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听李玫瑾心理学讲座心得

听李玫瑾心理学讲座心得

听李玫瑾心理学讲座心得

用了两个多小时听完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李老师用实际案例为我们讲解了犯罪心理规律、少年儿童早期家庭教育和关爱的重要性、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时期和原因、家长如何应对现在孩子产生的问题等,这些都是我们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感到棘手的问题。

通过听课也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有些方面很庆幸做得还比较合理,如:坚持自己带孩子,不让老人帮忙;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空间;制定家庭规则。有些方面的确是没有认真学习和思考,跟着“自以为是”走了,如:孩子需要的尽量满足,女孩要富养、娇气等,最终惯出了坏脾气、自私自利的习气。不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真的是走了很多弯路,而且好多东西都是不可逆的。

李老师说得对,为人父母是要不断学习和探索自我的,孩子的来临是让我们认识生命,从他们身上看我们自己的。如果不能完事、充实自我,怎么引导孩子,和他们沟通呢?

现在孩子已经14岁了,他们的性格心理基本已经形成了,好多错过的东西,如安全感、性格的养成都不容易补回来了,但我们家长自身的学习、进取、探索、反思是可以继续进行的,而且在这个阶段和青春期的孩子一起学习是最好时机了,我们着重于自己的学习,和他们一起探讨,而

不是管制、说教,他们还会有逆反吗?

我是反问我自己的,我总是把这最关键的忘记了。

如果我真的做到把自己的后半生学习好、规划好、思考明白了,我的孩子,她又何愁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人生价值呢。我一直是相信我孩子的,我经常和她爸爸分析,她比我和爸爸优秀多了,自信多了,心灵宽广多了,而我们只是对自己不信任罢了,总是不停干预她。

这也许是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直在路上!

我们在这一阶段总是为孩子的未来焦虑,认为学习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也是对孩子的能力不信任。我们是知道的,健康的身体最重要、健康的心理最重要、健全的人格最重要,可我们还是焦虑,我们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出的却是学习成绩最重要。

原因这次知道了,就是我们自己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就想让孩子替我们实现,他们也是独立的精神体,他们不愿意承担我们的梦想,人家有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还是很难做到。

2020年新年,在大面积的瘟疫病毒向我们袭来时,那么多同胞失去了生命,那么多亲人饱受煎熬,那么多同胞付出自己的生命,那么多人为了别人而忘记了自己,我们会不会加深思考呢?会不会重新认识一下我们自己,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环境,会不会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我们要把孩子带向哪里?

我们如何把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真的当成是最重要的。

李玫瑾教授的目的是掩盖药家鑫的主观恶性

批判李玫瑾教授关于“药家鑫案”的一个高论 作者:韦筠枝大约上个月吧,具体时间也懒得查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药家鑫案”在法院开庭审理,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通过“百度”搜索“李玫瑾”,或被冠以“中国犯罪心理学第一人李玫瑾”之名)在中央电视台对“药家鑫案”进行评论,向社会公众发表了一番高论。这番高论的视频以及文字版本曾经出现于//110542.shtml。也懒得再查,现在是否还在,也不重要。在这番高论中,李玫瑾教授提出一个观点:“药家鑫拿刀扎向被害人的行为是强迫行为”。李玫瑾教授至今没有公开、直接承认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我认为,李玫瑾教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所以,我撰文批判。这是本文的由来。 我之所以敢于撰文批判,是因为我具有人人分享的理性,而犯罪心理学虽是专门的知识,但也必须经得起理性的检验。虽然我不认为:用理性检验犯罪心理学还需要专家的资格否则都是“乱弹琴”,但是我也介绍一下自己的相关背景吧:法学专业法学学士、法律硕士,选修过《犯罪心理学》,参与了十年刑事审判,从卷宗见过多种杀人手法、多种杀人心态。如果不够资格,我也没办法,所谓“够资格”的人都哑巴了吧? 一、李玫瑾教授提出:“药家鑫拿刀扎向被害人的行为是强迫行为”。 因为李玫瑾教授有点语无伦次,——不知是语言表达不甚条理还

