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化参考资料退火
- 格式:doc
- 大小:11.51 KB
- 文档页数:1
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
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球状或颗粒状碳化物的组织。
球化退火主要适用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如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轴承钢等。
这些钢经轧制、锻造后空冷,所得组织是片层状珠光体与网状渗碳体,这种组织硬而脆,不仅难以切削加工,且在以后淬火过程中也容易变形和开裂。
而经球化退火得到的是球状珠光体组织,其中的渗碳体呈球状颗粒,弥散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和片状珠光体相比,不但硬度低,便于切削加工,而且在淬火加热时,奥氏体晶粒不易长大,冷却时工件变形和开裂倾向小。
另外对于一些需要改善冷塑性变形(如冲压、冷镦等)的亚共析钢有时也可采用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加热温度为Ac1+(20~40)℃或Acm-(20~30)℃,保温后等温冷却或直接缓慢冷却。
在球化退火时奥氏化是“不完全”的,只是片状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及少量过剩碳化物溶解。
因此,它不可能消除网状碳化物,如过共析钢有网状碳化物存在,则在球化退火前须先进行正火,将其消除,才能保证球化退火正常进行。
球化退火工艺方法很多,最常用的两种工艺是普通球化退火和等温球化退火。
普通球化退火是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适当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冷到500℃左右出炉空冷。
等温球化退火是与普通球化退火工艺同样的加热保温后,随炉冷却到略低于Ar1的温度进行等温,等温时间为其加热保温时间的1.5倍。
等温后随炉冷至500℃左右出炉空冷。
和普通球化退火相比,球化退火不仅可缩短周期,而且可使球化组织均匀,并能严格地控制退火后的硬度。
软化退火热处理的热处理程序是将工件加热到600℃至650℃范围内(A1温度下方),维持一段时间之后空冷,其主要目的在於使以加工硬化的工件再度软化、回復原先之韧性,以便能再进一步加工。
此种热处理方法常在冷加工过程反覆实施,故又称之為製程退火。
大部分金属在冷加工后,材料强度、硬度会随著加工量渐增而变大,也因此导致材料延性降低、材质变脆,若需要再进一步加工时,须先经软化退火热处理才能继续加工。
提问者: 映月沙丘- 江湖新秀最佳答案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
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球状或颗粒状碳化物的组织。
球化退火主要适用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如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轴承钢等。
这些钢经轧制、锻造后空冷,所得组织是片层状珠光体与网状渗碳体,这种组织硬而脆,不仅难以切削加工,且在以后淬火过程中也容易变形和开裂。
而经球化退火得到的是球状珠光体组织,其中的渗碳体呈球状颗粒,弥散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和片状珠光体相比,不但硬度低,便于切削加工,而且在淬火加热时,奥氏体晶粒不易长大,冷却时工件变形和开裂倾向小。
另外对于一些需要改善冷塑性变形(如冲压、冷镦等)的亚共析钢有时也可采用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加热温度为Ac1+(20~40)℃或Acm-(20~30)℃,保温后等温冷却或直接缓慢冷却。
在球化退火时奥氏化是“不完全”的,只是片状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及少量过剩碳化物溶解。
因此,它不可能消除网状碳化物,如过共析钢有网状碳化物存在,则在球化退火前须先进行正火,将其消除,才能保证球化退火正常进行。
球化退火工艺方法很多,最常用的两种工艺是普通球化退火和等温球化退火。
普通球化退火是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适当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冷到500℃左右出炉空冷。
