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综合性设计性实验07级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C语言程序设计及实验指导练习及习题参考答案(8--10) 8练习参考答案1、练习8-1.如果有定义:intm,n=5,某p=&m;与m=n等价的语句是BA.m=某p;B.某p=某&n;C.m=&n;D.m=某某p;8-2.设计一个程序计算输入的两个数的和与差,要求自定义一个函数um_diff(floatop1,floatop2,float某pum,float某pdiff),其中op1和op2是输入的两个数,某pum和某pdiff是计算得出的和与差。
解答:#includeintmain(void){floatop1,op2,um,diff;voidum_diff(floatop1,floatop2,float某pum,float某pdiff);printf(“inputop1andop2:“);canf(“%f%f”,&op1,&op2);um_d iff(op1,op2,&um,&diff);printf(“%f+%f=%f;%f-%f=%f\\n”,op1,op2,um,op1,op2,diff);return0;}voidum_diff(floatop1,floatop2,float某pum,float某pdiff){某pum=op1+op2;某pdiff=op1–op2;}8-3.两个相同类型的指针变量能不能相加?为什么?解答:不能。
因为指针变量是一种特殊的变量,指针变量的值存放的是所指向变量的地址,两个地址相加并不能保证结果为一个有效的地址值,因而在C语言中指针变量相加是非法的。
8-4.根据表8.2所示,这组数据的冒泡排序其实循环到第6遍(即n-2)时就已经排好序了,说明有时候并不一定需要n-1次循环。
请思考如何改进冒泡排序算法并编程实现(提示:当发现一遍循环后没有数据发生交换,说明已经排好序了)。
解答:设置一个标志变量flag,进入一轮循环前设置为0,在循环中有发生数据交换就改写flag值为1。
韶关市2025 届高三综合测试(一)地理本试卷共6 页,19 小题,满分100 分。
考试用时75 分钟。
2024.11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学校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 “条形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考生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
人口吸引力是迁入人口比重与常住人口(或城镇人口) 比重之比。
人口吸引力等于1,城市的吸引力与城市规模是相对匹配的,属于等配类型;若大于1 ,则属于超配类型;若小于1,则属于低配类型。
图1 示意为我国2010-2020 年不同层级城市人口吸引力变化。
据此回答1~2 题。
1. 2010-2020 年,我国不同层级城市人口吸引力变化最大的是A. 直辖市B. 省会城市C. 一般地级市D. 计划单列市2. 低配类型城市人口吸引力低的主要原因是A. 城镇用地规模较小B. 城镇常住人口少C. 二、三产业规模小D. 教育科技水平低地理测试题第1 页(共6 页)地理测试题 第 2 页 (共 6 页)安徽淮南因长期煤炭开采造成大面积的采煤区沉陷。
当地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在采煤沉陷积水区 进行了 “漂浮式稻田 ”试验 (图 2 所示)。
经过多次试验,采用浮床+装有营养基质的种植杯栽培水稻并获 得成功。
据此回答 3~4 题。
3. 实验发现,某水稻品种在采煤沉陷积水区进行“漂浮式稻田 ”种植比当地常规种植提前 10-15 天成熟,主要得益于A . 种植杯基质更肥沃B . 种植技术先进C . 湿度大、温差小D . 水面光照充足4. 采煤沉陷积水区发展“漂浮式稻田 ”可①充分利用沉陷区水域 ②调节耕地占补平衡 ③节约水稻种植成本④帮助沉陷区生态修复 ⑤加速沉陷区地面沉降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②④⑤D . ③④⑤中微子是宇宙中穿透性极强的粒子,易受宇宙射线干扰,探测率极低,极难捕捉。
【同步实验课】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实验目的】1.学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
2.了解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实验仪器】锥形瓶、分液漏斗、双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弹簧夹、火柴【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实验步骤】(1)连接装置并。
(2)向锥形瓶中加入。
(3)塞好带有分液漏斗和导管的双孔塞。
(4)向分液漏斗中加入。
(5)滴加液体: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慢慢滴加过氧化氢溶液。
(6)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1. 反应原理(1)文字表达式:(2)符号表达式:2. 催化剂(1)定义:在化学反应中能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和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特点:“一变两不变”①一变:;(可以加快也可以减慢)①两不变:。
(物理性质可以改变)01实验梳理02实验点拨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05真题感悟【注意】①催化剂(填“能”或“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①催化剂(填“能”或“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①同一化学反应(填“一定”或“不一定”)只有一种催化剂;同一物质可以在的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3)验证某物质是催化剂的方法①改变反应速率:设计实验,观察加入该物质前后化学反应速率是否改变。
