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铝合金车轮行业发展概况-铝合金车轮行业竞争状况

中国铝合金车轮行业发展概况-铝合金车轮行业竞争状况

中国铝合金车轮行业发展概况-铝合金车轮行业竞争状况
中国铝合金车轮行业发展概况-铝合金车轮行业竞争状况

中国铝合金车轮行业发展概况-铝合金车轮行业竞争状况

(四)铝合金车轮行业竞争状况

1、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铝合金车轮行业按照使用对象的不同,一般分为向汽车整车制造商供货的整车市场(OEM市场)和用于汽车维修、改装的售后服务市场(AM市场)。(1)国际铝合金车轮行业竞争格局

①国际铝合金车轮OEM 市场

A、OEM 市场是在汽车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的背景下发展壮大的

在专业化分工的背景下,大型整车企业由传统的纵向经营、追求大而全的生产模式转向精简机构、以开发整车项目为主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各汽车整车制造商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逐渐降低汽车零部件的自制率,对汽车零部件的需求愈来愈多地依赖外部独立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通用、福特和大众等汽车厂商的经营模式已由原来集汽车总体设计、零部件制造于一身经营模式逐渐转变为由总公司负责设计、技术革新和核心部件生产,其他零部件在全球范围内采购的经营模式。

B、OEM 市场对于产品品质要求更为严格

一般情况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首先需要通过某些国际组织、或者某些国家和地区汽车协会组织的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评审(第三方的认证),通过后能够成为候选零部件供应商,然后由整车制造商进一步做出评审(第二方的认证),通过后才能被正式接纳为整车制造商全球采购体系的成员,最后双方签署

商务合同成为零部件供应商。不同的整车制造商对于其配套零部件的认可过程及认可周期是不同的,通常一个项目从启动询价到批量生产配套的客户(第二方)审核认可周期约需两至三年。但是配套零部件企业一旦认证成功,汽车制造商或者总成制造商会和配套零部件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C、OEM 市场呈现金字塔式的供应商体系

生产一部整车需要数万个零部件,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整个制造过程中分工极其细致、专业性极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简化汽车制造工艺,节省装配时间,整车生产企业需要通过向全球供货商采购零部件,从而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多层级供应商体系,即供应商按照与整车制造商之间的供应联系分为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等多层级关系。一级供应商直接为整车制造商供应产品,双方保持着长期稳定的配套供应关系,并参与新车型的设计研发;二级供应商向一级供应商供货,并承担一级供应商的部分研发任务;三级供应商则向二级供应商提供零部件,依此类推,并且层级越低,该层级的供应商数量也越多。因此,层级越低,该层级的供应商数量也越多,竞争也越激烈。

近年来,发达国家铝合金车轮的一级供应商在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等方面竞争力不断削弱,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车轮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打破了原有一、二级供应商之间层级供应格局,成为国际整车制造商一级供应商的强有力竞争者。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14 年版》显示,到2013 年中国

主要汽车铝合金生产企业总产量已经达到9,888.95 万件,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铝合金车轮生产国之一。

②国际铝合金车轮AM 市场

A、AM 市场主要是伴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而发展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全球汽车产量不断创造新高,全球汽车保有量也随之逐年增加。2004 年全球汽车保有量约为85,477.72万辆,到2014年全球汽车保有量约达到101,413.14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2%。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促进了汽车售后市场的消费,同时消费者对汽车及零部件的保养和维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消费者个性化追求的不断高涨,AM 市场日渐发展壮大。

B、AM 市场的用户是已拥有汽车的消费者,属于零售市场

AM 市场中产品主要通过专业零售店、连锁店、专卖店以及改装厂等形式销售给消费者。因此,相对于OEM 市场,AM 市场与汽车整车制造业联系较弱,特别是涉及到汽车内饰及影响汽车外观的车轮等细分行业,与汽车消费者经济实力、消费者偏好、当地气候、汽车保有量等联系较为紧密,要求供应商有独特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能够适应多品种、少批量的市场需求,要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体系。AM 市场供应商体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AM 市场(售后市场)主要是满足以下四类消费群体的需求。一是个性化改装市场。在国外发达国家,汽车消费者在“个性化、差异化、美观化”等特有汽车文化感染下,喜欢不定期改装自己爱车的车轮,提高车辆的美感及可操控性,充分享受汽车改装所带来的驾驶乐趣。二是修理更换市场。汽车车轮在使用过程中因损坏、陈旧而报废更换。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逐年提升,其更换市场需求也日渐增多,发展潜力巨大。三是季节性原因产生的车轮更换市场。在欧洲、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气候原因,冬季汽车需在雪地中行驶,存在安全隐患。为了提高驾驭的安全性,人们在冬季往往需要换上防滑轮胎和车轮。四是专用车辆及二手车改装市场,尤其是二手车市场。车主们通过改装车轮,提高车辆的美观性、安全性和产品的附加值。

C、欧美国家人均汽车保有量高是主要的AM 市场

目前,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是乘用车人均保有量水平位居前列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是铝合金车轮行业主要的AM 市场。其中美国AM

市场最具有代表性,截至2014 年底美国汽车保有量达25,802.70 万辆,居世界

首位,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达到809 辆。2012 年,美国AM 市场的销售总额约为3,077 亿美元6,市场空间巨大。

随着未来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消费者对个性化的追求,全球AM市场对铝合金车轮的需求将不断增加,AM 的市场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在国际AM 市场方面,供应商在资金实力、生产规模、配套能力等方面要

求低于OEM 市场,AM 市场进入门槛相对OEM 市场较低。近年来,随着全球

汽车保有量的稳步提升,国际AM 市场对铝合金车轮需求越来越大,包括中国

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车轮企业发展较快,国际AM 市场供应商数量和产能增长较

快。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较高的制造成本使得车轮生产企业并不具

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市场竞争主要在发展中国家的车轮生产企业之间展开并且竞

争较为激烈。

(2)中国铝合金车轮行业竞争格局

①国内铝合金车轮OEM 市场

车轮行业是优先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由于发达国家生产成

本居高不下,同时,汽车未来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兴的汽车市场,因此,整

车制造企业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并扩大其全球采购规模。改革开放以

后,中国经济逐步走上正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投资环境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

