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版高中化学 专题检测(二)苏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805.50 KB
- 文档页数:13
2019-2019 学年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专题二第一单元难度偏大尖子生题(word有答案)一.选择题(共20 小题)1.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我们可以用物理上的速率知识来大胆类推学习,二者在许多方面都是极其相似的.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B.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成或消耗某物质的质量的多少来表示C.在同一个反应中,用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D.化学反应速率的常用单位有mol•L﹣1•s﹣1 和mol/(L•min)2.化学反应速率是有单位的,下列表示的不是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的是()A.mol/L•s B.mol•(L•min)﹣1 C.mol/(L•min)D.mol•L﹣1•s﹣13.对于化学反应:CaCO3+2HCl=CaCl2+CO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HCl 和CaCl2 在单位时间内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数据不同,但所表示的意义相同B.不能用CaCO3 的浓度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但可用水来表示C.用H2O 和CO2 表示的化学速率相同D.可用CaCl2 浓度的减少表示其反应速率4.某反应的生成物Y 浓度在2min 内由0mol/L 变成了4mol/L,则以Y 表示该反应在2min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A.8 mol/(L•min)B.4 mol/(L•min)C.2 mol/(L•min)D.1 mol/(L•min)5.在一定条件下,反应N2+3H2⇌2NH3,密闭容器中进行,5min 内氨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1mol/L,则反应速率为()A.v(NH3)=0.5 mol/(L•min)B.v(NH3)=0.02 mol/(L•min)C.v(NH3)=0.1mol/(L•min)D.v(NH3)=0.01 mol/(L•min)6.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 N 2(g )+3H 2(g ) 2NH 3(g ),若氮 气浓度由 0.1mol •L ﹣1 降到 0.06mol •L ﹣1 需 2s ,那么由 0.06mol •L ﹣1 降到 0.024mol•L﹣1需要的反应时间为( )A .等于 1.8 sB .等于 1.2 sC .大于 1.8 sD .小于 1.8 s 7.化学平衡主要研究下列哪一类反应的规律()A .部分反应B .任何反应C .可逆反应D .气体反应 8.在密闭容器中加入 2.0mol SO 2 和 1.0mol O 2,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SO 2+O 2⇌2SO 3.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可能为( )A .AB .BC .CD .D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B .2molSO 2 与 lmolO 2 混合一定能生成 2molSO 3C .食物放在冰箱中会减慢食物变质的速率D .化学反应达到反应限度时,正反应的速率与逆反应的速率相等10.羰基硫(COS )可用作粮食熏蒸剂,可由 CO 和 H 2S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在 恒容的密 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并达到平衡:CO (g )+H 2S (g )⇌COS (g )+H 2(g ), 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实验 温度/℃起始时 平衡时 n (CO ) /mol 7.0 a 16.0n (CO ) /mol10.0 7.0 20.0 n (H 2S ) /mol 10.0 8.0 20.0n (COS ) /mol 0 2.0 0n (H 2) /mol 0 4.5 01 2 3150 150 400A .上述反应是吸热反应B .实验 1 达平衡时,CO 的转化率为 70%C .实验 2 达平衡时,a <7.0D .实验 3 达平衡后,再充入 1.0 mol H 2,K 值增大,平衡逆向移动11.对可逆反应 4NH 3(g )+5O 2(g )⇌4NO (g )+6H 2O (g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达到化学平衡时,5õ正(O 2)=4õ逆(NO )B .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少C .若单位时间内生成 x mol NO 的同时生成 x mol NH 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 .当反应速率 3õ正(NH 3)<2õ逆(H 2O )时,反应仍在正向进行 12.对于可逆反应 M +N ⇌Q 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 、N 、Q 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B .M 、N 全部变成了 QC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保持不变D .正反应和逆反应不再进行13.下列措施中,不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 .将食物储存在冰箱里B .往 H 2O 2 溶液中加入几滴 FeCl 3 溶液C .用粉末状碳酸钙代替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D .用稀 H 2SO 4 溶液与锌粒反应时加入几滴 CuSO 4 溶液14.一定条件下,工业合成氨的反应达到平衡。
专题综合测评(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上海十三校联考)化学家借助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和热能,用空气和水作原料成功地合成了氨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合成中所有的电能和热能全部转化为化学能B.该合成氨过程不属于氮的固定C.空气、水、太阳能均为可再生资源D.断裂N2中的N≡N键会释放出能量【解析】A项,该合成中的能量转化效率没有达到100%;B项,把游离态的氮转变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都属于氮的固定;D项,断裂化学键要吸收能量。
