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5课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 格式:ppt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12
第5课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材分析】本课承第3课“春秋五霸”、第4课“战国七雄”而来。
在前两课史实的介绍中渗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引发了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
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在思想领域里它则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本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老子,显得突兀。
我采用了“拍摄一部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影片,请同学们帮助设计几幅体现时代特点的场景。
”的方式,既承上又启下,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
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
历史课又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论关系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教学重点】孔子及其思想。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主张。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探究活动课。
【教学过程】。
第5课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第5课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教学目标态度、价值观: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正确对待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理解不同观点。
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寻找身边事物间的对立关系。
利用成语“塞翁失马“,说明事物间的变化,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讨论“百家争鸣”时期,哪家学说更适合当时和现在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
基础知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德经》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论语》。
墨子、孟子、韩非。
学法指导:有目的地查找有关历史资料,通过联系现实学习历史。
教学重点:孔子的学说和思想。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著作。
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时期,各国争霸、争雄,互不相让,社会动荡,人民陷入苦难之中。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理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
●一、老子由一组学生介绍老子的生平及其著作(查找工作课前已经完成)。
之后由老师介绍老子画像及其辨证思想——对立与变化的观点(用老子与常从的故事和塞翁失马的故事向学生说明对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孔子介绍孔子生平与著作。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突出时代背景是奴隶制社会)引导学生分析“仁”字的内涵。
(这里的“仁”指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情操。
)孔子的解释“仁者爱人”。
●三、百家争鸣当时的社会处于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争霸,如何恢复中国的统一,结束社会的动乱就成为时代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
各个学派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1、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博爱、和平)(止楚攻宋)。
2、儒家:孟子主张“仁政”治国。
(解释书上所引的两句话)。
3、道家:庄子主张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应顺其自然。
4、法家: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实行法治。
(韩非的故事)讲述完后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背诵默写各家提出的主张,并找学生将各家的主张写在黑板上。