断提高,对汽车市场的需求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设立合资

企业,与之配套的汽车零部件厂商迎来了发展良机。车轮作为可模块化定制的标

准化零部件,其技术相对成熟,是汽车产业全球转移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主要

汽车零部件。由于中国在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竞争优势,车轮

行业在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铝合金车轮生产工艺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民营车轮生产企业、外资车轮生产企业发展迅速,在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程度。目前,在中国整车市场已步入买方市场的压力下,中国各类企业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市场竞争激烈,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资金实力、设计开发、产品品质、及时配套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等各个环节,竞争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②国内铝合金车轮AM 市场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汽车工业才刚刚起步,虽然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六年位居全球第一,但人均汽车保有量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汽车改装文化以及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还远不及发达国家,同时由于中国法律对汽车改装有严格的规定,限制了国内AM 市场的发展。2005年中国汽车AM 市场规模只有800 亿元,2012 年达到了4,900 亿,复合增速27%。但相比国外,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在100 左右水平,远未达到西方300-500 水平,未来提升空间仍然非常大。从车龄看,中国售后市场中乘用车平均年龄均低于9 年,大部分仍处于4 年以下,远低于美国11.4 年,未来随着车龄上升以及汽车改装文化的深入,国内AM 市场空间巨大。

在出口市场方面,由于铝合金车轮产品的技术附加值较其他高科技产品低,且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优势依旧明显,因此中国生产的铝合金车轮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国外AM 市场对中国铝合金车轮产品市场需求与日俱增;相对于国内OEM 市场和AM市场,国外AM市场较大的市场需求量和较高的销售利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商。目前中国的汽车铝合金车轮生产企业已有相当一部分都把目光锁定在国外AM 市场,其生产产品也基本都瞄准国

外客户的消费需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 年中国铝合金车轮生产企业出口金额38.66 亿美元,出口数量达到83.64 万吨,出口数量创历史新高,铝合金车轮的出口已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

预计未来,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由分散竞争向集中竞争过渡的背景下,铝合金车轮生产企业的资金实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以及国内外客户群数量将越来越成为各大厂商竞争取胜的关键。

3、行业壁垒

(1)资金及规模壁垒

车轮行业具有较高的资金进入门槛,新建一个现代化的车轮厂所需要的投资最低为3,000 万美元(约2 亿元人民币);同时,车轮生产企业的规模已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只有具有较强资本实力的企业才可能形成相当的生产销售规模,才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单位成本,有条件满足整车制造商每年上百万件的供货要求以及售后服务市场的维修需求,并能够为企业的后续技术开发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具备一定生产规模且资金雄厚的生产企业才能够得以生存、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而规模优势不明显的企业极容易遭到淘汰。

(2)客户资源及营销渠道壁垒

产品销售网络是形成行业准入障碍的关键因素,完善的销售网络和稳定优质的客户群体是企业在竞争中胜出的重要筹码。

在OEM 市场,车轮生产企业面对的整车制造商,整车制造商对供应商生产规模、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成本压缩和市场开拓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①要求供应商有较大的经济规模,保证每年数百万件的供货能力;②要求供应商有稳定

的质量,要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环保安全体系和社会责任体系等;③要求供应商有强大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主动参与整车制造商的产品同步开发或者超前开发,以保证零部件产品能与整车产品的同步推出、同步升级;④要求供应商有持续降低成本的能力,以分担整车厂商价格竞争的压力;⑤OEM 市场对供应商存在着先发优势,随着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同步开发和合作开发的进行,铝合金车轮企业往往在整车厂商推出新车型之前就介入配套车轮的开发,一旦新车型推出,就成为指定的车轮供应商,合作非常稳定。因此,车轮生产企业一旦成为整车制造商的一级供应商,则能在行业内形成有效的客户壁垒。

在AM 市场,客户对供应商设计创新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销售渠道提出

较高的要求。售后市场直接面对汽车消费者,由于每个消费者的品质侧重不同、鉴赏观点不同,且购买数量有限,属于典型的零售市场。中国作为世界车轮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存在着行业集中度不高的现状,行业内企业较多,产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对于出口市场,获取国际经销商的青睐对车轮企业而言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于国际AM 市场新进入者而言,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大量下游客户群。同时,国际销售渠道的建立成本虽然很高,但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先进入企业一旦和客户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新进入企业也将较难争夺其市场份额。因此是否拥有大量、长期稳定的下游客户群构成进入车轮行业AM 市场的主要障碍之一。

(3)技术壁垒

车轮的设计生产涉及到材料科学、模具加工、金属成型、表面涂装、产品检测等一系列技术和学科。随着汽车工业不断发展,整车制造商和AM 市场消费

者对铝合金车轮的性能、精度、外观等要求越来越高,没有深厚的技术研发水平

积累,一般车轮生产企业的产品很难达到客户要求,从而对后入者形成较高的技术壁垒。

对于OEM 市场而言,其往往要求供应商具备一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能够参与到整车产品的同步开发或超前研发中,以保证车轮等零部件能与整车产品同步推出、同步升级,这就对车轮生产企业的设计和开发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规模大、技术研发实力强的车轮生产企业才能适应整车制造商产品性能不断提高的要求。同时,基于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整车制造商总是试图将降低生产成本的压力转移到上游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因此,只有具备较强技术研发实力的企业才能通过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和新工艺的采用不断降低产品

成本,满足整车制造商严格的技术标准下的成本要求。而规模较小,研发能力不足、无法持续满足严格标准下降低成本要求的企业将被逐步淘汰。

对于AM 市场而言,由于AM 市场直接面对汽车消费者,而每个消费者的品质侧重不同、鉴赏观点不同,且购买数量有限,属于典型的零售市场。这就对车轮生产企业的设计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①售后市场要求供应商有独特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吸引消费者;②售后市场要求供应商有快速反应能力,能适应多品种、少批量的市场需求。

因此无论选择OEM 市场还是AM 市场,对于新进入者而言在技术方面都将面临较高的进入壁垒。

(4)质量认证壁垒

在OEM 市场方面,车轮生产企业进入OEM 市场的前提是必须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并具备OEM 客户认可的技术研发能力、质量保证能力、设备生产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如北京戴姆勒奔驰

公司要求其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通过权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的认证,同时

还要满足该公司的特殊标准和要求,保证为其交付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

相对OEM 市场,车轮生产企业进入国际AM 市场也需要通过严格的质量

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只是减少了整车制造商单独考核与检测。在铝车

轮企业的生产和服务方面,国际AM 市场铝合金车轮供应商一般需通过

IS0/TS16949:2009、GB/T1001-2008idtISO9001:2008、QS-9000:1998 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铝合金车轮的产品质量方面,车轮制造商的产品需满足不同国家的

