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加法运算定律(2)——加法结合律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加法运算定律(2)——加法结合律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加法运算定律(2)——加法结合律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加法运算定律(2)——加法结合律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例2。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运算定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情景导入】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一种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那么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学生回答后,师强调:加法交换律中只是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但这两个加数不变。

师:加法交换律用字母a、b怎么表示出来?指名回答。

师:加法除了交换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新课讲授】

师:这里有三组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12+13)+14○12+(13+14)

(30+28)+60 ○30+(28+60)

(320+150)+230○320+(150+230)

师:观察这三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针对以下问题小组讨论:

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但它们的结果怎样?从以

上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进行讨论,相互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通过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师板书出课题。

课件出示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全体齐读。

师:用语言来叙述加法结合律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加法的结合律呢?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怎样表示出来呢?

师:等号左边表示什么意思?右边呢?

师:怎么应用加法结合律呢?下面我们来看这道题。

课件出示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 = 25+(□+□)

130+(70+4)=(130+□)+□

64+37+163 = 64+(□+□)

指名学生回答。

师:这三个等式都是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

师:运用加法结合律可以观察到第1、3小题,后两个数相加凑成了什么数?第2题前两个数相加凑成什么数?(整百数)在计算时怎么样?(较简便)师:所以我们应用加法结合律有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出示例2:

师:指名学生说出图中信息,再说说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列出算式,88+104+96

师:怎样计算比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同桌相互说说是怎么做的?

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出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88+104+96

=192+96

=288

出示:325+480+75

师: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同桌相互说说是怎么做的?

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出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都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88+104+96

=88+(104+96)→指出应用加法结合律。

=88+200

=88

师:上边两道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道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而第二道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师:第一道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不可以使计算简便。而第二道题要先加后边的两个数,再加前边的数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加法结合律不止限于三个数相加,可以把它们推广到四个和四个以上的数相加。

【课堂作业】

1.你来当小判官:

(1) 85+150=150+85(

(2)269与141相加可以凑成整百数。()

(3)(26+8)+32+7=26+(8+32)+7应用了法结合律。()

(4) 27+46+73=46+(27+73)只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2.学生先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并说出错的原因。

下面各题计算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283+152+48

=283+(152+48)

=283+20=483

(2)54+87+246+13

=154+246+87+13

=(154+246)+(87+13)

=400+100

=500

师:哪一步应用了运算定律?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第一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第二题先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a+b)+c=a+(b+c)。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1、3、4、5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2)——加法结合律

(25+68)+32 = 25+(68+32)

130+(70+4)=(130+70)+4

64+37+163=64+(37+163)

(a+b)+c=a+(b+c)

本节课通过几道具有加法结合律这个规律的算式,让学生从算式中找出它们共同的规律,从而总结出加法的结合律,这样让学生经历观察—推理—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

【素材积累】

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

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大胆放手,先探究加法交换律,然后再探究加法结合律,运用让学生大胆猜测、举例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运算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通过举例验证,为运算律的探究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这仅仅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然后通过学生观察、归纳、讨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说想法,说做法,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感、所得、所疑说出来。通过语言的内化和输出,完成由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试一试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交换律的基础上,因起学生的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树立起学生大胆尝试的决心,激起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兴趣,再通过实际的尝试,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按下列规律印刷笑脸图案,第8幅图案有()个笑脸. A.8 B.32 C.36 2.闰年的上半年有()天 A.181 B.182 C.183 D.184 3.在一个三角形里,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1:2,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4.小强看小林在(),小林看小强在()。 A.北偏东50° B.东偏北50° C.西偏南40° 5.一个长方体有4个面的面积相等,其余两个面是() A.长方形B.正方形C.不能确定 6.数码商场卖出两个进价不同的手机,都卖了1200元,其中一个盈利20%,另一个亏本20%,在这次买卖中,这家商场()。 A.赔100元 B.赚100元 C.赚360元 D.不赔不赚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这24个字中,左右结构的字与总字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A.9:24 B.3:8 C.9:15 D.3:5 8.两个底角都是30° 的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 A.锐角B.钝角C.等腰D.等腰钝角 9.孙爷爷今年a岁,张伯伯今年(a-20)岁,过X年后,他们相差( )岁。 A.20 B.X+20 C.X-20 10.下列哪种运动可以看成平移() A.升国旗B.电风扇叶片转动C.钟摆的运动 二、填空题

