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6 陶罐和铁罐》_30
- 格式:doc
- 大小:969.50 KB
- 文档页数:4
三年级下册册语文第6课陶罐和铁罐的意思《陶罐和铁罐》的寓意是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正视自己身上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同时也要最终别人,不能因对方此时的不如意就看轻对方。
《陶罐和铁罐》是黄瑞云作的寓言故事,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科书中(第六课),为精读课文,录音由梓君、卫东、张蕾、陈亮朗读,而各教师对它进行了创作课件。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教学建议1、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2、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耻、逝是翘舌音,素是平舌音。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有些字可以通过和学过的形近字比较加以区别和识记,比如恼和脑、捧和棒、朴和扑、受和爱、吵和沙、陶和淘。
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字的字形和字义,再分析这些字和它们相似的生字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区别形义的不同后记忆并书写。
3、引导学生上下文或查词典来理解奚落、谦虚、傲慢、懦弱、相提并论词语的意思。
比如奚落,是用尖刻的话讽刺别人,使人难堪。
4、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陶罐和铁罐》《陶罐和铁罐》是黄瑞云作的寓言故事,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为精读课文,录音由晓澄朗读。
而各教师对它进行了创作课件。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陶罐和铁罐的寓意是什么如下:人各有长处和短处,要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不能学习铁罐那种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要学习和发扬陶罐谦虚克制的精神。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6《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而陶罐却在铁罐无礼的奚落和嘲讽中表现得尤为宽容与克制。
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
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教学目标】1.会认“陶、谦、辩”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骄傲、谦虚”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都读了哪些?师:这些故事中没有生命的事物具有了人的生命、感情和思维,它们像人一样会说话、会思考,这一类的文章就是“童话”,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陶罐和铁罐。
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2.指导书写师:课题中的“陶”字,是这节课要求大家既要会认又要会写的字。
仔细看老师书写。
这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一个双耳旁,右边先要写个包字头,注意包字头里面的字,第一横稍短,第二横长一些,最后一笔是点。
罐也是左右结构,笔画较多。
左边和陶的一部分的相同,不过更细长一些,右边上部是草字头,中间两个口,最下面不要少写一横。
3.看图释题师:谁来读读课题?师:知道什么是陶罐吗?(出示图片)图片上的老爷爷正在制作陶罐,这是用粘土制作而成的罐子。
那铁罐是用什么制作的?师: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初读师:陶罐和铁罐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07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预习师:刚才读的这么投入,相信课文中的生字词一定没有难倒大家。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 6《陶罐和铁罐》陶罐和铁罐教案本文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或需要删除的段落。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读10个生字和写出14个生字,掌握词语“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的读写方法。
能够通过朗读课文,深刻理解“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描写他们的神态和动作,让学生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课文讲的道理,即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课前准备:陶罐和铁罐的图片电脑课件。
授课类型:精读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感受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读10个生字和写出14个生字。
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读通。
教学过程: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
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特点。
2.板书课题“陶罐和铁罐”,指名学生读,研究生字“陶”的音、形、义。
3.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座互相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5.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
其他同学继续做评委,听后评议。
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6.认读生字词语。
开火车反复进行。
7.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8.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9.分角色朗读课文。
10.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认读并说出课文中的词语。
11.学生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
“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
“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12.学生提出需要教师指导书写的字。
13.教师范写学生提出的字。
14.学生练写字,教师巡视,进行辅导。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课文,深刻理解“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这一道理。
教学过程:1.小组分工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语气。
6.陶罐和铁罐【课时目标】1.认识“陶、罐”等10个生字,会写“骄、傲”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骄傲、懦弱、谦虚、代价”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板书设计】6陶罐和铁罐汉字大本营——阅读展示台——智慧少年(板书:光洁、朴素、美观、无影无踪、奚落)【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扫清阅读障碍,解决字词障碍,朗读障碍。
