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 散文诗二首
- 格式:docx
- 大小:12.87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散文诗二首一、嘿,你知道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的散文诗二首吗?那可真是文学宝藏啊!就像在一片荒芜的沙漠里突然发现了两片绿洲。
里,孩子变成金色花和妈妈捉迷藏,这多像小时候我们躲在衣柜里,想给妈妈一个惊喜一样。
这诗里满满的都是孩子对妈妈的爱,你能想象那种调皮又温暖的感觉吗?这难道不像你小时候偷偷藏起来,看妈妈着急又有点小得意吗?二、也超棒呢!那荷叶护着红莲,就如同母亲守护着孩子。
我就想起我自己的妈妈,有次下雨,她把伞全遮在我身上,自己却湿透了。
这诗里写的难道不就是这种感觉吗?这散文诗二首就像两个好朋友,一个诉说着孩子的俏皮与对妈妈的爱,一个讲述着母亲的守护。
你要是读了,肯定也会被这种情感打动,就像心被羽毛轻轻拂过。
三、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的散文诗二首啊,就像两颗璀璨的星星。
里的孩子多机灵,他变成花看着妈妈工作、祷告。
这让我想起邻家的小男孩,总是偷偷观察妈妈,然后突然冒出来吓她一跳。
这诗写得这么生动,你怎么可能不喜欢呢?就像你看到可爱的小动物,不自觉就想靠近一样。
四、再看,哇,那感情深厚得如同大海。
红莲被荷叶保护着,在风雨中安然无恙。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妈妈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当我们的保护伞。
你有过这种感受吗?这散文诗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和妈妈之间那些感人的瞬间。
五、读这两首散文诗就像在听两个温暖的故事。
中的孩子和妈妈的互动,充满了童真和趣味。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和妈妈玩的那些小游戏,简单却又快乐无比。
这诗里的情感就像涓涓细流,缓缓流入心里。
你难道不想体验一下这种被温暖包围的感觉吗?六、真的很感人呢。
荷叶在风雨中对红莲的庇护,那是一种无声的爱。
我记得我生病的时候,妈妈守在我床边,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这诗所表达的母爱不就是这样吗?这散文诗二首就像是两个情感的小世界,一个充满了孩子的灵动,一个满是母亲的慈爱。
七、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的散文诗二首,像是两把打开情感大门的钥匙。
里孩子对妈妈的爱,是那种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的爱。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7课《散文诗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水调歌头》宋朝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蝶恋花》唐朝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淚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教案课时安排本课时为散文诗《水调歌头》和《蝶恋花》的学习,共2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诗的概念和特点;2.能理解《水调歌头》和《蝶恋花》的意思,并朗读两首诗;3.能运用所学知识,欣赏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散文诗的概念和特点;2.引导学生理解《水调歌头》和《蝶恋花》的意思;3.让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感受文学之美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魅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散文诗的特点及如何欣赏其美。
教学方法1.阅读法:通过朗读散文诗、学习诗歌中句子夹杂的典故等方式对其进行理解;2.讲解法:通过讲解散文诗作者背景、经历等方面对诗歌背景、意义进行讲解;3.情境法:通过构建情境,创设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散文诗的概念和特点、并让学生感受散文诗与其他体裁之间的差异。
2.理解《水调歌头》(2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诗人苏轼的背景和经历;2.教师讲解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意义;3.学生朗读《水调歌头》。
3.感受《水调歌头》(10分钟)教师根据诗歌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共鸣,并进行情感交流。
4.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诗歌要求写一篇作文,并在课后交给教师。
第二课时1.反馈与检查(5分钟)学生上交作业,教师进行点评。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二首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的两首:
1.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静夜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追求进取的精神。
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进步和超越的向往。
这两首散文诗都具有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同时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情感表达,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散文诗二首》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集《新月集》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
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
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荷叶母亲》是作者看见雨中的红莲垂在荷叶下,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就好像母亲呵护着自己的儿女,不让他们受到伤害一样,从而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散文诗。
2.文题诠释《金色花》有一以贯之的核心意象“金色花”,围绕着这个核心意象,有具体完整的情境︰在宁静圣洁的气氛里,变成金色花的孩子与母亲亲昵地做着游戏。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情境描写,写的都是日常的事物——金色花、庭院、树下、花影、牛棚等;表现的都是日常的生活——沐浴、祷告、读《罗摩衍那》,黄昏时拿灯去牛棚、讲故事等。
这些日常的事物和日常的生活所形成的生活序列是很有特色的,它所体现出的是一个尊崇神的国度里充满诗意与神性的日常生活。
《荷叶母亲》全诗篇幅很短,开篇从自家院中的两缸莲花写起,重点描写了倾盆大雨中荷叶遮盖红莲的画面,由此作者联想到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景抒发了对母爱的至真至深之情。
作者通过联想,先把儿女比做莲花,再把母亲比做荷叶,从而颂扬了深沉、饱满的母爱。
3.主旨《荷叶母亲》全诗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非常典型。
借物喻人的手法很多文章都会用到,但是用来又各有其妙。
《荷叶母亲》是一首画面感非常强的散文诗,全诗最大的妙处不仅在于以荷叶喻母亲和以红莲喻儿女,而且在于以“莲”为中心构造的画面跳转与情绪流动。
4.内容解读《金色花》自开头起,泰戈尔就以十分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小孩子活泼的想象力和小孩子那种好玩又会玩的天性。
“变成金色花”后的小孩子“只是为了好玩”,生动地描绘出了孩子顽皮、淘气、天真无邪的特点,而变成什么都要时刻在妈妈身边,体现出了小孩子对温柔妈妈的依恋与喜爱。
诗末的一句“不告诉你,妈妈”,更是稚气十足,娇憨可爱。
散文诗二首文章主旨《散文诗两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的两篇散文诗。
它们以独特的形式,通过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等手法,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第一首散文诗《金色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
全文以“金色花”为线索,精心描绘了孩子的顽皮和母亲的柔情,将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金色花的色彩象征着母爱的光辉,而孩子的顽皮则代表着对童真、童趣的珍视。
作者巧妙地将儿童比喻为金色花,使得童真童趣的内涵更加鲜明,仿佛是在向读者展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卷。
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孩子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
孩子那调皮捣蛋的样子,以及母亲那温柔慈爱的眼神,都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作者通过对金色花的描写,将童真童趣与母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情感。