产品质量标准,每种产品分别获得该国的认证才能进入该国市场,如铝合金车轮

在欧洲市场销售需通过德国TüV 认证,在日本销售需通过日本VIA 认证,在美

国销售需符合美国SFI 标准等。车轮生产企业和产品通过上述认证进入国际AM

市场,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并有较高难度。

OEM 市场和AM 市场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

量认证对新进入企业构成了较高的质量认证壁垒。

(5)品牌壁垒

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由于全球生产铝合金车轮企业众多,各厂商

之间的竞争不仅在技术、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更多的溢价则体现在企业品牌

方面。在OEM 市场铝合金车轮生产企业主要为整车厂商配套,并不注重品牌建设,而在AM 市场铝合金车轮生产企业众多,品牌众多,只有品牌口碑较好产

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关注与青睐,拥有著名品牌的生产企业也将具有较为明显的

竞争优势。然而,品牌效应的积累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对于新进入本行业的企

业来说,品牌壁垒在短期内难以逾越。

4、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1)市场供应及变动情况

《汽车车轮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末,中国车

轮企业有300 家左右,钢铝轮企业基本各占半数,总资产约1,200 亿,直接从

业人数约24 万人。中国铝合金车轮市场近几年快速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数据,2004 -2013 年,中国主要铝合金车轮生产企业的铝合金车轮总

产量已从13,673,383 增长至98,889,486 件,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4.59%。到2013 年底,国内的主要铝合金车轮生产企业产量在3000 万件以上企业有2 家。预计在今后十年内中国铝合金车轮行业还会在提高质量和扩大应用的基础上继

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按目前发展态势和投资力度,若按照年均10%的复合

增长率保守预测,到2015 年中国主要汽车铝合金车轮生产企业总产量预计将达

到11,966 万件,到2017 年总产量将达到14,478 万件以上。

此外,中国近年铝合金车轮的出口逐年快速增长,占铝合金车轮总产量的比

例逐步增加,成为促进中国铝合金车轮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

国家充分利用其制造业比较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汽车车轮的重要生产基地。

按照海关信息网“铝合金制的未列名机动车辆用车轮及其零件、附件”(海关商

品编码:87087091)出口额统计,2007 年至2016年出口额分别为27.69 亿美元、27.97 亿美元、20.42 亿美元、29.59 亿美元、36.86 亿美元、40.49 亿美元、35.76 亿、39.67 亿美元、38.67 亿美元和38.68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3.78%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发展成为了全球汽车铝合金车轮的重要

生产和采购基地。

(2)市场需求及变动情况

①国际市场对铝合金车轮的需求情况

全球汽车工业已经发展成熟,汽车产量稳步发展。根据wind 资讯数据显示,1999-2015年,全球乘用车总产量由3,975.98 万增加到6,856.19 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约为3.46%。受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 年和2009 年的全球乘用车产量出现连续下降。2010 年,依托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全

球乘用车产量已止跌回升并超过金融危机前水平。随着全球乘用车产量的不断增长,全球汽车保有量也稳步上升。2004 年-2014 年,全球汽车保有量从85,477.72 万辆增加到101,413.14 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72%。

在国际OEM 市场,乘用车产量的大小决定了OEM 市场对铝合金车轮的需求。2015 年,全球乘用车产量为6,856.19 万辆。目前全球乘用车铝合金车轮装

配率约为85%,保守估计每辆车装配4只车轮,全球乘用车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

按3%进行测算,到2020 年,全球乘用车产量约为7,948万辆,国际OEM市场

对汽车铝合金车轮需求量约为27,024 万件。

在国际AM 市场,乘用车保有量的大小决定了AM 市场对铝合金车轮的需

求。2014 年,全球汽车保有量为101,413.14 万辆,目前全球乘用车与商用车比

例约为7:3,因此2014 年全球乘用车保有量约为70,989.20万辆。由于铝车轮损

坏率很低,但考虑到部分改装车有更换车轮的需求,因此可按乘用车保有量的

2%(行业经验数值)作为预测AM 市场中每年需要更换铝轮的乘用车总量,每

辆车按装配4 只车轮进行测算,到2019 年,全球乘用车保有量约为82,296 万辆,国际AM 市场对汽车铝合金车轮需求量约为6,584 万件。

②美国市场对铝合金车轮的需求情况

美国地广人稀,号称车轮上的国家,汽车普及率居全球首位,2014 年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达到809 辆。2014年,美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58亿,2016年汽车销售达到1,786.58 万辆,是全球最庞大的单一汽车市场,所以美国又是全世界汽车业最重要、竞争最激烈的地方。除美国本土三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外,还要面对来自日本(丰田、本田、日产、斯巴鲁等)以及欧洲(大众、奔驰、宝马、奥迪等)等国家汽车厂商的竞争。

在美国OEM 市场,按汽车类型分,主要分为乘用车、轻型卡车和中、重型卡车组成,其中乘用车、轻型卡车占其总产量约90%以上。由于美国地广人稀,城市布局分散,道路覆盖度高,出行离不开汽车,而皮卡既能载货,又能载人,皮实耐用,对于美国人民来说实用性很高,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皮卡汽车文化,美国也成为了全球皮卡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因此呈现出轻型卡车产量大于乘用车产量的特征。2015年,美国乘用车和轻型卡车产量分别为416.37 万和761.35 万辆,合计1,177.71 万。2007 年至2015 年间美国乘用车和轻型卡车合计产量复合增长率为1.48%。由于美国汽车文化更偏好大尺寸铝合金车轮,其铝合金车轮装配率更高。保守估计若美国乘用车和轻型卡车铝合金车轮装配率为85%,每

辆车装配4 只车轮,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按1%进行测算,到2020 年,美国乘用车和轻型卡车产量约为1,238 万辆,美国OEM 市场对汽车铝合金车轮需求量约为4,208 万件。

在美国AM 市场,截至2014年底美国汽车保有量达25,802.70万辆,每千

人汽车拥有量达到809 ,居全球之首。目前全球乘用车、轻型卡车和中、重型

卡车比例约为7:3,估算2014 年美国乘用车、轻型卡车保有量约为18,061.89 万辆。美国汽车改装文化历史悠久,美国汽车改装市场对大尺寸铝合金车轮的改装

需求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因此可按乘用车保有量的3%(高于行业经验数值2%)

作为预测美国AM市场中每年需要更换铝轮的乘用车总量,每辆车按装配4只车

轮进行测算,2014 年美国AM 市场对铝合金车轮需求量约为2,167.43 万件。2004-2014 年,美国汽车保有量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4%,若美国乘用车保有