部编新人教版四下数学: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以及这五条定律的一些简单的运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有余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同时,这五条运算定律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还会继续不断地发挥它的基础作用。 1.使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培养为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探究和理解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乘法分配律的逆用。 2.灵活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课时) (2)加法的简便计算 (1课时) (3)减法的简便计算 (1课时) (4)练习课 (1课时) (5)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课时) (6)乘法分配律 (1课时)

(7)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1课时)(8)练习课(1课时)(9)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1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生的迁移,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文字、符号、字母表示出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又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做了一些铺垫。本节内容先安排加法交换律。再教学加法结合律,由易到难,便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目标1.探究并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运算定律,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学习难点 1.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及答案

7 运算律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根据加法运算律填空。 99+201=201++78=+22 x+=133+x△+=+ 160++39新课标第一网 160+(39+40)=() + 129+(a+71)=a+() 2、填一填。 (1)如果用a与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表示为____________。 (2)如果用a,b与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 3、根据加法运算律在里填上合适得数。X k B 1 、 c o m 28+=45+ (163+)+15=+(75+) +28=+a a+(+b)=(+50)+ 4、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56+79 109+78 876+132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新-课 -标- 第- 一-网 5、 6、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65+29+71 143+(57+26)新-课 -标- 第- 一-网

99+(38+101) 158+67+142 135+267+65 11+12+13+39+38+37 17+18+19+20+21+22+23X Kb 1、C o m 20+21+22+23+24+25+26+27+28 7、下面得等式符合加法得运算律吗?(符合得在后面得括号里画“”。) (1)253+A=A+253( ) (2)139+72+25=39+(75+25)( ) (3)a-b=a-b( ) (4)560+210=210+650( ) (5)147+(53+B)=(147+53)+B( )新课标第一网 (6)B+C+D=B+(C+D)( )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8、 (1)从入口经猛兽馆到出口有几条不同得路线?最短得就是多少米? (2)您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7 运算律 第1课时 1、略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 (1)a+b=b+a(2)(a+b)+c=a+(b+c) 3、 45 28 75 163 15 a28 50 a b 4、 135 187 1008 5、略 6、 165 226 238 367 467 150 140 216w W w 、x K b 1、c o M 7、 (1)(2)(3)(4)(5)(6) 8、 (1)6条503+214=717(米) (2)略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鸡西市铁路小学姜丽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29页的例2《加法结合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引入,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加法结合律,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为此,本人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并合理的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加法结合律难度不太大。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能推导出加法结合律。在应用运算定律时,学生容易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混淆,这里要加以区分两者的不同。 教学处理 依据对教材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教学本课时应在学生对运算规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运用于所学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准备:A、B两组题的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例题,求李叔叔前三天的路程。教学时让学生看着例2的插图叙述图意。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所以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复习。 ⑴提问: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⑵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36+()=64+() a+100=()+() ⑶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①230+370=300+300()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2020-04-0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让我们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结合本班学生善于动脑,乐于推理,勤于总结的特点,将教材例1和例2合并成一节课展开学习活动。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课堂上我从口算A、B两组竞赛题入手,让学生练习计算,比速度,让学生马上意识到算B组题的速度明显比A组题快,先声夺人,让孩子感受到简便算法的优越,接着教师引导:为什么B组题算得快,这其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习问题的`产生将学生自然带入到学习状态中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的创设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新知前我让学生对课题“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再由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主题,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数是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直奔主题,老师的引导做到了有放有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学法的指导体现了知识建模的过程。 数学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模型思想。本节课我注重“授之鱼”,更注重“授之以渔”。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总结出了四步学习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建立这样的模型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展开自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整节课对学生有“扶”又“放”,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的学习方法。这四步学习法对后续一些运算定律的学习,一些规律的推理和验证都用重要的意义。 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程序去学习是体现了知识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我觉得学生自学加法结合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学懂、学透,而加法交换律学生很容易通过老师的“自学提示”展开学习,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先领学生学习加法结合律,而加法交换律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四步学习法导学单”进行自学,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人教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学校: 执教者::四(2)班 教学内容:教科书17、18页例1,2.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揭示课题。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4)反馈交流。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用字母又可以怎样表示呢? a+b=b+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初步应用。 师:25+65=65+_____ 78+64=______ +78 b+100=( )+b m+( )=n+( )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 2.探索加法结合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1)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交流汇报。得出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汇报预测: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_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P28-29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96+35=35+() 204+()=57+204 23+()=15+()()+257=()+63 ☆+()=△+()()+□ =()+○ 【预测:前4小题是填数字,学生的思维会比较直接,基本上能填对;有了前4小题的铺垫,后2小题填符号,学生也基本上能填对。】 2、观察与发现 提问:仔细观察这6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测:有的学生会说,前4小题的算式里都是用数字,后2小题的算式里用的是符号,这时老师要及时地提醒学生——这6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老师不需要再引导,学生自己会发现每个算式的等号左边与右边相等,加数没有变化,位置发生了变化。】 3、猜测与尝试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加数交换位置以后,结果都相等呢? 