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小学科学教育的人文学科素养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小学科学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学科素养。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学与人文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领域。
科学是探索客观世界的方法论,而人文则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
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学科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观察是科学探索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让他们更加关注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和人文价值。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可以设置丰富的实验和观察任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三、关注科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支撑,了解科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意义。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的历史事件和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科学探索需要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支持,这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创造性实践,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息息相关。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在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让他们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关怀与人文精神。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文精神强调人的情感与价值观。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发展正确认识和积极评价科学。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础知识为宗旨的科启蒙课程, 它具有的独特的人文价值, 为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语教学提供了可能。
小学科学教育包括:科学教学知识目标与技能、学习科学的所具备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科学认识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意识和其他能力等方面。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伺机渗透德育, 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科学品德。
因此,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本文尝试做了一些探讨。
一、在《科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中蕴含着德育要求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体现出德育方面的目标,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大目标中也有具体的体现。
例如,在五年级科学维护生态平衡,活动建议中就有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该怎么做等等具体要求。
摘录《课程标准》和《小学德育纲要》进行对照比较,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德育要求。
二、教材当中蕴藏着德育价值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总结发现, 科学课程的德育价值就蕴含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之中。
现行的教材以研究学生身边的食物和想象为主, 这些在教材里研究的内容和学生参与的科学活动本身就积淀着人类的智慧和相关人文精神。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在《写给同学们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要知道今天我们所有惊叹的科学方面的技术成就,比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天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以科学家对自己身边食物简单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的。
这段话其中的德育价值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科学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这也是教材德育价值具体的德育目标在每课教材中的体现。
三、在探究活动中感悟,丰富情感体验《标准》指出: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机会,师生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和内化,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在科学课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导论姓名:黄世江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班级:信计0901学号:200948490103谈谈数学中的人文价值摘要: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传播。
数学是独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一门独特的科学。
现代数学哲学的研究表明,数学不仅是科学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文化价值,对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注意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更要注重数学人文价值的学习。
关键字:数学教育文化价值科学数学与现实社会数学思想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已全面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数学与现实社会发生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如今,它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学科,不但由于数学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更因为它对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姜伯驹先生曾经说过:“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这是过去的认识,现在应该加上另外两句:“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是最后取胜的法宝。
”然而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却无法体会到数学的有用价值和其中的乐趣,如: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审美;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等。
这就告诉我们,不但要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教学,同时也要注重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的中蕴含的人文价值。
下面我就想粗略谈谈数学中的人文价值。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在我国古代,古人们称作算数。
而数,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的起点。
数学也是经过漫长岁月的不断积累发展才有了今天这样相对完整的体系。
数学的演进渗透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是人类社会集体智慧的高度结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已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支柱力量,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学习比过去更多的数学知识。
数学科学在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素质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人文教育在当今社会,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发展,同时也与社会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重视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人文教育的实施,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中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人文素养作为一种文化品质,是一个人在文化自觉、道德修养、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于人类文明的理解和尊重,增强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同时,人文素养的培养还能够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其次,人文教育作为培养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实施,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人文课程、组织社会实践和参观等活动来加强中小学生的人文教育。
家庭则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指导,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培养孩子热爱阅读、关注社会、尊重他人的习惯。
此外,教师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注重自身修养,才能够更好地影响和引导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中小学生人文教育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人文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加大对教育资源的配置。
