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六年级语⽂下册第⼗课⼗六年前的回忆句⼦赏析 《⼗六年前的回忆》是六年级语⽂下册第10课,同学们在做句⼦赏析时要注意什么呢?店铺为六年级师⽣整理了《⼗六年前的回忆》课⽂句⼦赏析,希望⼤家有所收获! 六年级语⽂下册第⼗课《⼗六年前的回忆》课⽂句⼦赏析 1、⽗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地讲给我听。
这⼀次不知道为什么,⽗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对⽗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亲,却只得到⼀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亲平常不管⼯作多忙、不管⼥⼉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分严重,不是同孩⼦谈⼼的时候,⽽且像防⽌⾰命的书籍和⽂件落到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写出了李⼤钊同志对待亲⼈慈爱和善与对待⼯作认真严肃两个⽅⾯的统⼀。
2、局势越来越严重,⽗亲的⼯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次劝他。
⽗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的⼯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劝李⼤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他把⾰命⼯作看得⽐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的⼯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命⾼度负责的精神。
3、在法庭上,我们跟⽗亲见了⾯。
⽗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的平静⽽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亲虽受敌⼈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对李⼤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钊对亲⼈的爱。
4、⽗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句话。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是学习古诗三首,这是一堂富有文学情怀的课程。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代诗歌,分别是《鹿柴》、《登鹳雀楼》和《静夜思》。
这些古诗既富有意境又具有深刻的内涵,让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其中的美感,也能够深思其中的哲理。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鹿柴》这首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通过描绘一幅农民劳作的场景,表现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在这首诗中,王维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农民在劳作中的勤劳和奉献精神。
他们用力砍柴,把一株株充满生机的小树砍伐下来,为生活劳作。
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作精神,让人感到无比敬佩。
通过这首诗,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勤劳的力量和生活的真谛。
接下来是《登鹳雀楼》这首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他通过登鹳雀楼这个高处,俯瞰大千世界,感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用壮美的笔触,描绘了群山连绵起伏,白鹳飞翔的壮丽景象,意喻了人生的浮生若梦,转瞬即逝。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表明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让人不禁感叹时光匆匆,生命如白驹过隙,应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最后是《静夜思》这首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通过描绘一个深夜孤独思念远方亲人的场景,表现出了诗人对亲情的挚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李白用清新的语言,描述了宁静的夜晚和孤寂的心情。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展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人间情愫,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珍贵。
第二篇示例:古诗三首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的重要内容,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首古诗吧。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长恨歌》、《江雪》和《春夜喜雨》,每首古诗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美感,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这三首古诗,并且做了详细的课堂笔记。
首先是《长恨歌》,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因为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依然坚韧挺拔,任凭你刮的是什么风。
2、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重难点探究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重难点探究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美景?从哪里看出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美景。
从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出来:因为只有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刚刚露出尖尖的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
3、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理解诗意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理解诗意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
4、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译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5、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理解诗意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理解诗意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藏:隐藏。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不明白。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6、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这两句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一个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采莲归来,突出了孩子的可爱。
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
采字和回字,表现小孩偷采一枝白莲花又匆匆忙忙返回,为的是不想让大人发现他的冒险举动。
2.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两句巧妙地刻画了小孩子的天真:他自以为行动机密,不会被人发觉,谁知道小船驶来时,冲得水面的浮萍两边散开,水面波动,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痕迹,自然完全暴露了她的行踪!藏字表现了小孩既不想让人发现又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天真可爱之态毕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3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课教案篇1【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勇于面对失败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的,能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带着问题,通过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并悟出作者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受到启迪,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1、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
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设计意图】了解作者,明确学习目的。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3~7)(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
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表演。
1.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描写这幅悲凉肃杀战场景色,也代表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
2.《马诗》中抒发自己情怀的诗句是那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马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写出了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表达了建功立业的热切愿望和不被重用的感慨。
4.马诗是怎么样运用比兴手法的?2、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之元日课堂笔记①主要内容:《元日》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天的欢快情景。
这首诗写得轻松活泼,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流露出了诗人在除旧迎新时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3、三年级语文下册九课古诗三首之清明课堂笔记①主要内容: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3.《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上的几处画面,各是什么样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3.《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
课上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了三首古诗,并且让我们从诗中学习文化知识,感受文化的魅力。
第一首诗是杜甫的《登高》。
这首诗是一首秋天登高的诗,通过描绘高山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感叹人生短暂的思想。
在课上,老师让我们仔细品味每一句话,并请我们一起探讨诗中的文化内涵。
第二首诗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
诗是一首以梦为主题的诗歌,讲述了诗人在梦中游历的情境,并通过梦境的幻化展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在课上,老师让我们从文化角度学习这首诗,了解诗人在梦中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首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是一首离别的诗,通过描绘原野的美景和草木的生命力,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情告别之情。
在课上,老师请我们认真体会这首诗的艺术结构和美感,还让我们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除了能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文化素质提升了一个层次。
我们期待未来还有更多的机会在语文课上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感知文化的魅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 课课堂笔记》一、课文题目《十六年前的回忆》二、作者简介作者是李星华,李大钊之女。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三、生字词1.阀(fá):军阀。
2.避(bì):躲避。
3.啪(pā):形容放枪、拍掌或东西撞击等声音。
4.瞪(dèng):用力睁大眼睛。
5.僻(pì):偏僻。
6.瞅(chǒu):看。
7.靴(xuē):靴子。
8.魔(mó):魔鬼。
9.刑(xíng):刑罚。
10.哼(hēng):表示不满意或不信任的声音。
11.峻(jùn):严厉。
12.残(cán):残暴。
13.匪(fěi):土匪。
14.窝(wō):窝藏。
15.啃(kěn):用力从较硬的东西上一点一点地咬下来。
16.舅(jiù):舅舅。
四、词语解释1.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2.幼稚: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3.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4.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5.轻易:简单容易;随随便便。
6.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看到暴力、血腥的场面而引起的恐惧。
7.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来。
8.严峻:严厉;严肃。
9.沉着:镇静;不慌不忙。
10.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示的意思。
五、课文结构1.被捕前(第1—7 自然段):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2.被捕时(第8—17 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3.被审时(第18—28 自然段):写在法庭上看到的父亲的形象。
4.被害后(第29—32 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
六、课文分析1.被捕前:-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