等温球化退火是与普通球化退火工艺同样的加热保温后,随炉冷却到略低于Ar1的温度进行等温,等温时间为其加热保温时间的1.5倍。
等温后随炉冷至500℃左右出炉空冷。
和普通球化退火相比,球化退火不仅可缩短周期,而且可使球化组织均匀,并能严格地控制退火后的硬度。
等温球化退火的工艺路线等温球化退火是一种常用的热处理工艺,可用于改善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腐蚀性能和疲劳寿命等。
本文将从工艺路线、影响因素、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艺路线等温球化退火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 预热:将待处理的金属材料放入炉中进行预热,使其温度均匀达到一定温度。
2. 球化退火:将金属材料加热到球化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冷却至室温。
3. 冷却:将球化退火后的材料从炉中取出,进行自然冷却或强制冷却。
二、影响因素等温球化退火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球化温度是影响等温球化退火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过高或过低的球化温度都会影响材料的性能。
2. 保温时间:球化退火的保温时间是指金属材料在球化温度下持续保温的时间,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影响球化效果。
3. 冷却方式:冷却方式包括自然冷却和强制冷却两种,选择合适的冷却方式对材料的性能影响较大。
4. 材料成分:不同成分的金属材料对等温球化退火的响应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材料进行相应的处理。
三、优缺点等温球化退火具有以下优点:1. 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提高其延展性和韧性。
2. 可以提高金属材料的腐蚀性能,减少材料的腐蚀损失。
3. 可以提高金属材料的疲劳寿命,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
等温球化退火也存在以下缺点:1. 工艺时间较长,需要耗费较多的能源和成本。
2. 球化后的材料容易出现晶界腐蚀等问题。
3. 对于一些特殊材料,球化退火可能无法起到明显的效果。
四、总结等温球化退火是一种常用的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但其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材料的成分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球化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GC r15 钢球化退火工艺设计介绍引言GCr15 轴承钢按正常的工艺规范进行锻造后, 得到的是细片状珠光体组织(索氏体) , 硬度较高, 达255~340 HBS, 难以进行切削加工, 故需要进行一次球化退火, 以降低硬度, 同时也为淬火作好组织上的准备. 因为经过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 只有当轴承零件的原始组织为细球状珠光体时, 经过淬火加低温回火后, 才能获得隐晶回火马氏体及在其上分布着细小碳化物颗粒的组织, 这种金相组织才使得轴承零件具有高强度和韧性. 在工业生产中, 常用的球化退火工艺包括一次球化退火工艺、等温球化退火工艺和周期球化退火等工艺. 某厂使用等温球化退火工艺来对轴承零件进行球化处理, 但遇到工艺周期长、耗能多、效率低等问题, 球化质量也不稳定, 直接影响到工件的淬火开裂倾向. 为此本文对GCr15 钢制轴承零件的球化退火工艺进行了研究, 结合宁波市神光电炉有限公司对中频电炉的改造, 得出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球化退火工艺.1球化退火工艺试验1. 1试验材料及检测设备GCr15 钢制轴承套圈, 内圈壁厚7 mm , 外径400mm; 外圈壁厚7mm , 外径500mm. 试验样品按正常工艺锻造后, 随机取出, 编号为18# (外圈) , 22# (外圈) , 23# (内圈) , 24# (外圈) 样品为等温球化处理的成品.检测设备为箱式电阻炉, 型号SX24210, 炉膛尺寸300 mm ×200 mm ×120 mm; 用毫伏计控温, 型号KSW 24D211; 用MM 6 型金相显微镜观察金相显微组织, 在布氏硬度试验机上测定HBS值, 作为工件球化效果的定量指标.1. 