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病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33.54 MB
- 文档页数:78
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是由于心脏、肺及肺血管疾病导致的肺动脉压力增高。
可分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及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继发性肺动脉高压远较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为多见。
(1)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是无法解释或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
(2)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是因心脏、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栓塞:来自体循环静脉及右心腔的各种栓子机械性阻塞肺动脉系统而引发的一组疾病,形成肺动脉高压,主要包括肺动脉血栓栓塞等。
正常肺动脉压力(静息时)(1)收缩压:18~25 mmHg;(2)舒张压:6~10 mmHg;(3)平均压:12~16 mmHg。
肺动脉高压(1)静息时收缩压:>30 mmHg;(2)静息时平均压:>20 mmHg;(3)运动时平均压:>30 mmHg。
【病理解剖】各种导致肺动脉高压的疾病引起的病理改变不同,但均有肺血管中层肥厚、内皮细胞增生、管腔狭窄等病理变化,肺血管张力明显增高和总横截面积明显减少。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是因动脉中层肥厚、向心或偏心性内膜增生及丛状损害和坏死性动脉炎等构成。
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栓子可来自上、下腔静脉系统或右心,多源于下肢深静脉;肺动脉血栓栓塞可发生于单一或多部位,并可在局部进一步继发血栓形成;栓塞的动脉及其分支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机械阻塞作用和神经体液、低氧血症引起的肺动脉收缩,导致肺循环阻力增高、肺动脉高压。
【血流动力学改变】长期肺动脉高压(后负荷增加)使右室壁张力增高、室壁肥厚。
肺动脉高压超过右心代偿能力后,右心排出量下降,右室收缩末期残留血量增加、舒张末压增高,右心扩大,直至右心衰竭。
急性肺动脉高压右室来不及代偿增厚、右室搏出量明显减少、右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心腔明显扩大,最终收缩功能衰竭。
右室收缩压升高导致右室射血时间延长,致收缩晚期和舒张早期右室压力超过左室压力;同时右心扩大致室间隔左移,左心舒张受限,左心排出量降低。
体循环回心血量减少,体循环静脉淤血。
肺动脉高压分类标准
肺动脉高压的分类标准主要依据病因、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肺动脉高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根据病因分类: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由于肺动脉本身的问题,如肺动脉狭窄、肺动脉栓塞等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
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由于左心室功能不全或左心瓣膜病等原因,导致左心压力升高,进而引起肺动脉高压。
肺部疾病和/或低氧所致肺动脉高压: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肺部疾病或低氧血症等原因,导致肺动脉高压。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由于肺动脉内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肺动脉高压。
多种机制和/或不明机制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包括一些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
2.根据病理生理分类:
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指肺动脉压力升高主要发生在肺小动脉,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阻力增加,肺循环血流量正常或增加。
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指肺动脉压力升高主要发生在肺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肺循环血流量减少。
3.根据临床表现分类:
有症状肺动脉高压:患者出现与肺动脉高压相关的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晕厥等。
无症状肺动脉高压:患者无明显与肺动脉高压相关的症状,但在检查时发现肺动脉压力升高。
需要注意的是,肺动脉高压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分类标准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和重叠。
因此,在诊断肺动脉高压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检查结果等多个方面,以确定其具体的分类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诊断、风险分级及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罕见但复杂的肺血管慢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右心室衰竭并最终死亡。
PAH是肺高压(PH)的一种类型,一般指各种因素引起的肺动脉血压过高。
随着诊疗技术的进展,PAH的五年生存率已上升到60%左右。
随着对PAH的病理学结果、疾病机制、血流动力学特征理解更深入,将PH分为5类。
其中PAH为第1类——毛细血管前PH[平均肺动脉压(mPAP) ≥25 mmHg和肺动脉楔压(PAWP) ≤15 mmHg]和肺血管阻力(PVR) >3Wood单位(表1)。
PAH包括特发性PAH(IPAH)、遗传性PAH(HPAH)、药物/毒素诱导的PAH和疾病继发的PAH四大亚型。
IPAH和APAH分别占所有PAH病例的46%和51%。
APAH中最常见的原发病包括结缔组织疾病、HIV感染、门静脉高压和先天性心脏病。
作为PAH评估的重要部分,PAH的功能分级(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FC)可预测患者死亡率,也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FC是评估疾病影响的最常用工具(表2)。
PAH的发生机制许多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引起肺小动脉进行性狭窄,继而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最终导致PAH患者出现右心衰竭和死亡。
