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4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学会七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兴旺、⽬标、炊事员、送葬、哀思。
2、朗读课⽂。
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内容,受到⾰命⼈⽣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法。
【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学⽣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式的⽂章,使学⽣受到⾰命⼈⽣观的启蒙教育;难点是如何体会“为⼈民服务”的思想;怎样理解⼀些含义深刻的句⼦。
【设计意图】 学⽣在本单元学习了⼀些关于⾰命英雄的事迹,⼀定⼼有所感。
让学⽣课前准备,写⼀篇演讲稿或抒情散⽂,来抒发⾃⼰内⼼的感受。
⼀⽅⾯激发学⽣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也锻炼学⽣的写作能⼒和语⾔表达能⼒。
【课前准备】 布置学⽣课前写好演讲稿或抒情散⽂。
【教学过程】 请每⼀位学⽣都登台演讲或朗读,并由同学⾃⼰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是⽑泽东主席在1944年9⽉8⽇,在中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
当时,抗⽇战争正处在⼗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泽东主席针对这⼀情况,讲述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本侵略者。
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进这篇课⽂,理解课⽂的深刻含义。
⼆、朗读课⽂,以读悟情 1、教师范读,请学⽣注意朗读的技巧。
2、⼩组内读,各⼩组可⾃由采取⾃⼰喜欢的形式,但是要求每⼀个⼈都参与进去,都有锻炼的机会。
3、指名读,检验评价。
三、⼩组讨论,⾃学质疑 在朗读课⽂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愿分成⼏个学习⼩组,最本篇课⽂提出⾃⼰的问题,然后各⼩组将问题汇总。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知识点整理汇总1、背诵全文。
2、《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一般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本文的作者是毛泽东,是为纪念张思德所作的演讲。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理解句子:(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
整段话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
“完全”的意思:除了为人民服务,没有别的目的;“彻底”是贯彻到底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队伍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百分之百地为人民服务。
(2)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
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4、P57第3题:共几句?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段话共4句话。
第一句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
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
再抓住这段话中的关联词语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六年级语文下册《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一、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理解“彻底。
鸿毛、兴旺、寄托、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理解文中含义深的语句,如:①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和词语。
难点:初读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和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三. 教法
点拨、引导法。
学生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教学手段:课件
课型与课时:新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简介张思德。
张思德:小名谷娃子人,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贫苦农民家庭。
1933年加入红军。
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
1935年,他跟随红军退出根据地,开始长征,负过伤。
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
1944年,张思德接受上级的烧炭工作。
9月5日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
中午时分,窑洞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
时年29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本文以什么命题?(中心)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2、检查初读情况。
(可指名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探究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指出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4)齐读。
2、探讨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教师引导: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作论据,然后具体讲了什么样的人死得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了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
)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
3.第四部分(第四自然段)
4.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
(1)读课文,勾画这段的中心句。
(3)理解司马迁的话。
(可在理解句子含义之前,抓住“固”、“或”和“于”几个词语来理解。
“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
2、学习生字:
Chèqiãn hÓóng wàng bião chui
彻迁鸿旺标炊葬
三、
四、谈一谈生活当中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
(可让学生先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在班内交流。
如董存瑞、雷锋、孔繁森、赖宁……)
3、教师小结:这段话主要讲了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及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揭示了革命的生死观。
板书设计
为人民服务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