【答案】 C2.下列有关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B.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发生聚变,释放能量来发电的C.夏天为了更凉快,把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很低,这样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D.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解析】化石燃料的过度开采与使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A项错误;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发生裂变释放能量来发电的,氢弹的爆炸才是核的聚变,B项错误;温差越大消耗电能越多,则耗电量越大,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C项正确;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升高温度使之达到煤的着火点,而不是提高煤的着火点,D项错误。
【答案】 C3.(2013·江苏高考)燃料电池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下列物质均可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其中最环保的是()A.甲醇B.天然气C.液化石油气D.氢气【解析】从燃料电池反应产物的角度分析。
甲醇、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使用均产生CO2,而氢气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反应产物为H2O,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答案】 D4.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对该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D6A+2CB.反应进行到1 s时,v(A)=v(D)C.反应进行的6 s内,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 mol·(L·s)-1D.反应进行到6 s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相等【解析】由图可知,B、C为反应物,A、D为生成物,由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Δn(A)∶Δn(B)∶Δn(C)∶Δn(D)=6∶3∶4∶2,所以化学方程式为3B+4C6A +2D,A项错误;不论在什么时候,用各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都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B、D项错误。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同步练习目录1.1.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化学苏教版必修2) (3)1.1.2元素周期律(化学苏教版必修2) (7)1.1.3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1.2.1离子键(化学苏教版必修2) (18)1.2.2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化学苏教版必修2) (23)1.3.1同素异形现象同分异构现象(化学苏教版必修2) .. 271.3.2不同类型的晶体(化学苏教版必修2) (31)2.1.1化学反应速率(化学苏教版必修2) (36)2.1.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苏教版必修2) (41)2.2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化学苏教版必修2) (47)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50)2.3.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源(化学苏教版必修2) (52)2.3.2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苏教版必修2) (58)2.4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化学苏教版必修2) . 643.1.1天然气的利用甲烷(化学苏教版必修2) (67)3.1.2石油炼制乙烯(化学苏教版必修2) (73)3.1.3煤的综合利用苯(化学苏教版必修2) (78)3.2.1乙醇(化学苏教版必修2) (82)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参考答案 (85)3.2.2乙酸(化学苏教版必修2) (88)3.2.3酯油脂(化学苏教版必修2) (94)3.2.4糖类(化学苏教版必修2) (98)3.2.5蛋白质和氨基酸(化学苏教版必修2) (102)3.3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化学苏教版必修2) (106)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参考答案 (109)4.1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化学苏教版必修2) (112)专题四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114)第一单元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114)4.2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化学苏教版必修2) (115)第二单元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19)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120)专题一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2)专题一综合检测答案 (126)专题二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8)专题二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31)专题三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33)专题三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37)专题四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39)专题四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44)1.1.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化学苏教版必修2)一、单项选择题1.某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7个电子,则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学业分层测评(二)元素周期律(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B.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C.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D.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答案】 A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B.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C.从Li―→F,Na―→Cl,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均呈现从+1价―→+7价的变化D.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个到8个呈现周期性变化【解析】元素性质不包括核外电子排布,A错误;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C错误;H、He的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2,D错误。