社会各界可以鼓励和支持学校和家庭的人文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为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中要落实立德育人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有效学习和生活的一门重要学科。
《人教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教学要融入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科学知识中的思想道德内涵,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朴素、责任、勇气和创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落实立德育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科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事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考和判断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明白科学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获得的真实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科学常识和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坚信科学的真理性和实践性,并以理性的态度对待问题,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朴素品质和观察力。
科学是深入浅出的实践性学科,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分析问题并加以解释。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观察细致、观察周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素质,锻炼学生用朴实的态度去认识、去理解、去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爱自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的意识和行动力,让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明白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并将责任感融入实践中,实现在实践中对责任的深刻理解。
小学科学教学中要落实立德育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朴素品质、责任意识、勇气精神和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对科学的探究中,在实践中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得理智与感性、学习与生活、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发展渗透启迪学生人文关怀。
“人文”一词源于“文艺复兴”,核心是宣扬“人的价值”,探索“人生意义”。
但你倘若仔细阅读当今流行的几个版本的小学科学教科书,其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都显得较为淡漠。
若干年后,学生回想小学科学课堂,还留有怎样的记忆呢?若学生只是能够回忆一些零散的科学知识,那么教育的价值又何处安放呢?教育,应该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积极拥抱真理。
教育,最终还是在于启蒙人文思想,发展学生“真善美”的情感,建构一个“真善美”的心灵世界。
一、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科学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追求“真”理。
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甚至不惜为了真理放弃生命。
如果说,科学知识是科学课的脉络,那么蕴藏在其背后的是人类几千年文化积淀,就是科学知识绵远不绝的生命之源。
科学课,教师要引领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追求至“真”的理念,即追求一丝不苟、执着探寻的科学精神,追求生命的本真。
例如,我们教学《地球运动及其发展的历史》,引领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历史变迁,就有必要介绍一段辛酸历程,让学生感受追求真理道路的曲折,使科学教育内涵更加丰富。
托勒密的“地心说”概述了古希腊人们对宇宙的看法,但这一学说却被异化了。
直到千年以后,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布鲁诺因为信仰,被罗马教廷烧死在鲜花广场,把哥白尼思想的火种传遍欧洲,点燃了“文艺复兴”的熊熊火焰,科学终于以不可遏制的力量超越了神权。
让学生感悟哥白尼、布鲁诺等科学家对于真理追求的艰苦卓绝,不怕牺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
科学教育,要透过一个个鲜活的科学家的故事血肉丰满。
教育讲究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科学教师要善于旁征博引几千年的科学史,不断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科学家的“光辉形象”来打动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感知人类追求真理的艰难,引领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科学世界。
-75-。
新课标之下,小学科学渗透思政教育的实践分析摘要:自新课本改革以来,小学时期一年级就开设了六年的科学学科,小学生学习科学学科的时间更加丰富,学习任务也更重,学校在关注科学学科开设,从小培育学生科学素质的同时,也越发关注在小学科学教育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贯彻素质教育,并且将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十分关键。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科学思政教育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水准的不断提高,科技的不断进步,思政教育事业也备受重视。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育学生科学素质为要领,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经典启蒙学科。
科学课程的特点不单单具备社会性,也具备人文性,科学学科含有一定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要求科学教育不但是教育科学自身,而更加要侧重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培育学生应用科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状,具有如科学家一般实事求是的精神与严谨求证的态度。
一、小学科学渗透思政教育的意义思政教育囊括马克思主义观念与方式教育,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与经验教育路径,爱国主义教育的发扬,法治教育与道德观念,基本国情与形式政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教育。
一些老师与家长对思政教育不关注,以学习成绩为核心,忽略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可能会对一些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如今,小学生的思政教育事关我国可否在残酷的世界竞争中打下扎实的根基,尽可能保证将来我国社会是否涌现大量的高素养人才,为落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帮助。
另外,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健康事关我国整体素养的高低,可以帮助我国提升各个层面的综合发展,对将来社会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不单单要求老师可以摒弃传统教育思想,运用多样化教育模式开展教育,在教育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1]。
二、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从现今科学教育状况而言,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与任课老师欠缺渗透思政教育的思想,一些科学老师在讲解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无法针对性的将培育兴趣与探索精神等方面思想融入课堂中。
对小学科学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对小学科学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小学阶段是科学教育的基础阶段,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更是为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
小学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正在发展中,因此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科学的奥妙。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亲自种植并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植物生长规律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耐心。
小学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在逐渐发展中,因此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
例如,在学习化学实验时,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小学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学习环保知识时,老师可以通过讲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解决方法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打好科学基础,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这些能力和素养将会成为学生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常识”到“科学”,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
以往的“自然”学科主要以让学生学习与周围自然现象有关的知识为主,包括相关的技能,学习的兴趣,以及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情感。
现代科学教育则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学科的这一变化趋势。
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又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
