验(泥做小亭子),想象创作(画故事画),有一定的层次性。
1.观察与描绘,是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乡某处古建筑作有意图的考察,并作简单的记录,比如材质(砖制、木制、石制等)、造型(亭、台、楼、民居等)、建造年代以及建筑物结构等作较深入的观察,以加深对建筑物的了解(历史、科技、艺术的),继而进行描绘(或线描或彩画均可)。
通过写生或记忆画古建筑,既训练了学生的造型能力,又使得学生更进一步对古建筑物的理解与猜想(尤其是残败的),体验、感悟古代建筑师和工匠是怎样想象构思、怎样画草图、怎样施工建造该古建筑的。
2.制作体验。
是让学生通过就地取材(泥、石、木等)制作一幢仿古建筑物,并有所创意。
通过体验陶泥捻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也是一次摸拟建筑师工匠的学习活动,获得传承的意义。
3.在对古建筑较了解的前提下,将古建筑的有关故事用想象画形式创作表现出来,画一幅故事画,表达自己的悠思。
因此《家乡古建筑》课目的内涵是很丰富的。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家乡的古建筑(2)-湘美版
1. 教学目标
•了解家乡的古建筑特点
•学习绘画线条的技巧
•能够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现家乡的古建筑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如何以线条方式表现建筑物
•练习线条的使用和技巧
教学难点:
•活学活用线条绘画技巧
•合理运用线条表现建筑特色
3.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画板、画纸、铅笔、橡皮、色彩笔等
•学生准备:笔、笔记本、绘画工具等
4. 教学过程
4.1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家乡的古建筑,但是我们学习的时候,除了要了解家乡古建筑的特色,我们还要学会一些绘画技巧,以便更好的表现我们所画的建筑。
4.2 学习教材
•分组呈现教材内容,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所涉及的建筑物特点和独特之处,并记录下来。
4.3 讲解画线条技巧
•运用讲解PPT呈现画线条技巧,让学生理解如何绘制建筑物线条。
4.4 讲解色彩运用
•运用讲解PPT呈现如何运用色彩表现建筑物的特性和特点。
4.5 绘画实践
•让学生分组完成各自绘画作品,老师在侧边指导。
鼓励学生注重线条和色彩运用。
4.6 展示和反思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交流思想,并以学习笔记和老师的点评为基础展开反思讨论。
5. 作业
•继续练习家乡古建筑的绘画,加深对画线条技巧和色彩运用的理解。
6.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家乡的古建筑和其特点,并掌握了一些绘画技巧和色彩运用的方法。
同时,通过绘画实践,学生们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和创作能力。
五年级上美术教案-家乡的古建筑4-湘美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湖南的古建筑文化。
2.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对古建筑进行感性的描述。
3.锻炼学生的视觉、想象和表现能力。
4.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建筑的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心。
2.尝试用语言对古建筑进行感性的描述。
三、教学难点1.如何将古建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建筑的美。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美术教育中找到自己的风格。
四、教学过程(一)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五年级学生。
对于湘美人来说,古建筑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想象力。
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观察和绘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著名的湖南古建筑。
(二)教学准备有关湖南古建筑的图片和材料;绘画、颜料和画笔等。
(三)教学活动1.开篇热身通过照片和简单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湖南古建筑的特点和历史文化。
2.示范引导老师可以自己画一幅湖南古建筑的图像,并请同学进行评价和描述,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感受和思考。
3.观察发现老师可以将有关湖南古建筑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并分析其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古建筑在外观和功能上的区别,不同区域不同文化古建筑的差异。
4.绘画创作在了解湖南古建筑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进行绘画创作,可以参考老师提供的图片或自行选取其他有关古建筑的素材,让学生在绘画创作中自由发挥,体现个性。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到了湖南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特点,也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同时,本节课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家乡文化的认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反思教学中,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和认识湖南古建筑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好体验感受其中的美感,从而在绘画创作中自由发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但是在课程设计中需要注意湖南古建筑的习惯用语供给学生参考,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需要更好地针对学生特点,准备更符合学生水平和学校教学要求的素材,并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年级上美术教案-家乡的古建筑-湘美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家乡古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对家乡的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理解。
2.学生具备绘制古建筑的基本技能和手法,能够表现出自己对家乡古建筑的艺术感悟。
3.学生能够发掘自己在绘画方面的潜力,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教学内容1.导入(5分钟)–老师介绍家乡的古建筑,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起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2.知识讲解(10分钟)–在PPT上展示家乡古建筑的照片,并讲解其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3.技法讲解(10分钟)–引导学生学习绘制古建筑的基本技法,如鸟瞰图、透视、明暗、构图等。
4.练习环节(50分钟)–学生开始绘制自己喜欢的家乡古建筑,老师和同学进行互相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高技能。
5.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要积极探索和绘制更多的家乡古建筑。