【答案】 B3.下列各组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错误的是()A.B、C、N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B.Na、Mg、Al元素最高正价依次升高C.Li、Be、B原子半径依次增大D.Be、Mg、Ca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解析】B、C、N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3、4、5,A项正确;Na、Mg、Al元素的最高正价依次为+1、+2、+3,B项正确;Li、Be、B属于第2周期的元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C项错误;Be、Mg、Ca的电子层数分别为2、3、4,D项正确。
【答案】 C4.下列微粒半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A.Na+<Mg2+<Al3+<O2-B.S2->Cl->Na+>Al3+C.Na<Mg<Al<SiD.Cs<Rb<K<Na【解析】A项,四种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应为O2->Na+>Mg2+>Al3+;B项,S2-和Cl-,Na+和Al3+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电子层数相同,微粒半径大小决定于核电荷数,S2-和Cl-比Na+和Al3+多一个电子层,微粒半径显然是前者大;C项,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应为Na>Mg>Al>Si;D项,从Na→Cs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应为Cs>Rb>K>Na。
(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化学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化学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化学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模块综合检测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CO2的电子式:错误!错误!错误!B.乙炔的结构式:CH≡CHC.CH4的球棍模型:D.Cl-的结构示意图:解析:选D CO2的电子式为,A项错误;乙炔的结构式为H-CC—H,B项错误;C项为CH4的比例模型,C项错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4 6C表示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的核素B.甲醇(CH3OH)和甘油互为同系物C.C5H12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其沸点各不相同D.CH3CH2CH2CH(CH3)2的名称是2。
甲基戊烷解析:选B 甲醇为一元醇,而甘油为三元醇,结构不相似,不互为同系物,B项错误。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油的分馏可以提高汽油等轻质油的质量和产量B.煤的气化、液化能够提高煤的利用率,并能减少环境污染C.糖类、油脂、蛋白质只含有C、H、O三种元素D.往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溶液,产生的沉淀再加水又可溶解解析:选C C选项错误,蛋白质除了含有C、H、O三种元素外,还可能含有N、S、P等元素.4.对于化学反应3W(g)+2X(g)4Y(g)+3Z(g),下列反应速率关系中,正确的是()A.v(W)=3v(Z) B.2v(X)=3v(Z)C.2v(X)=v(Y)D.3v(W)=2v(X)解析:选C 根据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综合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淀粉、油脂、氨基酸都能水解,但水解产物不同B. SO2具有氧化性,因此可用于漂白纸浆C.植物油和裂化汽油都能使溴水褪色D.对“地沟油”进行分馏可以制得汽油、煤油,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2.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3.金属钛有“生物金属”之称。
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中均含有22个中子B.在周期表中位置相同,都在第4纵行C.的物理性质相同D.为同一核素4.下表给出几种物质的熔、沸点:判断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①MgCl2属于离子晶体②SiCl4是分子晶体③单质B可能是原子晶体④AlCl3加热能升华⑤MgCl2水溶液不能导电⑥1 500 ℃时,NaCl可形成气态分子A.仅⑤B.④⑥C.①④D.②③⑤5.纤维素被称为第七营养素。
食物中的纤维素虽然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能促进肠道蠕动、吸附排出有害物质。
不能用于鉴别淀粉和纤维素的方法是()A.分别加入碘水,观察颜色反应B.分别加稀硫酸煮沸,再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调至碱性,加银氨溶液加热观察有无银镜C.分别加热水溶解,观察溶解性D.放在嘴里咀嚼,有无甜味产生6.将两个铂电极插入氢氧化钾溶液中,向两极分别通入甲烷和氧气,可构成甲烷燃料电池,已知通入甲烷的一极,其电极反应式为CH4+10OH--8e-===CO+7H2O;通入氧气的一极,其电极反应式为2O2+4H2O+8e-===8OH-。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通入甲烷的电极为正极B.正极发生氧化反应C.该燃料电池总反应为CH4+2O2+2OH-===CO+3H2OD.在燃料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正极移动7.下列有关葡萄糖的说法错误的是()A.葡萄糖的分子式是C6H12O6B.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C.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D.