教学伊始,教师出示预习任务,放手学生自学,让学生有据可依,为了使枯燥的生字词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教师设计了“闯关游戏”,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好生字新词,学生轻轻松松完成了学习任务。
2.鼓励学生质疑。
在导入课题时,教师让学生对题目提出质疑,在教学结束前,教师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
“学贵有疑”,质疑锻炼了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
不足之处:要拿捏好“扶”和“放”的关系。
【课时目标】1.通过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2.通过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体会陶罐的谦虚却不软弱,并能够有感情的朗读陶罐的语气。
【板书设计】6.陶罐和铁罐陶罐铁罐(短处)易碎坚硬(长处)谦虚傲慢争辩恼怒(长处)美观无影无踪(短处)【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当时的心情,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兴趣很浓。
如在让学生理解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时,教师问学生铁罐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当时学生就从课文中找出来了“傲慢”这个词,教师接着提问,“傲慢”是什么样子的呢?于是有学生说它的意思,有学生表演傲慢的样子,教师趁势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神态来朗读陶罐的话,学生兴致很高地争着举手。
几个环节下来,通过小组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同桌分角色读,等等形式,学生读得充分,对于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的理解也都比较清楚。
2.语文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导语】《陶罐和铁罐》这是⼀篇童话故事。
讲的是国王御厨⾥的铁罐⾃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埋在⼟⾥许多年以后,陶罐出⼟成为价值连城的⽂物,铁罐却被氧化,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我们:每个⼈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的长处,正规⾃⼰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陶罐和铁罐》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陶罐和铁罐》原⽂ 国王的御厨⾥有两只罐⼦:⼀只是陶的,⼀只是铁的。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谦虚的陶罐回答说。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我们⽣来的任务是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在完成我们的本职⼯作⽅⾯,我不见得就⽐你差。
再说……” “住嘴!”铁罐愤怒地说,“你怎么敢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天,你就会变成碎⽚,消失掉。
我却会永远在这⾥,什么也不怕。
”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好,吵什么呢!” “和你在⼀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我们⾛着瞧吧,总有⼀天,我要把你碰成碎⽚!” 陶罐不再理它。
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了许多事情。
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
两只罐⼦被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历史在它们的上⾯堆积了渣滓和尘⼟,⼀个世纪连着⼀个世纪。
许多年以后的⼀天,⼈们来到这⾥,掘开厚厚的堆积层,发现了那只陶罐。
“哟,这⾥有⼀只罐⼦!”⼀个⼈惊讶地说。
“真的,⼀只陶罐!”其他的⼈也⾼兴得叫起来。
⼤家把陶罐捧起,把它⾝上的泥⼟刷掉,擦洗⼲净。
陶罐和它当年在御厨的时候完全⼀样,朴素、美观、漆⿊锃亮。
“⼀只多美的陶罐!”⼀个⼈说,“⼩⼼点⼉,千万别把它损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边,请你们把它挖出来吧,它⼀定闷得够受了。
部编⼈教版三年级语⽂下册第6课《陶罐和铁罐》精品教案+同步习题6 陶罐和铁罐教学导航教学过程第⼀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课堂⼩结参考答案第⼀课时1.⾼傲谦让弱⼩古代2.骄傲⼤桥捧着⽊棒虚⼼考虑懦弱需要尘⼟尖尖价格介绍第⼆课时1.是不是2.你不能和我相提并论。
3.陶罐的话4. 盛东西不易碎易氧化保存时间长易碎、怕碰5.骄傲谦虚阅读链接:《北风和太阳》阅读指导【内容简析】北风与太阳是伊索寓⾔之⼀,故事内容是北风与太阳举⾏⼀场⽐赛决定谁的⼒量⽐较强,能让路过的旅⼈脱下⽃篷。
北风越是⽤⼒吹,旅⼈就把⾃⼰包得越紧。
然⽽,当太阳温暖地照耀时,旅⼈因为闷热⽽不得不脱下⽃篷。
【引发思考】北风在⾃然界代表寒冷、令⼈发抖,在这则寓⾔⾥象征强势者的桀傲不驯,经常引起他⼈的反感;太阳则是⼀种温暖的象征,有明朗、正派的意味,是亲和、有⼒量的勇者。
北风累得筋疲⼒尽,却不能让旅⼈脱掉⼤⾐。
太阳稍露⾝⼿,旅⼈便情不⾃禁解⾐摘帽。
有些⼈总是企图⽤暴⼒征服⼈,⽽他们却忘记了温和的威⼒远远⽐暴⼒⼤。
【故事寓意】北风与太阳这篇寓⾔告诉了我们,劝说往往⽐强迫更为有效,待⼈处事不是给⼈压⼒、给⼈逼迫,就能成功,就能获胜,疾⾔厉⾊或者使⽤暴⼒,是⽆法令⼈⼼服⼝服的,反⽽是要给⼈温暖、安详、以尊重、爱语,让⼈⼼⽣欢喜、⼼悦诚服,才是胜利者。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这节课去年⾕⽼师上过,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借鉴。
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学思路,进⾏了适当的个性化修改。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觉得以下⼏点落实到位:⾸先,这篇课⽂的段落⽐较多,学⽣不容易整体把握课⽂内容。
所以,我就尝试让学⽣将整个故事分成两个场景,并找出分别是哪⼏个⾃然段,这样课⽂的重点内容即对话部分学⽣也能⼀下⼦就找到。
在设计中,我⾃⼰⼼⾥并没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在初读之后就能找出故事发⽣在两个不同的地⽅,⼜通过默读课⽂找出了相应的⾃然段。
这样就理清了脉络,有利于学⽣对全篇课⽂内容的把握。
《陶罐与铁罐》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陶、罐等10
个生字。
会写骄、傲等11个生字。
直到书写傲、虚两个字,提示傲是“攵”而不是“夂”,虚字第三笔是横钩,能正确读写谦虚傲慢懦
弱代价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表现陶罐和铁罐神态与动作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复
述故事,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规自己的短处的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2-9节,理解课文讲的道理,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
课前准备陶罐和铁罐的头饰、学生熟读课文画出对话、教师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1.师板书“缶”字。
(出示缶的图片)
(1)大家想一想,这节课中哪几个字带有缶?
