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_心得体会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_心得体会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

近期,学校领导给我们安排了视频讲座。视频中李教授主要讲了三点:第一点是未成年人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第二点是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滞后反应;第三点是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有关键期。孩子18岁之前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和12岁之后的青春期。依恋期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时期,青春期是叛逆期也是弥补期。未成年阶段需要监护人对孩子负责,12岁之前教育主要在于家庭。另外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应只放在智力方面,更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培育。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对李教授关于12岁之前的教育理念非常认同,李教授说6岁之前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期,作为家长要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克制诱惑、忍受挫折这些方面入手,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对于孩子要学会说“不”,从而克制孩子的任性;但是也不能打骂,要和孩子耐心的交流,问清孩子坚持的原因从而防止孩子的压抑;对于孩子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让他感受到控制自己情绪学会忍耐的重要性;因为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分享、包容、大度的性格,防止孩子的自私;李教授还提出通过让孩子去学游泳的例子来让孩子知道忍受挫折意义。

给我最深的感受是防止压抑这一点,有一次,我带孩子去推拿,可是朋友临时有事,让我照顾孩子,于是我带俩孩子去推拿。骑的是

自行车,只能一个走,一个坐车子;回来时他俩交换,当我这样做时,看到孩子有情绪了,心想等到推拿回来后再和孩子沟通。可是我脾气有些急,看到孩子有情绪,就噼里啪啦的把说孩子一顿,自以为是的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孩子,直接告诉孩子按照我说的办就行。其实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当我平静的问孩子的想法时,他想让我们一起步行去推拿。

听完李教授的讲解,我知道了我以前那样做是压抑了孩子的想法,不过好在孩子还小,我还有机会去弥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让自己慢下来再慢下来,我要去和孩子耐心平等的沟通,鼓励孩子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的我要充分的肯定,有异议的我要耐心的和孩子交流,让孩子畅所欲言防止压抑。

通过李玫瑾教授的讲解,我深刻的反思了自己,作为家长不是只给孩子吃饱穿暖,更要从小给孩子培养良好的性格。我也会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李玫瑾谈家庭教育

李玫瑾:大人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生活中常听到做父母的抱怨,有的说孩子从来不跟我说太多的话,有的说孩子最近总偷我的钱,有的说孩子刚初中就谈恋爱,说他两句就闹自杀,还有的说孩子每天就玩电脑什么都不干,更严重的还要离家出走……李玫瑾教授今天告诉我们,在孩子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根源其实来自对孩子早年教育的忽略和缺失。一个个惨痛的教训再次提醒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恩情,不是生育,而是陪伴他成长。 嘉宾 李玫瑾,女,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现为犯罪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组长,二级警监。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问题等。 实录 陪伴孩子成长,是最大的恩情 绝大多数家庭是温馨健全的,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懂事的。我们的父母也都爱孩子,所以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因为虎毒不食子,爸爸妈妈肯定都是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很多社会的问题都可归结于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归结于哪儿呢?归结于人的早年。 A 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 首先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表现的问题有滞后性,很多案件表现在成年,但他的问题不在成年。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为了更有钱,结果他奋斗完了以后的结果是一无所有。我们讲心理的问题一定要往前走,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很好地发展,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所有的问题是身边成年人造就的,很多人不太赞同这个观点。我记得最早有一次在全国家庭教育会上,当时有个领导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说对不起,你让我说,我就要这样说,而且要说到所有的地方。抚养人对被抚养者,首先你有他生命的决定权,第二你有他物质发展的提供权利,第三你对他照顾的程度也是你决定的,第四他的个性完全是你造就的,所以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身边大人的问题。我又用了另外一段话,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我经常遇到一些案件,有记者给我打电话说,“李老师怎么样来教育这些孩子们?”我说你错了,现在不是教育孩子们,而是教育身边的大人。有一个老总,咱们国内品牌的一个老总,通过《今日说法》的记者找到我说,“李老师,我这儿子老偷钱,我想领他来见见你。”我跟他电话里讲,你儿子不用来,你来就行。什么意思?问题在你的身上,不在孩子的身上。 B停下来陪他,或许孩子还有救

听李玫瑾心理学讲座心得

听李玫瑾心理学讲座心得 用了两个多小时听完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李老师用实际案例为我们讲解了犯罪心理规律、少年儿童早期家庭教育和关爱的重要性、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时期和原因、家长如何应对现在孩子产生的问题等,这些都是我们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感到棘手的问题。 通过听课也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有些方面很庆幸做得还比较合理,如:坚持自己带孩子,不让老人帮忙;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空间;制定家庭规则。有些方面的确是没有认真学习和思考,跟着“自以为是”走了,如:孩子需要的尽量满足,女孩要富养、娇气等,最终惯出了坏脾气、自私自利的习气。不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真的是走了很多弯路,而且好多东西都是不可逆的。 李老师说得对,为人父母是要不断学习和探索自我的,孩子的来临是让我们认识生命,从他们身上看我们自己的。如果不能完事、充实自我,怎么引导孩子,和他们沟通呢? 现在孩子已经14岁了,他们的性格心理基本已经形成了,好多错过的东西,如安全感、性格的养成都不容易补回来了,但我们家长自身的学习、进取、探索、反思是可以继续进行的,而且在这个阶段和青春期的孩子一起学习是最好时机了,我们着重于自己的学习,和他们一起探讨,而