量以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测,到2019 ,美国乘用车和轻型卡车保有量约为18,983 万辆,美国AM 市场对汽车铝合金车轮需求量约为2,278 万件。

②国内市场对铝合金车轮的需求情况

与国际市场一样,国内市场的汽车铝合金车轮市场需求主要取决于国内汽车

产量和汽车保有量。近几年中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汽车产销量连续六年保持全

球第一,但由于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较低,国内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远不及发达国家,因此国内市场对铝合金车轮的需求主要来源于OEM 市场。

在国内OEM 市场,乘用车产量的大小决定了OEM 市场对铝合金车轮的需

求。2016 年,中国乘用车产量为2,442.07 万辆。国内乘用车一般以铝合金车轮

作为汽车的标准配件,保守估计每辆车装配4 只车轮,装配率约为85%,则2016 年中国OEM 市场汽车铝合金车轮需求量约为8,303.05 万件。2000 年-2016 年,

中国汽车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72%。由于过去中国汽车工业基础薄弱,产

量较低,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预计未来汽车产量高速增长趋势将难以维系,保

守估计未来中国乘用车产量以年复合增长率5%的速度继续保持增长,到2021 年,中国乘用车产量约为3,117 万辆,国内OEM 市场对汽车铝合金车轮需求量约为10,597 万件。

在国内AM 市场,私人载客汽车保有量的大小决定了AM 市场对铝合金车

轮的需求。根据wind 资讯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私人载客汽车保有量为

12,737.23 万辆,由于铝车轮损坏率很低,但考虑到部分改装车有更换车轮的需求,因此可按私人载客汽车保有量2%(行业经验数值)作为预测AM 市场中

每年需要更换铝轮的乘用车总量,2015 年中国AM 市场汽车铝合金车轮需求量

约为1,018.98 万。2000-2015 年,中国私人载客汽车保有量年均复合增长率约

为26.72%,若按照私人载客汽车保有量1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保守预测,到2020 年,中国私人载客汽车保有量约为20,513 万辆,国内AM市场对汽车铝合金车

轮需求量约为1,641 万件。

5、行业利润水平

近年来,伴随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大量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布局

汽车零部件行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加剧了市场竞争,产品售价也有所降低。

根据wind 资讯数据显示,2004 年3 月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行业平均毛利率

约19.27%,到2015 年8 月平均毛利率已经下降到13.99%。行业平均毛利率

下降主要是由于整车市场价格不断下降,整车制造商压缩零部件采购成本,因此

对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经营效益产生了较大影响。

具体到铝合金车轮行业,铝合金车轮生产企业的主要原材料是铝锭,铝锭成

本大约占到总成本的55%-75%。近几年,铝锭价格逐年走低,对于稳定铝合金车轮生产企业的经营效益起到巨大作用。虽然中国劳动力成本在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国外同类企业,中国在人工成本方面仍有一定优势,目前中国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例约为6%-8%,而国外车轮企业人工成本接近15%。因此中国铝合金车轮在国际市场上仍有较大的竞争优势。由于欧盟、澳大利亚、印度等少数国家对原产于中国的铝合金车轮征收一定的反倾销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汽车铝合金车轮的竞争优势。

基于上述因素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在经过高速增长和高利润水平之后,开始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利润率逐渐趋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

塑料制品现状及未来发展

本文摘自再生资源回收-变宝网(https://www.doczj.com/doc/616836863.html,) 塑料制品现状及未来发展 一、我国塑料制品行业市场规模情况 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塑料制品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塑料制品行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中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塑料制品行业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产销量都位居全球首位,其中塑料制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约为20%。根据统计,2017年,我国塑料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由2011年的12963家增加15350家,市场竞争加剧的同时,行业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期,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5584亿元增长至22800亿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为7.93%。 2018年1-8月,塑料制品生产企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2426.3亿元,同比增长6.5%;实现利润总额624.9亿元,同比增长0.8%。 二、我国塑料制品行业进出口情况 近年来,受益于我国“稳外贸”政策的提振作用,国内塑料制品出口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2017年,中国塑料制品出口量从795万吨增长至1173万吨;同期,塑

料制品出口额从234.68亿美元增长至398.1亿美元。总体看来,在政策利好的作用下,我国塑料制品行业出口将呈稳定增长的趋势。 2018年3-6月中国塑料制品出口量呈上升趋势,2018年6月中国塑料制品出口量为118.5万吨,同比增长11.8%。2018年7月中国塑料制品出口量下降,2018年8-9月中国塑料制品出口量回升;2018年9月中国塑料制品出口量为118.3万吨,同比增长23.2%。 2018年1-3月中国塑料制品出口金额明显减少,2018年3月中国塑料制品出口金额为25.30百万美元,同比下降22.5%。2018年4-6月中国塑料制品出口金额呈增长趋势,2018年6月中国塑料制品出口金额为39.67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4.3%。2018年7-9月中国塑料制品出口金额回升,2018年9月中国塑料制品出口金额为38.89亿美元,同比增长18.5%。 三、我国塑料制品行业地区分布情况 我国塑料制品行业的区域集中度较高,并逐步形成了以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以及华南地区为核心产区,其他区域快速发展的格局。我国塑料制品产量前六个省市(浙江、广东、河南、湖北、江苏、四川)的市场占比超过全国市场的一半。其中,浙江省塑料制品产量为1,072.97万吨,占全国塑料制品市场产量的13.90%,位居全国第一。未来,随着汽车、消费电子、医疗等行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 【摘要】: 在国际化竞争日趋热烈的今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必须构建自己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和内容,分析了我国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为根基,积极打造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特点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提出要兼收并蓄,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品牌整合能力和企业文化,同时,呼吁政府要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方面多做工作。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 【正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核心能力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对每一个企业来说,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强大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在现阶段,这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内在能力资源。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独特的技术、文化或机制优势,并依托这种优势所产生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不易摹仿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特定方式沿着自己独特的技术或管理轨迹,逐步积累,长期形成的,走的是自己的发展之路,个性化发展的特点非常突出,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掌握。比如Intel公司领先世界的芯片技术,联想公司独步中国的销售网络和渠道。 2、不可分离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息息相关,任何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从天而降,它是企业历经多少年积累所形成的企业理念、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多年来依据企业实际而进行的变革和修缮,使这些理念和行为已经与企业融为一体,不可分离。而正是这种不可分离性,使得企业达到了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高度,成为企业竞争差 异化的有效来源。 3、动态发展性。竞争,使得竞争对手会竭尽全力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步缩小与原先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差距,直至完全超越,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所有企业的一般竞争力,甚至形成差距。比如河北天纶纺织有限公司,从一个旧体制下的国营棉纺厂,历经多年改革,不