是故意兜圈子、放烟雾弹,——所以,“药家鑫拿刀扎向被害人的行为是强迫行为”是从李玫瑾教授的原话中概括而来的。我概括的过程,运用的是中学语文的方法,自信忠实于原意。李玫瑾教授的那番比较完整的原话稍微长了点,我附录于正文后面,可以查阅。担心我抄错的话,可以直接登录中央电视台的网页核实。事实俱在,也不容我信口雌黄的。我从李玫瑾教授比较紧凑一点的原话开始概括。具体的概括过程如下。 (一)李玫瑾教授说: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经常叫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就是什么?他做的这个动作往往不是他的一种兴趣动作,而是一种机械的他在做,这个动作往往它会变成一个什么?替代行为。” “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 “实际上属于当我不满的时候,我弹琴本身是来发泄我内心的一种愤怒或者情绪。因此,当他再遇到这么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人被撞伤了,而且在记他的车号,他这个刀的行为实际上类似于砸琴的行为。” (二)李玫瑾教授认为: 药家鑫拿刀扎向被害人的动作(或者行为)是发泄愤怒或者情绪的弹琴(或者砸琴)的替代行为,药家鑫是机械地在做,不是药家鑫的兴趣动作,是强迫行为。

听李玫瑾心理学讲座心得

听李玫瑾心理学讲座心得 用了两个多小时听完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李老师用实际案例为我们讲解了犯罪心理规律、少年儿童早期家庭教育和关爱的重要性、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时期和原因、家长如何应对现在孩子产生的问题等,这些都是我们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感到棘手的问题。 通过听课也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有些方面很庆幸做得还比较合理,如:坚持自己带孩子,不让老人帮忙;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空间;制定家庭规则。有些方面的确是没有认真学习和思考,跟着“自以为是”走了,如:孩子需要的尽量满足,女孩要富养、娇气等,最终惯出了坏脾气、自私自利的习气。不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真的是走了很多弯路,而且好多东西都是不可逆的。 李老师说得对,为人父母是要不断学习和探索自我的,孩子的来临是让我们认识生命,从他们身上看我们自己的。如果不能完事、充实自我,怎么引导孩子,和他们沟通呢? 现在孩子已经14岁了,他们的性格心理基本已经形成了,好多错过的东西,如安全感、性格的养成都不容易补回来了,但我们家长自身的学习、进取、探索、反思是可以继续进行的,而且在这个阶段和青春期的孩子一起学习是最好时机了,我们着重于自己的学习,和他们一起探讨,而

不是管制、说教,他们还会有逆反吗? 我是反问我自己的,我总是把这最关键的忘记了。 如果我真的做到把自己的后半生学习好、规划好、思考明白了,我的孩子,她又何愁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人生价值呢。我一直是相信我孩子的,我经常和她爸爸分析,她比我和爸爸优秀多了,自信多了,心灵宽广多了,而我们只是对自己不信任罢了,总是不停干预她。 这也许是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直在路上! 我们在这一阶段总是为孩子的未来焦虑,认为学习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也是对孩子的能力不信任。我们是知道的,健康的身体最重要、健康的心理最重要、健全的人格最重要,可我们还是焦虑,我们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出的却是学习成绩最重要。 原因这次知道了,就是我们自己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就想让孩子替我们实现,他们也是独立的精神体,他们不愿意承担我们的梦想,人家有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还是很难做到。 2020年新年,在大面积的瘟疫病毒向我们袭来时,那么多同胞失去了生命,那么多亲人饱受煎熬,那么多同胞付出自己的生命,那么多人为了别人而忘记了自己,我们会不会加深思考呢?会不会重新认识一下我们自己,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环境,会不会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我们要把孩子带向哪里?

李玫瑾心理讲座观后感350字

李玫瑾心理讲座观后感350字 两个多小时的聆听让我受益匪浅,也颇感震撼,我们身边太多太多这样真实的案例,让人惊愕,心酸,惋惜,造成这样悲剧的原因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哪个为人父母的不希望自己孩子健康平安的生活,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认知错了,老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虽是俗语也是真理,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我们父母给他规划好了他就是块蓝图,我们没有规划他就是废纸一张,正如李教授所说的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我们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当今社会问题大都源于单亲家庭,源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养儿育女,并不是你给他吃好的,穿名牌,住豪宅,让他上名校,进火箭班,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想要什么,他的想法是对是错,对了我们要如何鼓励他,错了就要怎样纠正解释,身为父母就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要尽可能的陪伴孩子,就像李教授所说的三岁之前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他的潜意识里就认可了你,接纳了你,即使你打他骂他他依然会依赖你,反之他或许就会暴力回击,甚至还会有更严重的后果,我们还要教他辨别是非的方法,怎样的人可以做朋友,怎样的人要远离,家人该怎样相处,同学该怎样相处,邻居该怎样相处,朋友该怎样相处,陌生人该怎样相处等等等等,遇到危险的时候该怎样保护自己,还要时常与他沟通交流,尤其是青春期的年纪,比较容易叛逆,但不要过于严肃,要掌握方式方法,就像李教授和他的女儿一样可以像朋友一样的聊天开玩笑,也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正确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爱占便