因此,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这就是科学启蒙的含义。
小学科学教学经验的总结小学科学教学经验的总结(通用5篇)小学科学教学经验的总结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我们要经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所以,不能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科学课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而要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多作工作,让实验室处处充满科学创新的活力,成为科学的殿堂、开放的场所、创造的乐园。
一、多一点人文气息依据新课程标准,科学课的重点不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而是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当是关心生活,热爱科学,并善于把科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的一代新人。
1、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创造历程可在实验室侧面的窄墙上贴一些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并利用每节课课前3分钟的时间轮流让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开展“我学科学家”、“我讲科学家故事”等活动。
学生自查资料,介绍科学家事迹,增长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科学家敢于探索、崇尚真理的精神会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和感悟,促进他们科学情感及科学素养的构成。
2、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应用价值在实验室的后墙角设立“科普书报城”,介绍科学在人类社会中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
此外,能够利用科普影院播放科普知识和科技动态影片,如:《非典“元凶”》专题片、《载人火箭重返地球》实况纪录片等,细雨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科学的神奇力量。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倡和鼓励学生有选择,有改善,有创造,让科学教育充满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
二、多一点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本事也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所以有必要让实验室自我说话,让学生时时刻刻看到创新,读到创新,想到创新,做到创新。
在实验室的四面宽墙上设计创新专栏。
每个创新专栏上方的标题都是与创新有关的格言妙语,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就在身边,就在科学学习的活动之中。
聚焦核心素养,提高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摘要: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主要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而核心素养包括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学会学习、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健康生活等。
学习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会根据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进行分析,以提高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主。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科技创新能力随着近几年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开始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小学的科学课程也是由以往的《自然》课程改进而来的。
科学素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事物,它是指引小学生通往新的领域的学科。
学习科学课程可以让学生懂得更多的科学知识,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一、核心素养和小学科学学科的关系1.培养小学生的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就是小学生对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使用、理解和学习,而构成自己的基本能力、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等。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深入了解这个世界有很大欲望。
通过科学课程教学,可以更好地让小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同时通过科学知识与技能,也能让小学生懂得利用学过的科学方法去探索新事物,从而解开更多未知事物,让小学生对大自然和社会有更多的了解。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就是要让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建立自己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索,科学实验的操作,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能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科学课程教学,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和实验,让小学生在细节部分来完善自己,从而达到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与核心素养的目的。
3.培养小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小学生了解科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加强小学生对科学技能的应用。
小学教育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教育是社会进步的灵魂,而小学教育作为最基础的阶段,对于社会的意义与价值不可忽视。
小学教育不仅是培养儿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小学教育在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小学教育为培养未来人才奠定基础。
小学是儿童接受正式教育的起点,通过系统而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小学教育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科学知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艺术、体育等素质培养,潜移默化地养成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这些能力和素质是未来人才所必备的,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小学教育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根基。
小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从小事做起,关心他人,尊敬并包容不同的个体。
小学教育不仅在知识上进行教育,更在道德品质上进行培养。
它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标准,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这些宝贵的品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基础,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并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凝聚力的增强。
此外,小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小学教育中,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逐渐建立起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识。
小学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小学教育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更加自信和积极。
这对于他们的未来进步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最后,小学教育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小学教育是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
通过小学教育,培养出各行各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同时,小学教育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的安排、进程与结果。
目前在初等教育阶段国家基本确定了三门学科作为核心课程:语文、数学和科学。
这一讲将介绍小学科学这一课程的价值、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
一、课程价值小学科学课程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课程,科学课程具有内在与外在价值的培育功能,所谓内在价值也就是人的潜在的价值,是科学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
外在价值具体体现在社会选拔人才和学生后续升学的需要。
具体以斯宾塞的科学课程价值理论和科学课程在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作用两方面来说明科学课程的价值。
(一)斯宾塞的科学价值理论斯宾塞是英国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认为生活应当是教育价值的核心,教育的目的应当围绕“完满生活”展开。
“完满生活”科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他还认为学习科学是所有活动的最好准备。
在“安全、健康”;“谋生”;“责任与传承”;“懂得道理、规范行为”;“艺术修养”;“智慧、道德、文化”等方面都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不可缺的。
以上几个方面包含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建立。
(二)科学课程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八大提出来的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在其中,小学课程能够起到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培育作用。