导入(5分钟)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家乡的古建筑”,并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对家乡古建筑的了解和感受,如有哪些著名的古建筑,古建筑有哪些特征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也方便老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所把握。
知识讲解(10分钟)老师通过多媒体PPT向学生介绍家乡古建筑的基本情况,展示不同类型古建筑的照片,并进行介绍,同时讲述古建筑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
技法讲解(10分钟)老师介绍绘画古建筑的基本技法,如鸟瞰图、透视、明暗和构图等,并且示范绘画方法。
老师鼓励学生灵活使用技法,以营造自己独特的视觉效果。
练习环节(50分钟)学生开始在XPS画板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家乡古建筑,老师和同学互相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改进技能。
老师在绘画过程中做好练习指导,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自由创作。
总结(5分钟)老师挑选几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点评作品的亮点和问题。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绘画情况进行总结,并表扬优秀的学生。
最后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绘制更多的家乡古建筑,发掘自己的艺术潜力。
五年级上美术教案-家乡的古建筑4-湘美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湘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课《家乡的古建筑》。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家乡古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其建筑风格和特点,并通过实践操作,学会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技巧,描绘出家乡古建筑的美。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家乡古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其建筑风格和特点,学会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技巧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保护古建筑的意识。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把握家乡古建筑的特点。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古建筑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示范作品。
2. 学具:绘画纸张、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的古建筑,引导学生关注并产生兴趣。
2. 新课内容:介绍家乡古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其建筑风格和特点。
3. 示范讲解:演示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表现古建筑的美。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其他古建筑,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1. 家乡的古建筑2. 副湘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课3. 内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绘画技巧、作品展示等。
作业设计1. 绘画作业:运用所学技巧,描绘家乡的古建筑。
2. 研究性学习:收集家乡其他古建筑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课后反思本课通过学习家乡古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绘画技巧,培养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个性化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家乡的古建筑美术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家乡的古建筑的特点和美术价值;2. 掌握描述和表达家乡古建筑的词汇和句式;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家乡古建筑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1. 图片或投影幻灯片展示家乡的古建筑;2. 与家乡古建筑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 展示家乡的古建筑图片或投影幻灯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家乡古建筑的了解和印象,并引导他们表达出来。
讲解:(15分钟)1. 介绍家乡的古建筑特点和美术价值,让学生了解家乡古建筑的独特之处;2. 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练习:(15分钟)1. 配发素材资料,要求学生以写作形式描述家乡古建筑的特点和美术价值;2.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写作,提供必要的词汇和句式指导。
展示和分享:(10分钟)1.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互鉴;2. 学生可以相互分享对家乡古建筑的感受和思考,促进彼此的交流与学习。
创作:(2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家乡古建筑的理解和感受,自由发挥,创作一幅关于家乡古建筑的美术作品;2. 学生可以选择绘画、手工、摄影等形式进行创作,鼓励展示个性和创造力;3.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加入他们了解到的相关文化元素,以增加作品的独特性。
总结和展望:(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对各自的作品进行介绍;2. 结合学生的创作和表达,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拓展活动:1. 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家乡古建筑,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2. 学生可以通过写信或口头分享课堂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体会给家人或朋友。
小学美术《家乡的古建筑》教案范文学校美术《家乡的古建筑》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建筑的特点、类型,能够运用白描等手法创作家乡的古建筑。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测、实践,掌控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法方,提高创作、构图技能。
【情感立场和价值观】养成对古文化遗产的美妙情感,培育对家乡古建筑的长久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古建筑构造形式,掌控白描的创作方法。
【难点】创作过程中的用线及观测方法。