宜……那么你的孩子将来一定和你一样,再好的学校老师都未必能改变他,所以家长也包括我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阳光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形象,我们要培养她各种兴趣爱好,然后发现他的闪光点,要创造一切有利于他成长的条件,但同时也要教他不要沾染那些不好的社会风气,现在的孩子小学生就开始比吃比穿,拼爹拼娘,所以我们要为他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李教授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我也深深的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平时我应酬多都是孩子的母亲陪伴多一些,以后我会抽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和家人,也希望所有的家庭都美满幸福,让我们身边多一份亲情,多一份温暖,多少一些悲剧,少一些遗憾。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_心得体会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 近期,学校领导给我们安排了视频讲座。视频中李教授主要讲了三点:第一点是未成年人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第二点是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滞后反应;第三点是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有关键期。孩子18岁之前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和12岁之后的青春期。依恋期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时期,青春期是叛逆期也是弥补期。未成年阶段需要监护人对孩子负责,12岁之前教育主要在于家庭。另外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应只放在智力方面,更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培育。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对李教授关于12岁之前的教育理念非常认同,李教授说6岁之前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期,作为家长要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克制诱惑、忍受挫折这些方面入手,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对于孩子要学会说“不”,从而克制孩子的任性;但是也不能打骂,要和孩子耐心的交流,问清孩子坚持的原因从而防止孩子的压抑;对于孩子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让他感受到控制自己情绪学会忍耐的重要性;因为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分享、包容、大度的性格,防止孩子的自私;李教授还提出通过让孩子去学游泳的例子来让孩子知道忍受挫折意义。 给我最深的感受是防止压抑这一点,有一次,我带孩子去推拿,可是朋友临时有事,让我照顾孩子,于是我带俩孩子去推拿。骑的是

自行车,只能一个走,一个坐车子;回来时他俩交换,当我这样做时,看到孩子有情绪了,心想等到推拿回来后再和孩子沟通。可是我脾气有些急,看到孩子有情绪,就噼里啪啦的把说孩子一顿,自以为是的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孩子,直接告诉孩子按照我说的办就行。其实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当我平静的问孩子的想法时,他想让我们一起步行去推拿。 听完李教授的讲解,我知道了我以前那样做是压抑了孩子的想法,不过好在孩子还小,我还有机会去弥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让自己慢下来再慢下来,我要去和孩子耐心平等的沟通,鼓励孩子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的我要充分的肯定,有异议的我要耐心的和孩子交流,让孩子畅所欲言防止压抑。 通过李玫瑾教授的讲解,我深刻的反思了自己,作为家长不是只给孩子吃饱穿暖,更要从小给孩子培养良好的性格。我也会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尊重的各位家长,您好,周六有幸聆听了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讲座,很触动。李教授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深刻的解析了家庭心理抚育的重要性及一些做法,与我在现实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孩子不快乐的内在心理机制十分暗合,我在家校沟通博客上转载了一些李教授的博文,请一定看看! 一、听李玫瑾教授讲课——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2010年12月18日上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教授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作了一场题为《成长中的心理抚养——解析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问题的由来》的讲座。 李玖瑾教授是全国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她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作客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解析成长中的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违法行为的原因。 讲座中,她引导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将从心理健康角度解析为什么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六岁前要对孩子说“不”,十二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父亲不要离开孩子等的原因。 李玫瑾把0~18岁分成两个阶段,0~12岁是依恋期,12~18岁是青春期。而依恋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人最弱小的时期,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抚养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父母亲自陪伴的抚养。”她说,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带孩子十个月。“只有在孩子依恋期亲自抚养,孩子才会依恋你。”她说,孩子小时不会讲道理,他们愿意受你控制只是因为爱你。“你只有让孩子依恋你,你才能实现对他的心理控制。” “凡有爱的抚养,必须是有唠叨的。”李玫瑾说,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有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幼儿园阿姨换尿布是机械式的。“所以,孩子初生时一定要由母亲亲自抚养,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打开屋子的门和窗” 如果把一个人比作屋子,他的眼和嘴就像窗户和门口;如果一个孩子把眼和嘴绷得紧紧的,就像紧紧地关闭了门窗,阳光照不进屋子里。 为什么会这样?李玫瑾教授给出了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恐惧。正如很多凶手穷凶极恶,在生活中即非常懦弱,这要从他的童年找根源。 家长们发现孩子行为异常,往往在他12岁左右,却殊不知孩子的异常心理也许早在6岁左右就形成了。“孩子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在幼小时,大人的陪伴和教育非常重要。正如,孩子成年后喜欢的食物,取决于小时候父母常给他吃的;孩子小时候脱离了熟悉的环境,会变成沉默内向;小时候没人管,