不是管制、说教,他们还会有逆反吗? 我是反问我自己的,我总是把这最关键的忘记了。 如果我真的做到把自己的后半生学习好、规划好、思考明白了,我的孩子,她又何愁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人生价值呢。我一直是相信我孩子的,我经常和她爸爸分析,她比我和爸爸优秀多了,自信多了,心灵宽广多了,而我们只是对自己不信任罢了,总是不停干预她。 这也许是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直在路上! 我们在这一阶段总是为孩子的未来焦虑,认为学习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也是对孩子的能力不信任。我们是知道的,健康的身体最重要、健康的心理最重要、健全的人格最重要,可我们还是焦虑,我们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出的却是学习成绩最重要。 原因这次知道了,就是我们自己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就想让孩子替我们实现,他们也是独立的精神体,他们不愿意承担我们的梦想,人家有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还是很难做到。 2020年新年,在大面积的瘟疫病毒向我们袭来时,那么多同胞失去了生命,那么多亲人饱受煎熬,那么多同胞付出自己的生命,那么多人为了别人而忘记了自己,我们会不会加深思考呢?会不会重新认识一下我们自己,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环境,会不会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我们要把孩子带向哪里?

李玫瑾心理讲座观后感350字

李玫瑾心理讲座观后感350字 两个多小时的聆听让我受益匪浅,也颇感震撼,我们身边太多太多这样真实的案例,让人惊愕,心酸,惋惜,造成这样悲剧的原因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哪个为人父母的不希望自己孩子健康平安的生活,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认知错了,老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虽是俗语也是真理,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我们父母给他规划好了他就是块蓝图,我们没有规划他就是废纸一张,正如李教授所说的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我们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当今社会问题大都源于单亲家庭,源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养儿育女,并不是你给他吃好的,穿名牌,住豪宅,让他上名校,进火箭班,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想要什么,他的想法是对是错,对了我们要如何鼓励他,错了就要怎样纠正解释,身为父母就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要尽可能的陪伴孩子,就像李教授所说的三岁之前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他的潜意识里就认可了你,接纳了你,即使你打他骂他他依然会依赖你,反之他或许就会暴力回击,甚至还会有更严重的后果,我们还要教他辨别是非的方法,怎样的人可以做朋友,怎样的人要远离,家人该怎样相处,同学该怎样相处,邻居该怎样相处,朋友该怎样相处,陌生人该怎样相处等等等等,遇到危险的时候该怎样保护自己,还要时常与他沟通交流,尤其是青春期的年纪,比较容易叛逆,但不要过于严肃,要掌握方式方法,就像李教授和他的女儿一样可以像朋友一样的聊天开玩笑,也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正确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爱占便

宜……那么你的孩子将来一定和你一样,再好的学校老师都未必能改变他,所以家长也包括我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阳光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形象,我们要培养她各种兴趣爱好,然后发现他的闪光点,要创造一切有利于他成长的条件,但同时也要教他不要沾染那些不好的社会风气,现在的孩子小学生就开始比吃比穿,拼爹拼娘,所以我们要为他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李教授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我也深深的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平时我应酬多都是孩子的母亲陪伴多一些,以后我会抽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和家人,也希望所有的家庭都美满幸福,让我们身边多一份亲情,多一份温暖,多少一些悲剧,少一些遗憾。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_心得体会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 近期,学校领导给我们安排了视频讲座。视频中李教授主要讲了三点:第一点是未成年人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第二点是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滞后反应;第三点是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有关键期。孩子18岁之前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和12岁之后的青春期。依恋期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时期,青春期是叛逆期也是弥补期。未成年阶段需要监护人对孩子负责,12岁之前教育主要在于家庭。另外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应只放在智力方面,更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培育。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对李教授关于12岁之前的教育理念非常认同,李教授说6岁之前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期,作为家长要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克制诱惑、忍受挫折这些方面入手,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对于孩子要学会说“不”,从而克制孩子的任性;但是也不能打骂,要和孩子耐心的交流,问清孩子坚持的原因从而防止孩子的压抑;对于孩子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让他感受到控制自己情绪学会忍耐的重要性;因为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分享、包容、大度的性格,防止孩子的自私;李教授还提出通过让孩子去学游泳的例子来让孩子知道忍受挫折意义。 给我最深的感受是防止压抑这一点,有一次,我带孩子去推拿,可是朋友临时有事,让我照顾孩子,于是我带俩孩子去推拿。骑的是