葡萄糖属于高分子化合物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非金属元素间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共价键B.不同元素间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极性键C.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D.化合物中的共价键一定是极性键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则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B.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都依次减小C.笫三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D.第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不一定比第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C60气化和I2升华克服的作用力相同B.甲酸甲酯和乙酸的分子式相同,它们的熔点相近C.氯化钠和氯化氢溶于水时,破坏的化学键都是离子键D.用作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的SiN4固体是分子晶体11.下列各组物质反应能形成离子键的是()A. H2、F2B. NO、O2C.稀硫酸、NaCl溶液D. BaCl2溶液、纯碱溶液12.乙烯(CH2===CH2)、丙烯(CH3CH===CH2)、丁烯(CH3CH2CH===CH2)等都属于烯烃,下列关于烯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中都含有碳碳双键B.通式为C n H2n,n≥2C.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1D.它们都是饱和链烃13.下列与有机物结构、性质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乙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可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B.蛋白质和油脂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C.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D.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分子中类似的碳碳双键14.下列实验中,没有颜色变化的是()A.淀粉溶液中加入碘酒B.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并加热C.鸡蛋清中加入浓硝酸D.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15.在恒温恒容的条件下,能使反应A(g)+B(g)C(g)+D(g)正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A.减少C或D的浓度B.减少A的浓度C.减少B的浓度D.增大A或B的浓度二、填空题(共3小题)16.学习化学离不开化学实验,通过实验会使你认识化学,打开化学之门。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课时习题专题6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 2 - 1化学反应速率............................................................................................................... - 2 - 2化学反应的限度........................................................................................................... - 8 - 3化学反应中的热......................................................................................................... - 14 - 4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 21 - 专题综合测试................................................................................................................ - 28 - 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 37 - 1氮的固定 .................................................................................................................... - 37 - 2氨 ................................................................................................................................ - 44 - 3硝酸 ............................................................................................................................ - 51 - 4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 - 57 - 专题综合测试................................................................................................................ - 65 - 专题8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 73 - 1天然气的利用甲烷................................................................................................. - 73 - 2石油炼制乙烯......................................................................................................... - 81 - 3煤的综合利用苯..................................................................................................... - 88 - 4乙醇 ............................................................................................................................ - 96 - 5乙酸 .......................................................................................................................... - 104 - 6酯油脂 .................................................................................................................. - 111 - 7糖类 .......................................................................................................................... - 118 - 8蛋白质和氨基酸....................................................................................................... - 126 - 9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 133 - 专题综合测试.............................................................................................................. - 141 - 专题9金属与人类文明...................................................................................................... - 149 - 1金属的冶炼方法....................................................................................................... - 149 - 2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 155 - 3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 162 - 专题综合测试.............................................................................................................. - 169 -专题6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速率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任何一种生成物浓度的增加B.化学反应速率为“0.8 mol/(L·s)”所表示的意思是:时间为1 s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 mol·L-1C.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D.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就越明显2.反应2SO2+O2一定条件,2SO3经过一段时间后,SO3的浓度增加了0.4 mol·L-1,在这段时间内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4 mol/(L·s),则这段时间为( )A.0.5 s B.2.5 sC.5 s D.10 s3.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在5 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NO 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 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A.v(O2)=0.01 mol/(L·s)B.v(NO)=0.008 mol/(L·s)C.v(H2O)=0.003 mol/(L·s)D.v(NH3)=0.004 mol/(L·s)4.通过控制或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加快、减缓甚至阻止反应的进行,使化学反应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
苏教版高中化学练习必修2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最新科技报导,美国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新型氢微粒,这种新微粒是由3个氢原子核(只含质子)和2个电子构成,对于这种微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是氢的一种新的同素异形体B.是氢的一种新的同位素C.它的组成可用H3表示D.它比一个普通H2分子多一个氢原子核2.下列关于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3517Cl与3717Cl属于同素异形体B.H2O与D2O属于不同物质C.O2与O3属于同位素D.和属于同分异构体3.下列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A.氮气的电子式:B.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C.CS2结构式:S == C == S D.CH4分子的球棍模型:4.已知R2+离子核外有a个电子,b个中子。
表示R原子符号正确的是A.ba R B.a+b-2a-2R C.a+b+2a+2R D.a+ba-2R5.下列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只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的是A.NaCl溶解B.干冰升华C.SiO2的熔化D.氯化铵的分解6.微量硒(Se)对人体有保健作用。
已知硒与氧同主族,与钾同周期,下列关于硒元素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A.单质硒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烧碱溶液B.硒的非金属性比溴弱C.硒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分子式为SeO3 D.硒的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为H2Se7.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钠>硫>氯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ClO4>H2SO4>H3PO4C.最高正化合价:氯>硫>磷D.热稳定性:HF>NH3>H2O>CH48.下表给出几种氯化物的熔沸点,对此有下列说法:①CaCl2属于离子晶体②SiCl4是分子晶体③1500℃时,NaCl可形成气态分子④MgCl2水溶液不能导电与表中数据一致的说法有A.仅①B.仅②C.①和②D.①、②和③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过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判断钠、镁的金属性强弱B.通过比较氯气、溴与氢气化合的反应条件,可以判断氯与溴的非金属性强弱C.通过比较氮与磷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判断硝酸与磷酸的酸性强弱D.通过比较相同浓度的盐酸和氢碘酸的酸性强弱,可以判断氯和碘的非金属性强弱10.X、Y、Z是3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Y位于同一主族,Y、Z处于同一周期。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唐玲出品苏教版必修2全册单元检测试卷(带答案)高一化学单元检测试卷(一)专题1 物质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班级姓名学号分数一、选择题(1~8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每题3分共27分;9~18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4分共40分。