听李玫瑾未成年人

听李玫瑾未成年人(0-18岁)心理讲座笔记 前几天听了李玫瑾教授的关于未成年人心理的讲座,她从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学多年,对儿童问题的见解真的是深刻而质朴。 第一,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 任何生命都有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 0-6岁,形成问题;6-12岁,潜伏期;12-18岁,行为表现 第二,未成年人是被动弱者,这决定“他的一生是身边成年人造成的”,抚养人对被抚养人有 生命决定权,物质提供权,照顾程度权,个性决定权 “我”是怎么来的? 我的胃口- 是喂出来的; 我的脾气- 是带出来的; 我的观念- 是唠叨来的; 我的残忍- 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 我的自私无耻- 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 即使孩子出走,自杀,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其实是父母行为的结果(所以说作为一个父母责任重大) 第三,家庭的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孩子的时间; 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 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 心理抚养重要的一个因素叫陪伴。

第四,人性的教育大于智力教育 生存教育应该大于精华教育- 聪明用来作恶其危害更大 第五,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性格是人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智力,分数,学历固然重要; 但成功的人,一定是:有责任,能合作的人;有自制,能付出的人; 而合作,责任,自制,付出,均为性格。 性格:取决于6岁前的抚养方式 克制任性:6岁前对他说“不” 防止压抑:鼓励其说出理由 抵制冲动:诱惑与条件同予 防止自私:食物与饮食训练 防止娇气:游泳等体育锻炼 第六,保护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家长要知道生命个体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 一个从小没有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 --- 一个从小没有被亲人和社会善待过的人,怎么会温情善待别人? --- 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孩子,怎么会有自尊和自制?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 --- 一个从来没有承担过自己责任和过错的孩子,怎么会在长大时有担当?怎么去预料错误

李玫瑾心理学讲座观后感

李玫瑾心理学讲座观后感 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 近日有幸与老师和家长们一起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看后犹如醍 醐灌顶,原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所得所获。 关于幼儿的教育,可能大部分有孩子的家长都能讲出一套理论, 这些在真枪实弹中总结出来的理论都是非常实际且非常实用的,这是 生活积累的结果。然而,等这些教育经验积累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庭教育是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更需要不断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得做在前面,而不是发现问题再去解决,因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有滞后性的,那么如何 发挥心理影响力,科学地教育孩子呢,在这里李玫瑾老师教授给了我们全 面又深刻的答案。 李玫瑾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 究生导师。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对儿童心理有精准独到的见解。 李教授从人性开始讲起:“人之初,性本善,绝大多数的家庭是 健全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爱孩子的,善于教育孩子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然而,仍有例外。”引出了“家庭健全不等同于家庭教育这个观点,这也是很多家长理解上的误区,