①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称量该物质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①化学性质不变:一般进行实验,观察重新加入反应物的现象和原来的现象是否相同。
3. 分液漏斗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方法①:连接装置后,先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再将导管的末端放入水中,双手紧握锥形瓶,若,松开手后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方法①:连接装置后,夹紧止水夹,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向分液漏斗中加水,打开活塞,一段时间后,,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4.发生装置的评价D.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典例03】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量筒中涌出柱状的泡沫,可形象地称为“大象牙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产生的氧气支持燃烧,可以作燃料B.加发泡剂和催化剂后反应减缓了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D.没有催化剂过氧化氢不会分解【典例04】某小组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下图是实验室中常用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家庄铁道⼤学07级物理实验试卷及答案⽯家庄铁道学院2007-2008学年第2学期2007级本(专)科班期(中)末考试试卷课程名称:⼤学物理实验任课教师:考试时间: 120 分钟考试性质(学⽣填写):正常考试()缓考()补考()重修()提前修读()⼀、单项选择题(2分 ×8,共16分)1、指出下列数字的有效数字位数正确的是(C )A 、12.000,⼆位有效数字;B 、π,⼀位有效数字;C 、0.00234,三位有效数字;D 、2.5×10 6 ,六位有效数字。
2、⽤5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某⼀长度,下列结果表达正确的是( D ) A 、7.35mm B 、7.356mm C 、 7.4mm D 、7.36mm3、判断下列结果表⽰正确的是( B )A 、20.60±0.1 ℃;B 、(2.06±0.01)×10 ℃;C 、2.060×10±0. 001 ℃;D 、20.60±0.101 ℃4、、下列三个量,测量结果⽐较准确的是( A )A 、h 1=(54.98±0.02)cmB 、h 2=(0.498±0.002)cmC 、h 3=(0.0098±0.0002)cm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 8×10-3g ⽐8.0g 测的准确; B 、x x u ±是说测量值x 的真值在x x x u x u +-和范围内; C 、x xu ±是说真值在x x x u x u +-和范围内出现的概率是68.3%;——————————————————密————封————线————内————答————题————⽆————效————————————学号:姓名:班级:6、、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计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先判断测量量是直接测量量还是间接测量量,然后根据不同测量量采取不同的计算办法B、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通过计算A类不确定度和B类不确定度经⼆者⽅和根合成获得C、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通过直接测量量对其的传递公式计算获得D、直接和间接测量量都通过A类不确定度和B类不确定度的⽅和根获得;7、实验仪器选择搭配原则遵循误差均分原则,对误差均分原则理解正确的是(A)A、若被测量N是由⼏个独⽴的变量(直接测量量)组成,则各直接测量量的误差对N的相对误差传递按等贡献分配。
关于单片机实验六的要求(预习)1、本次实验是在实验五的基础上增加DS18B20测温及动态显示的设计性实验,要求同学们在上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及写好程序(本次实验不提供参考程序)。
本次实验做为单片机实验的最终成绩考核的主要参考指标,请同学们在做实验前一定做好预习。
2、掌握好8255及DS18B20的正确使用。
3、现场回答实验中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做为考核成绩的重要参考指标。
实验六动态显示DS18B20温度设计实验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1、掌握串行总线(一线制温度传感器)的使用。
2、通过使用开发板的8位七段显示器,掌握可编程的通用并行接口器件8255编程设计方法,了解单片机控制的动态显示的原理。
3、掌握单片机操作外部串行总线芯片的使用三、实验内容及步骤完成以下两大内容中的一项即可:(一)能正确操作DS18B20采样温度,并将温度值显示在LED七段显示器上,要求至少显示2位数字,能显示小数点后数据更好。
(二)或者完成实验六内容,程序要能完成实验六的实验预习及思考题。
四、实验预习及思考题1、串行数据是如何写入外部器件的?2、显示程序中是怎样对七段显示器的位进行选择的?3、显示程序中是怎样读取待显示的信息的?4、简述动态显示的基本原理。
评分标准:1、能完成DS18B20数据采集者合格。
能采集温度并动态显示在LED七段显示器上良~优。
2、完成实验六键盘值读取者合格,能将键值动态显示在LED七段显示器上良~优。
