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观
- 格式:ppt
- 大小:7.76 MB
- 文档页数:62
第二节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关于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和幼儿教育观这三个方面。
别看这些概念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它们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近。
咱们就聊聊这些“观”,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现代儿童观现代儿童观,简单来说,就是咱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看法。
在以前,孩子被认为是家庭的延续,要无条件服从长辈。
但现在,咱们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和发展。
1.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
咱们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不能把大人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2.孩子是有潜力的。
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只要给予合适的引导和培养,他们就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3.孩子是需要陪伴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陪伴和教育至关重要。
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关注他们的需求,引导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二、幼儿发展观幼儿发展观,就是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咱们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1.生理发展:0-3岁是孩子生理发展最快的阶段,家长要注意孩子的营养摄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2.心理发展:1-3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安全感。
4.认知发展:3-6岁是孩子认知发展的黄金时期,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求知欲,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三、幼儿教育观1.以孩子为中心:教育要以孩子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
不能把大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2.寓教于乐:教育要注重孩子的兴趣,把学习变得有趣味,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3.全面发展:教育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身体、社会等方面。
4.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成长氛围。
5.适度引导:教育要适度引导,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过于严格。
要让孩子在适度自由的环境中学会自律。
哎呀,聊到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这可是个大话题。
第二节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一、现代儿童观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
它涉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与价值、儿童的权利和地位、教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
它对幼儿教育有深刻的影响,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上,儿童观的发展水平对幼儿教育实践水平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就不可能产生优质的幼儿教育。
(一)儿童是人,具有与成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立人格每个儿童都有固有的生命权,并不为成人或家庭私有,更不能被其随意处置。
儿童自出生起就有获得姓名、国籍的权利,以及尽可能知道谁是其父母并应得到其父母或其他养护人的照料的权利。
儿童与成人同样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享有思想、信仰和宗教的权利。
每个儿童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教育机会均等,儿童的这些权益都要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尊重与保护。
(二)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幼儿发展的各种需要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
所谓完整儿童是指全面发展和谐平衡的儿童,其发展是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和人格的整体性的发展。
成人及社会应承认儿童所具有的各种发展需要,并尽可能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不仅保证其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还要给他们提供充分参加文化、艺术、娱乐和休息活动的机会,使其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要避免孤立地只偏重某一方面的发展。
(三)每个儿童发展上都有其个性特点儿童发展中共性与个性共存,儿童个性发展,有些特征与共性一致,有些特征在发展速度上会超前或滞后于共性;此外每个儿童都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同龄儿童中,没有完全一样的儿童,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和自由的发展,是创造性的前提。
(四)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生理学、生化学、脑神经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使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简述我国现代儿童教育观
简述我国现代儿童教育观
现代儿童教育观是考虑到儿童的成长发展、家庭背景、性别分工、社会文化状况等多种因素,结合时代发展和儿童的真实需求,全面考虑儿童权利和发展的需要,理解儿童的自我发展和自尊需求,培养儿童的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等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教育理论。
一、以儿童为中心
目前,现代儿童教育观的重点是儿童发展观,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儿童的成长发展和行为发展,把儿童当成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和关注,对儿童的特殊需求提出合理的要求,以便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要,激发儿童的潜能。
二、全面发展