我和爱人每天都陪着他、她,他、她的性格怎么会这样?这里就出现了问 题的关键点,爸爸妈妈每天都在陪伴,只能叫做家庭健 全,并不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来好好学习研究,其主要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7个方面:1心理问题滞后反应;2孩子 的问题大人造就;3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 更重要;5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6家庭教育的关键点。 先说第1点,因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 运取决于早期,所以人在成年后出现的问题都会在未成年 时期找到原因。李教授举了几个例子,这是我们现在这群1宝的家长 还没涉及到的,但是隐隐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往往出现了“果”再去寻“因”,由于成长的唯一性,所以意义就不大了。 第2点,未成年人是被动弱者,这决定“他的问题身边成人造就”, 也就是说未成年人的问题,往往是监护人的问题,比如说孩子的胃口是喂 出来的,孩子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孩子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孩子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即 使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却都是父母行为的结果。 这些道理其实我们都懂,就像老人常说的“三岁看老”,你给她、他用的、吃的、对以及他说的话会影响他一辈子的。讲道理的时候大 家都头头是道,但是这背后所引发的问题,也许真没几个人想过,更不会想到可能引发出这样严重的后果,因为成人的问题更容易“想当然”接收他们愿意看见的。作为母亲,在教育孩子亲力亲为这条路上也走过弯路,在孩子小的时候,曾经以工作、应酬当借口,喜欢找各

李玫瑾教育女儿的心理学

李玫瑾教育女儿的心理学 近日,李玫瑾分享了自己教育女儿的心理学,引发了广泛关注。 作为一个职业心理学家和母亲,李玫瑾深入研究了儿童心理学,并在 教育女儿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女儿建立健康的心态和价 值观,让女儿拥有自信、独立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关爱和尊重 李玫瑾在女儿出生后,第一时间就为女儿取了一个名字“宛”,寓意为:“春风十里,不如你”。她注重善待女儿,尊重女儿的个性和情 感需求,并告诉女儿:“妈妈永远爱你,支持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种关爱和尊重的态度,让女儿感受到母爱和安全感,也有助于培养 女儿的信任感和自尊心。 二、积极心理和自我肯定 李玫瑾鼓励女儿从小学习积极心理学,并借助游戏和趣味的方式,让 女儿学会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并且在学 习和生活中注重强化女儿的自我肯定,让女儿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成就,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培养自主能力和责任心 李玫瑾鼓励女儿探索和实践,让女儿有机会独立思考和决策,并且注 重培养女儿的责任心和自主能力。比如,让女儿自己计划假期的旅游 行程,安排逛街买衣服,让女儿有机会体验挑战和决策,并且让女儿 在失败和挫折中成长和学习,培养女儿的心理韧性和生活能力。 四、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 李玫瑾注重引导女儿承担社会责任,关心他人,注重公益事业,培养 女儿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她也重视女儿的行为,教导女儿做一 个真实、独立、诚实而有耐心的人,让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建立正确的 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之,李玫瑾教育女儿的心理学是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和个性化 的教育方案,强调了爱与尊重、积极心理和自我肯定、自主能力和责

孩子早恋有错吗

孩子早恋有错吗? 早恋是指未成年人在学校或社会中过早地陷入恋爱、情感交往。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在讲座上谈道:“孩子早恋不是错,父母不会处理才是错。”孩子进入青春期,情窦初开是很正常的现象,青春期懵懵懂懂的,这是人本身最天然的东西,原本是很美好的。 孩子早恋怎么解决? 1、正视早恋 家长要知道,早恋其实是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正常心理现象。作为父母,首先我们要摆正态度,我们的过度焦虑会使孩子陷入叛逆。同时,家长应主动学习青春期心理学,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与孩子多沟通交流,这样孩子有事情才愿意跟父母沟通。 2、及时引导 长期以来,父母对于早恋都有极强的排斥心理,一味围追堵截起不到好的效果,可能使孩子做出极端的事情,正确引导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确实在早恋,家长应设法将早恋转化为进步的动力,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与孩子沟通 与孩子进行真诚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尽量不要批评或指责孩子。同时,家长也应该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让孩子知道早恋是正常的现象,同时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4、给孩子足够的关注 孩子在青春期会有很多情感上的需求,如果家长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孩子就会寻找其他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家长应该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关爱,让孩子感到被重视和关注。 孩子早恋的原因: 1、追赶潮流:青春期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相互攀比,无论是对于哪个方面,这个时期的孩子都是从来不认“怂”的。平时看到很多同学成双成对,内心自然会有点不舒服,这样一来攀比心理就会促使他们去找一个伴侣,所以他们的早恋只是为了体面。 2、好奇心理:谈恋爱是什么体验?牵手是什么感觉?拥抱是什么滋味?这些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事情,经常会占据孩子们的思想,孩子们经常因为这种想法的诱惑,极力想去开始一段恋爱。 3、心灵安慰:一般在这个时候的中学生都不喜欢跟父母沟通,也有一些人因为家庭出现问题或者学习不好而郁郁寡欢,觉得心中空虚,无人理解,此时就非常容易喜欢上身边很