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几点认识

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一代石油工作者呕心沥血的辛勤耕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今天,世界正在迈向新世纪,中国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历史性变革,走向21世纪的中国石油工业将如何继承以往成功的基本经验,大踏步地迈上市场经济的步伐,迎接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历史机遇,开创第二 次大业,再造新的辉煌,这是值得石油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仅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前景的认识 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中,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前景的认识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道路,它具体反映在对中国是不是贫油国;中国石油工业依靠发展人造油,还是依靠发展天然油;陆相地质能否找到石油、能否找到大油田;年产一亿吨原油产量能否保持得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上。这些不同认识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了解的渐进过程。但是,40多年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证明:中国石油工作者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始终都充满着积极的、坚定的信心,并为之百折不挠地进行拼搏奋斗,这是中国石油工业能够发展到这样宏大的规模、并自立于世界石油大国之列的一条重要原因。 在迈向新世纪之际,我们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如何认识,这对于石油工业进行第二次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个认识必须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之上的。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是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的。我国陆上和海域共有沉积盆地500多个,沉积盆地面积约670万平方公里,沉积岩体积约2200万立方公里。根据最近石油研究部门对150个沉积盆地进行的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预测石油资源量为9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38.04万亿立方米。

中国铁路现状

中国铁路现状 【技术装备】【铁路网络】【等级与分类】【运输特点】 技术装备 我国铁路建设与技术装备,自解放后近50年间,尤其自70年代末期以来,得到长足发展。从线路、机车、车辆、通信、信号、到运营管理与调度指挥系统等方面,技术装备的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总体上看已经达到国际70年代末期的水平,部分方面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个别领域还居世界领先水平。 1、运输设备数量 到1997年末,铁路营业里程57566km,复线里程19046km,电气化里程12027km,内燃牵引里程30940km,机车保有量15335台(其中内燃机车9583台,电力机车2821台),货车保有量437686辆,客车保有量34346辆。 2、技术装备水平 铁道线路 我国主要干线线路技术水平,全部属一级线路,部分一级线路已经实现无缝线路或超长无缝线路化。我国从1958年开始铺设无缝线路,目前有无缝线路近2万km。一根轨条的长度一般与闭塞分区相配合,长1~2km,采用60kg或75kg钢轨,铺设2.6m长的钢筋混凝土轨枕和高扣压力的弹条扣件,选用硬质道渣等,提高整个轨道框架的刚度,用以满足高速

列车运行时对线路的高需求。目前还有近4万km的线路属于一般轨道结构的线路。 机车 我国铁路机车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而且在种类上也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系列。韶山8型机车试验运行速度可达到240km,我国又跨进具有高速列车的行列,在机车的质量上几十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1997年末,全路机车保有量为15335台,其中内燃机车9583台,占机车总量的62.50%,电力机车2821台,占机车总量的18.40%,蒸气机车2931台,占机车总量的19.12%。全路内电牵引率为80.90%,蒸气牵引率19.10%。蒸气机车已于1988年停止生产。担负我国国家铁路牵引动力的主要内燃、电力机车型号为:电力货运机车有韶山6B,韶山7,韶山7B,韶山4B,韶山4C;电力客运机车有韶山8,韶山7(客)。内燃货运机车主要有东风6,东风8,东风8B,东风4D,东风11(主要为东风4和东风8系列)。我国机车制造技术与机车车身技术水平,在过去的发展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其机车的总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相当的差距。在机车使用的可靠性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应用故障率偏高,无故障周期短,应用成本高等在若干关键新技术应用方面,诸如三相交流传动,径向转动架,高速大功率与故障导向安全自控系统等方面都还需进一步研究。 车辆 我国解放前没有自己的车辆工业,线路上跑的车体是从国外买来

中国十大塑料企业

xx十大塑料企业 简介 xx塑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佛山塑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各种塑料复合包装材料、PVC薄膜和人造革、塑料编织复合制品、塑料建筑与装饰材料以及其他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五大系列产品的生产经营。是一家为现代工、农业以及现代科技、交通通讯领域提供新型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是中国塑料加工工业的“排头兵”。主要产品BOPP薄膜、BOPET薄膜、BOPA薄膜、PVC人造革、各类塑料片材和宽幅塑料编织复合材料,多年来在全国同行中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处于领先位置。是全国唯一的BOPA(双向拉伸尼龙)薄膜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先进水平。 xx大xx塑胶集团公司 中国浙江大东南塑胶集团,地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的故里――诸暨,始建于1975年,经过二十六年的奋发拼搏,已发展成为世界塑料制品业500强企业。现有职工1178人,总资产达 8.03亿元。 公司主要生产:500多种款式的塑料衣架,薄膜和各种规格的塑料包装袋等.技术力量雄厚,先后从香港、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开发生产了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档次塑料包装基材和塑料包装产品,使企业形成了“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的竞争优势,曾先后获得“全国500家综合效益最优工业企业”、“全国塑料包装制品行业龙头企业”、“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二十强企业”、“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 “团结、拼搏、科技、创新”这一企业精神,将永远激励大东南人不断拼搏、不断追求、不断发展。 xx申达(集团)有限公司

1995年2月,现有总资产52亿元,净资产18亿元,2000年实现销售 42.95亿元,利润总额8427万元,是本市纺织系统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也是上海市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97年被上海市政府列为第一批重点扶持的大型企业集团。申达集团经过几年的调整和发展,目前已被列入全国工业企业520强和国家经贸委33户重点扶持的企业集团之一。 集团以纺织品制造和进出口贸易为主要经营业务,主要生产品种有高支纱线、高密织物、精细特阔印染、精纺呢绒等高档传统纺织品和以土工布、过滤布、筛网等为主的产业用、汽车装饰用纺织品及各类线、带、绳等,并拥有"飞轮"、"鹤亭"、"火炬"、"金熊"、"章华"等一批著名品牌。 xx国风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国风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84年,是中国最大的塑料综合加工工业基地之一。 目前,集团总资产近50亿元,职工5000多人,总营业收入突破40亿元,拥有国风塑业和国通管业两家上市公司。结构调整8年来,累计投入近30亿元,始终保持快速、稳健的发展态势,完成了以大本营合肥为中心,以池州、重庆、广东等地加工制塑料型材、塑料管材),目前以年产45万吨的生产能力位于全国同行业前三位,其中塑料管材位列全国同行业首位。 xx海螺型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芜湖海螺型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安徽海螺集团投资控股的新型化学建材企业,是中国首家以塑料型材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公司分别在安徽芜湖、浙江宁波、河北唐山以及广东英德四地设厂,总资产达30亿元,全套引进德国、奥地利先进生产设备,整个生产工艺采用自动化作业。目前,公司产能达到50万吨,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芜湖海螺型材科股份有限公司是科技部认定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1000多套品种各异的模具,主导产品涵盖高中档型材、栅栏、板材、管材、门窗,产品曩括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