肺内皮细胞损伤会引起分子信号通路的失调,包括一氧化氮、内皮素和前列环素通路。
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生成的下调以及内皮素生成的上调导致血管收缩和血管扩张物质以及生长因子的失衡,有利于血管收缩和重塑。
继而发生以血管张力增加和血管壁增厚以及原位血栓形成为特征的肺血管病变,使管腔变窄,血流阻力增加(图1)。
图1 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靶点PAH的筛查和诊断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83%)、疲乏(27%)、胸痛(20%)、晕厥或接近晕厥(17%)和咳嗽(14%)。
在疾病晚期时,症状与右心衰竭有关,包括心绞痛、劳力性晕厥、外周水肿和腹水。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知识: 肺动脉高压的分类、病因和临床表现肺动脉高压是由多种已知或者未知原因引起的肺动脉压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今天帮助大家梳理关于肺动脉高压的分类、病因和临床表现等。
肺动脉高压其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海平面静息状态下, 右心导管检测肺动脉平均压25mmHg。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且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 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肺动脉高压最常见的原发病为COPD。
分类依据病理表现、血流动力学特征以及临床诊治策略将肺动脉高压分为五大类:1.动脉性肺动脉高压;2.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3.缺氧和/或肺部疾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4.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5.多种机制和/或不明机制引起的肺动脉高压病因与发病机制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迄今病因不明, 目前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及肺血管内皮、平滑肌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肺动脉高压的症状是非特异的, 早期可无症状, 随病情进展可有如下表现:1.呼吸困难:最早出现, 也最常见。
表现为活动后呼吸困难, 进行性加重, 以至在静息状态下即感呼吸困难, 与心排出量减少、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衡等因素有关。
2.头晕或晕厥:心排量下降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
3.心绞痛或胸痛:右心缺血所致, 与右心室肥厚冠状动脉灌流减少, 心肌相对供血不足有关。
多于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
5.咯血:肺毛细血管前微血管瘤破裂所致。
常为小量咯血, 有时也可出现大咯血而致死亡。
6.声音嘶哑:肺动脉扩张压迫喉返神经所致。
(Ortner综合征)7.右心衰的症状: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上腹胀痛, 双下肢、会阴、腰骶部水肿, 胸腹水, 口唇、指尖、耳廓发绀, 神经系统症状等。
8.某些类型肺动脉高压还会有原发病的症状:如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可有脱发、光敏、口腔溃疡、关节炎等。
肺动脉高压的病理机制摘要】肺动脉高压是包括各种病理组织类型并和各种继发性疾病状态有关的血管病临床综合症,其临床特点是肺血管阻力升高,组织学表现为明显的血管增生,纤维化,重构和血管梗阻。
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因素的病理生理过程。
由于患者的遗传易感性,加上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刺激,导致动脉壁的各个解剖水平的血管效应物复杂的相互作用,使血管收缩,栓塞,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重构,细胞增生,血管梗阻。
本文对肺动脉高压的病理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病理机制【中图分类号】R5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336-03肺动脉高压是包括各种病理组织类型并和各种继发性疾病状态有关的血管病临床综合症,其临床特点是肺血管阻力升高,组织学表现为明显的血管增生,纤维化,重构和血梗阻。
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因素的病理生理过程,现在多用“多次打击学说”解释。
由于患者的遗传易感性,加上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刺激,导致动脉壁的各个解剖水平的血管效应物复杂的相互作用,使血管收缩,栓塞,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重构,细胞增生,血管梗阻。
1细胞水平机制肺动脉壁和肺循环的多种类型的细胞参与对损伤的特异反应和血管重构的发展。
血管内皮细胞是各种损伤(如低氧,剪切应力,炎症,毒素)的中心感受器。
下游血管效应物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而外膜成纤维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的改变也会导致肺血管病。
丛样病变中发现了单克隆细胞扩增,使人们推测晚期的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和以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紊乱为首要特征的癌症相似。
炎症细胞和血小板激活在肺动脉高压晚期显得很明显。
血液循环或血管壁中的血管内皮祖细胞也是血管壁损伤和修复的重要因素,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功能障碍也促进肺动脉高压的发展[1]。
2分子机制2.1遗传因素理解肺动脉高压的遗传易感性机制对于发现肺动脉高压的根本病理机制是很重要的。
肺动脉高压的炎症发病机制肺动脉高压的炎症发病机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是一种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的临床综合征,呈进行性加重,以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征,其产生与血管收缩、血管壁重塑及原位血栓形成3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肺血管阻力升高引起右心室负荷增加,可导致右心功能障碍[1]。