开讲啦李玫瑾

开讲啦李玫瑾

开讲啦李玫瑾演讲稿: 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 演讲时间:2015-09-12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开讲啦》第150期的励志演讲稿 我今天讲的题目,实际上不是心理学。我在这段时间内,根据我的工作以及我的研究,和我的感悟,我有一个话题想讲,叫“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因为现在社会生活当中,我觉得我们现在娱乐的,已经很丰富了,我们的国学也很丰富,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哲学,好像有点冷淡,那么它到底跟我们的世界、跟我们的人生、跟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所以我想今天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我想先从一个案件的调查来说起,这个案件的犯罪人他不光体力超常,而且他非常聪明。这个聪明,我们从他作案的当中来看。他最开始他说我要挣钱,我要做大案,那大案是什么呢?他骑自行车外头去找,他就走到一个冷库那儿,正好看到老板在收海鲜。大家知道收海鲜,他那个钱币都是一沓子一沓子,放在桌上的,过完称以后,两沓子就给出去了。结果这小子一看说,这老板有钱。于是他晚上和他几个同伙,跑到人家老板家里头,把人家绑架以后,让人拿钱。后来老板说,我的钱都在冷库,于是就带着他去冷库。把钱拿完以后,他拿到钱很高兴,他就把老板给放了。结果没想到,老板马上就报警了,结果他那两个同伙,因为当时没有电话联系,还在家里等候,结果被警察抓了。抓了以后他很气愤,躲过风头之后,他想来报复这个老板。于是他在别的地方,和他的同伙弄了一把枪。当他跑回来的时候,说句实话,我们警察真的是火眼金睛,走在大街上,不知道怎么就看出这两个人神情不对。于是我们两个巡警,就把他们俩拦截下来了,说:“你们俩站住,干什么去!”这个时候他们拿出枪,砰砰就开始朝警察打。两个警察当时全中弹,后来牺牲了。那么他做完这个案件,也就是老板没报复成,但是打死了我们的两名巡逻警察,于是我们发出了A级通缉令。大家都知道A级通缉令是重大案件了。这个犯罪人跑掉了以后,后来我们在一个省去围捕他,设计了三道包围圈。结果这小子特别聪明,他去找他

陪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 ———李玫瑾教授育儿观讲座有感

陪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李玫瑾教授 育儿观讲座有感 ;;人们经常会这样评价一类孩子“阳光男孩”“阳光女孩”,这里我们所指的阳光,并非单单只是长相俊秀,多才多艺,还包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在我们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大家都在为了生活而忙碌着,往往很多家长就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都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让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就行了,然而并不是,物质需求只是外在的,家长真正需要关心的其实是孩子的内心。 ;;在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中,经常会看到北京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精彩的案例分析,对于李教授的**心理学研究,我更是早有耳闻,佩服至极。这天所幸坐在电脑前,花了两个多小时,认真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讲座,更是被这位儒雅、端庄、智慧、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女性深深折服,李教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我们深刻剖析了儿童的心理,给予了我们有用的育儿观念,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任教师,我的整个身心都像是饱餐了一顿,迫不及待将李教授的育儿观整理下来,将自己的感触分享给大家! 【一】;;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具有滞后性。 ;;李教授结合了美国的一起韩籍赵承熙暴力枪杀案进行了分析。赵承熙在美国的学校里枪杀了包括老师在内的将近30名受害者,造成其惨案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小时候的经历。赵承熙8岁时父母带他从韩国移居到美国,到了一个环境陌生,习惯陌生,文化陌生,人情陌生总之一切都陌生的地域。父母为了让他过上好日子,拼命工作而忽视了他的成长,长期处于一个无助、无情的境况,这一切让他产生了恐惧感,更产生了绝望感,而这样的生活,让他度日如年。正是心理的恐惧与绝望,最终酿成了枪杀的惨剧。孩子的成长即依恋环境,更依恋亲人。我们有时候总说,孩子还小,他懂什么?吃饱喝足就够了!其实孩子们都很敏感,有些痛苦和伤害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无足轻重,但却会给孩子的内心埋下痛苦的种子,等你任由这颗种子长大发芽,后果则无法挽回。而作为教师,我们更得细心关注孩子们的点滴心理成长,不可忽视,要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二】;;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亲自陪伴。 ;;李教授在讲座时这样说到:“在抚养孩子这个问题上,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别人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我特别认同这句话,因为任何人的陪伴都替代不了父母。如今,社会呼吁生二胎,所以很多家长都选择了再要一个孩子。但问题也就随即出现了,原本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突然间因为弟弟妹妹的出现而被推下了家里的宝座,他们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要开始跟另一个孩子分享爸爸妈妈的爱,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往往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更有甚者,会先把老大推给爷爷奶奶来照顾。其实在我们班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其中有一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小A是个一年级的小朋友,这天早上迟到了许久才来学校,经询

