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篇
- 格式:docx
- 大小:523.40 KB
- 文档页数: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教学难点: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一、提出学习目标1、交流有周总理的生平事迹2、把课文读通读顺。
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找出、画出生字词。
3、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4、交流在课文中积累的四字成语。
5、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6、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能正确读写“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
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
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
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4、交流朗读在课文中积累到的四字词语并用各自的方式谈理解(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1、说说在阅读中自己感受到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并说说件事给你的感受最深刻3、朗读展示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1、通过读课文,你感觉最深的是什么?2、学生交流。
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通用3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篇1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通过搜集的资料,了解了周恩来。
哪位同学能起来说一下,周恩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爱读书的人、爱国、爱民的人,勤奋工作、日理万机的人,抗日战斗时期闻名的领导者,组织者)今日,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远大志向,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能再大声、铿锵有力地读一遍吗?二、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三、检查读书状况:1、哪位同学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告知大家?指生说。
(板书:中华不振)2、说这句话的人是谁?(伯父)他是怎样说的?(语气:无奈、没方法)那时的中国真的是“中华不振”吗?同学们不妨瞧一瞧老师搜集的有关旧中国百姓的生活现状:(出示图片:)3、发现这里,我想同学们肯定有话要说,(指生说:人民生活贫困,对帝国主义列强很生气,我要好好读书,建设强大的祖国……)4、当这些中国百姓在饥饿、贫困、受人欺压之中困难度日时,有一处地方却喧闹非凡,它是哪里?(租界:就是把自己国家的领土的一部分租借给别的国家,从而失去了对这部分领土的的使用权。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公平的条约强行在中国猎取多处租借地,他们欺压百姓,为所欲为。
)5、文中提到的租界地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哪位同学能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指生读)6、与旧中国百姓凄惨的生活相比较,这里的灯红酒绿、喧闹非凡,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中华不振)7、而真正让周恩来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又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相关段落,细细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指生读)8、文中妇女衣衫褴褛(破旧、破烂),她此时的神情是----哭诉着。
与其形成鲜亮对比的一词是----得意扬扬(非常得意,神气十足),洋人为什么会得意扬扬?(由于他发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非常得意,神气十足)9、文中还有那句能看出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怀?这句话里,用了一组词语:不但不……反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第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了解课文涉及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感受中国历史上这段屈辱的历史。
3、体会周恩来从小立志的高尚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中华不振的含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周恩来从小立志的高尚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1842年上海,出现第一个租界。
到1901年,中国出现了大大小小43个租界。
英、法、德、俄、奥等列强,在租界里,他们以居住、经商为名,大肆贩毒、走私,甚至侵略我国主权,奴役我国人民。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直面中华不振1、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复习生词,听写订正。
3、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现在就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板书:中华不振。
二、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请同学们自由读文,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画出来。
2、指名汇报。
重点指导:老师在巡视同学们读书的过程当中,发现有一个句子,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出来。
大(1)屏幕出示: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2)指名学生朗读。
(3)听了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鼓励学生朗读语段。
(4)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5)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也许光用文字来形容你们的愤怒与冲动显得太苍白无力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吧!用上你们的感情和你们的表情!(6)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相信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冒出许多许多的问题纠缠着你,困扰着你,你想问什么?(板书)(7)那么多的问题,你们想过答案是什么吗?你想过吗?你呢?你呢???那好,让老师一个一个地来问问你们!(8)教师指生读:配乐《江河水》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a.教师第一次插问: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师再问:为什么?(课文中告诉我们答案了吗?)师接:是的,从伯父的话中,我们得到了这个答案(生齐读)中华不振啊!教师顺势补充板书:啊!生继续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b.教师第二次插问:这个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师再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读中华不振啊!!教师顺势补充板书:!生齐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教学流程】一、简介周恩来1、出示图片。
2、简介周恩来:1920~1923年,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参与建立共产党;1925~1949年,献计献策,建立新中国;建国以后,担任国务院总理,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1972~1975年,晚年的他,仍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二、揭题、解题1、读正确题目。
2、解词:之、崛起。
3、说课题的意思。
4、师点明:这题目是引用周恩来说的话。
5、问:谁能用上题目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6、小结:读好课题,用好课题,能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课文的大意。
三、梳理文意,整体感知1、师:到底是什么经历让少年周恩来有了如此远大的志向?出示初读专题:认真读课文,划一划,周恩来来到什么地方,听到(想到、看到、说了)什么?2、交流:⑴ 下车时,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
⑵ 进学校时想“中华不振”,结合理解“疑惑不解”。
⑶ 帮助学生理解:闯租界时,看到的情景,随机出示结构图,引导学生说事情的经过:洋人、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轧死不惩处、妇女、中国巡警、训斥。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1个生字,会写“严肃”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理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聚焦第三件事,能联系相关资料,通过人物的表现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教学过程:板块一、出示图片,揭题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追寻百年不变的爱国心”,从感受古代诗人的爱国情,走到近现代,去感怀伟人身上的爱国情。
之前,在课本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革命伟人,看(视频)。
这是其中一位伟人小时候的照片,猜猜是谁?2.真厉害,你对周恩来有什么了解?是啊,他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总理,还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有如此成就的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伟大的志向——(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看,(出示词典中解释)“崛起”的意思是?(兴起)再一起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块二、预学反馈,梳理事件1.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伟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就走进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一想:课文一共讲了几件事?要有依据哦!2.检查字词(指名1)严肃清晰疑惑光耀门楣惩处训斥苦难为之一振哇他刚刚多音字读得特别准,我们也来读一读。
(惩处、苦难、为之一振)还有一个词比较难理解“光耀门楣”:古时候的大门是这样的,大门上方的横木就叫门楣。
在那个时候,人们认为只有通过读书做了大官,家里的大门才配得上门楣,所以光耀门楣,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光宗耀祖”。
同桌互相读一读。
同桌都读对了吗?真棒。
这里还藏着一个字有点难写,“肃”,笔顺特别容易写错,下半部分要先写外面的撇竖再写里面的撇点。
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打开作业本,第一题写一个“肃”字。