【摘要】: 在国际化竞争日趋热烈的今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必须构建自己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和内容,分析了我国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为根基,积极打造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特点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提出要兼收并蓄,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品牌整合能力和企业文化,同时,呼吁政府要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方面多做工作。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 【正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核心能力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对每一个企业来说,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强大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在现阶段,这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内在能力资源。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独特的技术、文化或机制优势,并依托这种优势所产生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不易摹仿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特定方式沿着自己独特的技术或管理轨迹,逐步积累,长期形成的,走的是自己的发展之路,个性化发展的特点非常突出,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掌握。比如Intel公司领先世界的芯片技术,联想公司独步中国的销售网络和渠道。 2、不可分离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息息相关,任何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从天而降,它是企业历经多少年积累所形成的企业理念、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多年来依据企业实际而进行的变革和修缮,使这些理念和行为已经与企业融为一体,不可分离。而正是这种不可分离性,使得企业达到了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高度,成为企业竞争差 异化的有效来源。 3、动态发展性。竞争,使得竞争对手会竭尽全力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步缩小与原先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差距,直至完全超越,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所有企业的一般竞争力,甚至形成差距。比如河北天纶纺织有限公司,从一个旧体制下的国营棉纺厂,历经多年改革,不断加强技术实力,最终成为在国内棉纺技术领域较有影响的企业。 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论文格式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摘要】: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关键词】:中国石油历史 一、中国石油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

国内塑料成型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国内塑料成型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在遭遇金融危机的2009年,中国塑料工业仍保持较为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力。2009年,中国塑料制品工业总产量值为10992.8亿,比2008年增长13.48%;工业销售产值10714.7亿元,比2008年增长13.12%;产销率97.47%;规模以上企业塑料制品产量达4479.28万吨,比2008年增长10.64%。中国塑料加工业已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生产,销售恢复了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回升。 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塑料抗氧剂,光稳定剂消费量与合成树脂消费量的比例低。 抗氧剂消费量与合成树脂消费量比例的高低,可以说明某一国家或地区合成树脂和塑料制品整体档次或质量水平的高低。光稳定剂主要用于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中,高端塑料制品,某一国家或地区光稳定剂与抗氧剂的消费量比,以及光稳定剂消费量与合成树脂消费量的比例,可以说明某一国家或地区中,高档次合成树脂和塑料制品质量水平的高低。 与钢材,水泥,木材等传统材料相比较,塑料材料相对年轻,因而充满活力,创新力和发展潜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改性塑料,工程塑料占塑料消费总量的比例较低,工程塑料制品是塑料工业的高端产品,2011~2015年间,国内改性塑料,工程塑料消费量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全国塑料工业“十五”计划和2015计划》提出,到2015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塑料品种上升到50%。 国内塑料加工行业的发展,塑料行业或产业新产品,新工艺和新应用的特色为塑料抗氧剂,光稳定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遇,预计拉动塑料抗氧剂和光稳定剂产能,产量,表观消费量的年增长量为8%左右。 作者:金振黑色母提供! 日期:2013年3月28日

我国铁路发展概况

动车组概论 题目我国铁路发展概况班级 2010级机制1班姓名龚华德 学号 成绩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摘要: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新旧两个根本性质不同的社会。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这都决定了在其发展历程中必然会遭遇到两种迥然不同的命运和前途。中国铁路修建仍在继续,提速改造也是一个重要的历程,要在了解发展历程、现状的基础上展望我国铁路的未来。 关键词:铁路;修建;提速;现状;展望 1、中国铁路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家的大动脉,是大众化交通工具。我国幅员辽阔、内陆深广、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及工业布局不平衡,铁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占有的优势更加突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中国大量的长距离物资运输和中长途旅客运输主要由铁路承担。 目前,中国铁路用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占世界24%的换算周转量,换算密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中国铁路客货运量在国内运输市场占有份额分别达到35%和55%左右。复线里程25,566km,复线率%。电气化铁路里程21,604 km,电气化率%。提速线路里程16,500 km,占营业总里程%。 2、中国铁路修建历程 开创时期(1876—1893年) 中国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7月3日,英商在上海至吴淞间修建的上海吴淞铁路,长145km,轨距762mm,轨重每米13kg,是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 1881年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自唐山起至胥各庄止,全长,采用1435mm的轨距和每米15kg的钢轨,掀开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序幕。

中国塑料制品产业布局和特点简述(精)

一、塑料制品产业布局和特点分析 塑料制品业生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主要生产地区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2010年塑料制品产量地区分布如下:广东省塑料制品产量达13318.8kt,同比增长17.23%,仍居全国首位;浙江省为9155.7kt,同比增长16.09%,居第二位;山东省为5071.1kt,同比增长21.56%,居第三位;江苏省为4395.0kt,同比增长 13.19%,居第四位;辽宁为3184.2kt,同比增长19.59%,居第五位;河南省为3 1 4 6 . 8 k t ,同比增长22.82%,居第六位。排在前六位的省市地区塑料制品产量合计为38271.7kt,占塑料制品总产量的65.64%。其他四川、河北、上海、安徽、福建塑料制品产量介于1500一2200kt之间。 中西部省份塑料制品产量增速逐年大幅提升,显示了中西部塑料制品产业高速增长的态势。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因配套工业强劲发展而逐步走向成熟,其塑料加工业从规模、经济技术水平乃至产品质量、应用领域均有很大提升。近几年来随着东部劳动力和用电、用工成本上升、土地资源逐步紧张,一些塑料制品加工企业逐步向 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通过市场需求配置机制逐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塑料制品产量增幅较大,这种趋势在“十一·五”期间较为明显。为了分析中西部塑料制品产业转移情况,选取东部5省(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中部6省(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6省(内蒙、广西、甘肃、新疆、四川、重庆)塑料制品产量及其增长对比可以看出塑料加工业向西部转移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表2可看出,2006一2010年东、中、西部塑料制品产量年均增幅呈梯级上升态势。东部塑料制品产量占全国比重呈下降态势,中部维持较低增长,而西部则增速较快。但是塑料加工行业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仍集中在东部沿海,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生产企业具有先进制造能力,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山东、江苏、上海、辽宁等省市。 塑料包装、建筑塑料、日用塑料消费品是塑料制品业较大的3个子行业。国民经济以较高速度发展,必将带动塑料工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塑料产业发展布局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消费地域水平、重点工程建设、产业配套功能、劳动力供求和素质、原料供应地半径覆盖、下游产品特色需求均有关系,但是最重要的是为其配套的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市场在哪里,塑料产品就会出现在哪里,塑料产业布局适应市场供求变化而发生转移,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随之提升,提升的内容有加工技术改进、先进装备、所使用的原材料功能、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并将带动周边经济环境变化,形成产业集聚。 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广东高明、浙江丽水、温州、福建福鼎等合成革生产基地,瑞安、宿迁塑料薄膜生产基地,惠东、汕头、宿城区、慈溪、莱州、临沂、望都等塑料再生利用基地,台州、温岭日用品生产基地,宁波工程塑料生产基地,温州、淄博、萃县、临邑塑料编织生产基地等。这些基地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

