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八年级上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正义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期中测试一、选择题(40分)1.林则徐曾上奏道光帝:“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
”材料叙述的事件是()A.虎门销烟B.鸦片战争C.武昌起义D.北伐战争2.马克思说:“代表陈腐世界的清帝国必然要在这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但它是基于禁止毒品的道义原则,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大英帝国却是为了发财。
”这场“决斗”的结果是清政府()A.割香港岛给英国B.赔款白银4.5亿两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D.严禁中国人民反帝3.中国海军某次访问英国时,有英国网友感慨道:“三艘巨大的军舰……真遗憾,这是中国军舰,不是英国的。
记得我们国家曾经侵略过中国。
”近代史上,英国发动或参与过的侵略中国的战争有()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A.关天培战死炮台B.圆明园惨遭洗劫C.邓世昌殉国黄海D.义和团火烧车站5.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在这次农民成争中,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历史事件是()A.天京陷落B.率军北伐C.进行西征D.天京事变6.1895年,清政府把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制让给日本,其所依据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
”有此场景的史实是()A.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C.黄海海战D.义和团运动8.下列单元主题最适合下图的是()第一单元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甲午中日战争第3课抗击八国联军A.侵略与反抗B.内战烽火C.近代化探索D.变法与革新9.“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这一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派别的观点()A.地主阶级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10.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一些先进分子梦想有西方的政治制度。
八年级上期历史课堂及课后练习答案第一课鸦片战争的烽烟想一想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答:19世纪中叶,英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以推销产品和掠夺原料。
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
因为鸦片走私能牟取暴利,于是,英国商人便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2、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答:因为清朝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道光帝战和不定、举止失措等。
材料阅读这是中英《南京条约》中的一款内容。
想一想,它反映了中外关系史上一件什么重要的史实?说说你对这一款内容中“给予”一词的理解。
答:史实—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名为“给予”,实质上是英国建立在侵占基础上的强行割让。
自我测评同学之间互相问一问,答一答: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答:①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
②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⑤五口通商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战败求和的刺激也促使一些新的思想在中国出现。
第二课劫难中的抗争想一想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答: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有“万园之园”的美誉。
圆明园内有珍宝文物和历代珍贵典籍,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
材料阅读答:这段话讲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
第三课甲午中日战争想一想: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答:不畏强暴。
勇于抗争。
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材料阅读答:不全面。
武器的优劣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
因为李鸿章没有意识到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
自我测评2、说说《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答:①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③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的财政受制于列强,进一步使中国的政治受制于列强,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巴黎和会对中国问题的无理决定。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精神。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浮雕鸦片战争图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五四运动开展的相关内容。
展示一战期间,中国14万劳工赴欧洲“以工代兵”的方式参加一战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1、巴黎和会对中国问题的无理决定——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中国作为战胜国,从战败国(德国)手中取回自己的东西,这点要求都没有满足,相反,把中国山东特权转让给日本,中国无疑是被当成战败国在处理。
探究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2、五四运动的爆发总结归纳五四运动的经过。
⑴前期: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运动主力:青年学生斗争方式:游行示威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学生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⑵后期:时间:6月5日地点:上海主力:工人阶级斗争方式:罢工—罢市3、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探究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说其“彻底”是指斗争的坚决性而言的,说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因为:一、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对斗争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探究四:什么是五四精神?在新时期,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发扬五四精神?小结:引导学生分析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回顾上节课辛亥革命的内容,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并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最后进行情感升华,讲述今年2008年是中国多难的一年,打出图片“爱国心”,由学生思考:作为祖国的儿女,我们能为我们的国家做什么?指出:无论在什么时代,我们都要有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始终坚守爱国主义情感!板书设计:一、背景:政治:北洋军阀统治:专制、混乱、卖国经济:民族工业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使学生理解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运动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评价历史事件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大量文字资料和提取《五四运动》《上海商人罢市游行》《北京高师被捕学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等图片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胜利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感悟五四青年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五四爱国精神属于抽象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从五四爱国活动过程中爱国人士的言行表现和教材图片等史料入手,通过概括图片史料的共同点,形成关于五四爱国精神的抽象概念。
三、教材分析五四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自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是继地主、农民,资产阶级的斗争相继失败之后的一支新兴力量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而实行的不屈的抗争,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取得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
同时,五四运动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意义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五、教学活动(一)课堂导入人说:青春是一支激昂的舞、是一首悠扬的歌;也有人说:青春是一种享受,是安逸的生活。
不同的青春被赋予了不同的颜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廊,感受那个年代不一样的青春。
1、五四运动的爆发播放五四运动视频,知道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回答问题:归纳出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口号、主力、斗争形式、要求。
师:1919年5月4号,北京学生高呼口号走上街头,他们呐喊、他们高呼,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愤怒?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激动?这就不得不说到世界瞩目的大会----巴黎和会。
教师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人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作战,派出了20万华工在战争中担负起了繁重的后勤任务,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
第18课五四运动[日期:2006-08-12]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第18课五四运动【材料解读】1.[原文]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一举了。
今与全国同胞亦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将亡了,同胞们起来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解析] 五四运动的中国,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与卖国的北洋军阀政府之间的矛盾尖锐到了极点。