2工艺试验1. 2. 1原用等温球化退火工艺宁波市神光电炉有限公司制定的等温球化退火工艺如图所示. 这一工艺曲线严格遵循了退火工艺的三要素, 即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 GCr15 钢的退火加热范围为780~810 ℃, 因而该厂采用790 ℃. 冷却速度控制在15~20℃öh 范围内, 整个工艺过程需要17h. 该厂根据这一工艺路线对轴承零件进行球化处理, 要求硬度为179~207 HBS, 球化组织级别为2~4 级.1. 2. 2周期球化退火工艺的选用周期球化退火的工艺曲线如图2 所示. 将钢加热至略高于A c1的温度, 保温一定时间后, 随炉冷至略低于A r1的温度等温处理. 如此反复加热和冷却, 最后冷至室温, 每一阶段的保温时间为1 h, 目的是增加球化的核心, 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球化组织. 这种工艺特别适用于难以球化的钢种.1. 2. 3工艺参数的制定文献指出, GCr15钢的A c1是一个温度区间为735~765 ℃, 加热温度超过A c1时, 珠光体开始向奥氏体转变, 温度越高, 奥氏体化后钢的组织越趋于均匀, 未溶的碳化物越少, 这对珠光体的球化是不利的. 文献研究了40 Cr 钢的奥氏体化条件与等温温度对硬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临界区对钢加热, 一旦加热温度升高, 则钢的淬火硬度明显增高, 这说明发生了奥氏体的富碳过程, 即碳化物溶解过多, 这样会导致球化困难. 同时还指出, 在高的温度奥氏体化下, 若保温时间延长, 同样会使球化困难, 而且影响十分明显. 这样看来, 退火加热温度是一个关键, 为此根据GCr15 钢的A c1, 在试验时将循环曲线的加热温度制定为770 ℃.文献研究了等温温度即珠光体转变温度对球化过程的影响规律, 发现若将等温温度降低, 即使在奥氏体中有大量的未溶碳化物, 也将导致大量的片状珠光体形成. 因而让珠光体在比较高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对球化组织的形成也是很重要的. 为此笔者做了一个对比试验, 将轴承钢在770 ℃加热2h 后在不同的温度下等温2 h, 然后以30 ℃öh 冷却至650 ℃下再空冷的试验(见表1) , 从试验结果可看出, 在720 ℃等温是合理的.还可以这样来解释720 ℃等温的合理性, 因为冷却速度会影响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的温度范围,冷速越慢, 转变温度越高, 而在周期球化退火工艺中, 工件从770 ℃进入到720 ℃后, 冷速不会很快, 因此在720 ℃等温是合理的.文献对球化退火过程中冷却速度的影响做了详细的研究, 特别是在转变终了温度上作了很好的说明.文献中指出, 在转变终了温度后的冷却速度对工件的硬度没有影响, 因此转变后的冷速应该较快.本试验在制定冷却速度时, 考虑到不致于给工件产生热应力, 将冷速定为30 ℃。
42crmo4球化退火要求
42CrMo4是一种高强度合金钢,用于制造高压气瓶、大型液压缸、风电叶轮等。
球化退火是42CrMo4热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42CrMo4球化退火的要求。
首先,42CrMo4球化退火应在850℃-880℃的温度下进行,保温时
间应在2-4小时范围内。
这个温度范围和时间长度的选择与42CrMo4的特性有关。
一方面,这个温度范围可以减少材料的脆性,另一方面
也可以提高强度和韧性。
此外,球化退火时间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时间过短,球化效果不明显,过长则可能导致颗粒长大。
其次,42CrMo4球化退火的冷却方法应该是缓慢的,通常采用窑冷或空气冷却。
过快的冷却可能会导致材料组织形成热应力,在使用时易
产生裂纹和变形。
最后,对42CrMo4球化退火后的产品还应进行光谱分析、拉伸试验
和硬度测试等检测。
光谱分析可以判断球化退火是否达到标准,而拉
伸试验和硬度测试可以确定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是否满足要求。
综上所述,42CrMo4球化退火是提高材料性能的重要步骤。
在球化退
火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选择,以及冷却方法的缓慢。
此外,在球化退火后,要进行多项检测以确保材料的质量达到标准。
一、化退火楷述球化退火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藉由热处理使钢铁材料内部的层状或网状碳化物凝聚成为球状,使改善钢材之切削性能及加工塑性,特别是高碳的工具钢,轴承钢更是需要此种退火处理。