现代儿童教育观以全面发展为核心,重视儿童的多元认知发展,包括学习能力、视觉、语言、认知、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的发展,以帮助儿童探索个性,增强独立性,拓展思维,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三、以权利为导向
现代儿童教育观以儿童权利为导向,更加重视儿童的权利,尊重孩子的个人价值,保障儿童的权利,支持并推动儿童参与其自身发展过程,以使孩子得到更多尊重,更好地实现个体价值,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加强家庭教育
现代儿童教育观注重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是儿童适宜和理想的教育环境,强调家长应当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积极参与和发挥家庭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培养孩子的自我发展能力,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
成熟学说的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要聊聊成熟学说的儿童发展观,得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这个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其次,这些观点对我们理解孩子的成长有啥帮助?1. 成熟学说的基本观点1.1 自然成熟的力量成熟学说最主要的观点就是孩子的发展不是完全靠外部的教育和环境,而是他们自身自然成长的结果。
就是说,孩子的发展像植物生长一样,得靠“自然的阳光和雨露”。
举个例子,就像苹果树,根本上是得靠土壤、阳光和水分的滋养,才能长出美味的苹果。
孩子的能力也是一样,按部就班地自然发展,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事。
简单来说,这个学说认为,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节奏,咱们只能在旁边当个“助攻”,别急着催促。
1.2 发展阶段的顺序这个学说还强调了发展阶段的顺序,也就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一系列固定的成长步骤。
比如,先学会翻身,然后学会坐,再到爬行,最后才是走路。
这就像你打游戏时,得按部就班地过关斩将,不能跳过某些关卡。
每个阶段都有它的重要性和意义,错过了也许会影响下一步的成长。
所以,作为家长,咱们得耐心点,不要急于求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2. 成熟学说的实际影响2.1 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了解成熟学说之后,我们得学会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
有时候,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早早会说话、走路,咱们可能会有些焦虑。
不过,别急,孩子有自己发展的节奏。
就像那句话说的,“花开有时”,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
尊重孩子的节奏,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自在成长,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潜力。
2.2 教育的辅导作用成熟学说并不是说教育完全不重要。
教育就像是加油站,给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在自然成熟的过程中走得更稳更远。
举个例子,就像孩子学走路,我们不能只看着他们摔倒了就说“别急,慢慢来”,还得给他们扶一把,提供安全的环境。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孩子在自然的基础上,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
3. 总结与反思3.1 理解与实践所以,总结一下,成熟学说提醒我们,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是能强求的。
蒙台梭利儿童发展观
蒙台梭利儿童发展观是以意大利医生玛利亚·蒙台梭利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该观点是
对儿童教育方面的独特贡献。
该理论强调儿童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自主地学习和发展,并
通过构建适合儿童需求的环境来支持其自主学习。
在蒙台梭利儿童发展观中,环境被认为是对儿童学习和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因素之一。
蒙台梭利提倡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环境,其中包括各种教育材料和工具,以激发儿童的好
奇心和独立性。
她认为儿童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和自主决策来引导自己的学习过程。
蒙台梭利儿童发展观强调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
学习节奏和兴趣,教师应该灵活地根据每个儿童的需要来设计教学计划和活动。
蒙台梭利儿童发展观还强调儿童在社交和情感方面的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通过与同
龄儿童和成人的互动,儿童可以培养社交技巧和情感智力。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鼓励儿童
之间的合作和互助是非常重要的。
蒙台梭利儿童发展观强调儿童在特定环境中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通过提供适当刺
激的环境,关注个体差异,以及促进社交和情感发展,蒙台梭利教育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
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童发展观除了⼉童发展的概念以外,还包括⼉童⼈性特点、⼉童发展的性质、影响⼉童发展的因素和⼉童发展的价值等重要内容。
历曾对教育产⽣过⼀定影响的⼉童发展观主要有以下⼏种。
⼀、遗传决定论⼈性,被普遍地看做是⼈类与其他⽣物种类相区别的、由⼈类个体所表现出的类化特征。
这种类化特征除了⼈类共有性之外,在⼈类内部,每个⼈在展⽰这些类化特征时,还同时展⽰出了个体的特殊性。
例如,运⽤语⾔的能⼒是⼈与动物的区别之⼀,但就单个⼈⽽⾔,在语⾔的实际运⽤中,还存在着表达能⼒⾼低的差别,语调语速的差别等。
⼈类思想的繁荣更揭⽰了⼈类在其本质特点之⼀──思维能⼒展现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
那么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是如何产⽣的呢?有⼈认为,⼈性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的⾃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
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
在这⼀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童观。
(⼀)基督教的“原罪说”这是西⽅中世纪教育⼀种典型的⼉童观,它视⼉童为⽣⽽“有罪”的⼈,赎罪就是⼈⽣的⽬的,教育就是帮助⼉童尽快赎罪的⼿段。
“原罪说”扼杀了⼉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
在中世纪基督教学校中,⼉童与成⼈的差别被忽视了,学⽣被要求严格地按学校内刻板的作息⽅法进⾏学习,完全没有游戏和⾃由活动的时间。
学⽣们被迫重复着枯燥的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若有违规⾏为,还要受到体罚。
(⼆)柏拉图的⼈分三等论这种⼉童观认为,⼉童发展的⽬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性的⾃然素质所决定了。
他认为上帝造⼈是采⽤了⾦、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