自行车,只能一个走,一个坐车子;回来时他俩交换,当我这样做时,看到孩子有情绪了,心想等到推拿回来后再和孩子沟通。可是我脾气有些急,看到孩子有情绪,就噼里啪啦的把说孩子一顿,自以为是的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孩子,直接告诉孩子按照我说的办就行。其实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当我平静的问孩子的想法时,他想让我们一起步行去推拿。 听完李教授的讲解,我知道了我以前那样做是压抑了孩子的想法,不过好在孩子还小,我还有机会去弥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让自己慢下来再慢下来,我要去和孩子耐心平等的沟通,鼓励孩子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的我要充分的肯定,有异议的我要耐心的和孩子交流,让孩子畅所欲言防止压抑。 通过李玫瑾教授的讲解,我深刻的反思了自己,作为家长不是只给孩子吃饱穿暖,更要从小给孩子培养良好的性格。我也会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家庭教育 8教育不是立竿见影,教育不是一蹴而就,教育是慢慢的触动心灵! - 副本

李玫瑾:孩子的这三个坏习惯,该打就得打,将来很难改正 孩子作为家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同时孩子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所在,但很多时候最让家庭头痛的,就是老生常谈的教育问题。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 孩子6岁前要管好,不然以后就管不了了。孩子4岁时你拒绝他,他最多在地上打 滚,等他14岁拒绝他的时候,他就会离家出走,服毒自杀了。 照顾孩子从来都不能“惯着” 记得曾经听过这样一篇报道,母亲是个特别要强的人,工作中处处争做第一,生了孩子之后,她做起了全职妈妈,在她的世界中,孩子成为了她唯一的希望所在。 和孩子陪伴的日子越久,她越发的把照顾孩子,变成了自己此生最重要的事情,她觉得只要能够让孩子便好自己就圆满了。

她十分的溺爱自己的孩子,什么好吃的,好穿的,只要是她心中觉得最好的,她都留给孩子,因为这样能够让她感觉到快乐。 孩子呢?孩子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熊孩子”,淘气、捣蛋、甚至于恶意破坏,在她看来这些只是孩子太小了,等他大一点就会好。 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了,长期的无限制满足,让孩子经受不了一点点的拒绝和失败,孩子变得特别任性,只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一次他故意的把女同学的头发,拿剪刀减掉了,对方家长找来要说法,妈妈深知这件事是自己孩子的错误,于是努力道歉,并且告诉孩子道歉,谁知孩子不但不道歉,还大喊着:“你是我妈居然不帮我?”

之后孩子因为这件事离家出走了。一个丢失孩子的妈妈,泪流满面失魂寻找着自己的孩子。 孩子成长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最好的教育来源于家庭,最坏的习惯也来源于家庭。李玫瑾:孩子的这三个坏习惯,该打就得打,将来很难改正

当孩子有这三个不好的坏习惯的时候,家长不要忍气吞声,该打就得打,一旦纵容,将来很难改正了。 1)任性妄为 教育孩子,小时候要斗勇,长大后要斗智;除了爱孩子之外,还要让孩子有敬和畏,敬来自于怕,得先怕,他才会敬;他不怕,就不会敬。 然而任性的孩子是不懂这些的,他们从不尊重任何人,因为他会从心底认为世界唯我独大。

陪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 ———李玫瑾教授育儿观讲座有感

陪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李玫瑾教授 育儿观讲座有感 ;;人们经常会这样评价一类孩子“阳光男孩”“阳光女孩”,这里我们所指的阳光,并非单单只是长相俊秀,多才多艺,还包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在我们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大家都在为了生活而忙碌着,往往很多家长就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都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让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就行了,然而并不是,物质需求只是外在的,家长真正需要关心的其实是孩子的内心。 ;;在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中,经常会看到北京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精彩的案例分析,对于李教授的**心理学研究,我更是早有耳闻,佩服至极。这天所幸坐在电脑前,花了两个多小时,认真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讲座,更是被这位儒雅、端庄、智慧、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女性深深折服,李教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我们深刻剖析了儿童的心理,给予了我们有用的育儿观念,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任教师,我的整个身心都像是饱餐了一顿,迫不及待将李教授的育儿观整理下来,将自己的感触分享给大家! 【一】;;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具有滞后性。 ;;李教授结合了美国的一起韩籍赵承熙暴力枪杀案进行了分析。赵承熙在美国的学校里枪杀了包括老师在内的将近30名受害者,造成其惨案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小时候的经历。赵承熙8岁时父母带他从韩国移居到美国,到了一个环境陌生,习惯陌生,文化陌生,人情陌生总之一切都陌生的地域。父母为了让他过上好日子,拼命工作而忽视了他的成长,长期处于一个无助、无情的境况,这一切让他产生了恐惧感,更产生了绝望感,而这样的生活,让他度日如年。正是心理的恐惧与绝望,最终酿成了枪杀的惨剧。孩子的成长即依恋环境,更依恋亲人。我们有时候总说,孩子还小,他懂什么?吃饱喝足就够了!其实孩子们都很敏感,有些痛苦和伤害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无足轻重,但却会给孩子的内心埋下痛苦的种子,等你任由这颗种子长大发芽,后果则无法挽回。而作为教师,我们更得细心关注孩子们的点滴心理成长,不可忽视,要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二】;;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亲自陪伴。 ;;李教授在讲座时这样说到:“在抚养孩子这个问题上,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别人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我特别认同这句话,因为任何人的陪伴都替代不了父母。如今,社会呼吁生二胎,所以很多家长都选择了再要一个孩子。但问题也就随即出现了,原本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突然间因为弟弟妹妹的出现而被推下了家里的宝座,他们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要开始跟另一个孩子分享爸爸妈妈的爱,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往往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更有甚者,会先把老大推给爷爷奶奶来照顾。其实在我们班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其中有一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小A是个一年级的小朋友,这天早上迟到了许久才来学校,经询