已有研究表明导致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与多种发病因素有关,包括炎症机制、遗传基因机制、离子通道机制、血管活性物质失衡机制、增殖或/和凋亡机制等。
本文就肺动脉高压的炎症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一、炎症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证据炎性介质能导致肺血管收缩的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但炎症可引起肺血管重塑是一个较新的概念。
已有研究表明在重度特发性PAH患者的肺部丛状病变存在炎性细胞浸润。
在丛状病变血管处聚集有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而且只浸润于中层管壁的外面部分和外膜。
丛状损害和扩张性病变部分都表现为外膜的炎性浸润。
PAH 时肺动脉还有纤维细胞亚群的浸润,也证实循环中单核细胞缺乏而减轻慢性缺氧导致的肺血管重构。
V oelker 等[2]认为低氧性PAH血管病理血管周围炎症明显,内膜增厚、动脉肌化、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原位血栓形成、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丧失,血管充血和淤滞,并强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凋亡及氧化应激在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不少研究发现严重PAH患者循环中炎性因子水平显著升高。
参与炎症过程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IL-6,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A)以及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特发性PAH患者循环中的表达和合成显著增加[3]。
Balabanian等[4]发现在重度特发性PAH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25、可溶性P-选择素、可溶性E-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及可溶性IL-6等可溶性炎症标记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支持系统性炎症与特发性PAH发病相关。
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与诊断一、病理生理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以肺血管阻力升高引起的肺动脉压力过高的临床综合征。
其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血管重构、增强内皮反应性及炎症细胞参与等。
1. 血管重构血管壁发生改变是PAH的典型特点之一。
在PAH患者中,肺动脉内皮细胞增生,并形成典型的复层结构,导致血管腔狭窄和阻力增加。
平滑肌细胞也出现异常增殖和迁移,导致肌层肥厚,进一步增加了血管阻力。
2. 增强内皮反应性PAH患者中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表现为释放大量收缩剂如内皮素-1和5-羟色胺,导致血管收缩和增加通透性。
这些分子使得肺动脉更易被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如白介素1β、线粒体DNA片段等刺激并损伤。
3. 炎症细胞参与炎症因子和细胞在PAH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管壁内存在多种炎症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它们分泌趋化因子和促纤维化物质,引起肺动脉血管壁损伤,并能够诱导平滑肌增殖。
二、诊断PAH的诊断需要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心导管检查及特殊实验室检查多方面进行判断。
1. 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等症状,也可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的体征如颈静脉压升高、水肿等。
部分患者还会有晕厥发作或过度劳累后出现衰竭。
2. 影像学检查肺动脉造影是确诊PAH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其侵入性较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超声心动图是常用的无创检查手段,可以显示右心室形态及功能变化,评估肺动脉压力。
3. 心导管检查心导管检查可以直接测量肺动脉压力,并评估右室和左室充盈压力。
此外,通过特殊试验如氧气吸入试验、硝酸甘油试验等,可以进一步确认PAH的诊断。
4. 特殊实验室检查血液学方面,需要排除其他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原因如左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NT-proBNP是评估右心功能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在PAH患者中常升高。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结合ESC/ERS指南对PAH分类及分级,可以确立PAH的诊断和分期,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由已知或未知原因引起肺动脉内压力异常升高的疾病或病理生理综合征,可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医疗保健问题。
其中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过去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平均生存期只有2.8年。
近年来,随着对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大量新型药物的研发,使得PAH的治疗进入了多元化时代,以干预PH病理生理过程为目标的内科治疗,不仅使PAH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控制,同时有效地延长了患者生存期,改变了既往单纯使用扩血管药降低肺动脉压的局面。
目前PH内科治疗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一、一般治疗是PAH的基础治疗,主要指氧疗、抗凝、利尿和强心等对症支持治疗。
实验研究表明,PAH患者往往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存在肺血栓栓塞症或原位血栓形成的风险,而充分抗凝治疗能够显著提高PAH生存率。
另外氧疗、强心、利尿等对症治疗则可纠正患者低氧血症、右心高负荷状态,从而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二、靶向药物治疗1.针对前列环素途径的药物前列环素及其类似物是一类强烈的血管扩张剂,是最早用于PAH靶向治疗的药物,包括依前列醇、曲前列环素、贝前列素及伊洛前列素等。