常见的球化退火处理包括:(1)在钢材A1温度的上方、下方反覆加热、冷却数次,使A1变态所析出的雪明碳铁,继续附著成长在上述球化的碳化物上;(2)加热至钢材A3或Acm温度上方,始碳化物完全固溶於沃斯田体后急冷,再依上述方法进行球化处理。
使碳化物球化,尚可增加钢材的淬火后韧性、防止淬裂,亦可改善钢材的淬火回火后机械性质、提高钢材的使用寿命。
二、球化退火(spheroidizeannealing)将钢中珠光体内的片层状渗碳体和先共析渗碳体转化为均匀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上的球状或粒状碳化物以获得球状珠光体的热处理方法,是不完全退火的一种。
因为片状渗碳体表面积大,处于不稳定状态,硬度比较高,切削加工后零件的表面粗糙度高,淬火过程中工件容易变形和开裂。
而球状碳化物有最小界面,能量最低,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硬度低,切削性能好,韧性高,冷加工能力大,淬火时工件不易变形和开裂。
因此,碳素工具钢、一部分合金工具钢和滚珠轴承钢钢材都应经过球化退火才能交货。
根据钢种和退火目的,球化退火可分以下几种:(1)普通球化退火,即将钢加热到730~740℃保温足够时间,然后以小于20℃/h的速度缓冷到650℃出炉。
这种退火工艺适用于共析成分附近的碳素工具钢。
(2)周期球化退火,也叫循环退火。
它是在A、点附近的温度反复进行加热和冷却,一般进行3~4个周期,使片状珠光体在几次溶解一析出的反复过程中,碳化物得以球化。
该工艺生产周期较长,操作不方便,难以控制,适用于片状珠光体比较严重的钢。
(3)等温球化退火。
一般加热到800±l0℃,保温后快冷到700±10℃(A1附近)再进行较长时间保温,之后,以30~50℃/h的速度冷却到600℃出炉。
一般轴承钢多采用此工艺。
双炉等温球化退火双炉等温球化退火是一种常用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组织结构。
本文将介绍双炉等温球化退火的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在金属加工中的应用。
一、原理双炉等温球化退火是利用高温加热和适当冷却处理金属材料,使其晶粒得到细化和均匀化,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该工艺的原理是通过控制加热和冷却的温度和时间,在材料中形成细小均匀的球状晶粒,从而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组织结构。
二、过程双炉等温球化退火通常分为两个步骤:加热和冷却。
1. 加热:将金属材料放入加热炉中,通过加热炉内的加热元件将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
在加热过程中,需要控制加热速度和加热温度,以确保材料温度均匀上升并达到球化退火所需的温度。
2. 冷却:将加热后的材料迅速放入冷却介质中,如水或油,进行快速冷却。
冷却过程中,需要控制冷却速度和冷却介质的温度,以确保材料得到适当的冷却,从而形成细小均匀的球状晶粒。
三、影响因素双炉等温球化退火的效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材料的成分、加热温度和时间、冷却速度和介质等。
1. 材料成分:不同金属材料的球化退火效果有所差异,通常是由材料的成分和热处理工艺共同决定的。
2. 加热温度和时间:加热温度和时间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球化退火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需要在材料的临界温度以上进行加热,且时间越长,晶粒的细化程度越高。
3. 冷却速度和介质:冷却速度和介质的选择也会对球化退火的效果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快速冷却可以得到更细小的球状晶粒,而慢速冷却则可以得到较大的晶粒。
四、应用双炉等温球化退火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的加工和制造过程中,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组织结构。
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钢材加工:双炉等温球化退火可以用于冷拔钢丝、冷拔钢管等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以提高产品的强度和韧性。
2. 铝合金加工:双炉等温球化退火可以用于铝合金的热处理过程中,以改善铝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塑性。
