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六 乘法 买矿泉水》_30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买矿泉水》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运算思维”第三课《买矿泉水》中的一课。
本课是在前两节课“量的认识”和“数量的比较”已经学完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体验,进一步明确购买和支付过程中的数学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及分组和排队等运算。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本堂课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以下三个方面:1.以情境为主线,营造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以实物为材料,使学习内容具体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以合作和互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协作中进行思维启发和知识共建。
二、教学目标1.知道用数学加法和减法来计算购买和支付过程中的数值。
2.掌握通过分组和排队等方式简单地组合和比较小于5的数。
3.学会以合作和互动为基础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主要包括:1.班级共同商量并确定要购买的物品,制定购买计划。
2.模拟购买和支付过程,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
3.通过分组排队等简单方式组合小于5的数。
四、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或手持物件等方式呈现一组物品,如苹果、饼干等,并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数量比较”内容,让学生互相比较并讲解其中的数学含义。
2. 呈现任务(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共同商量决定购买的物品,并制定购物计划。
教师辅导学生制定计划,让每个组别购买的数量再加总,并把总数公布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
3. 模拟购物和支付过程(35分钟)学生按着自己的购物计划到小店购买物品,在购买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需要记录自己要购买的物品和数量,以及对应的价格。
当学生购买完物品后,需要进行自己支付的计算,并把自己的账单公布在黑板上,以便其他学生核对。
学生还需对比自己和其他学生的消费总额,并进行小组排名。
4. 总结和讨论(10分钟)教师让学生互相交换账单并核对差异。
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和计算过程,并通过讨论方式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和对数学运算方法的理解。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买矿泉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买矿泉水》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简单的估算》中的一节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估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学会简单的估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法、比较大小等运算已经较为熟悉。
但是,对于估算的概念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买矿泉水,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盲点,需要通过实例来进行具体分析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估算方法,能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估算方法,能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估算方法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买矿泉水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重要性。
2.游戏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矿泉水瓶、计算器、白板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矿泉水瓶、练习本等。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估算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加减法、比较大小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展示矿泉水瓶,提问:“你们知道矿泉水的价格吗?如果要买一瓶矿泉水,需要支付多少钱?”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买矿泉水的实际情境,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情境。
接着,引导学生发现矿泉水的价格是5元一瓶,并提出问题:“如果要买2瓶矿泉水,需要支付多少钱?”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6买矿泉水|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6买矿泉水|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第六章第六节的内容,买矿泉水。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和除法计算总价和单价。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买矿泉水的实际情景,通过计算总价和单价,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 学生能够掌握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买矿泉水的实际情景,并能够运用乘法和除法计算总价和单价。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单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正确进行乘法和除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矿泉水瓶、价格标签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课堂上拿出一个矿泉水瓶,并贴上价格标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矿泉水的价格。
2. 讲解:然后我会向学生解释,如果我们要买矿泉水,我们需要知道每个矿泉水的价格,以及我们想要买多少瓶矿泉水。
我们可以通过乘法来计算总价,通过除法来计算单价。
3. 示范:我会用PPT展示一道例题,比如:矿泉水每瓶3元,我要买5瓶,请问总价是多少?我会用乘法来计算总价,然后用除法来计算单价。
4. 练习:然后我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己动手计算总价和单价。
我会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乘法和除法。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PPT展示板书设计,包括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单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小明有20元,他想买一瓶5元的矿泉水,请问他最多可以买几瓶矿泉水?2. 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是2元,小明想买3瓶,请问他需要支付多少钱?答案:1. 小明最多可以买4瓶矿泉水。
2. 小明需要支付6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买矿泉水的实际情景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能够运用乘法和除法计算总价和单价。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单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清晰,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解释。
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买矿泉水》说课稿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XXX,来自XX小学。
我的说课题目是《买矿泉水》,选自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连乘运算,对后面学习两、三位数乘两位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之前学生已学过混合运算,对连乘的顺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定位于运用连乘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而将难点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再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目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二)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师生合作交流,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思考能力。
三、说教法估算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主要采取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讲解等教学方法,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与组员交流,最后在讨论中得出结论。
这样做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四、说学法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开展组员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实现智慧的碰撞,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和探究中学习到新知识,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
五、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我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一)复习旧知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道应用题,有了前面的基础再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列出综合算式,为这节课的知识目标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买矿泉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应用连乘计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理解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作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培养学生爱校护校的主人翁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开火车)
2×5 3×6 20+3 0×6 24+2 12-8 22×4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就要开运动会了!有比赛项目的同学在赛场上奋力拼搏,那没有参加的同学你们能帮他们干些什么呢?有同学说了,可以帮他们提衣服,当拉拉队给运动员助威,你们的集体观念可真强,还有同学说了给运动员送水,你们的服务可真周到,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买矿泉水吧,看看买矿泉水时存在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好吗?
设计思考:创设情境不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更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以帮助小朋友分糖果为情境,让学生本能产生互动,同时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参与。
1、提出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买矿泉水”情境图。
理解图意,引导学生思考“大约花了多少钱?”这个问题。
2、引导估算。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展示各小组在交流中出现的典型做法。
(2)全班交流,展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口答估算过程及结果,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估算方法:
①把24瓶看成25瓶,25×2×3=150(元),所以150元就够了;
②把24瓶看成20瓶,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
③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④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估算方法,注意引导学生解释各自估算的过程。
(设计思考:此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和进行估算的方法,另一方面也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
)
3、引导精算。
教师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①24×3=72(元),72×2=144(元)
②24×3×2 ③ 3×(2×24)④ 3×(24×2)
=72×2 =3×48 =3×48
=144(元)=144(元) =144(元)
⑤24×2=48(元),48×3=144(元)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6页“试一试”中的1、2题。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2、第2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进行估算,并要求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可能用以下方法进行估算:
①根据一个班的人数和班级数,估计全校总人数;
②根据一个年级的人数和年级数,估计全校总人数;
③根据做早操时队列的有关数据,估计全校总人数。
在估算中可能会出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算法)教师要及时地加以指导。
(设计思考: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进一步拓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标第一网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0 ×1 ×2 ×3 ×4 ×6 ×7 ×8 ×9 ()
4、小明每分钟打41个字。
(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5、第37页的第5题。
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想法。
(设计思考:通过几组练习,让学生仔细审题,通过亲自观察、对比,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开拓学生的思维。
)
四、全课总结:
那下面我们来看看这节课的收获吧。
有同学说学会了怎么估计学校有多少学生,那我们下课后一定要去统计一下呀,还有同学说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说的真完整,这节课我们用了估算和精算两种方法解决连乘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这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