试一试吧! 【预测:有的学生可能只是傻傻的“想”,不会去动笔列举一些算式来验证猜想;老师及时表扬动笔进行列举的孩子,并且宣读出这个孩子列举出的算式,再给时间让学生继续尝试。】【预测:也许有的学生在之前使用符号的的练习的启发下,写出使用了汉字或者别的符号的算式,老师可以对他进行引导:使用字母行不行?】 指名宣读出自己列举的算式,选择有代表性的算式进行板书。 4、生活中的应用 图示: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 【预测:学生通常会列出28+17这样的算式,如果出现了17+28,让学生评议是否正确?28+17表示什么?17+28表示什么?】 5、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测:学生的说法可能不够简练和准确,教师用肢体、表情等引导学生说清楚,再归纳】教师小结: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口算下面两题50+70+30240+105+95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针对先算70+30和105+95提出质疑:这样算对吗?有什么依据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2、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一次。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认识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 (1)、出示例2主题图,学生说图上的信息并提问,学生对提出的'题进行解答,师引导学生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学生自己尝试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88+104)+96=288(千米)88+(104+96)88+104+96104+96+88 再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88+104)+9688+(104+96) (2)、猜一猜:这两个式子相等吗?怎样证明? 观察思考:比较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通过这两个式子,你作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2、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按照任务要求认真完成。 3、展示交流 说说你有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任务二、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你会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2、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3、展示交流:展示学生的各种表示方法,重点介绍图形表示法和字母表示法。 任务三、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1、任务呈现:你会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和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学习笔算加法的验算时,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感想: 一、“情景”使学习充满兴趣 我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校的体育活动为教学的切入点,提出“同学们喜欢那些体育活动,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请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自由地提出加法问题。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的活动课,学生很快投入进来,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主动的去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因此,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考虑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28+17=45、17+28=45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特点,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随后,我又引导学生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运用学生自己所写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加法的运算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交流,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字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换律的形成,提高学生掌握能力。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来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字母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间接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由于学生刚经历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把刚才所用的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同样以学生为主体,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三、“练习”使学习充满情趣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课后作业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课后作 业 为了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加法结合律课后作业,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到大家,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结合律课后作业 1.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吗? 28+37=37+ A+45=45+ 45+85+67= +(85+ ) A+(27+B)=( + )+B 2.下面的等式各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65+18=18+65运用了 37+54+46=37+(54+46)运用了 28+(72+65)=(28+72)+65运用了 73+84+27=(73+27)+84运用了和 3.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47+168 638+74 4.先算一算,再比一比,那道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 (37+98)+63 98+(37+63) 5.你能很快找出那两个方框上的数的和是100吗?连一连。智力冲浪: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小学四年级数学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导入部分 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锻炼——跳绳和踢毽。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规律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等式里蕴藏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逗号+句号=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反思: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的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觉良好,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1、在学生得出了加法交换律时,没有让学生总结一下研究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让他们去研究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3篇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3篇《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篇1 一、导入,《加法结合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所以我设计的导入是复习式的导入,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加法的交换律不是为了交换而交换,而是为了简算,二是让学生回忆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为今天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做好铺垫。 二、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印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律、领悟加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重要性。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学生课上进行的是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但是他们体会的是一种数学方法的渗透。

三、练习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交换律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而设计的。通过通过猜测、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四、拓展创新。这一问题的设计,我认为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借助知识延伸学习新知识,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猜想的机会,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为下一次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节课当中仍然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再细心琢磨,用心经营,以待能够更好地诠释教材,实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篇2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为《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结果不变这个道理。最近教学完“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我进行了反思,对如何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如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加法结合律教案(3则)(优秀版)

《加法结合律教案》 加法结合律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潜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0+34=()+() 36+()=64+() A+700=+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 37+26+63、37+(26+63) 59+38+732和59+(38+732) 讨论: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上述两题贴合猜想,可能是偶然。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贴合猜想的式题。(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果,找到许多式题贴合猜想。