(2)教师随机板书。
2.大家见过陶罐吗?
(1)(屏幕出示陶罐图片)陶罐就是——用陶制作的,口小肚子大的罐子。
(2)(屏幕出示铁罐图片)手指屏幕,这是?
3.这节课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
(1)陶罐和铁罐。
(2)生随教师板书课题(补充缶)。
师指导“罐”的写法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将难读的词语画出来,多读几遍。
(1)生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
(2)出示词语,个别检查。
争辩恼怒御厨羞耻懦弱陶罐奚落轻蔑
掘开朴素流逝宫殿相提并论和睦相处
预设点:
(1)重点指导懦弱、轻蔑、奚落、朴素的读音
(2)虚,陶、罐的缶字书写要窄一些。
(3)出示和睦相处:
[ chǔ]
1.居住
2.存在
3.跟别人一起生活
4.决定,决断
[ chù ]
1.地方
2.点、部分
3.机关部门
师提问:在和睦相处中“处”读哪个音?
(3)生齐读、小老师领读、同桌互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多音字根据不同的意思来辨别在此处的读音,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知识宽度。
】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2)出示课件,补充课文内容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铁罐仗着坚硬,常常()陶罐。
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而铁罐却()。
1.找一找,陶罐和铁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对话?
2. 生找到对话画出来,读一读。
3.将画出的对话多读几遍,尝试画出表示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四、指导书写回归文本
1.学生随机交流表示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2.指导“骄傲谦虚懦弱”的书写。
提示傲是“攵”而不是“夂”,虚字第三笔是横钩。
3.把词语送回到对话中读一读。
第二课时
1.(出示图片),经过上节课的学习,请你观察人物的表情和神态,说说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生自由交流
(2)课文哪一处让你感受到铁罐非常骄傲?
(3)原文中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
【由你“对陶罐和铁罐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问题切入复习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顺势进入对话,帮助学生更好的品读。
】
2. 出示对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不敢,铁罐兄弟。
”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变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
(1)小组分工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语气。
(2)请一个小组汇报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否读出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点。
(3)结合学生的朗读,进行评议,点拨理解。
预设点:
(1)你觉得铁罐有什么特点?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2)你觉得陶罐有什么特点?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设计意图:本处教师扣住学生的朗读,引导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同时在朗读中帮助学生归纳出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利用近义词理解“谦虚、懦弱、轻蔑、争辩、恼怒”;通过表演朗读来理解表示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
1.出示对话
“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1)这里并没有写出陶罐和铁罐的神态,你能不能想象一下陶罐和铁罐当时说话的神态?出示:“陶罐()地说”
“铁罐()地说”
(2)在书本上写写,读读
指名同学分别说说铁罐和陶罐的神态,说好后读一读。
同桌两人,也分别加上神态,再来练习一遍。
2.出示完整对话整体感悟
(1)同桌自由练习对话
(2)全班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3)个别展示朗读(戴头饰)
1.课件显示第10自然段,“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
”
(1)齐读后点红“流逝”,
学生利用近义词来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句子来理解。
(2)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生快速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内容。
(1)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洁、朴素、美观。
(2)连铁罐的影子都没见到。
3.你想对陶罐和铁罐说些什么呢?
(1)陶罐,我想对你说
(2)铁罐,我想对你说
1.读通课本20页《北风和太阳》
2.说说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人们都说,预言是现实生活的投影,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陶罐和铁罐》以及《太阳和北风》两篇寓言故事都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多发现别人的(),正视自己的()。
这两篇寓言故事都出自于《伊索寓言》,下课多读一读,相信你们收获更多。
6.陶罐和铁罐
陶罐铁罐
谦虚而不懦弱骄傲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