学生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家长心得感悟三篇

“学生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 家长心得体会 今晚,我看完《如何帮助孩子正确面对考试焦虑》的讲座后,思绪万千。 我觉得,在这件事上,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有两个孩子,在老大小的时候,我做错了很多事情。比如,凡事亲力亲为,只要孩子一心学习,可以什么事都不做,只要孩子在看书,我可以喂水果、喂饭。当时不知道、也不会相信那些都是自己焦虑、有压力才这样做的。我总想,孩子好吃好喝伺候着,会有啥压力呢?错误的方法导致孩子出现了“问题”。孩子上初中后,开始暴露缺点,比如做事没主见、没有团队意识、不喜欢积极表现……这些都是轻的,更严重的是,她遇到事情很焦虑,会发脾气,并且变得很叛逆。 还好我现在对待老二,不再像以前一样教育,而是经常和她谈心,很多事情让她独立完成,不给她压力,让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勇敢去尝试。可能是因为我改变了教育方式,

老二做事很有主见,有责任心。 上次放假,我给她一百块钱,让她把一天的食物采购回来,剩下的钱才可以买零食。我偷偷地跟在后面观察,这个“小大人”不慌不忙,一边看着菜单,一边拿起袋子装菜,超市营业员都好奇地问这问那。买完菜后,她跑到零食区拿了一些自己最喜欢吃的零食,然后蹲下一个一个算,算来算去,都没有减少一个菜单上的食物,最后还是退回去两个最贵的零食。看她去收银区付款时,我悄悄地买了另外两个零食,送给孩子作为奖励。我知道好的教育方式很重要,既然我改变不了孩子,那我就改变自己去影响孩子吧! 我要好好学习老师教的方法,不把焦虑和压力带给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与进步! “学生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 家长心得分享 观看《如何教育孩子认识水域安全常识,防止溺水》的讲座,我希望能通过学习这个讲座,更好地了解关于防溺水的知识,保护孩子的生命健康。

李玫瑾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 学习笔记(全)v1

李玫瑾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 学习笔记 犯罪心理问题很多源于人的早期,所以我在整个职业过程当中非常重 视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问题。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问题,你会发 现他早年关系密切相关。那么这个相关让我开始重视这一部分的工作,也是 我在媒体上或者在很多公共场合在做大量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 这个预防工作实际上和我们现在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现在生活有几个 特点,第一独生子女政策,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说的简单点,也就是说 等你有经验了,你就没有机会了。第二个特点现在社会大家是更多的社会化 生活,我们到点就要去上班,然后到点下班,到家里还要忙很多的事情。所 以现在变成什么?就是家庭成员真正能在一起,进行很好的这种交流教育, 这样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很多家长都觉得这个孩子虽然是自己带大的,但 是感觉到非常有时候很困难,带起来很陌生或者很难解决一些问题。所以出 于这些方面的原因,我今天想重点讲一讲,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他有哪些 关键点?那么这些关键点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今天简要解析孩子成长过程中 的一些心理问题。 一、首先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的问题 当然我觉得我们大多数的这个青少年或者说未成年人都是健康成长的,而且只要家庭比较好,父母是一个对孩子非常严格要求的,这个孩子都会很 好的成长,但是也有些父母也是很好的人,而且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但是 孩子也有很多的问题。(例证:外交官16岁男孩无法管理) 1.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 孩子的每一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 方式有关。真正要解决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大人,这是很多家长没有意 识的。 2.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滞后, 滞后反映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有的时候当你发现这个孩子已经不好教育了。一般都在青春期十四五六岁,这时候孩子有时候很难管,但问题往往 是往前。我打一个比喻,就是说当我们坐到医生面前的时候。这个任何一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