⾦质者最为⾼贵,他们的发展⽬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他们需要接受等级的教育;⽽银质者,其发展⽬标是武⼠,只需接受初等教育就⾜够了;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需接受什么教育。
铁质者需要的不是才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没有才能的天赋条件,他们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够了。
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观儿童是社会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发展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儿童发展涉及到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因此,正确的儿童教育观至关重要,以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的成长。
首先,儿童发展和教育应该注重身体的健康和发展。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身体健康是他们正常发展的基础。
因此,提供良好的饮食和足够的运动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庭和学校应当共同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健康饮食,避免过度食用油炸食品和高糖饮料,同时提供足够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机会。
其次,儿童的智力发展也是教育的重点。
在这个信息时代,儿童需要掌握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因此,早期教育对于儿童智力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师应该注重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鼓励儿童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适当的教育技术工具也可以用来提升儿童的学习效果。
除了身体和智力发展,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并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家庭和学校应该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团队活动、游戏和互动,培养合作、分享和交流的能力。
此外,儿童还需要得到家人和教师的关爱和支持,建立安全、温暖和稳定的情感环境。
最后,家庭和社会的合理期望也是儿童教育观应该关注的内容。
不同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期望有所不同,但过高或过低的期望都可能对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期望值,并给予儿童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发展,关注他们的进步和努力,而不只是对结果的追求。
综上所述,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观应该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
身体健康、智力发展、情感和社交能力以及合理的期望都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支持,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的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健全的新一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成熟学说儿童发展观主要观点
说起成熟学说儿童发展观,咱得先明白啥子是成熟学说。
成熟学说,说得简单点儿,就是讲娃娃的发展啊,是由他们自身机体成熟来决定的,不是光靠外头环境就能改变的。
这就像种庄稼,得等到季节到了,庄稼自个儿熟了,才收得成,你硬是要去拔高它,反而没得啥子好果子吃。
在成熟学说里头,美国的心理学家格塞尔就是代表人物。
他搞了个“双生子爬梯实验”,就是说有一对双胞胎,一个早点儿开始学爬梯,一个晚点儿开始,结果晚点儿的娃娃后来爬得跟早点儿的一样好,还更快些。
这就说明,娃娃的发展得靠他们自个儿机体成熟,你提前去教他们,效果反而不好。
那这种学说用到娃娃身上是咋回事儿呢?就是说,娃娃到了一定的岁数,就会自个儿学会走路、说话,你硬是要去教他们,反而让他们觉得累,还学不好。
就像咱们四川的娃娃,到了该说话的岁数,自然而然就会说四川话了,这就是机体成熟的功劳。
但是呢,也不是说环境就没得啥子作用了。
环境还是可以给娃娃的发展提供些帮助的,比如说,咱们多跟娃娃说话,让他们多听听普通话,他们以后学说话就可能更标准些。
不过啊,这还是得靠娃娃自个儿机体成熟才行,光有环境是不够的。
所以说,成熟学说儿童发展观就是讲,娃娃的发展得靠他们自个儿机体成熟,环境只能起点儿辅助作用。
咱们当爹妈的,也得按照这个规律来教娃娃,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发展观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1952)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儿童之家”。
她撰写了许多教育理论着作,开设国际训练班,对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她的着作主要有:《蒙台梭利方法》、《蒙台梭利手册》、《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办的心理》等。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我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是研究了儿童,表现了儿童所给予我的东西而已”。
的确,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发展观的确立,正是建立在对儿童的尊重、细致观察和不断向儿童学习的基础上的;是出自对人类伟大精神的无限敬意,集当时的医学、生物学、实验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之大成才确立了的。
蒙台梭利首先指出,当时成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是错误的。
她认为,在大人们的干预下,几乎所有三岁儿童的发展都是“不正常”的,都从自己的正常发展中脱轨了,也就是说“儿童的自我发展未能实现其原来的计划”。
而防止这一计划的实现的,正是在大人们的“爱情和援助的外衣下所隐藏着的一种微妙的东西”在起作用。
这就是有意无意地轻视幼儿的能力,认为“幼儿是地知的,没有礼貌的,要由自己去向幼儿灌输好的内容。
”这样就硬把成人的计划、思想强加给儿童,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要求儿童,用大人的尺度去评价儿童。
正是在这样以成人为中心的社会里,使儿童们的正常发展受到了压抑的歪曲,极大地妨碍了儿童内在生命力的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人从出生时开始,精神生命就秘密地潜藏在人体内,只是被制约在尚未发达的肉体之中而已。
她把精神和肉体看成两个不同的实体,认为肉体是精神的容器,精神是第一性的。
她认为所有的正常儿童都具备能促进自我发展的积极力量,即生命本身(生命的核心是精神)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而教育就是要帮助生命按本身的规律去发展,切勿用一种外在的力量使幼儿脱离自身的发展轨道。
蒙台梭利说:“生命是活动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
这种活动,就是遵循幼儿自身生命发展规律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