加之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的极大鼓舞,使中国人民明确了解放的道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空前壮大,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分子的领导下,青年学生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像一把烈火点燃了五四革命运动,反动的北洋政府5月4日对爱国学生的革命运动不但不支持反而进行镇压,这种火上浇油的做法,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的愤怒,5月5日在北京学生总罢课的同时,北京学界发表了上述宣言,宣言表述了这次运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宗旨和誓与祖国共存亡的决心,在这场运动中、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原文]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
——《凇沪护军使.卢永祥电》[解析]反动派中未必都是蠢材,卢永祥可算是其中一个,他在北洋政府的电文是客观记述了五四运动是如何从简单的学生运动演变成商人,特别是工人运动的过程,虽然他的目的是“失此不图,将成大乱”。
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当六月三日之后,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巨大的威力马上使北洋军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惊呼“现已发生不稳之象,倘迁延不决,演成实事,其危厄之局,痛苦有过于罢市者。
”从自己的利益考虑,军阀政府当晚决定释放全部被捕学生、罢免了亲日分子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在巴黎的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读史阅世: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正义要求
中国政府代表团向巴黎和会提出的要求:(一)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七条希望条件(放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撤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二)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三)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
会议在美、英、法、日、意等国操纵下,他们对中国代表提出的第一、第二两项要求,说这些问题不属“和会”讨论范围,拒绝讨论;对第三项要求,由于帝国主义的共同利益,美、英、法、意也满足了日本的要求,否决了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就爆发了五四运动
1/ 1。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单选题(共30题)1、1967年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战游行,游行民众反对的是()。
A.朝鲜战争B.越南战争C.阿富汗战争D.科索沃战争【答案】 B2、1950 年法国提出的一份文件中写道:“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这一文件是()。
A.《马歇尔计划》B.《巴黎条约》C.《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D.《舒曼计划》【答案】 D3、明代《闽部疏》记载:“凡福之纳(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元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 B4、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答案】 B5、《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A6、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答案】 A7、西周是我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念,一是阴阳说,一是()。
A.形而上B.兼爱非攻C.守虚无为D.五行说【答案】 D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罗马人在西方所起的作用和希腊人在中东所起的作用相似。
”这种相似的作用指的是()。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的要求被拒绝
中国代表团最初还对和会抱有很大的希望,因此,在提交的议案中提出了以下7个条件:
一,废弃势力范围;
二,撤退外国军队、巡警;
三,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
四,撤销领事裁判权;
五,归还租借地;
六,归还租界;
七,关税自由权。
从这些要求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代表们的意图,就是一揽子解决自鸦片战争以来,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的所有问题。
另外,由于当时中国留欧学生的强烈要求,中国代表团又追加了一项提案,请求和会取消1915年5月25日的中日协约(即“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
但是,和会的最高会议以这些问题不在讨论之列的借口,拒绝了这两份提案中的所有要求。
1。
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正义要求
中国政府代表团向巴黎和会(一)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七条希望条件(放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撤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二)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三)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
会议在美、英、法、日、意等国操纵下,他们对中国代表提出的第一、第二两项要求,说这些问题不属“和会”讨论范围,拒绝讨论;对第三项要求,由于帝国主义的共同利益,美、英、法、意也满足了日本的要求,否决了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就爆发了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一、选择题1.被中国知识分子称为“新世纪曙光”的事件是( )A.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B. 洋务运动 C. 三民主义的产生 D. 武昌起义的胜利【答案】A【解析】【分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其代表人物是李大钊,故选A。
【点评】学生还要知道,十月革命后,李大钊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他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2.“上海小楼,南湖游船,开天辟地,谱写新篇”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 中华民国的建立C.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关键信息“开天辟地”。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史实。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是()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废除二十一条”C. “拒绝和约签字”D.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既有反帝内容也有反封建内容,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难度适中。
4.鲁迅先生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见桅杆的那一艘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不包括()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B.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C.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道路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ABC是正确的;D项是五四运动的意义,不符合题意。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爆发、扩大、结果和历史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时空观念)2.通过观看和分析图文材料,记忆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难点:感悟“五四精神”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知道哪些中国现代节日?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原因:材料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内部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
材料二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一方是由英、法、美、日、意等组成的协约国,另一方是德国、奥匈帝国等组成的同盟国…最后协约国阵营取得胜利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参加了巴黎和会。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正当要求:①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②废除“二十一条”;③收回青岛主权。
我很高兴能代表中国参加这次和会……中国代表团深信,会议在讨论中国山东省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中国基本的合法权益,也就是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外部原因(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基础知识)二.五四运动扩大1.扩大原因:(1)陈独秀等人的积极号召、宣传: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北洋政府的态度:日本帝国主义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五四运动扩大的基础史实,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2.时间:1919年6月5日后3.扩大的表现: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4.主力:工人阶级5.运动中心:北京——上海6.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1)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2)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3)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正义要求
中国政府代表团向巴黎和会提出的要求:(一)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七条希望条件(放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撤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二)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三)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
会议在美、英、法、日、意等国操纵下,他们对中国代表提出的第一、第二两项要求,说这些问题不属“和会”讨论范围,拒绝讨论;对第三项要求,由于帝国主义的共同利益,美、英、法、意也满足了日本的要求,否决了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就爆发了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