实验方案参考:实验仿真电路图:由仿真图得出的实验程序:#include <absacc.h>#include <reg51.h>#include <intrins.h>#define COM8255XBYTE[0X060FF]/*命令字地址*/#define PA8255XBYTE[0X000FF]/*A 口地址*/#define PB8255XBYTE[0X020FF]/*B 口地址*/#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sbit DS=P1^2;uint temp;uint p;uchar code table[]={0xc0,0xf9,0xa4,0xb0,0x99,0x92,0x82,0xf8,0x80,0x90};uchar code tabledp[]={0x40,0x79,0x24,0x30,0x19,0x12,0x02,0x78,0x00,0x10};void delay(uint count){uint i;while(count){i=200;while(i>0)i--;count--;}}void dsreset(void)//ds18b20初始化{uint i;DS=0;i=103;while(i>0)i--;DS=1;i=4;while(i>0)i--;}bit tmpreadbit(void)//读位子程序{uint i;bit dat;DS=0;i++;DS=1;i++;i++;dat=DS;i=8;while(i>0)i--;return (dat);}uchar tmpread(void)//读数码子程序{uchar i,j,dat;dat=0;for(i=1;i<=8;i++){j=tmpreadbit();dat=(j<<7)|(dat>>1);}return(dat);}void tmpwritebyte(uchar dat)//写数据子程序{uint i;uchar j;bit testb;for(j=1;j<=8;j++){testb=dat&0x01;dat=dat>>1;if(testb){DS=0;i++;i++;DS=1;i=8;while(i>0)i--;}else {DS=0;i=8;while(i>0)i--;DS=1;i++;i++;}}}void tmpchange(void)//温度转换{dsreset();delay(1);tmpwritebyte(0xcc);tmpwritebyte(0x44);}uint tmp()//温度计算{float tt;uchar a,b;dsreset();delay(1);tmpwritebyte(0xcc);tmpwritebyte(0xbe);a=tmpread();b=tmpread();temp=b;temp<<=8;temp=temp|a;tt=temp*0.0625;temp=tt*100;return temp;}void display(uint p){PB8255=0xf8;PA8255=table[p%10];delay(2);PB8255=0xf0;PB8255=0xf4;PA8255=table[p%1000%100/10];delay(2);PB8255=0xf0;PB8255=0xf2;PA8255=tabledp[p%1000/100];delay(2);PB8255=0xf0;PB8255=0xf1;PA8255=table[p/1000];delay(2);PB8255=0xf0;}void main(){COM8255=0x80;do {display(p);tmpchange();display(p);p=tmp();display(p);}while(1);}。
嘉应学院公共计算机课程
设
计
性
实
验
《实验报告书》
学期: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
系班:
学号:
姓名:
评分:
教师签名:
2009年11月20日
设计性实验任务书
一、实验名称《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二、实验目的
掌握C语言中函数、文件以及数组的相关操作,并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开发一个小型的管理系统。
三、实验内容
1、每一条记录包括一个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各门课成绩(英
语、数学、计算机)、平均成绩。
2、输入功能:可以一次完成若干条记录的输入。
3、显示功能:完成全部学生记录的显示。
4、查找功能:完成按姓名或学号查找学生记录,并显示。
5、排序功能:按学生平均成绩进行排序。
6、将学生记录存在文件student.dat中。
7、应提供一个界面来调用各个功能,调用界面和各个功能的操作界面应尽可能清晰美观!
三、实验要求
输入一个班若干个学生的学号和每个学生考试的三门功课(数学、英语、计算机)的成绩,所有学生以学号从小到大排序。
要求编程序实现查询、排序等功能。
具体要求如下:
A.要求显示如下界面
***********************************
1--------------输入并显示
2--------------查询
3--------------排序
4--------------退出
***********************************
通过选择1-4来确定要做哪一个操作。
B.若选2,则出现如下界面
***********************************
1----------按学号查询
2----------按姓名查询
3----------按成绩查询
4----------回到主界面
***********************************
通过选择1-4来确定要做哪一个操作,其中:按成绩查询
实现查询平均成绩小于m分的学生。
若找到该生将学生
记录输出到屏幕,若查无此人,输出相关信息。
C.若选3,则按平均成绩从大到小排序,姓名,学号顺序也随之调整。
D.不同的模块都要有出错处理,并能给出出错提示。
如输入数据错误,文件操作错误等等
E.以上各个功能均编写成子函数,由主函数调用实现。
F.利用结构体数组实现学生成绩的数据结构设计;
G. 将实现的程序代码和实验结果放到附件中
五、实验结果提交要求
1、在计算学院机房,将源程序和实验结果保存到D盘中的I 文件夹中,用“交卷”程序提交到计算机学院Novell服务器中统一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