选择题共6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1、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A.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B.元素原子量依次递增C.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2、以下互称为同位素的是:A.金刚石和石墨可互称为同位素B.氰酸铵(NH4CNO)和尿素[CO(NH2)2]是同分异构体C.D2和T2可互称为同素异形体素D.1H216O和2H218O是同素异形体3、下列关于物质性质变化的比较, 不正确的是:A. 酸性强弱: HI > HBr > HCl > HFB. 原子半径大小: Na > S > OC. 碱性强弱: KOH > NaOH > LiOHD. 还原性强弱: F- > Cl- > I-4、某元素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 该元素:A. 一定是金属元素B. 最高化合价一定为 +2 价C. 一定是ⅡA 族元素或是 HeD. 无法确定属于哪类元素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阳离子一定是金属离子, 阴离子一定只含有非金属元素B.某金属元素的阳离子和某非金属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C.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后一定形成离子化合物D.金属K不可能从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金属单质6、某阳离子A R n+,核外共有x个电子,则该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分别为:A.(n+x)、(A-n+x) B.(A-n)、(n-x-A)C.(n+x)、(A-n-x) D.(x-n)、(A-x+n)7、A、B、C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已知B、C两元素在周期表中族序数之和是A元素序数的2倍;B、C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素原子序数的4倍,则A、B、C 所在的一组是( )A. Be、Na、AlB.B、Mg、SiC.O、P、ClD.C、Al、P8、某元素X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
专题检测(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可再生能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变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属于可再生能源B.推广可再生能源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C.上图是太阳能光伏电池原理图,图中A极为正极D.光伏电池能量转化方式是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答案 CC 2硅太阳能电池答案 D3.(2017·温州市期中)反应A+B→C(ΔH<0)分两步进行:①A+B→X(ΔH>0),②X→C(ΔH <0)。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答案 C解析A+B→C为放热反应,则A+B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C的总能量,排除选项A、D,A +B→X(吸热),则X的能量大于A+B的总能量,排除选项B,X→C(放热),则X的能量大于C的总能量,故C正确。
4.(2017·东阳中学月考)可逆反应A(g)+3B(g)??2C(g)+2D(g)在4种不同情况下反应速率分别如下,其中反应速率v最大的是( )A.v(A)=9.0mol·L-1·min-1B.v(B)=0.6mol·L-1·s-1C.v(C)=0.3mol·L-1·s-1D.v(D)=0.1mol·L-1·s-1答案 B解析根据v(A)1=v(B)3=v(C)2=v(D)2;v(A)=9.0mol·L-1·min-1=0.15mol·L-1·s-1;v(B)÷3=0.2mol·L-1·s-1;v(C)÷2=0.15mol·L-1·s-1;v(D)÷2=0.05mol·L-1·s-1,故B正确。
5.(2017·宁波市期末)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B.化学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也达到最大且相等C.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能加快反应速率D.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H2比用98%的浓硫酸产生H2的速率快答案 B解析化学反应达到反应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一定最大,如反应从正反应方向开始,则平衡时正反应速率最小,逆反应速率最大,故B错误。
6.如图所示为800℃时A、B、C三种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时浓度的变化,只从图上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2A(g)??2B(g)+C(g)B.前2minA的分解速率为0.1mol·L-1·m in-1C.开始时,正、逆反应同时开始D.2min时,A、B、C的浓度之比为2∶3∶1答案 C解析根据图像,反应过程中A的浓度减小,B、C浓度增大,因此A为反应物,B、C为生成物,根据浓度的变化量可以确定反应为2A(g)??2B(g)+C(g),A正确;前2min,v(A)=0.4mol·L-1-0.2mol·L-1=0.1mol·L-1·min-1,B正确;开始时加入的物质为A和B,没2min有C,C错误;根据图像,2min时,A、B、C的浓度分别为0.2mol·L-1、0.3mol·L-1、0.1mol·L -1, D正确。
7.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图装置。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和b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B.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Cu2++2e-===CuC.无论a和b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均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D.a和b分别连接直流电源正、负极,电压足够大时,Cu2+向铜电极移动答案 D解析A项,a、b不连接,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上析出铜,正确;B项,a、b用导电连接,形成原电池,铁作负极,铜作正极,铜上铜离子得到电子生成铜,正确;C项,a、b是否连接,铁都溶解,溶液由硫酸铜变成硫酸亚铁,正确;D项,a连接电源的正极,作阳极,铜离子向铁电极移动,错误。
