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学校德育
- 格式:pdf
- 大小:168.53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补充:道德有私德、公德与职业道德。
(二)德育的特点永恒性(社会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功能(一)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①宏观层次②微观层次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和目标1. 德育的概念和内涵a)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b) 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决策能力。
2. 德育的目标a)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观念。
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c)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决策能力。
二、德育的内容1. 道德教育a)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b)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心理教育a)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b) 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3. 法治教育a)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遵从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法治精神。
4. 美育教育a) 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创造能力。
5. 科学教育a)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
b) 培养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的方法1. 规范引导a) 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b) 引导学生通过规范行为来培养道德品质。
2. 示例引导a) 通过身体力行示范正确的道德行为。
b)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榜样学习和感受。
3. 认知引导a) 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b)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4. 情感引导a)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感。
b) 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 实践引导a)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务劳动活动。
b)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评价1. 定性评价a)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b) 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定性评价,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
2. 定量评价a)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
b) 使用量化指标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量化评价,如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等。
3. 综合评价a)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综合评估。
b) 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全面评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判断等方面。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第九章 学校德育方向、动力和保障一、主要概念解释德育:培养学生思想和品德的教育,也可以说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影响,以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制意识和健康心理。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要达到的语气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过程:也称思想品拖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没计,是形成受敦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
三、重点问题解释1.学校德育的作用(1)德育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2)德育影响个体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发展(3)德育具有个体享用功能2.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3.中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 (1)教育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2)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4.小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 ·5.中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和民主、科学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时事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廉洁教育,开展青春期卫生常氓和心理健柬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劳动技能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和职业规范教育。
中学开设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类课程。
初中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着重讲解个人成长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引领初中学生感悟人生意义,提高道德素质,了解基本法律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品质,确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昔通高中开没思想政治课.着重讲解哲学基本常识和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法律常识,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和实践的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中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为终身发展莫定思想道德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基本的就业创业意识,为步入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6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7.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求: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是措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要求:讲明道理,疏导理想;因势利导,循循菩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宽严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渊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要求: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固材施教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以最好的发展。
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8德育的途径(])直接的道德教学——思想品德课(2)间接的道德教育:各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9.德育的方法(1)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知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2)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选好学校的榜样及其学生对榜样的敬纂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3)锻炼法: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
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制定经学生同意的制度,遵守制度,注意检查和坚持 (4)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要求:创设良好的情景;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5)奖惩法: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要求: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注重宜传与教育三、难点问题解答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1)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 (2)道德判断的重要假设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
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错”的回答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
后者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②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它设计了“两难故事法”用以测定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③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4)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①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②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③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④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⑤鼓励学生把自己酌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5)该模式的优点①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沦,通过实证研究,做山了完整的理性②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③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提出睬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德育过程,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和学校德育的功能。
(6)该模式的缺陷 ①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而后者对德育来说才是最重要的;②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忽视了道德发展中的情感因素;③阶段瓒论有缺陷,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出现6个阶段,各阶段之间可以出现可逆性;④在批评传统德育靠机械重复训练的作法时却完全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
(7)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①柯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们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说是可信的,可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柯尔伯格的研究进行修正;②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
应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③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经验.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2.道德体谅模式 (1)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2)理论假设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④教育即学会关心。
(3)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①设身处地。
②证明规则。
③付堵行动。
(4)体谅模式的优点①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对特定入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②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③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以此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讨论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④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为教师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
(5)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①麦克费尔对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奉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
怎能用如此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作为同一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西方评论家对此表示非常疑惑。
②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理论假设不完全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6)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①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穗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指导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②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
③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捞演、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等。
3社会学习模式 (1)社会学习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厂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
(2)理论假设 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s—R)说”既不能说明新行为的产生,也无法解释人的完整行为和复杂行为系统的完整模式,更不能说明学习后要延续州可行为才会㈩现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