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介绍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几个方面。并揭示了战略 定位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中国企业在战略定位中有的先天不足。核心竞争力构建战略定位入世以后,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与外国企业竞争,并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从根本上说,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所谓企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 争力,也称核心能力。

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顾客 价值方面,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一顾客的核心利益能作出关键性的贡献;二是在差异化优势方面,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要付出巨大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第三是在延展性方面,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的生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的源泉。世界著名企业几乎无一不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品牌形象、顾客服务其中的若干方面具有独特专长,从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取得了竞争的绝对优势.世界著名企业就是通过其核心竞争力优势,攫取了行业的绝大多数利润。有资料显示:佃95-2000年的 6年间,世界500家最大企业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达 5.4%,而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为4.4%,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高出1个百分点。根据《财富》杂志最新排名资料,2000 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总额增加到140650亿美元,利润总额增加到6672亿美元,总资产增加到45807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8%、20.4%和4.1%。1999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额收益率(利润/营业额)为4.36%,资产收益率(利润/资产)为 1.26%。2000年度这两项指标分别

#中国改性塑料行业发展状况

国改性塑料行业发展状况 2008-9-10 10:38:42 来源:中国工程塑料商务网 改性塑料属于石油化工产品供应链中的一环,处在直接使用顾客和材料供应商之间,是材料供应链的最末端。近10年来,中国改性塑料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连续十年经济技术指标稳步大幅递增,全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持续繁荣的重要产业之一。中国改性塑料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数量不断增多,已构建成若干个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群。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产业集约度逐步升级,改性塑料行业的整体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加强,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某些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中国改性塑料行业的几个特点 在加工设备、改性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的今天,我国改性塑料工业体系也得到了逐步的完善。我国改性塑料产业发展呈现六大显著特点。 一是通用塑料工程化。尽管工程塑料新品种不断增加,使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并且由于生产装置的扩大,使得成本逐渐降低,但目前工程塑料的市场价格仍然远远高于通用塑料的价格,在产量上也远低于通用塑料。随着改性设备的发展、改性技术的进步,通用塑料如聚丙烯(PP)、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ABS)等通过改性提升了强度,耐热性等性能指标,具备了某些工程塑料的特性,但价格却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能够抢占部分传统工程塑料的使用市场。 二是工程塑料高性能化。随着国内汽车、电气、电子、通讯和机械工业的蓬勃发展,对现有的工程塑料品种如聚碳酸酯(PC)、尼龙(PA)、聚酯(PBT和PET)、聚苯醚(PP O)等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如用做节能灯底座的塑料要求耐高温、耐黄变,用做芯片托盘的塑料要求耐挠曲、抗静电,用做电子接插件的塑料要求高阻燃、高耐热、高流动,用做机械齿轮的塑料要求耐磨、高刚性、高尺寸稳定性等。 三是特种工程塑料低成本化。在150℃以上条件下能长期使用的塑料称为特种工程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发中心徐鹤寿 速度是铁路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自1964年日本成功建成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以来,高速铁路以其速度快、运能大、效益高、全天候、节能、环保、安全等显著特点,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 1.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1.1 国外高速铁路简介 目前,日本、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典、韩国、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拥有不同长度、不同速度的高速铁路。世界各国由于国情和运输需求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装备,其最高运行速度也在不断地提高。 日本是世界第一个修建高速铁路的国家。自1964年修建了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后,陆续又修建了山阳、上越、东北、北陆、九州等5条新干线,全部是纯客运运输,新干线总长度已达2258km。同时,其最高运行速度不断提高,如东海道新干线从建成运营的210km/h,已提高到270km/h;山阳新干线的运行速度已达300km/h。2011年3月采用最新型高速列车“隼”号,运行速度300km/h,2012年达到320km/h。 德国从1991年建成汉诺威~维尔茨堡高速铁路以来,陆续修建了曼海姆~斯图加特、汉诺威~柏林、科隆~法兰克福、纽伦堡~英戈尔施塔特等高速铁路以及科隆~迪伦、拉斯塔特~奥芬堡、莱比锡/哈雷~格勒伯斯等高速段,运行速度均为250km/h及以上,其总里程已达1057km。其中,2002年建成的科隆~法兰克福高速铁路的运行速度最高,为300km/h。德国高速铁路的运输模式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货共线,如汉诺威~维尔茨堡,采用旅客列车与货物列车分时段运行,最高运行速度为250km/h;科隆~法兰克福高速铁路为纯客运。 法国第一条新建高速铁路为1983年通车的TGV巴黎东南线,初期运行速度为270km/h,1989年提高到300km/h。目前,已建成并开通运营8条高速铁路,总长度已达1884km,运营速度均为250km/h 及以上,都是纯客运运输。目前,法国高速铁路的运行速度都达到300km/h,其中TGV东部线的运行速度达320km/h,是国外高速铁路中运行速度最高的。 西班牙的既有铁路为轨距1668mm的宽轨铁路,新建高速铁路为与欧洲铁路网连接,均采用标准轨距。1992年建成马德里~塞维利亚高速铁路,客货混运,运行速度为270km/h;2008年全线开通的马德里~巴塞罗那,为纯客运,设计速度350km/h,最高运行速度300km/h。目前,已建成的高速铁路的总里程达1902km(运营速度均为250km/h及以上),为欧洲高速铁路长度第一。 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时速300公里速度等级的高速铁路技术已趋于成熟。因此,随后新建高速铁路的国家或地区,充分利用已成熟的先进技术,实现速度的技术跨越,将速度目标值确定为300km/h及以上,如法国2001年开通的TGV地中海线、2007年开通的TGV东部线(巴黎~斯特拉斯

