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散文诗两首 教案1(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 格式:doc
- 大小:79.65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散文诗两首》亲情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
感受亲情,有如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下。
【教学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走近作者】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
他生长于一个文学艺术气氛极浓的家庭,从小受到较好熏陶。
1878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法律,但致力于研究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
1924年曾来中国,并著书、撰文,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情谊。
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
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但在辉煌的背后却是他不幸的一生。
他在很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在他三十五岁前后,亲爱的妻子死了,一双可爱的儿女也都相继夭亡。
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却使他做出世界上最柔和甜美的爱的颂歌。
是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真的伟大,超越一切。
他想通过歌声,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首散文诗表现的其实是一种理想中的母子之爱,甜蜜、默契,欢乐而神奇,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
冰心,女,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文学家。
1923年燕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同年去美国留学,获威尔斯女子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26年回国,曾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大学、清华大学等任教。
1938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系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三届理事。
1946年后,到日本东京大学任教。
1951年回国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全国人大一至五届代表,中国作协第五届名誉主席。
1919年开始发表文章。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第二单元从内容主题上来看,都在表现亲情。
其中本课《散文诗二首》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
除了在主题上两篇散文诗都表现母爱外,创作风格也有相似之处,但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也有很多不同特点。
因而,比较阅读适宜作为学习本课的基本方式。
另外,这两首散文诗小巧、凝练、空灵、优美,具有浓烈感情,是学生练习朗读非常好的范本。
二、学情分析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把握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方面的朗读技巧,但是如何通过“情景再现”和“把握情感基调”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朗读技能还需要继续学习。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受制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往往不能快速而准确地感知理解散文诗中的形象,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散文诗情感的理解。
因此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散文诗描绘的画面,理解文章对母爱的赞美。
三、教学目标(一)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和感情基调,反复朗读,能说出文章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二)通过描绘画面,表达出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和思想情感。
(三)通过对比阅读,用表格列举出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能说出文章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用表格列举出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五、教法和学法(一)教法:1.朗读品味,2比较阅读,3.情境体验(二)学法:1.自由朗读,2.自主阅读,3.小组交流展示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自主朗读,感受情感。
热爱朗诵的小芳同学报名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栏目“朗读者”一期以“母爱”为主题的节目录制。
她将要朗诵的篇目是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从感情基调、语气、节奏等方面为她提一些朗诵的建议,并且为她示范朗读一段。
1.具体要求:(1)首先,自由朗读,在文中批注朗读的感情基调,用符号标注朗读的停顿、语气、节奏等,并能说明理由。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散文诗两首》是人教版七年级必修的课文之一,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散文和诗歌的区别、特点和优美的语言风格。
本文主要介绍《散文诗两首》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篇文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和散文的区别。
(2)学生能够掌握判断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3)学生能够理解散文诗的特点。
(4)学生能够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文学语言并感受文学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创新思维,在交流和探究中积极学习。
(3)通过精讲和演练散文诗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文学的美感。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利用问题导入,让学生感受散文和诗歌两者的差别。
问:诗歌和散文有什么不同?它们的特点有哪些?请举例。
第二步:讲授知识通过课堂讲解,由老师详细阐述散文和诗歌的概念,特点和区别,让学生对散文和诗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讲解内容涉及:什么是散文/什么是诗歌/散文和诗歌的区别和特点/散文诗的概念和特点。
在讲解的过程中,新增加相关词汇和语言表达,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
第三步:展现学生欣赏能力在讲解之后,老师可以放一段散文或诗歌让学生欣赏,并要求学生在欣赏过后提出意见。
让学生感受文学的美感,增强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步:组织小组讨论在学生分组散文阅读之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展开,引导学生探究散文的特点,交流阅读心得,丰富学生思维。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热情。
第五步:精讲散文诗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翻译课文,理解散文诗的特点和篇章结构。
通过精讲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让学生真正领悟文学的美感。