三、教学预备建筑范例、建筑构造图、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诗人王之涣一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以他的笔墨道出了抒怀励志,瞩目高远的心境。
大家还记的诗中所提及的楼阁是哪一个吗?同学思索并回答。
老师总结:它是位于山西的闻名楼阁建筑鹳雀楼。
一起走进《家乡的古建筑》。
〔二〕直观感知1.播放课件观赏不同种类的古建筑〔如:故宫、应县木塔、钟楼〕。
并思索根据材质、造型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同学回答。
老师小结:按材质可分为:砖制、木制、石制。
按造型可分为:亭、台、楼阁、寺庙、塔、民居。
2.继续观测图片,并说说这些建筑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学积极思索。
老师总结:古建筑一般以柱子、樑、枋、檀、斗拱和重檐合理构建,或雄伟壮美,或精致新颖,极尽形式之美。
〔三〕形式分析1.出示多媒体课件。
引导同学认真观测图片,〔陕西窑洞、福建土楼〕并提问:我国居民建筑样式多种多样,你能说出哪些样式?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古建筑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建筑样式,大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集聚而居,以土木结构的庭院式,最为普遍,另有干栏式,窑洞式和碉楼等样式。
2.继续观看各地古建筑图片。
提问:看看这些建筑它们有什么不同?各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同学各抒己见。
老师总结:窑洞依山而建,施工简便、冬暖夏凉。
福建土楼,就地取材,风格古朴粗犷。
傣族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
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楼上隔为大小假设干间屋,四周有走廊。
小学美术湘美版五年级上册第2课《家乡的古建筑》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建筑的范围、常见类型、一般特征和有关历史典故。
2.掌握线描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3.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情感联系和对家乡的热爱。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和观察能力,但需要老师的指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线描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流畅的线条表现作品的疏密关系。
教学过程: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一、导入课题1.通过XXX的诗句引出黄鹤楼的介绍,引出“家乡古建筑”。
2.学生回答黄鹤楼。
3.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地位。
4.揭示本节课题“家乡的古建筑”。
二、欣赏发现1.播放课件,欣赏各种古建筑。
2.强调古建筑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3.整理古建筑的分类。
4.小结各种古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5.介绍滁州的醉翁亭。
小学美术湘美版五年级上册第2课《家乡的古建筑》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建筑的分类、特点和历史典故。
2.掌握线描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情感联系和热爱。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和观察能力,但需要老师的指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线描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流畅的线条表现作品的疏密关系。
教学过程: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一、导入课题1.通过XXX的诗句引出黄鹤楼的介绍,引出“家乡古建筑”。
2.学生回答黄鹤楼。
3.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地位。
4.揭示本节课题“家乡的古建筑”。
二、欣赏发现1.播放课件,欣赏各种古建筑。
2.强调古建筑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3.整理古建筑的分类。
4.小结各种古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5.介绍滁州的醉翁亭。
醉翁亭是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的四大名亭之一,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
它的名字由XXX之一的XXX所命名,并写了《醉翁亭记》一文,因此闻名遐迩。
醉翁亭被誉为“天下第一亭”,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脍炙人口的佳句更是家喻户晓。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家乡-古建筑湘美版一、教材依据及教学目标1. 教材依据本教案所依据的教材为《五年级美术上册》。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家乡的古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2.学习绘画的基本技能,如线条、色彩等;3.通过创作美术作品,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1.家乡古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2.画线条的基本技能;3.使用不同色彩表现建筑物的不同特征;4.创作一幅表现家乡古建筑的画作。
2. 教学步骤步骤一:课前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古建筑有哪些,以及这些建筑物的文化内涵和地位。
步骤二:学习画线条(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线条在绘画中的重要性,讲解线条的种类和画法,并演示如何画出有质感的线条。
步骤三:学习使用色彩(3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特征,向学生介绍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如何使用色彩表现建筑物的不同特征和风格。
步骤四:创作画作(4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创作一幅表现家乡古建筑的画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择一座自己喜欢的建筑物进行创作。
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家乡古建筑的图片和资料,供学生参考。
步骤五:课堂展示和点评(1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交换作品,互相欣赏和点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绘画的基本技能;2.熟悉家乡古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3.创作一幅表现家乡古建筑的画作。
2.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使用色彩表现建筑物的不同特征和风格,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在讲解时做好案例演示和引导。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以案例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主要采用教师点评和同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关注学生画作中对古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的表现,并鼓励学生在绘画技能和创作能力上的提高。