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个人必须建立的价值观。
我们的科学课程目标里都有相关的教学目标直指相应的这“八字规范”。
二、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学校小学科学教育历史久远有2000多年的历史。
但是作为一门连续的,完整的科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却落后于西方国家。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
1.古代:这一时期是科学教育隐性时期,虽然有单独的课程出现。
但是大多时间内科学教学都是隐含在识字教学中。
2.近、现代:重视了科学知识的传授,有专门的科学课程。
但是目标单一。
3.当代:称为“搞科学”时期,这一时期目标多维,并且重点落在能力培养与科学态度培养上。
方法上注重探究,评价多元多样,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小学科学课程体系。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来说,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理解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
小学阶段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小学科学是人的一种社会性的理解和实践活动,其与道德之间存有共性。
要使学生从小懂得民主平等、集体合作、团队精神、遵守规则等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准则,就应增强人文素质教育。
科学文化是现代人文精神形成的资源宝库,我们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
科学教育要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弘扬科学精神,崇尚理性,促动人文素质教育。
以下,作者就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谈谈看法。
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促动教学有效性所谓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指教师培养学生时“个体”所必需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化教育力有机统一的综合素养。
高度地融合这三个要素,教师的人文素质才能产生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人文知识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材料支持,人文精神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动力支持,人文化教育力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技术支持。
[1] 要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就要增强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
要以充满“尊严、责任、敬业、自觉、和谐”的人类精神和“严师、爱国、进取、诚实”的人文理念促动在职教师知性意行的和谐发展,实现“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为首要内容”的教师教育目标,促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自觉实施素质教育,克服传统教育中的“重理轻文,重课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要害是轻人文素质”的倾向,主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采用探究式、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
二、挖掘小学《科学》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主要采取渗透模式,即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程之中,通过各门课程的实施,化整为零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与目标。
[2]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对世界产生完整的认知观点,具有观察和理解科学的水平,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空前繁荣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然而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现象、人的精神文化危机、由克隆人引发的科学伦理等现实情况又使人们在赞美科学的同时对科学产生了质疑。
现代科学危机的实质是科学与技术所取得的惊人的物质成就,遮蔽了科学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
我们不仅要正确看待科学与技术给予人类进步的巨大福利,也要认识与把握科学与技术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化解负面影响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科学本身具有人文性,科学教育蕴含人文价值。
具体到小学科学教育而言,就是使教师意识到科学具有人文性,并且关注科学课程的人文性,在教学实践中彰显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科学的人文性及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虽说科学所面对的是客观世界,所研究的是自然事物及其运行规律,所发现的是自然界的原貌,所反映的是物质的本质。
但科学研究过程的主体是人,科学的规律、结构及表达,不仅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从科学的研究目的看,科学是为了人类的生存
与发展,为了人类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科学的研究过程看,科学凝聚了人类的认识、意志、情感与信念,是洋溢着人性的活动,它需要研究者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正如乔治・萨顿所说:“无论科学可能会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本质都是人性的。
每一个科学的结果都是人性的果实,都是对它的价值的一次证实。
”
对于科学教育(指自然科学教育)的功能,有些教师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没有人文价值的体现,而人文价值只能从人文学科中获取。
但当我们真正带着研究的眼光解读科学教育时,就会意识到科学教育本身是具有人文价值的。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应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应让学生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性质与价值,理解科学研究的初衷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饱含着人类艰难的探索,理性与质疑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的程度上间接地产生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
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
”从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认识可以看出,科学教育人的心灵,只是这种教育价值以一种隐性的形式存在。
人文价值在科学教育中的体现是科学教育活动能够满足人的生长与发展的精神需要,形成人的科学精神气质与健全和谐的人格。
科学教育不仅具有人文价值,而且具有一种与人文学科教育完全不同的人文价值。
科学以理性为基础,以求真为动力,以创新为目的,同时具有批判与质疑精神,由此而衍变的许多精神品质,如在权势面前捍卫真理的勇气,对他人失误的宽容态度等都是人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气质。
科学自身的人文因素理应成为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承载着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传递,科学本有的人文性与科学教育蕴含的人文价值是统一的。
因此,科学教育具有人文价值的教育观念是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小学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体现
1、进入科学的历史世界
科学上每一项发现与创造都打有历史的烙印,都充分体现了人类为了追求更好地生活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折射出了人类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创新的品质和寻根究底的精神。
科学教育应指向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让学生领悟科学的人文性。
小学科学教材中谈到的“地动仪”、“司南”、“造纸术”等内容都是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充分彰显其人文价值。
2、进入科学的生活世界
赫胥黎曾说:“假如科学教育被安排为仅仅是啃书本的话,那最好不要去尝试它,而去继续学习以啃书本为主的拉丁文法。
”生活世界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理论起源于最初在生活世界中所获得的质朴的和直接的观察。
因此,科学教育要指向生活世界,不要忽略现实生活,要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在掌握科学的同时,不要忘记人的存在意义,使科学与人性统一于科学教育之中。
[2]科学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它是需要技术手段得以呈现的,而这种技术手段完全是通过人的意识得以控制的,人性的善良会促使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使科学散发出巨大的能量,造福人类,而人性的邪恶则会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灾难。
人性的善良代表技术的进步,人性的邪恶代表技术的邪恶,技术往往比科学更本质,因为它直接揭示人性的善恶。
因此,人本身对科学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科学本身并不可怕,它反映的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关键是人类要利用技术手段呈现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了人的意识,因而人自身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种技术对人类是福是祸。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学与技术,在理解科学的基础上,利用技术的进步来为人类自身的发展谋福利。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小学科学教育中人文
价值的体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
鉴于以上对小学科学教育中人文价值体现的探讨,希望对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裨益与启发。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