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 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三、小组展示 1.学生先汇报 A.口头列式: (88+104)+96 88+(104+96) B.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C.决定,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D.计算结果。得出(88+104)+96=88+(104+96) 2.提问:以上几个加法算式中,每个算式等号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1)谁能用符号(任意选3个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如:(□+△)+○=□+(△+○) (2)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 三、练习 1.下面哪些等式贴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2.简便计算。 273+352+648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了闯关练习,也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加法交换律这一知识点,似乎是比较简单易懂的。但在教学中,本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停留在“明白”上,而应该上升为通过加法交换律的学习,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为今后的相关的学习打下重要基础。 得与失:得: (1)通过模仿举例,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学生根据模仿,学会了根据结果相等,将两个算式写成恒等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知识,其实也就是在经历等量代换的过程。而这一数学方法对接下来要学习其它各种运算定律,及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等都十分重要。 (2)通过对大量数学事实的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习不完全归纳发。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发现的规律,得出结论:不管两个加数的位置怎么交换,它们的和都不会改变。师引导:同学们所举的所有例子都能写出这样的结论,可见我们的四则运算中有一个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准确地概括一下?……从个别到一般,把对特例的发现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性质,这就是小学阶段的“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经历这一归纳过程,体验结论的科学性。 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处理“用字母表示定律”这一环节有些不足。在学生例举字母表示定律后总结出用a+b=b+a公式来表示定律后,没有进一步拓展,如问:三个数可以怎样表示呢?这个规律还适用吗?这样环节设计,会让学生对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更为熟悉,从而培养数学思想,更能强化目标。在今后的数学中,注意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并针对重难点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拓展,尤其对稍差的学生更应该重复强化,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 1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7册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 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 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 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用字母表示的一般规律,熟练掌握简便运算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加法交换律 1、课间操时间,大家都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大家说说你在操场上喜欢玩 什么?来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提示:今天主要研究加法运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 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 17+28=45) 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有什么是不同的?它们的结果呢? (两个加数相同,都是28和17,加数的位置不同,计算结果相同) 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为什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 指出: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两个数相加,尽管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和不变,所以可以用加号连接. 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3、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两个数相加时会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象这样的算式还有多少?也就是说任何两个加数相加都存在这样的规律. 你们能结合上节课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新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板书:a+b=b+a。 4、教师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二.组织练习 完成练习题。下面我们再来研究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 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 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68(人) 28+(23+17) 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4、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 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钻研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材安排的顺序是“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这样安排,虽然可以按四则运算进行归类,但是对运算定律的类比推理不利。教学时,可以根据运算定律的类比进行安排教学内容,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更加有效。 一、调整教材顺序,促进有效教学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乘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可以与“加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 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c=a+(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二、设计对比练习,促进有效教学 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因此,要设计对比练习,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如,463+82+18,463-82-18,463-82+18 9600×25×4 9600÷25÷4 9600÷25×4 三、进行逆向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逆向运用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 和 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四、加强应用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例1.求下列图形“L型”菜地的面积 9厘米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加法运算定律(2)——加法结合律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例2。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运算定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情景导入】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一种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那么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学生回答后,师强调:加法交换律中只是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但这两个加数不变。 师:加法交换律用字母a、b怎么表示出来?指名回答。 师:加法除了交换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新课讲授】 师:这里有三组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12+13)+14○12+(13+14) (30+28)+60 ○30+(28+60) (320+150)+230○320+(150+230) 师:观察这三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针对以下问题小组讨论: 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但它们的结果怎样?从以

上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进行讨论,相互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通过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师板书出课题。 课件出示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全体齐读。 师:用语言来叙述加法结合律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加法的结合律呢?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怎样表示出来呢? 师:等号左边表示什么意思?右边呢? 师:怎么应用加法结合律呢?下面我们来看这道题。 课件出示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 = 25+(□+□) 130+(70+4)=(130+□)+□ 64+37+163 = 64+(□+□) 指名学生回答。 师:这三个等式都是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 师:运用加法结合律可以观察到第1、3小题,后两个数相加凑成了什么数?第2题前两个数相加凑成什么数?(整百数)在计算时怎么样?(较简便)师:所以我们应用加法结合律有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出示例2: 师:指名学生说出图中信息,再说说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列出算式,88+104+96 师:怎样计算比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同桌相互说说是怎么做的? 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出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88+104+96 =192+9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