3. 铜材加工:双炉等温球化退火可以用于铜材的退火处理,以提高铜材的导电性和弯曲性能。
45钢等温球化退火
摘要:
1.45 钢的概述
2.等温球化退火的定义和目的
3.45 钢等温球化退火的方法和步骤
4.45 钢等温球化退火的效果
5.45 钢等温球化退火的应用领域
正文:
一、45 钢的概述
45 钢是我国常用的高质碳结构钢,其含碳量在0.42%-0.50% 之间,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韧性和良好的切削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45 钢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机械零件、弹簧、刀具等。
二、等温球化退火的定义和目的
等温球化退火是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适当的加热和冷却速度,使金属内部组织球粒化,从而提高金属的韧性和强度。
等温球化退火主要用于高质碳结构钢和合金钢。
三、45 钢等温球化退火的方法和步骤
1.预热:将45 钢加热到预热温度,一般为600-800 摄氏度,保温一段时间。
2.球化退火:将预热后的45 钢加热到退火温度,一般为850-950 摄氏度,保温一段时间。
3.等温处理:将球化退火后的45 钢放入等温炉中,在规定的温度下进行等温处理。
4.冷却:等温处理后的45 钢进行空冷或水冷,使其冷却到室温。
四、45 钢等温球化退火的效果
经过等温球化退火处理的45 钢,其内部组织形成球粒状,可以显著提高其韧性和强度,同时保持良好的切削性能。
球化退火温度引言球化退火是一种常见的热处理方法,用于改善金属的机械性能和组织结构。
球化退火温度是指在球化退火过程中所达到的最终温度。
正确选择球化退火温度对于获得理想的金属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球化退火温度的影响因素、选择方法以及适用范围进行详细讨论。
影响因素球化退火温度的选择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下面将对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1. 材料类型不同材料的球化退火温度有所差异。
常见材料如碳钢、合金钢、不锈钢等,其球化退火温度通常在材料的相图或热处理手册中有明确的指导。
2. 材料尺寸材料的尺寸对于球化退火温度的选择也有影响。
较大的尺寸通常需要较高的温度,以保证整个材料都能达到均匀的退火效果。
3. 机械性能要求球化退火的目的之一是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如强度、韧性等。
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球化退火温度非常重要。
过低的温度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晶粒长大过快或形成不稳定的相,影响材料性能。
4. 初始组织结构不同材料的初始组织结构也会对球化退火温度的选择产生影响。
例如,对于含有残余应力的材料,较低的温度可以更好地消除这些应力。
选择方法正确选择球化退火温度是确保得到理想材料性能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选择方法:1. 经验法在实际生产中,根据经验选择球化退火温度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通过试验和实践,逐渐积累出适用于不同材料和工艺的球化退火温度范围。
2. 工艺手册大多数金属材料都有相应的工艺手册,其中包含了针对不同材料的球化退火温度指导。
这些指导通常是通过大量实验和研究得出的,是一种可靠的选择依据。
3. 热处理试样对于新材料或特殊材料,可以制备一些热处理试样进行实验。
通过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球化退火处理,并测试样品的力学性能,可以确定最佳的球化退火温度。
4. 数值模拟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对球化退火过程进行数值分析。
通过建立热传导和相变模型,可以预测不同温度下材料的组织结构演变,从而优化球化退火温度的选择。
球化退火实验报告1. 引言球化退火是金属材料热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加热和控制冷却过程,使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均匀分布,增强其塑性和韧性。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球化退火过程,观察不同退火温度对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显微组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