许燕教授的《儿童人格成长与家庭教育》、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

许燕教授的《儿童人格成长与家庭教育》、李玫瑾《成长 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 在看完许燕教授的《儿童人格成长与家庭教育》、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后令我感受颇深。 育儿书看过挺多的。但李玫瑾老师的这本书需要用一篇读后感来总结一下。因为这本书讲述的切入点和其他从正面论述的书完全不同。 如果说每个家庭都有其特点而无法总结出统一的家庭教育天花板的话,李玫瑾老师的书便划定了家庭教育的底线。 首先介绍一下李玫瑾老师,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李玫瑾老师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家庭养育息息相关。 那么家庭教育的底线是什么,是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让家庭幸福,社会祥和的人。一个心智健全、有人性、有品格人、有能力的人。简而言之,不是的一个危险人格的人。 危险人格分类两类。其中,反社会人格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人格障碍,与后天的环境并没有多大关系。这类不属于家庭教育讨论的范畴。 后天养成的危险人格主要分为两类,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这两类危险人格的形成与早年家庭的养育方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本

文的讨论主要是基于这两类。 犯罪人格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匮乏型抚养,是指没有情感关爱的抚养。这类抚养问题现在多见于留守儿童或者家庭抚养人不稳定的情况,孩子无法从幼儿时期与抚养人建立有效的亲密链接。安全感的缺失导致他无法感觉到被爱护,被关注和被抚养人完全接受。 这种孤独成长的经历让他们成人之后很难有共情心和同理心去感受别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能满足快乐的就是没有感情的物件,这种冷酷的情感在长大之后会很快摧残他们的心。即便不形成犯罪人格,也需要很长时间的自我治愈才能拥有信赖他人、爱护他人以及获取幸福的能力。 这点在其他的书中也有另一种维度的论述。抚养人不稳定或者无法建立有效亲密关系,会让孩子的心智在普遍状态中都处于惶恐不安中,需要不断对抗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以及不断寻求可靠的安慰。 在孩子最需要发展心智的年龄阶段,他们被生活的其他事情困住了心神,而无法平静地去成长,去学习,去思考,去全身心投入周边的环境进行探索。 所以父母需要怎么做呢? 首先做好他的坚强后盾,给他充足的爱,给他充分的关注。成为从心底在乎他的感受、他的想法、他的喜怒、并努力呵护他的人。 当他发现了一个新玩具,第一次翻起身、第一次站起来的时候,在他

作为老师学习李玫瑾谈家庭教育的感受

作为老师学习李玫瑾谈家庭教育的感受作为一名老师,听完李玫瑾谈到的家庭教育真的是醍醐灌顶,在家庭教育中虽然父母占的比重很大,但是有时候也是需要老师去调节的。而很多家长关系到的问题,李玫瑾也谈到了,让我颇有收获。 怎么对孩子做性格培养,这是很多家长关注的问题。虽然我们很多家长也能很好地教育孩子,但是那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养育方式。我们现在压力比改革开放前大很多。我们以前除了上班,下班后没有什么繁忙事情。现在下班后还有很多事情把我们时间占满了。对孩子某些方面进行培养,比如说第一个问题要在孩子3岁时对孩子说不行,这是很多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的。农村地区老人带孩子比较多。老人带往往比较宠溺,这种宠溺早年看不出,你宠他他也不会怎么样,但是当他过了12岁,身高迅速达到成人高度的时候,本来家里面父母和孩子关系很好,上网成瘾,家长就会说你怎么现在不听话了,越长大越不听话,其实家长不明白孩子不是长大不听话,是你前面的性格模式没有建立。 还提出心理抚养或者心理养育的理念。孩子不是吃饱喝足就足够了,你在某些方面给他建立一些好的规范,小到家里的规矩,大到社会的法律。社会法律也是规范。我是研究犯罪学问题的,会发现一些极端的表现。我们说的违法犯罪,实际上都有这个问题。分析发现,少年犯罪者家里面,很多人首先经济上并不贫困,第二父母都很爱他,还有爷爷奶奶宠爱。他的问题出在早年被放纵和宠溺。他上学会觉得难度比较大,因为初中的课程作业量比较多了,很多孩子很聪明,他