此外,作者还将儿童想象成金色花,这不仅赋予了童真童趣更加鲜明的色彩,还使得童真童趣的内涵更加深刻。
这种想象力的发挥,使得这首散文诗充满了诗意与哲理,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对生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金色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功地将孩子的顽皮与母亲的柔情融为一体,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和对童真、童趣的珍视。
同时,作者通过将儿童想象成金色花,赋予了童真童趣更加鲜明的色彩和更加深刻的内涵。
这种深入人心的描写方式,使得这首散文诗成为了永恒的经典之作。
第二首散文诗《荷叶·母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诗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荷叶为象征,将母亲比作荷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出荷叶在风雨中坚韧不拔、傲然挺立的形象。
同时,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情感升华到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人类情感与社会人生哲理的完美融合。
在这首诗中,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写了荷叶在风雨中的姿态和形象。
他写道:“荷叶在风雨中摇曳生姿,仿佛在向世人展示它的坚韧与顽强。
雨水打在荷叶上,溅起一圈圈涟漪,而荷叶却依然傲立在风雨中,不曾退缩。
七年级语文第七课散文诗二首第一篇金色花泰戈尔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第二篇荷叶•母亲冰心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初一语文《散文诗二首》包括《金色花》和《荷叶·母亲》。
一、《金色花》1. 作者简介:泰戈尔,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等。
2. 内容解析:-这首散文诗以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的口吻,讲述了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故事。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
”开篇描绘出孩子的天真烂漫和对母亲的依恋。
-孩子变成金色花后,三次与母亲互动:第一次,母亲做祷告时,孩子散发香气;第二次,母亲读书时,孩子将影子投在书页上;第三次,母亲去牛棚时,孩子突然出现,恢复原形,求母亲讲故事。
-通过孩子与母亲的互动,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和依恋,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3. 写作特色:-想象丰富:作者通过孩子变成金色花的想象,展现了孩子纯真的内心世界和对母亲的深情。
-语言优美:散文诗的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如“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孩子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孩子的慈爱,情感真挚动人。
二、《荷叶·母亲》1. 作者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2. 内容解析:-这首散文诗以荷叶比喻母亲,以红莲比喻自己,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引出红莲和白莲。
-白莲在雨中凋零,红莲在雨中被荷叶保护。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最后,作者由荷叶护红莲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发出“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第7课:散文诗两首(一)说课稿一、说教材《散文诗二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四篇课文的主题都是亲情,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情感。
学习这个单元,我们要进一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背景情况下不同家庭表现出来的至纯亲情,也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品味把握或直白或含蓄的人间真情。
《散文诗二首》这个篇目实际上包含两篇散文诗,散文诗虽然是刚上初中的孩子没有接触过的体裁,但这两篇文章从内容上来看,还是比较简单的。
泰戈尔的《金色花》通过一个美丽的假设——孩子变成金色花,生动巧妙地表达了孩子对妈妈亲密与关爱的情感;冰心的《荷叶母亲》则是由雨中荷叶护莲的情景联想到母亲对孩子的呵护关爱,从而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依恋之情。
二、说目标本课两篇短文都属于散文诗,而散文诗的本质还是诗,诗歌有强烈的抒情性。
所以,要想走进这两首散文诗,让学生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必须首先引导学生读好诗歌,进入情景。
我据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而要深入体会中外诗人各自文章里表现出的具体情感,我们必须透过具体的语言去品味,找到不同文章在语言表达、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各自特色。
我据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二:品味词句,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两首散文诗在写法上都运用了借物抒情这种独特手法,而初中学生有必要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建立对这种手法的认识。
我因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三:体会借物抒情手法在表达情感上的独特效果。
三、说教法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说过:“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
”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唤起学生心底同样的情感体验,就要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另外,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美点动情点,则需要采用词句品析法、讨论法等。
教学《荷叶母亲》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共性之一形象性,也是为了更深体会诗歌蕴含的真挚情感,我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则需要采用比较阅读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散文诗二首笔记一、背景介绍《散文诗二首》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的作品。
这篇散文诗主要讲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感悟,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二、学习过程1. 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首先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了解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2. 重点段落,深入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文章中的一些重点段落和句子,如“山川之美,美在自然之景”、“人生之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和追求”等。
这些段落和句子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结合生活,联系实际: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不仅关注了课文本身的内容,还结合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了自己对自然景观和人生的认识。
我认为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对人生和自然的启示和感悟。
三、思考与感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然景观的美妙和生命的精彩。
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然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此外,这篇文章也让我明白了人生之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和追求。