2. 实验方法2.1 材料准备选取一块工业纯铜材料作为实验样品,尺寸为20mm ×10mm ×5mm。
将样品切割成小块,并使用砂纸对样品表面进行打磨和除脏。
2.2 实验设备- 电阻炉:用于加热样品到退火温度。
- 水槽:用于冷却退火后的样品。
- 显微镜:用于观察样品的晶粒尺寸和显微组织。
- 間隔物:用于保护样品免受气氛氧化。
2.3 实验步骤1. 将样品放入电阻炉中,以600的速度加热到800,保持30分钟。
2. 关闭电阻炉加热,打开炉门,让样品冷却到室温。
3. 将样品从电阻炉中取出,放入水槽中冷却3分钟。
4. 从水槽中取出样品,清洁并晾干。
5. 使用显微镜观察样品的晶粒尺寸和显微组织,并记录观察结果。
3. 实验结果3.1 晶粒尺寸观察对不同退火温度下的样品进行观察,得到以下结果:退火温度()晶粒尺寸(μm)600 50700 30800 20900 101000 5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样品的晶粒尺寸逐渐减小。
当退火温度达到1000时,样品的晶粒尺寸最小,为5μm。
3.2 显微组织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退火温度下的样品显微组织,得到以下结果:- 600退火后,样品的晶粒呈现较大的尺寸,晶界处存在多个孪晶。
- 700退火后,样品的晶粒尺寸明显减小,晶界处的孪晶逐渐减少。
- 800退火后,样品的晶粒尺寸进一步减小,晶界处的孪晶极少。
- 900退火后,样品的晶粒尺寸继续减小,晶界处几乎没有孪晶。
- 1000退火后,样品的晶粒尺寸最小,晶界处无孪晶。
4.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 不同退火温度对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有显著影响,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晶粒尺寸逐渐减小。
球化退火處理介紹:只應用於鋼的一種退火方法。
將鋼加熱到稍低於A1變態點或稍高於A3、A CM變態點的溫度或者使溫度在A3、A CM變態點上下週期變化,然後緩冷下來。
目的在於使珠光體內的片狀滲碳體以及先共析滲碳體都變為球粒狀﹐均勻分布於鐵素體基體中(這種組織稱為球化珠光體)。
具有這種組織的中碳鋼和高碳鋼硬度低、被切削性好、冷形變能力大。
對工具鋼來說﹐這種組織是淬火前最好的原始組織。
球化退火主要的目的:藉由熱處理使鋼鐵材料內部的層狀或網狀碳化物凝聚成為球狀並均勻分布於鐵素體基體中(這種組織稱為球化波來鐵),改善鋼材之切削性能及加工塑性,具有這種組織的中碳鋼和高碳鋼硬度低、被切削性好、冷形變能力大,亦可改善鋼材的淬火回火後機械性質、提高鋼材的使用壽命。
對工具鋼來說,這種組織是淬火前最好的原始組織。
1. 提高鋼料的延性,並降低硬度使切削加工或塑性加工易於進行2. 作為高碳鋼獲高碳合金鋼淬火前的預備處理,以利於淬火後的組織均勻,減少淬裂及變形的發生,同時提高淬火後的硬度與韌性。
熱處理製程說明:球化退火處理的方法有下列5種:1. 長時間加熱法:加熱至A1變態點稍下方的溫度,約650~700℃,長時間保溫後冷卻之,適用於冷加工或淬火材,但粗大的網狀碳化物不能用此方法球化。
2. 反覆加熱冷卻法:在A1變態點以上的加熱,使碳化物分解為球狀碳化物,而A1變態點下方的保持,可使A1變態點所析出的雪明碳鐵附著於上述球化碳化物上成長,此方法只適用於小的工具鋼零件。
3. 網狀碳化物固溶法:加熱溫度在A3或A CM以上,使雪明碳鐵完全固溶於沃斯田鐵後急速冷卻(例如油冷) ,然後施以(1)或(2)的方法球化,但此法較易發生淬裂。
4. 恆溫變態法:加熱到A1以上溫度(760~780℃) ,然後急冷至A1變態點以下(約700℃) ,在此溫度保持一段時間直到變態完成後,在空氣中冷卻。
5. 慢冷法:加熱溫度A1變態點以上A CM變態點以下,持溫於760~780℃一段時間後徐冷至600℃後,切斷熱源而爐冷,此法適用於軸承鋼的球化處理,改善淬火回火的機械性質,增加壽命。
GCr15球化退火問題轴承钢主要用制造滚动轴承滚珠、滚柱和套圈等,有时也用来制造工具,如冲模、量具、丝锥等。
轴承在工作时承受着高的集中交变载荷,由于滚珠与轴承套圈之间的接触面积小,在高速转动的同时还有滑动,会产生很大的摩擦。
所以要求轴承钢有高而均匀的硬度和耐磨性,以及高的弹性极限。
因此轴承钢需具有隐晶回火马氏体+ 细小渗碳体颗粒组织。
对轴承钢的化学成分的均匀性、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和分布、碳化物的分布等要求都十分严格,是所有钢铁生产中要求最严格的钢种之一。