能学,但是他不学。他不学的原因是什么?坐不住,而不是学不了。所以,这个问题上基本上都是性格培养的问题。 李玫瑾还说:我认为作为一个家长,你要想教育好孩子有这么几个条件。 第一,孩子一定要自己带,在他完全不能独立的情况下你去给他带来快乐,给他带来舒服,当他依赖你的时候你才有教育他的资本。父母要拿出时间自己带孩子,然后呢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你陪伴在他身边,在他晚上睡觉之前你给他讲讲故事,生活当中你用更多的时间陪他玩。要跟孩子建立一种情感的联结。 第二,在第一个条件的基础上,第二个条件是要对他有一个性格方面的培养。这是什么关系呢?在管理当中有一个话叫做恩威并施,3岁之前你照顾到位有恩于他,3岁之后是立威,这个威不是打他或者骂他,而是你板脸了他就知道这个事不能做了。我对于教育的定义是:父母一定亲自带孩子,让他依恋你。 第三,思维模式,这也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观念,观到的同时形成的念。观就是眼耳鼻舌知觉到的,念就是一个结合的想法。现在有很多高智商的人犯罪,他们不是没有知识,可为什么还犯罪呢?这些人缺的是观念。观念和知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是体系,观念是随事而就的。假如说今天社会发生什么新闻,我们在饭桌上议论,大家在说话孩子在听,他可能会形成:这样的事情不能怎样对待,什么事情我不能做,比如说别人家的孩子把人打伤送到医院抢救,爸爸会说这孩子打架不能这样打,打架不能打这些地方不能打成这样,孩

李玫瑾我用40年上千例罪案回溯亲子关系对人格的影响(上)

一个孩子的健康人格发展, 远远比一个孩子的成绩更重要。 孩子看到什么, 便会成为什么。 感受过什么, 便会给予什么。 如果你想让他尊重你, 那你先尊重他。 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同时也担任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副会长。 作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她的神奇故事在公安大学学生中流传,课上往往座无虚席。在学生们看来,她不止是个教授。 上世纪末,监控还没有普及,面对一个怎么也不肯说话、无法定案的嫌疑人,她翻阅案卷后开始自说自话,言语中谈及嫌疑人少年时的各种情况。 当她说到凶手坐在家里每天往外都看到某一个女人走过的场景,嫌疑人立刻问:“你怎么知道的?!” 她经常作客于今日说法等媒体,在马加爵、药家鑫案中的评论也频频出圈。 立足于40年研究基础,她一直致力于揭示: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关键在早年,早 年的重点在家庭。 以下,就是李玫瑾教授从屡上报端的罪案中,总结出的关键观点: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会滞后反应,因此,人的心理特征与早期抚养有密切的关系。 01 健全的家庭≠健全的家庭教育 我们绝大多数家庭是温馨健全的,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懂事的。 所以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因为虎毒不食子,爸爸妈妈肯定都是爱自己的孩子。 可是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很多家长问我:我现在的工作特别好,挣的钱也很稳定,但是我的孩子呢还很小,他说李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 我说挣钱啊,你挣多少年都是挣,孩子呢,就那几年关键期,过了这几年就是一生的问题,你自己来权衡孰大孰小。 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家庭中是不是要有成员的分工?孩子早年都妈妈管,那爸爸干什么呢? 我也给大家讲一个我的观点:宝宝很小的时候,妈妈是全力以赴来照顾他,做爸爸的可以偶尔拍拍嗝,或者抱一会儿,哄一下。

李玫瑾读后感

李玫瑾读后感(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 近日有幸与老师和家长们一起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看后犹如醍醐灌顶,原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所得所获。 关于幼儿的教育,可能大部分有孩子的家长都能讲出一套理论,这些在真枪实弹中总结出来的理论都是非常实际且非常实用的,这是生活积累的结果。然而,等这些教育经验积累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庭教育是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更需要不断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得做在前面,而不是发现问题再去解决,因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有滞后性的,那么如何发挥心理影响力,科学地教育孩子呢,在这里李玫瑾老师教授给了我们全面又深刻的答案。 李玫瑾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对儿童心理有精准独到的见解。 李教授从人性开始讲起:“人之初,性本善,绝大多数的家庭是健全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爱孩子的,善于教育孩子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然而,仍有例外……”引出了“家庭健全不等同于家庭教育这个观点,这也是很多家长理解上的误区,我和爱人每天都陪着他/她,他/她的性格怎么会这样这里就出现了问题的关键点,爸爸妈妈每天都在陪伴,只