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此外,这篇散文诗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从自然景观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我认为我们应该多关注自然环境,多欣赏自然景观,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从自然景观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和目标。
同时,这篇散文诗也让我明白了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精彩。
我们应该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而努力奋斗。
四、总结与反思通过学习《散文诗二首》这篇课文,我深刻认识到了自然景观的美妙和生命的精彩。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成长。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关注自然环境,更加热爱文学艺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而努力奋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散文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金色花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荷叶·母亲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zǐ)妹。
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hàn)萏(dàn)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qī)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教案1、体会爱给自己带来的深刻感受。
7*散文诗二首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制成PPT演示文稿。
2课时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
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
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
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
《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
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
爱恋)
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
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
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那金黄
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
的心愿。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
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
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1.富有童趣。
《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
一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
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
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上呢?“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
完全是儿童的逻辑了。
当妈妈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顿时,一
个调皮、狡黠的孩子形象便跃然纸上。
最后一句又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
2.清新隽永。
纵观全诗,没有华丽刻意的辞藻,所用都只是平常语句,但却丝毫没有给读者苍白贫乏之感。
相反,这些简单清新的语句,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3.意蕴深刻。
《金色花》可说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诗,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
也可以结合诗人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
的角度来分析本诗,把本诗的主题理解为敬颂神灵。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
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
关于母爱的文章,看看作家冰心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依恋的。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
冰心的著作
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集有《寄小读者》、《往事》等,诗集
有《繁星》《春水》等。
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圈点勾画,把握文章大意。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
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2.理清结构层次。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
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
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1.园里莲花有很多,作者选择了其中两朵来写,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衬托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表现了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
庇荫下的幸福。
2.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
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
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
下伏笔。
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
有八年
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3.作者在风雨中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一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莲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
红莲首次登场。
二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
红莲:左右攲斜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摇动
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文章结尾,升华主题。
4.这一朵红莲正是在这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如果没有了荷叶的荫蔽,红莲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花瓣凋零、枯萎;被风吹倒了,压断了)
是啊,如果没有荷叶的庇护,红莲可能会像文中写到的那朵白莲一样凋谢。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白莲的句子。
品读课文描写白莲的部分,指导学生朗读时融入作者的情感。
5.你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灵感悟、点明题旨的句子吗?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6.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
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
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荷叶·母亲》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抒发了对母爱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荷叶·母亲
寄寓→
荷叶―→母亲
(无畏遮蔽)联想(无私爱护)
红莲―→“我”
象征→
心中的雨―→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
本课教学,由于两首散文诗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因此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熟悉文章内容。
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