经过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 只有当轴承零件的原始组织为细球状珠光体时, 经过淬火加低温回火后, 才能获得隐晶回火马氏体及在其上分布着细小碳化物颗粒的组织, 这种金相组织才使得轴承零件具有高强度和韧性.GCr15是一种合金含量较少、具有良好性能、应用最广泛的高碳铬轴承钢占世界轴承钢生产总量的80%以上。
含碳Wc为1%左右,含铬量Wcr为1.5%左右,从1901年诞生至今110多年,主要成分基本没有改变,现在生产轴承钢的主要工艺是连铸以及电炉冶炼+电渣重熔工艺冶炼,GCr15钢是经过淬火加回火后具有高而均匀的硬度、良好的耐磨性、高的接触疲劳性能。
该钢冷加工塑性中等,切削性能一般,焊接性能差,对形成白点敏感性能大,有回火脆性。
所以要用球化退火。
将钢按完全退火的加热速度加热到Ac1以上20~30℃的温度(比不完全退火更低一些),保温后,再以每小时20~50℃的速度降至钢的Ac1以下一个温度,并在这个温度下保温一段较长的时间,最后随炉冷到450~500℃左右出炉,再在空气中冷却。
通过这种退火后,珠光体中渗碳体及过剩渗碳体都呈球状分布,故称球化退火。
目前,在工业生产中GCr15 钢多采用等温球化退火处理工艺,它是利用不均匀奥氏体中未溶碳化物或奥氏体中高浓度碳偏聚区的非自发形核的有利作用来加速球化。
对于细珠光体组织,如果加热到A1 温度以上,随后缓冷到A1 以下,那么这种细珠光体组织则往往会被缓冷或保温过程中形成的粗大珠光体组织所替代,其结果反而不利于碳化物的球化[4] ;同时,在保温过程中又不断有渗碳体颗粒按Ostwald 熟化机制长大,使球化的渗碳体变大。
gcr15轴承钢球化退火工艺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业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的提高。
而在机械零部件中,轴承是非常重要的,其质量更是关键。
GCR15轴承钢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钢种之一。
本文将针对GCR15轴承钢球化退火工艺进行探讨。
1. GCR15轴承钢的组成和特性GCR15轴承钢是碳素钢中的一种,其成分为:C 0.95-1.05%、Si 0.15-0.35%、Mn 0.25-0.45%、Cr 1.40-1.65%、Ni ≤ 0.30%、P ≤ 0.025%、S ≤ 0.025%。
其中,Cr的含量最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GCR15钢的硬度高、强度大、耐磨性好、耐腐蚀性强、疲劳寿命长等特点,使其成为了一种广泛应用的材料,尤其是在机械零部件中的轴承中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球化退火工艺概述球化退火是钢材制备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工艺,目的是通过控制温度和保温时间,将钢材中的晶粒变为均一的球形晶粒,从而提高钢材的塑性和韧性。
通过球化退火处理后的GCR15轴承钢,晶粒细小、组织均匀,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韧性,提高了钢材的成形性能和寿命。
3. GCR15轴承钢的球化退火工艺3.1 热处理过程控制对于GCR15轴承钢的球化退火工艺,主要是通过控制温度和保温时间来进行的。
合理的温度和保温时间能够使钢材中的碳均匀分布,并形成均一的球形晶粒。
在热处理中,首先是加热过程,通常是采用欧姆加热管进行的,同时设置一个氢气氛,以防止钢材表面氧化。
其次,就是保温过程,常规的室温保温时间为4-6小时,保温温度一般在740℃左右,可以根据具体的材料情况,采用不同的温度和保温时间。
3.2 球化退火处理参数设定钢材的球化处理需要对参数进行设定,主要包括退火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
退火温度应根据材料的具体情况进行设定,通常在740-780℃之间,保温时间应根据材料的厚度、形状、材质等进行设定。
一般情况下,保温时间为1-3小时。
冷却方式通常采用自然冷却,但如果需要更高的韧性和可塑性,也可采用淬火。
gcr15钢球化退火工艺设计介绍GCR15钢球是一种常用的轴承用钢材,具有优良的硬度和耐磨性。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外界力的作用,钢球表面可能会出现一些微小的裂纹或变形,这会降低钢球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为了消除这些缺陷,提高钢球的性能,常常需要对GCR15钢球进行热处理,其中一种常用的工艺就是钢球的化退火。