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前列环素类药物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WHO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血流动力学指标。
对于重度PAH,该类药物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2.针对内皮素途径的药物这类药物通过阻断内皮素受体,抑制血管收缩、细胞增殖等病理过程,起到降低肺动脉压、抑制肺血管重塑的作用。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有波生坦、安立生坦及马西替坦。
多项研究均证实波生坦可以改善PAH患者的生活质量、WHO功能分级、血流动力学状况,并能延迟临床恶化时间。
目前,波生坦和安立生坦均在我国上市。
新近结束的SERAPHIN临床研究表明马西替坦能显著降低PAH患者病情加重及死亡事件的风险。
肺动脉高压的病理基础与临床表现1. 引言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致命的心肺疾病,其特征是肺动脉中的血压异常升高。
PAH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病理基础和临床特征。
本文将探讨肺动脉高压的病理基础和临床表现,以增进对该疾病的理解和认识。
2. 病理基础2.1 肺血管收缩和重塑PAH的病理基础之一是肺血管收缩和重塑。
正常情况下,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和松弛是通过一系列生物信号传导途径调控的。
然而,在PAH患者中,这些信号传导途径发生异常,导致肺血管收缩和重塑。
具体来说,PAH患者中,肺血管收缩因子如内皮素-1(ET-1)的生成增加,肺血管舒张因子如一氧化氮(NO)的生成减少,导致肺血管收缩和重塑。
2.2 血栓形成和血管壁增厚PAH的病理基础之二是肺血管内膜下的血栓形成和血管壁增厚。
PAH患者中,肺血管内膜下的血栓形成是常见的,这可能是由于血管壁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因子激活导致的。
血栓的形成会导致肺血管腔变窄,进一步增加肺动脉的阻力。
此外,PAH患者的肺血管壁也会出现增厚,这主要是由于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的沉积。
2.3 肺动脉内膜细胞增殖PAH的病理基础之三是肺动脉内膜细胞增殖。
正常情况下,肺动脉内膜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是平衡的,以维持正常的血管功能。
然而,在PAH患者中,肺动脉内膜细胞的增殖明显增加,而凋亡减少,导致内膜细胞层增厚。
这种细胞增殖和内膜细胞层增厚会进一步导致肺动脉阻力的增加。
3. 临床表现PAH的临床表现多样,但其中一些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3.1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PAH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由于肺动脉的压力升高,右心室负担增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退,肺循环阻力增加,造成肺小动脉狭窄和血流受限,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
3.2 心悸和胸痛PAH患者常伴有心悸和胸痛。
心悸是由于右心室负担增加和心排血量减少所致,胸痛则是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导致。
3.3 疲劳和体力活动受限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和肺动脉阻力增加,PAH患者常伴有疲劳和体力活动受限的症状。
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方法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和肺动脉发生病理性改变。
肺动脉高压常常难以诊断,它的发病率和预后都非常不乐观,因为缺乏有效治疗而导致的死亡率很高。
本文将探讨肺动脉高压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方法。
一、病理生理机制1. 引发因素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与体内的几个物质有关,其中包括一氧化氮、内皮素、前列腺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人类等位基因-类风湿因子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因子等。
2. 病理过程在PAH的病理过程中,最开始的改变就是肺动脉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减少一氧化氮的产生,从而引起血管收缩和平滑肌增生。
内皮细胞还会分泌内皮素,这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的肽类激素。
随着内皮细胞受损程度的增加,内皮素的分泌会增加,导致肺动脉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加剧,并诱导出一些生长因子,如原癌基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因子等。
这些生长因子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导致血管壁厚度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最终会导致肺动脉壁的完全塌陷,从而形成血栓和菜花状的斑块,严重影响了肺部的正常功能。
3. 发病机制PAH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病源最初可能是内皮细胞损伤和细胞排异机制。
然而,PAH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有关。
最突出的遗传缺陷是布赖特氏综合征,它基于BMPR2基因的突变,该基因编码微小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的II型,该受体是决定肺血管发育和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他基因如ALK1、ENG、SMAD4、EIF2AK4也能导致PAH。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PAH的药物治疗主要有三个方面:减少肺动脉的收缩,控制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血管扩张。
常用的治疗药物有:①血管扩张剂:促进血管扩张,以降低肺动脉压力。
②小分子化合物:Thelin、Sildenafil、Bosentan等,通常都是去除胸腔液体,提高氧气含量和肺循环效率的药物,从而促进肺部血液的正常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