8.已知金属单质X、Y、Z、W之间有下列关系:①2X+3Y2+===2X3++3Y;②Z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氢氧化物的碱性比X元素的强;③由Y、W与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Y为负极。
则X、Y、Z、W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X>Z>Y>W B.Z>W>X>YC.Z>Y>X>W D.Z>X>Y>W答案 D解析由信息①可得还原性X>Y,由②可得还原性Z>X,由③可得还原性Y>W,所以还原性Z>X>Y>W 。
9.已知可逆反应:4NH 3(g)+5O 2(g)??4NO(g)+6H 2O(g)。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达到化学平衡时,4v 正(O 2)=5v 逆(NO)B .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NO 的同时,消耗x molNH 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 .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v 正(NH 3)=3v 正(H 2O)D .当容器的体积一定时,恒温下,若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则说明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答案 A解析 达到化学平衡时,v 正(O 2)∶v 逆(NO)=5∶4,A 项正确;生成NO 和消耗NH 3的反应方向一致,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表示同一反应方向的反应速率时,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v 正(NH 3)∶v 正(H 2O)=4∶6=2∶3,即3v 正(NH 3)=2v 正(H 2O),C 项错误;根据ρ=m v,质量不变,体积恒定,故ρ始终不变。
10.(2017·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煤的工业加工过程中,可利用CO 和H 2合成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甲醇,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B .1molCH 3OH 所具有的能量为90.1kJ·mol -1C .CO(g)+2H 2(g)??CH 3OH(l) ΔH =-90.1kJ·mol -1D .1molCO 和2molH 2断键所需能量小于1molCH 3OH 断键所需能量 答案 D解析 A 项,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错误;B 项,1 mol CO(g)和2 mol H 2(g)反应生成1 mol CH 3OH(g) 的热效应为90.1 kJ·mol-1,错误;C 项,根据图中信息可知,CO(g)+2H 2(g)??CH 3OH(g) ΔH =-90.1 kJ·mol -1,错误;D 项,该反应放热,所以1 mol CO 和2 mol H 2断键所需能量小于1 mol CH 3OH 断键所需能量,正确。
11.(2017·宁波市期中)氢氧燃料电池可以使用在航天飞机上,其反应原理示意图如图。
下列有关氢氧燃料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电池中电极b 是正极B .外电路中电子由电极b 通过导线流向电极aC .该电池的正极反应为O 2+4H ++4e -===2H 2O D .该电池的总反应:2H 2+O 2===2H 2O 答案 B12.(2017·温州市期末)根据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H 2(g)+12O 2(g)===H 2O(g)ΔH =-(a +b )kJ·mol -1B .2H 2O(g)===2H 2(g)+O 2(g) ΔH =2(b -a )kJ·mol -1C .H 2(g)+12O 2(g)===H 2O(l)ΔH =(b +c -a )kJ·mol -1D .H 2O(g)===H 2O(l) ΔH =c kJ·mol -1答案 B解析 由图可知,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释放能量,且焓变等于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减去成键释放的能量,液态水比气态水的能量低,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以此来解答。
13.(2017·浙江4月选考,21)对水样中溶质M 的分解速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在相同温度下,M 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1)随时间(min)变化的有关实验数据见下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0~20min内,Ⅰ中M的分解速率为0.015mol·L-1·min-1B.水样酸性越强,M的分解速率越快C.在0~25min内,Ⅲ中M的分解百分率比Ⅱ大D.由于Cu2+存在,Ⅳ中M的分解速率比Ⅰ快答案 D解析在0~20 min内,Ⅰ中M-1·min -1,A正确;根据实验Ⅰ、Ⅱ数据对比可判断水样酸性越强,B正确;在0~25 min内,Ⅲ中M100%=75%,Ⅱ中M的分解百分率是D错误。
根据这一物理化学特点,科2Cu+( )2O与2molAg具有的总能量B.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u+2OH--2e-===Cu2O+H2OC.测量原理示意图中,电流方向从Cu流向Ag2OD.电池工作时,OH-向正极移动答案 B解析由题意知,该装置组成了原电池,反应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A项错误;Cu在反应中失电子,为原电池的负极,故电流方向为Ag2O →Cu,C项错误;电池工作时,电池内部OH-移向负极,D项错误。
15.(2017·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9月教学质量检测)N 4分子结构为正四面体(如图所示)。
已知:断裂N 4(g)中1molN —N 键吸收193kJ 能量,形成N 2(g)中1molN ≡N 放出941kJ 能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形成1molN 4(g)中的化学键放出193kJ 的能量B .N 4(g)比N 2(g)更稳定C .1molN 2(g)完全转化为N 4(g),体系的能量增加362kJD .N 4(g)===2N 2(g) ΔH =724kJ·m ol -1答案 C解析 A 项,从结构图中可看出,一个N 4分子中含有6个N —N 键,形成1 mol N 4(g)中的化学键放出6×193 kJ 的能量,错误;B 项,从结构图中可看出,一个N 4分子中含有6个N —N 键,根据N 4(g)===2N 2(g)可知ΔH =6×193 kJ·mol -1-2×941 kJ·mol -1=-724 kJ·mol-1,这说明氮气的总能量小于N 4(g),因此N 2(g)比N 4(g)更稳定,错误;C 项,根据B 中分析可知1 mol N 2(g)完全转化为N 4(g),体系的能量增加362 kJ ,正确;D 项,由B 项分析可知,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