化退火是指将钢球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以改变钢球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化退火工艺设计的目标是使钢球达到最佳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
下面将介绍GCR15钢球化退火工艺设计的几个关键步骤。
对于GCR15钢球的化退火工艺设计,首先需要确定适当的加热温度。
加热温度过高会导致钢球过度软化,降低其硬度和强度;加热温度过低则无法使钢球达到足够的软化效果。
通常,根据GCR15钢球的化学成分和硬度要求,可以确定一个合理的加热温度范围,一般在800℃到900℃之间。
加热温度确定后,需要控制加热时间。
加热时间过长会导致钢球内部晶粒长大,从而影响其硬度和强度;加热时间过短则无法使钢球充分软化。
一般来说,加热时间应根据钢球的尺寸和硬度要求进行合理的确定,一般在1小时到2小时之间。
然后,加热结束后需要进行缓慢冷却。
冷却速度过快会导致钢球内部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引发裂纹和变形;冷却速度过慢则无法使钢球充分软化。
为了控制冷却速度,可以采用自然冷却的方法,即将加热后的钢球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冷却。
此外,还可以采用油冷或水冷的方法,通过浸泡在油中或水中来控制冷却速度。
化退火工艺结束后,需要对钢球进行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的目的是去除钢球表面的氧化皮和锈蚀,以确保钢球的表面光洁度和耐腐蚀性。
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酸洗、抛光和喷砂等。
GCR15钢球化退火工艺设计是为了消除钢球表面缺陷,提高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通过合理确定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冷却速度,以及进行适当的表面处理,可以使钢球达到最佳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
化退火工艺设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直接影响着钢球的质量和性能,对于提高轴承的工作效率和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热处理技术——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是使钢获得弥散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上的细粒状(球状)碳化物组织的工艺方法。
其目的为改善切削性能,减小淬火时的变形开裂倾向性,使钢件得到相当均匀的最终性能。
球化退火主要应用于轴承零件、刀具、冷作模具等的预备热处理,以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及加工精度,消除网状或粗大碳化物颗粒所引起的工具的脆断和刃口崩落,提高轴承的接触疲劳寿命等。
中碳及中碳合金钢只当要求硬度极低而韧性极高(例如用于冷冲压坯料)时,才用球化退火。
低碳钢一般不进行球化退火,否则由于硬度过低(160~170HBS)反而使切削加工性能变坏。
在工具钢及轴承钢碳化物的概念中,应包括一次(液析)碳化物、二次碳化物(由奥氏体中析出)及共析碳化物这三方面的球化。
一次碳化物系铸锭枝晶偏析所引起的亚稳定莱氏体结晶的产物,颗粒尺寸较大,常沿轧制方向分布,形成偏析碳化物带,硬度高、脆性大,易引起淬火裂纹,使钢的耐磨性变差,以至工件在使用中造成表面脱落或中心破裂。
一次碳化物的球化主要靠合理的锻造工艺,例如反复镦拔(相当大的总锻造比:十几、二十几以上)和适当的扩散退火来得到。
二次碳化物与共析碳化物的球化与锻造过程有关。
为了使退火后能获得均匀分布的粒状碳化物,锻造后的组织应为细片状珠光体及细些断续网状碳化物(或含有少量马氏体)。
如果终锻温度南过高或冷却太慢,则易引起粗大网状在化物,退火中无法消除。
如终锻温度过低<800℃,碳化物易沿晶界变形方向析出而形成线条状组织,退火后将有方向性,使钢的强度降低,加工性能变坏。
珠光体片较细时,球化退火时可采用较低,加工性能变坏。
珠光体片较细时,球化退火时可采用较低的的温度和较短的时间。
退火温度愈低、未溶解的碳化物数量越多,容易获得均匀分布的细粒状珠光体组织。
珠光体片较粗时,在正常退火工艺情况下,不易获得均匀分布的细粒状珠光体。
因此,为了得到良好的球化组织,必须严格控制锻造工艺过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