写好了就把作业本合拢。
3.梳理三件事(1)交流:课文一共讲了几件事?刚刚看你很快就找到啦,有什么好方法吗?那时间词是?(师圈)第一件事是?第二件事是?第三?还有什么依据吗?(2)小结:抓住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出三件事,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最新4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抓中心事件,拓展相关资料,深层体会“中华不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并不陌生,所以课前着重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课前准备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五)教学过程1、直击“中华不振”,导入新课(1)指导读题:请大家把目光投向大屏幕,读一读课文的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题目当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
请大家快速找一找。
(3)板书“中华不振”,引导学生读。
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
2、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把它划下来,挑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2)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3)师生相机交流相关语句,深入体会“中华不振”。
句子1: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想说的?是呀,明明是中国人自己的地盘,却为什么要“闯“进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去?令人气愤!这正是”中华不振“啊!句子2: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的一篇文章,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少年时代耳闻的一件小事,反映了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强烈的民族责任心。
文章语言平实,但情感丰富,内涵深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感悟文本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还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好奇心,对于周恩来这位伟人有一定的崇拜之情,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民族责任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民族责任心。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文本表达方式;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周恩来等伟人的崇拜之情。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1一、了解人物,引入新课。
1、出示周总理的图片或课件。
(有条件可用不同时代的图片)让学生看后问:“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对他还有哪些了解?”(让学生交流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教师作补充。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课题生齐读)3、提问: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那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生答)师板书:周恩来。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指名读全文,正音。
2、同桌互读,并交流积累的词语。
3、测读生字,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注重对后进生的测读和鼓励。
)4、指导书写难写的字。
如:“崛”、“嚷”等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主学习。
出示有要求的小黑板学习思考:(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2)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3)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2、合作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课文。
(2)同桌同学交流读文所得。
3、小组交流。
侧重进行自主学习思考“(3)”4、指名汇报学习和交流情况。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件:讲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
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
第二件:讲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选15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奠定基调,直入课题。
1、师介绍周恩来的简介。
(多媒体显示配乐画面)2、导入课题,解题。
(1)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师指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为我们说说课题的意思呢?(3)带着我们的理解,清晰而坚定地再读读课题吧(师指课题)——(学生齐读)二、初读课文,聚焦“中华不振”。
1、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检查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多媒体显示)(2)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大家完成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
3、聚焦“中华不振”。
(1)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
请把它找出来?(“中华不振”)(2)对!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找出来了,是“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齐读这个词。
(3)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来看看当时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不振。
(多媒体播放历史背景资料)(4)观看完短片,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个词(指名读,齐读)三、精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篇
Teaching design of reading for the rise of Chin a (first class)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篇章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章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蒲坂小学陈惠万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教学难点:
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交流有周总理的生平事迹
2、把课文读通读顺。
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找出、画出生字词。
3、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4、交流在课文中积累的四字成语。
5、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6、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能正确读写“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
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
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
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
不错读。
4、交流朗读在课文中积累到的四字词语并用各自的方式谈
理解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说说在阅读中自己感受到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的远大志向。
2、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并说说件事给你的
感受最深刻
3、朗读展示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1、通过读课文,你感觉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
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篇章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交流,缅怀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志向。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
三、教学过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华不振”这句话的含义。
懂得伯父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自己朗读中所获得的心得。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各小组讨论交流“中华不振”的含义。
(要求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2、交流面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身为祖国的一员,心里的感受。
2、学生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
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面对当时我国人民被欺凌,原因是什么?周恩来是怎么
想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以小组的
形式上台展示)
2、如今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了,现在的你为什么而读书,
模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一句话或者写一首诗(形式不限,能表达情感就好)
3、小组通过朗读自己创作作品来表现个性。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
开拓未来。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是历史的重任,先烈的遗志,我们的责任。
今天,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而读书!
2、师:在这和平安宁的时代,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
有了很大的变化。
请说说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
(点名学生
谈看法)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收集有关爱国的名言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