散文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运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学会正确表达。
情感态度: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如何将听说读写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孟郊的《游子吟》导入。
(二)整体感知:1、介绍金色花和泰戈尔: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2、学生朗读:3、检查预习情况:4、合作探究:(1)、诗中孩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明确:他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2)、“我”变成金色花,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明确:妈妈“我”做祷告时散发香气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拿灯去牛棚时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母子情深(3)、孩子为妈妈做了好事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明确: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4)、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明确: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六、拓展:1、听《妈妈再爱我一次》主题歌,感受母爱。
七、作业:1、背诵诗文。
第二课时荷叶母亲(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3)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难点:体会诗的写作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心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
散文诗两首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散文诗两首七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唐代大诗人孟郊曾写过一首千古传诵,歌颂母爱的诗歌——《游子呤》,下面让我们集体背诵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歌颂母爱的散文诗——《金色花》《荷叶母亲》(板书课题)二、交流资料1、大屏幕展示泰戈尔、冰心画像及其概况。
2、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其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沉船》、《小沙子》等,泰戈尔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3、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主要著作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超人》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教师播放《鲁冰花》背景音乐,并范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多媒体显示:衍(yǎn)匿笑(nì)沐浴(mù)祷告(dǎo)并蒂(dì)菡萏(hàn)(dàn)欹斜(qī)徘徊(pái)(huái)4、教师指点,学生朗读。
5、组织朗读竞赛。
把全班分成男生、女生两大组,组织一场男、女生朗读竞赛。
可分为集体朗读竞赛和个人朗读竞赛。
四、再读课文,研讨内容〈一〉大屏幕显示研讨问题。
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是初一(上)第五单元(诗歌散文单元)中的两首散文诗,这是具有散文形式又有诗歌韵味的文体,在教学中完全采用诗歌的意象分析、诵读等方式可能不很合适;从内容上看,本文依然是写母爱、亲情的,学生比较熟悉,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感悟,收获会大些。
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体悟诗中表达的感情,初步认识诗歌常通过意象表达感情的方式。
2、学习本文用意象表达感情的方法,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三、设计思想:1、初一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学习习惯需要不断的的培养,教学中的课堂是培养习惯的一个阵地,要紧抓不放。
2、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前准备:(1)让学生利用阅读课的时间读《繁星.春水》,选读《泰戈尔诗选》(2)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回家的时间,从网上查阅有关“冰心”“泰戈尔”的资料,筛选,然后制作一份8K大小的电子小报。
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并按此主题给自己的小报起一个诗意的名字。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和筛选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
)五、导入:1、展示学生的电子小报中最精彩的部分,以此为依据让学生介绍泰戈尔和冰心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以一个学生的为主,其它补充)2、前段时间我们都读了《繁星. 春水》和《泰戈尔诗选》,还写了读书笔记,现在请你将你的读后感悟和大家分享:(学生交流)学生交流时,教师点评重点表扬(1)句子表达完整(2)说话有条理的学生,引导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规X。
而至于发言的内容,相信看过了诗集,并读过了书后的“名著导读”大家的发言都会不错,但对于有自己独到感悟和理解的同学一定大力赞扬和鼓励。
(不在学生发言前直接提出“完整”和“有条理”的要求,以免学生产生畏惧情绪,以致影响发言的积极性。
)(一定会有同学提到其中的“母爱”主题。
借此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较深入地欣赏有关母爱主题的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和冰心的诗歌《荷叶母亲》,看看,名家是怎样写“母爱”的。
第4课散文诗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中两位作家及代表作品。
2.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诵读这两首诗。
4.抓住诗歌的意象赏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和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难点: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课前准备:学习前一天发放导学案,布置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案”,其中有作者作品简介、重点字词、朗读练习,质疑问难四项内容。
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跟唱,展示图片,感悟母爱。
由此导入课文。
二、学生打开学案,齐读本课学习目标。
三、了解金色花和泰戈尔: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
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四、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扫除字词障碍:谁来解释一下这些词语的意思?匿笑( nì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沐浴( mùyù )洗澡。
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祷告( dǎo ) 向神祈求保佑。
嗅( xiù ) 闻(气味)。
2、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例句:(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4)'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
(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3、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