六、板书设计课程名称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家乡-古建筑湘美版课程目标1.了解家乡的古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2.学习绘画的基本技能,如线条、色彩等;3.通过创作美术作品,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家乡的古建筑》教案_教师资格面试小学美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组成与最具特点的斗拱,感受建筑作品中的黑白灰关系,学会用不同轻重,疏密有致的线条表现家乡的古建筑。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和实践练习,画一幅线描古建筑作品,提高造型能力和实践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养成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古建筑的结构和线描画的要点。
难点:画一幅线条轻重不同,疏密有致的古建筑作品。
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提问:(1)大家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里?(黄山、西湖、美丽的西双版纳)(2)大家都有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点,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快画小游戏”,大家在两分钟之内迅速画出你对该景点的第一印象,不求细腻,但特征要明显。
(3)老师发现有一张作品很有意思,大家猜一猜,他画的是哪里呢?(安徽)(4)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安徽的房子一般都是白墙黑瓦)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像这种有特色的古建筑还有很多,我相信在你们的家乡也不乏有这种古老的建筑。
大家想不想把它们画下来,彰显家乡的风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画一画家乡的古建筑。
(二)描述分析1.古建筑的组成提出问题:(1)大家还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古建筑?(北京故宫、湖南岳阳楼)教师展示《故宫》太和殿图片,提问:(2)今天我们就到故宫转一转,现在我们在太和殿面前,大殿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房顶、身子、台阶)教师总结:古建筑就是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
2..古建筑的结构教师追问:屋身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木头)中国古建筑以木构为主,只用木头建造的话,为什么能够屹立百年而不倒呢?我们看屋顶上都有什么?(很多复杂拼接的木头)教师将图片放大,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讲解:这种构件叫做叫斗拱,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建筑结构,从柱顶上面垫着一个方形木块,叫做斗,斗上穿插的那两条弯曲的木头叫拱。
采用榫卯咬合的构造方式,连接立柱和横梁。
小学美术《家乡的古建筑》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建筑的特点、类型,能够运用白描等手法创作家乡的古建筑。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掌握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法方,提高创作、构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对古文化遗产的美好情感,培养对家乡古建筑的持久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古建筑构造形式,掌握白描的创作方法。
【难点】创作过程中的用线及观察方法。
三、教学准备
建筑范例、建筑构造图、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诗人王之涣一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以他的笔墨道出了抒怀励志,瞩目高远的心境。
大家还记的诗中所提及的楼阁是哪一个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它是位于山西的着名楼阁建筑——鹳雀楼。
一起走进——《家乡的古建筑》。
(二)直观感知
1.播放课件欣赏不同种类的古建筑(如:故宫、应县木塔、钟楼)。
并思考按照材质、造型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按材质可分为:砖制、木制、石制。
按造型可分为:亭、台、楼阁、寺庙、塔、民居。
2.继续观察图片,并说说这些建筑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总结:古建筑一般以柱子、梁、枋、檀、斗拱和重檐合理构建,或巍峨壮丽,或精巧别致,极尽形式之美。
(三)形式分析
1.出示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陕西窑洞、福建土楼)并提问:我国居民建筑样式多种多样,你能说出哪些样式?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古建筑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建筑样式,大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集聚而居,以土木结构的庭院式,最为普遍,另有干栏式,窑洞式和碉楼等样式。
2.继续观看各地古建筑图片。
提问:看看这些建筑它们有什么不同?各具有什么样的特色?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窑洞依山而建,施工简便、冬暖夏凉。
福建土楼,就地取材,风格古朴粗犷。
傣族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
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廊。
3.出示简易的古建筑构架。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
并提问:它们各自都由什么型组成?学生回答。
师:要画好古建筑,先要进行观察分析,把看似复杂的建筑物变得简单易于理解,如亭阁的屋顶,有飞檐呈流线却是三角形或梯形。
其实它的各部分均可看成大小不同的△口。
(四)直观教学
1.教师进行古建筑结构的示范创作,学生认真观看。
第一步构图,整体布局。
第二步,深入刻画细部。
主要白描线条疏密的运用可以使建筑呈现块面感。
第三步调整,根据画面及建筑细部,进行相应调整。
(五)实践创作
1.教室布置练习任务并明确创作要素。
以“我的家乡”为题,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乡有哪些古建筑,并将它们创作出来。
创作手法不限。
2.学生活动与创作。
学生动手实践期间,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纠错,积极与学生互动。
3.创作完成,展示评价
开展“家乡的古建筑”展览会,评选“小小家乡解说员”的活动。
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笔下的家乡古建筑,学生相互展开讨论评价,教师总结学生作品亮点。
(六)小结作业
总结升华: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气候孕育了祖国多元的物质文化资源,都说“建筑是石头的史诗”,同样我国的古建筑也诉说着中华渊源的古老文明史。
课下收集中外相关的古建筑和同学欣赏。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