国内塑料制品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国内塑料制品行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2013年中国塑料制品行业数据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塑料制品规模以上企业13699个,塑料制品产量6188.66万吨,同比增长8.02%,比2012年8.99%的增长回落了0.97个百分点。其中,塑料薄膜产量为1089.3万吨;日用塑料制品产量为471.6万吨;塑料人造革、合成革产量为347万吨;纤维增强塑料制品产量259.86万吨;泡沫塑料产量为146.5万吨。据海关数据统计:2013年中国塑料制品出口共计896.4万吨,同比增长5.3%,出口金额352.9亿美元,同比增长11.8%,出口平均单价为3937美元/吨,同比增长6.2%。 2013年塑料制品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8686.44亿元,同比增长14.26%,增长幅度提高了2.4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676.75亿元,同比增长17.10%,增幅回落了0.02个百分点。其中:利润总额为1123.18亿元,同比增长16.45%,增幅比2012年提高了0.51个百分点。行业资产总计11701.68亿元,同比增长11.46%,增幅下降1.57%。 图表1 2013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分省市统计 数据来源:依据公开资料整理

广东和浙江历来都是中国的塑料制造大省,2013年这两个省全年的塑料制品产量约占全国塑料制品产量的30%。山东年产量接近500万吨,占全国总量比重的8.1%,进入塑料制造大省行列。 2013年我国塑料薄膜产量1089.3万吨占塑料制品总产量的17.6%,是塑料制品中产量增长较快的类别之一。2013年前5大塑料薄膜生产省份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和河南总产量占全国塑料薄膜产量的68.8%,其中排名首位的浙江省占占全国总产量的31.3%。这几年塑膜行业发展迅猛,2011年国内塑料薄膜总产量在843万吨,2012年总产量达到970万吨,增幅超过15%,2013年塑料薄膜总产量达1089万吨。快速扩产,令供求失衡的弊端日益显现。目前农膜行业年产量超过500万吨,而实际需求量仅为产量的一半;再如包装行业产能最大的双向拉伸膜,BOPP及BOPET近几年产能均已翻番,扩张步伐仍在继续,导致膜厂普遍亏损,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塑膜行业将逐渐进行优胜劣汰,高端化、规模化及差异化将是未来膜厂发展方向。 图2 塑料薄膜产量排名前十的省份 数据来源:依据公开资料整理 2013年,我国纤维增强塑料制品行业处于前几年高速增长后的相对需求平缓的阶段。160家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制品生产企业总产量为259.9万吨,累计增长率-9.8%。从各省市的产量来看,产量排名第一的河南省增幅仅为1.91%,而排名第二、第三的河北省和内蒙古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山东省、贵州、四川省虽然呈现了大幅度的同比上升,原因在于其基数偏低。 据国家统计局对392家规模以上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生产企业2013年的经济效益统计数据显示:主营业务收入721.6亿元,与去年同期716.5亿元相比增长0.7%;利润60.4亿元,同期增长4.6%;企业亏损面为12.0%,与去年12.7%减小了0.7%。 图3 纤维增强塑料制品产量排名前十的省份

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哪里? 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全球高新技术市场增长的滞缓,给寻求跨地域发展的企业投下了重重的阴影,以往成功的经验已不足以借鉴。 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只能保持3~5年的时间。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品牌的寿命周期将会大大缩短。 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进行重新评价和创造。 受Enterprise IG公司邀请,笔者参加了2001年10月24日在香港由美国《商业周刊》主办的“亚洲企业品牌战略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国际知名的品牌管理顾问公司、品牌规划顾问公司、专家和香港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就如何应对目前迅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全球化的到来,深入而广泛地探讨了现代企业品牌管理方面的问题。受与会者一些观点和思想的启发,关注国内企业,现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来自美国和亚太地区的与会品牌管理专家一致认为,近期美国经济衰退和全球高新技术市场增长滞缓的局面,给寻求跨地域发展的企业投下了重重的阴影,以往成功的经验已经不足以借鉴,必须通过重新评价和创造新的品牌竞争力才能保留和开发新的客户和消费者。 品牌的竞争力已不容忽视。讨论会给我们一个清晰的结论是,在日益动荡多

变的市场条件下,品牌已经成为赢得顾客忠诚和企业求得长期生存与成长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重新审视其品牌管理策略。特别是对于国内的企业,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不断创新的压力已经直逼本土的企业必须将竞争的水平提升到国际水准,而不是“窝里斗”。 在全球环境下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多地和产品品牌的竞争力联系在了一起,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制约、相互依存的,这是加入世贸之后的中国企业必须要保持清醒的一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比如某些技术、技能和管理机制。一个连续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核心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开发、培养、不断巩固以及更新,因为即使建立了核心竞争力,也还有可能再瓦解。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在市场上的商品化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企业竞争力物化的表现。 2002年元月12日,在第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谈道,中国企业过去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吃苦耐劳;二是具有廉价的资源;三是有限的产品优势;四是关系网络优势。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只能保持3~5年的时间。加入WTO之后,企业品牌的寿命周期将会大大缩短,这不能不说对现在的本土企业生存来讲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由此看来,与跨国公司相比本土公司最缺乏的就是品牌竞争力,品牌能不能在市场上立得脚,决定着企业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盈利能力。要建立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建立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必须具有独特性,按照张维迎的观点,即“买不来”、“偷不走”、“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的特征。目前,中国石化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其次,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来看, 中国石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 “北方强、南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分布特征; 辽中南、京津冀和沪宁杭等八大石化产业基地已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石化; 空间格局; 集聚 一、中石化的成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这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此,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胜利油田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

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二、总部的区位选择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公司总部最为重要的权力之一就是资金控制。作为一家在香港、纽约、伦敦、上海四地交易所成功发行股票上市的全球性大公司,中石化总部的视野是全球,所考虑的时间尺度也较为长远。因此,总部的区位要求可以概括为:(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有大型企业主管部门多为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这些机构均位于首都、直辖市和省会。中石化的总部选择也不例外。其总部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北京是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因此,北京基本能满足中石化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 图1中石化总部所在地 三、子公司及其区位分布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

中国石油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 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著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调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进行区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点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山前蚴陷转向西北缘,当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积,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