能叫做家庭健全,并不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来好好学习研究,其主要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7个方面:1心理问题滞后反应;2孩子的问题大人造就;3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5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6家庭教育的关键点。 先说第1点,因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所以人在成年后出现的问题都会在未成年时期找到原因。李教授举了几个例子,这是我们现在这群1宝的家长还没涉及到的,但是隐隐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往往出现了“果”再去寻“因”,由于成长的唯一性,所以意义就不大了。 第2点,未成年人是被动弱者,这决定“他的问题身边成人造就”,也就是说未成年人的问题,往往是监护人的问题,比如说孩子的胃口是喂出来的,孩子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孩子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孩子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即使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却都是父母行为的结果。这些道理其实我们都懂,就像老人常说的“三岁看老”,你给她/他用的、吃的、对以及他说的话会影响他一辈子的。讲道理的时候大家都头头是道,但是这背后所引发的问题,也许真没几个人想过,更不会想到可能引发出这样严重的后果,因为成人的问题更容易“想当然”接收他们愿意看见的。作为母亲,在

李玫瑾教授家庭教育的25条经典名言

李玫瑾教授:“家庭教育的25条经典名言”(2019-01-22 15:00:57) (转) 1、犯罪预防要从未成年人做起,而对未成年人的工作则须从家长们做起。 2、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3、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 4、家庭教育的理念极为重要。 家庭教育的理念,可分为——六个方面: 第一: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滞后反应。——5 (1)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6 (2)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由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逻辑的进程,所以,人在成年时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未成年。——7 (3)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伙伴比富有的房屋和汽车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阳光与健康的心理时,父母就不应该以自己的意志去生活。——8 (4)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都会成为泡影。——9 第二: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他的弱小和被动都决定他的一切是成人造成。——10 (1)若问“我”(孩子)是怎么来的?我们发现,“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11 (2)即使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孩子的选择,却都是父母行为的反应或结果。——12 (3)父母应该在孩子3-5岁时就应该找机会给孩子一次明确的态度展示:如果你做得不对,我就不爱你!(该改为:我就会严厉批评你!)——13 第三: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14 (1)对人的心理教育是从情感开始的,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亲情。——15 (2)如果没有亲情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基本情感反应,没有正常情感反应,一个人又如何会被教化?——16 (3)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17 第四: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18 (1)绝大多数的成功者、被人们敬佩与记住的人一定是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他们有责任感,有同情心,有博爱,他们能自制,能付出,能够与人合作。而责任、自制、合作、付出等均为人的性格,不属于智力的范畴。——19 (2) 二次大战时,一位集中营幸存的中学校长曾写给所有老师们一个请求,这也是所有家长们应该听到的话:“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可以制造出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读、写、算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具有重要性。”——20 第五: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爱护其前提是尊重,——21 (1)一个从小没有感受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亲人或社会善待过的人怎么会温情地善待别人?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感觉的孩子怎么会有自尊而自制?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22 (2)即使我们成年人给予他们生命、给予他们成长中所需的物资……,“被给予者”仍有独立

家庭教育 5教育不是立竿见影,教育不是一蹴而就,教育是慢慢的触动心灵! - 副本 - 副本

教育不是立竿见影,教育不是一蹴而就,教育是慢慢的触动心灵! 不打不骂就让孩子服!李玫瑾教授谈家庭教育,家长惊呼:这才是真正的专家! 最近几天,家长们的朋友圈被这个老师的视频刷爆了。她就是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李玫瑾教授曾因在“药家鑫案”中的心理分析而被不少人熟知。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在她眼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规律是可以追寻的。 什么时候说对孩子“不”才不会导致悲剧?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和爸爸妈妈闹,家长应该说不行就是不行。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和你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但到了十三四岁,家长突然跟孩子说:“我以后不给你钱了,你不能去网吧玩。”结果会如何?孩子还会和你闹,但他有好多种途径——离家出走,因为他腿硬;还有的,会跳楼自杀或者服毒自杀。 曾经有一个案例!一名12岁的男生,就因为母亲说了他,就服毒自杀了。有人问:为什么这么点大的孩子就知道自杀呢?因为在孩子的眼中,家长的爱是没有限制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用“爱”来威胁家长,只不过,他还不知道死亡的意义。 所以,六岁之前,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进行说不得训练 我们都知道,孩子2岁之前,还不怎么会说话,大多数情况是觉得痛苦了、不舒服了,就用哭声来表达;但3-5岁就不一样了,孩子的哭声已经有一定的目的性了。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个小汽车,家里其实已经有了类似的玩具,家长不同意买,孩子就开始哭闹了,“不行!我就要!”,还赖在商场里不走了。

记住!家长一定要在孩子3-5岁的时候,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克制任性”。 第一步:直接抱回家;当场不要打也不要骂,让孩子哭去。 第二步: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一个人管足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干涉。 第三步:记住四个“不要” 1. 不要骂他,因为父母的责骂很容易给孩子留下不好的观念,不好的观念形成了就会有副作用。 2. 不要打他,打孩子不利于公平教育。 3. 不要说教,因为孩子在闹的时候,跟他们有过多的交流容易让孩子觉得他们有机可乘,通常会越说教越容易闹,或者是你说什么在他听来都是噪音。 4. 不要走开,因为孩子哭闹是闹给你看的,所以父母一定要看着他闹,训练也是一种陪伴。 所以,你就坐在那儿,表明你的姿态,“今儿这事说不行就是不行,你尽管闹吧”。

2023年中小学生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家长心得体会三篇

“学生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 家长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更深刻体会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缺一不可,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实现一切目标的基础。如果孩子身体不好,会引起一系列问题。如何增加孩子的免疫力,我有以下浅薄的心得。 在生活上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家庭环境要做好保持通风干燥,定期酒精消毒,定期清洗晾晒,保持清洁。室内适当种植绿萝等盆景,四季常绿,不仅容易打理,看起来还可以让人心情放松。给孩子勤剪指甲,给孩子说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衣服床单勤换洗,保持穿着的舒适性。家庭成员也会注意健康情况,防止病菌交叉传染。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搭配的家庭饮食习惯是必不可少;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是给孩子饮食提醒。对于主食以外的饮食,除了周末偶尔外出就餐,正常情况下,很少外出就餐。对于油炸等食品,基本不给孩子食用。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上学期间,晚饭后会有半个小时的运动时间,例如跑步、跳绳等,周末时间,会安排到附近公园走两圈。保持规律充足的睡眠,每天规定孩子晚上10点

睡觉,早晨6点30分起床,让孩子休息好,才有清醒的头脑去更好完成其他事情。 在心理上 保持愉悦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没有心理负担。对于学习的辅导,了解孩子的学习压力,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逻辑思维;引导孩子自律,让孩子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每天学习结束,适当放松。幽默的话题是和孩子培养感情、交流的开始,会让孩子在放松的环境中接收生活小知识。作业完成的时候,也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例如可以适当看会电视、玩会积木等。 表扬是孩子自信的源泉。孩子在独立完成问题后,需要父母予以肯定夸奖,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优秀。孩子心理免疫差的表现没有身体免疫差的表现明显,需要家人细心观察孩子平时的表现,关注呵护孩子。如果孩子表现疲劳、容易烦躁,需要与孩子沟通交流,找出原因,给予引导解决。 父母要懂得把握在关爱中如何批评。如果孩子在身体、心理没有问题的情况下,不去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父母双方要懂得一个去引导一个批评,使孩子懂得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不骄不躁,让孩子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学生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

李玫瑾教育孩子方法

李玫瑾教育孩子方法 1. 李玫瑾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她鼓励孩子们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详细描述:李玫瑾认为,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让他 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和积极。她鼓励孩子们自己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她会给 孩子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但不会过多干预他们的学习过程。这种教育方法可以激发 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李玫瑾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她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并提供丰富 的创意和艺术活动。 详细描述:李玫瑾认为,创造力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她鼓励孩子们在学 习和生活中大胆尝试新事物,并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她会组织各种创意和艺术活动,如 绘画、手工、音乐等,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审美观。 3. 强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李玫瑾注重培养孩子们的体育运动习惯,并关注他们在 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详细描述:李玫瑾认为,身心健康是孩子们发展的基石。她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体育 运动,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她也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她会 鼓励孩子们表达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4.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李玫瑾注重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交往,培养 其良好的人际关系。 详细描述:李玫瑾认为,良好的社交能力对孩子们的人际关系和人生发展都非常重要。她会鼓励孩子们与同伴合作、分享和交流,并提供必要的社交技能指导。她也会组织各种 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帮助孩子们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同时也提供机会让孩子们了 解社会、拓宽视野。 5. 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李玫瑾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 新思维能力。 详细描述:李玫瑾认为,思维能力是孩子们发展的重要方面。她会鼓励孩子们学习逻 辑思维和批判思维,教导他们分析问题、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她也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新 思维能力,鼓励他们想象、创造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家的读书笔记摘抄3000字(优秀9篇)

家的读书笔记摘抄3000字(优秀9篇) 家的读书笔记摘抄3000字篇1 在这个喧闹而繁忙的时代,家似乎成为了一个温馨的避风港,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以放松,享受片刻的宁静。近日,我读了一本书《家》,这本书让我对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家》是一部描绘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家族的兴衰和个人的成长。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书中的主人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成长历程让我深感共鸣,尤其是他在面对家族衰落和外部压力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敢。他的经历让我思考了关于家庭、亲情、爱情等众多问题,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家的含义。 书中所描绘的家庭关系让我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在封建大家庭的环境中,亲情、友情和爱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和归属感。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认识到,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我们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参照。 《家》这部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本质。在我看来,家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情感的寄托,是我们与亲人和朋友之间的纽带。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只有当我们彼此理解和支持,才能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之,《家》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力量。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我相信,在家的庇护下,我们都能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力量,共同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家的读书笔记摘抄3000字篇2 家庭制造:一次别样的读书体验 今天,我想分享一次非常特别的读书经历。它不仅改变了我对读书的认知,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家庭活动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家里,我与我的父母一起参与了一次家庭制造的读书活动。我们的选择是一本名为《家庭制造》的书,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如何通过家庭成员的合作,一起完成各种手工制作项目。 我们的读书活动始于一个周末的早晨,我父母和我一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打开那本书,开始我们的阅读之旅。这个场景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和爱,也是我生活中难得的宁静时刻。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制作手工皂、手工灯笼、还有自制风筝等项目。虽然我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挑战,但每一次的失败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每个项目的制作过程,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的家庭时间。 这个过程让我深深体验到了家庭制造的魅力。它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耐心地面对困难,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如何与家人一起分享我们的创造过程和成果。 总的来说,这次家庭制造的读书活动让我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力量和温暖。我相信,这样的经历将会在我的生命中不断发生,让我更加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个时刻。 我希望我的分享能够激发你对家庭制造活动的兴趣,也希望你们能够找到一些适合你们家庭的活动,让你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李玫瑾关于儿童教育

李玫瑾教授的研究领域是研究犯罪心理学,她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及角度也较为特别;在大量的相关研究后,她的体会是,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多在12岁至18岁;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孩子对父母有情感依恋,父母才能发挥心理影响力; 少年儿童研究:从您的研究看,所有的犯罪都能找到其童年的心理根源吗 李玫瑾:是的;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有滞后反应的现象;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 -18岁;12 -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由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逻辑的进程,所以,人在成年时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未成年;发生在2007年美国大学校园的一起枪击案,枪手赵承熙的犯罪心理就属于在未成年时期8岁因移民而造成了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导致他23岁无故杀人;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伙伴比富有的房屋和汽车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阳光与健康的心理;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都会成为泡影; 少年儿童研究:您提出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早年的付出,孩子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怎么理解 李玫瑾:依恋是非常重要的,依恋就是“我不需要任何条件,我心甘情愿地听你的,只要你别离开我”但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现实状况是,很多农民离开故土去城市,孩子就交给在农村的老人;城市的家庭中父母工作忙,就把孩子托付给幼儿园或者老人;这两种情况都会破坏依恋情感的形成,导致孩子缺乏稳定可靠的依恋对象; 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回老家,由老人抚养,到孩子上学时再接回来,这个孩子和母亲可能会有终生的隔阂;而且等 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就很难管教;如果父母和老人有冲突,孩子可能从心理上恨父母,因为幼年时缺少对父母的情感依恋;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父母在孩子早年的付出,让孩子产生依恋的情感;这样父母就对孩子形成了一种心理影响力,或者说心理资本、心理控制力; 心理控制力和其他控制力是不同的,领导对下属只是权利控制,下属服从你只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并不是心里真的喜欢你;如果大人对孩子没有心理影响力,那么孩子就很难接受大人的管理;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能够持续到青春期; 少年儿童研究:在您的研究中,犯罪问题和依恋是有重要关联的吗

李瑾玖中学生心理教育心得体会多篇

李瑾玖中学生心理教育心得体会多篇 #__李瑾玖心理教育心得中学生1 通过学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我觉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小考、大考、升学率、家长抓、学校老师抓,造成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承受重大压力,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都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再如,由于家庭的残缺,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外出打工的子女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感到责任和压力都挺大的。 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使我重新认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问题已成为现在学校教育最棘手的问题,不良心理会对现代教学带来极大的危害。通过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来解决或消除一些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促进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让教学始终运行在良性轨道上。 通过这次培训了解到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是从事研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前提。本人通过自身多年的从教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加以分析和整理,主要有厌学、执拗、自我为中心、孤寂等几种。 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必须首先剖析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内部自身的因素和外部客观世界

的影响两个方面。内部主要是由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随之出现的心理和生理的成熟造成的。外部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其中家庭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温床,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都来自家庭,家庭的氛围和家庭经济以及家庭成员的素质、态度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习的压力。此外社会的冷漠和残酷促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教学,这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渠道。以班主任为核心,多角度进行辅助教育和熏陶;另一方面,利用其他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教学。 通过这次的培训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并接触了最新的心理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够置身于一种新的高度,得益匪浅。无论怎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管理和教育好学生的基础,是需要不断的去努力学习和寻找方法来针对问题进行教育。 #__李瑾玖心理教育心得中学生2 4月23日我参加了中学生心理健康培训,通过培训了解了新时期对健康理念的重视使我们不容忽视。现将本次学习的感悟总结如下: 本次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教师心理健康学习刻不容缓。无论是从教师自身,还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我们教师都有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